智慧生成导向下大学生思政课中“四史”教育研究

2022-03-16 23:39许文英
教育现代化 2022年25期
关键词:四史思政课思政

许文英

(浙江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思政课课程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关键课程,经过多年的发展,当前思政课的教学改革逐步深入,新形势也给思政课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要求。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调整创新思政课课程体系”的要求,明确要求“各高校要重点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简称“四史”),宪法法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设定课程模块,开设系列选择性必修课程”①。紧接着2020年有两个文件出台,从定位和具体要求对开展“四史”教育提出指导意见。2020年4月,教育部等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将加强“四史”教育新定位为“加强政治引领”的重要部分。同年12月,中宣部、教育部颁布的学校思政课程体系建设中,明确规定学校要开设“四史”等模块的选择性必修课,并规定学生至少要从“四史”课程中选修1门课程……按照文件精神,加强思政课教学中的“四史”教育,是当下思政课教学改革面临的新课题。

当前,为了更好贯彻相关文件精神,各高校已逐步开展“四史”教育,但规划性欠缺、系统性不够、方法单一、实效性不高,“四史”教育开展的广度、深度、厚度等还有待拓展、深入。因此,探讨如何超越当前“四史”教育单一知识教育主导、实践性不强、难以深入等现状,更好实现“四史”教育的政治引领作用,是当下思政课教学面临的一大新任务。本文将遵循教育的终级目标——实现个体全面发展为目标,借鉴智慧及智慧生成的路径,探讨思政课中“四史”教育的智慧生成导向的必要性、内容和着力点,从而为思政课中的“四史”教育提供借鉴,提高育人实效。

一 大学生思政课中“四史”教育转识成智的必要性

(一) 从教育的目标看,以智慧生成为导向更贴近教育的初衷

教育,教书育人,除了教授知识,更重要是要帮助受教育对象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从而实现幸福。而智慧是人类过上幸福生活的目的和手段(Baltes&Staudinger,2000)。哲学一词本身就是爱智慧的意思,所以在古代学校里,怀特海指出,哲学家们希望的是引导和发展智慧,而不是传授零碎的知识。国内的李长吉教授等在对当前纯知识教学现状批判的基础上,指出知识教学的使命是“转识成智”(李长吉,2010)。靖国平博士也对当代教育发展的价值走向提出了“转识成智”新走向的判断(靖国平,2010)。可见,以智慧生成作为思政课中“四史”教育的导向,将更为贴近教育育人的初衷。毕竟对智慧与幸福的追求,是人类的普遍的诉求和永恒的主题。

(二) 从思政课教学的特性看,以智慧生成为导向是思政课教育的本义

在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②。2019年,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提出了指导方针——要坚持“八个相统一”,具体包括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等。从方针中,不难得出,思政课教学除了要有具有深刻的理论性外,更具有价值引领和促进学生智慧生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要求。所以在智慧生成导向下开展思政课中的“四史”教育,是思政课教育的本有之义,也将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方向。

(三) 从“四史”教育的现状看,以智慧生成为导向是历史教育的要求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开设、建设从覆盖面来讲,已取得了极大的进展。全国各高校都相应开设了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在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及其它相关选修课程。可以说已经较好实现了“进教材、进课堂”。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③。可见,进教材进课堂还不够,更为关键的是如何“进头脑”。在实际的教学中,依托思想政治理论相关课程开展历史、历史观教育,但要通过课程真正实现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光靠这些课程还是不够的。因为“进学生头脑”,不是说让学生熟悉或熟背某些知识、理论就够了,还需要学生能真正地学懂弄通做实。而要解决这个难题,对历史的学习可以给我们指导。历史向来是最生动的教材,也是最好的教科书。自古以来,我们就有借用历史教育开展社会教化的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新中国成立之初,历史教育也被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之中,70多年来经历了萌芽初创、曲折发展和趋于成熟三个阶段[1]。习近平总书记也一再强调说,“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可见,“四史”本身就是智慧的载体之一,如何挖掘这些智慧因素、内容,并有效地融入思政课教育,是历史教育的新课题。

二 智慧生成导向下大学生思政课中“四史”教育的内容

智慧一词的起源,并不是很明确。在西方,智慧最早出现于埃及人和苏美尔人的文本之中,随后旧约的先知、希腊哲学家、基督教的福音书、中世纪的神学家等从不同的视角对智慧进行过界定。通过分析国外对智慧的解读,不难发现,尚未有统一的界定,但多认同智慧的人不仅要具备相当的知识、思维,还一定要具备良好的品质。也就是说智慧高于知识、思维和人格等单一因素,但智慧的内容离不开知识、思维与人格这几个要素。相比西方,东方传统意义上更侧重认为智慧是一种感知、辨别、了解情境的能力。基于此,认为要获得智慧,光靠理性不行,纯粹的推理分析难以获得关于生命真谛的知识,因为理性分析可能使人与其所感知的事物之间产生隔离,所以智力难以使人真正掌握现实本质,也就是更强调亲身体验感悟生命真谛对于获得智慧的重要性[5-7]。

