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认原则下网络热词翻译探析*

2022-03-17 01:40王维芬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新义译语神兽

田 丽,王维芬

(1.浙江工商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00;2.四川外国语大学 研究生院, 重庆413000)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汉语网络热词的翻译和相关研究对中国汉字文化走出去具有积极推动作用。网络热词是在一定时期内,以网络为载体的具有特定时代意义和语言环境意义的高频词。它一方面可以满足人们对指称新事物、新概念的需求,使表达更形象独特,另一方面还能体现出语言的时代特征,促进现代汉语的发展。

目前,网络热词的翻译已受到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如有学者从多样的处理手段、语义理解和汉英修辞三个方面对网络热词的翻译进行解剖[1];也有的从语境和文化背景中研究由热词延伸出的表情包的译法[2];还有的聚焦于一个热词,探讨其语义的延伸方式,如“悲催”的新义延伸[3],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工匠精神”[4];等等。目前,从本土化的“具身认知”视角探究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法较少。网络热词的产生途径包括影视作品、强势经济、旧词新意、全新词语和外来词等[5]。网络热词基于语言使用者在网络环境下的体验而生,在人们日常交流中频繁出现。因此,其使用、传播、外译等过程应考虑到接受者自身的体验与认知,即过程中应包含体认机制与现实因素,这与体认语言学“现实—认知—语言”的核心原则相契合。体认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与现实世界进行互动体验,再通过大脑的加工机制而成,强调人类语言来源于现实的体验与认知[6]。本文在体认翻译观指导下,聚焦基于旧词产生的网络热词,归纳当前旧词新译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该类热词的英译策略。

一、旧词新译存在的问题

准确性是翻译的重要标准。汉语网络热词旧词新译时误译现象较为普遍,影响了汉语网络热词在译语当中的使用与传播。本文结合语料分析,将当前网络热词翻译中的误译归纳为三种类型:

(一)望文生义型

由于译者对部分网络热词涉及的背景不熟悉,以及未考虑现实因素和词义的主体因素导致拙用直译进行字面翻译,甚至进行逐字翻译而形成死译,最终使目标语读者不知所云[7]。这一类误译的词其新义使用频率大于其旧义使用频率,为“重获新生型”词语,如“神兽”和“盘他”。

2020年12月4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了2020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其中“神兽”一词位列第五。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全国各地中小学延期开学,中小学生普遍精力旺盛,脱离了教师的监管,出格之事时有发生,家长与他们斗智斗勇,犹如与“神兽”相斗。于是,用“神兽”代指孩子便成为疫情期间使用频率很高、接受度也很高的网络热词。“神兽”原本是指在中国古代民间神话传说中,以太阳烛照、太阴幽荧与天之四灵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为代表,是古代神话与天文学相结合的产物,如唐代诗人吕洞宾《题太和山》“谷口仙禽常唤语,山巅神兽任跻攀”。西方五系魔法中的神兽则为Ahuizotl(水猴)、Airavata(阿拉伐陀)、Basilisk(鸡蛇)、Hippocampus(马头鱼尾怪)等,外形怪异、生性野蛮。因此,若将指代孩子的“神兽”直译为mystical creatures,则会使其隐喻修辞中的喻体意义与本体意义或实际语境之间形成冲突,并与整个意群相悖。

“盘他”是2019年12月3日《语言文字周报》发布的2019年十大网络流行语之一。“盘他”一词的流行源于相声节目《文玩》。“干巴巴的,麻麻赖赖的,一点都不圆润,盘他!”[8]显然,“盘”是指通过反复捏压摩擦使物体更加光滑、更有质感、更有价值。因此,在翻译“盘”的字面动作意义时,可译为rotate,表示以一个固定的中心或轴线做旋转运动。

基于“盘他”新旧义之间存在的相似性的认知会衍生出新义,比如,“对于某人、事、物的喜爱,只想将其捧在手心里,反复揉捏爱抚”之意,还有“弄他”“怼他”“玩他”“杠他”,教训某人之意,等等。翻译这些新义,再以rotate一词概之就不合时宜了。此时需要译者对新义产生的社会环境有充分的认知,要结合语境和目标语域认知特点对其中的语义内涵进行充分转码。

(二)语义僵化型

这类误译的热词其旧义更为人们熟知,其新义甫一出现,由于旧义意象对新义意象的阻碍,译者对词语新义缺乏充分得认知与体验,在翻译这类网络热词时,倾向性地选取其旧义进行翻译,从而形成晦涩难懂的译文。这一类流行词为“顽固抵抗性”词语。如,领盒饭。

“领盒饭”一词出自周星驰的电影《喜剧之王》,意思是龙套演员拍完走的时候领一份盒饭。“领盒饭”从字面来看通俗易懂,但其内涵意义随着运用范围的扩大、使用频率的增加,已由以往的“领完盒饭就走”衍生出隐喻义“不讨喜、结束、下线、退场”之意。因此,译者在处理时,要根据具体的语用环境选择恰当的语言进行译介。如:

例1 他太诡计多端了,我希望他快点领盒饭!