对智慧的关注带来对智慧生成的研究。不同学者从内涵、实施等方面对智慧教育展开研究,指出了教育、学习对智慧获得的重要性。智慧主要通过智慧教育获得,代表性的理论有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滕伯格于2001年提出的智慧平衡理论,在论述了学校为什么要为智慧而教的基础上,提出了智慧教育的十六条原则和六大方法。CopthorneMacdonald提出了价值观对智慧生成的主导作用,及在高校施行智慧教育的重要性等[7]。国内的张楚廷先生提出借助课程引导学生的智慧生成,智慧不仅包括智性智慧,还包括理性智慧和德性智慧,特别强调人文引领(张楚廷,2004)。

基上,本文提出思政课中“四史”教育可以以智慧生成为导向,从习得知识、提升思维和培育人格三方面,通过知识习得让学生更丰富,通过思维提升让学生更理性,通过人格养成让学生更和谐,三者相辅相成,贯穿始终,共同引导学生走向智慧与幸福。

三 智慧生成导向下大学生思政课“四史”教育的着力点

学习“四史”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之一,以智慧生成为导向,推进大学生思政课中“四史”教育与智慧生成的路径相统一,从智慧的知识、思维、人格等不同维度不断推进“四史”教育的深入,探索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新思路,将有助于实现思政课教育的目标。

(一) 增信——坚持思政课“四史”教育中学生个人知识的习得,拓展教育的广度

马克思曾把人类历史比作“历史剧”,“四史”无疑是中国这部剧中最壮丽的篇章,蕴含着十分丰富的资源。“四史”,有长有短,上到500多年的世界社会主义史,下到近4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史。每段历史中都蕴含着丰富的人物故事、事件、思想、经验、教育等,都是最生动鲜活的课本。与这些历史进行深入“对话”,可以从中汲取知识。而历史与历史之间,连续传承相互贯通,从历史的发展、联系中可以更好地认识过去,把握当下……这些都是大学生知识智慧获得的丰富来源。这就要求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会讲故事,引经据典,融会贯通。在思政课“四史”教育中,寓理论、规律等于历史故事中,在学习、讲述中传递知识、规律,不仅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也将进一步拓展教育的广度[8-9]。

(二) 明理——坚持思政课“四史”教育中学生思维的提升,提升教育的深度

学史不仅可知兴亡,更可明事理。为更好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在学史过程中,不能仅停留于感性的学习,更需要有理性的学习。因为相比于感性认识对事物比较外部、浅显甚至片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才能更有助于个体对事物全貌、内部、本质等的把握。这就要求学习历史时,既要了解概念、史实,更要掌握其规律和发展趋势等,洞察背后的动机、原理等。而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就是思维本身一种的提升。这也才更符合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思政课‘无论怎么讲,最终都要落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上来’”的要求。“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④”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给出了新时代学习“四史”的方法要义——学思践悟,即学习、反思、实践、领悟四个环节,在习近平总书记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全体队员的回信有相关环节更详细的阐述。可见,着重思维的提升,是思政课教育的本义。青年一代在学习“四史”过程中,要牢记习总书记提出的方法要义,多从历史的视角,开展探究式的学习,多反思思考,多审视现实,并在实践中尝试运用学到的新方法,为自己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提升教育的深度[10]。

(三) 崇德——坚持思政课“四史”教育中学生人格的养成,增强教育的厚度

教书育人,更难的在于育人,即健康人格的培育。个体的健康成长,也离不开健康的人格。而健康人格的养成,离不开好的精神资源的滋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不要忘记我们是中国共产党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⑤”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在“四史”的学习中,可以看到,每个年代都可见有无数的共产党员的付出、奉献甚至牺牲,展现出了不同时期的革命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与强烈的责任担当。这些榜样的力量,是教诲最快的捷径,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都是个体人格养成的重要精神资源和力量来源。思政课的“四史”教育中更注重学生人格中德性的养成,这不仅是高校思政课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要求,也将增加教育的厚度。

综上,当下,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四史”的学习、思政课教学,共同指向智慧的生成,实现个体全面、自由的发展。智慧生成契合学生成长要求,合乎“四史”教育的本义,也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借鉴智慧及其生成的路径,加强思政课的“四史”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增信、明理、崇德,在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的基础上明确前进的正确方向,以史带论提升思辨思维,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从而真正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

注释

①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19-08-15.

②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N].中国青年报,2016-12-09.

③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印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的通知[N].人民日报,2019-06-10.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91.

⑤ 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 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8-01-06(01).

猜你喜欢
四史思政课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