这一例当中的“领盒饭”为“退场、结局、下岗”之意,译者在处理时,若译为pick up his bento, 则没有在其新旧两义之间作出恰当调试,对其所指意义理解不足,脱离了目的语读者对这一词组的审美认知和以往的阅读体验,给译语读者造成了阅读障碍,且其中的隐喻信息消失殆尽。而译者作为原文读者,其对原文的解读能力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译文的形成。只有从原文中剖析出“结束”之意,才能带给译语读者相同或相似的阅读感知。只有将包含译语读者审美情趣、认知特点、阅历素养等在内的期待视野纳入到译文的创作中,关照读者,才能实现译语读者与译文的相互交融,译文才能被译语读者、译语文化所接受。因此,此例可译为be turned away, be laid off, be fired等。

(三)语境不合型

由于某些热词新旧语义并用,导致译者混淆新旧两义。在未能正确判断语境的情况下,译者很容易出现误判,选择不恰当意义造成误译。形成这类误译的主要原因一是新旧并用,二是译者未正确根据语境判断选择恰当意义。归根结底是由于译者对其新义的语用背景没有清楚的认知[9]。易出现语境不合型误译的词语的新旧活跃度关系为新≈旧,即新旧并用,在目前既有的意义上,增加其他的意义并同时存在、同时使用,为“双重身份型”词语。如:白骨精。

白骨精是《西游记》中一个阴险狡诈、善于伪装变化的女妖精。后来借指善于伪装、极为阴险毒辣的女人。而在当前网络热词体系中,“白骨精”三字被拆分使用,借以将白领、骨干、精英三者合一,这是通过概念整合创造出的新义。由此看来,“白骨精”的新旧两意褒贬迥异。因此,译者如果对感情色彩不加以区分,对源语产生的背景不加以认知,则会出现误译。此外,“白骨精”的旧义可采用意译法处理为wicked and ruthless woman,以将源语的内涵信息准确传达。但当这三字作新义使用时,则要将其分开表述才能实现语义传递,可译为 White collar,Backbone,Elite,以实现源语语义的充分转码。

再比如“蛋白质”。蛋白质原指一种天然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是构成生物体活质的最重要部分。这种物质在英文中的对应名称为protein。然而,随着词首拼缀法成为汉语新词产生的途径之一开始流行,“蛋白质”三字也被拆分使用,借以表达笨蛋、白痴、神经病之意。由此,其翻译也可同上例,译为Fool,Idiot,Ass。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里的“神经病”并非生理疾病,在汉语的日常口语中,为“无条理”之意,因此不宜处理为psychosis。译者翻译这一类缩略词必先要对原文进行准确解读。

二、体认原则下旧词新译策略

中文旧词新义的产生是汉语言文化受经济型原则驱使除旧革新的结果,它对现代汉语的发展意义重大。而对其进行外译则有助于传播汉语言文化、让译语读者真正走进汉语圈。但要做好这些网络词汇的外译工作,要注重以下方面:

(一)基于体验观和百科信息的另译

体认语言学强调人类的知识及概念都来源于感官对外部世界的感受,其中又以空间感知为基础[9]。体认语言学认为语义由语言概念和非语言概念(百科知识)结合构成。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由此产生的网络热词也极富文化内涵,聚合各类百科背景知识。如果在外译的过程中将这层文化底蕴完全忽略不译,不仅会使译语平平无奇,还可能造成根本语义信息的缺失。因此,译者在英译汉语热词时,应充分考虑译文读者通过译文获得的阅读体验是否与原文读者的体验一致,可结合译语百科文化,在译语中选择相应的表达使译文读者达到与原文读者读后效应的契合。

如“神兽”一词原指古代神圣的兽类,但基于人们在与自己孩子们生活的体验和感受,进而派生出其新义。而译者在翻译时,对于文本的理解应该基于生活中的体验,同时要将自己与文本进行 “沉浸式”体验,将自己带入文本语境,与相关百科知识进行融合,而非仅根据语言概念进行理解,这样才能产出优质译文。

例2 儿童游乐场,成了家长们放养“神兽”的重要场所。[10]

例3 家长们心力交瘁,期待着早日复课,尽快让“神兽归笼”。[11]

以上两例中的“神兽”均指调皮的孩童,而非古代兽类。因此在翻译时,译者要先对文本有一定的认知。而认知主要来源于人体感官对外界事物的体验。本例中 “放养‘神兽’”所承载的信息主要基于作者生活体验与认知方式——隐喻相结合。例3中“神兽归笼”指“学校复课、学生返校”之意。由上文分析可知,若此处直译为put these mystical creatures into cages,则使源语隐喻修辞中的喻体意义与本体意义或实际语境之间形成冲突。因而以上二例中的“神兽”一词均不宜直译为mystical creatures。我们不妨将“神兽”译为naughty creatures,以naughty一词表明这些停课在家的孩子天真淘气之天性,同时以creatures一词传递其中的比喻义,此为源语隐喻修辞效果的补偿手段。因此,对于文本的翻译应结合生活体验,考虑译者与文本的互动性,进而在准确传达其中语义信息的同时,使修辞效果不受到折损,满足目标语域读者的期待视野与审美情趣。

例4 我对这本漫画上头了。[7]

例4中的“上头”原指“旧指女子出嫁时将头发拢上去结成发髻”[12]。显然这一译例中的“上头”与上述语义不符。基于生活体验可知,对漫画上头可能是指对该物具有某种情绪。结合当前文化背景及生活体验可知,出自竞技游戏刀塔(Dota)玩家的“上头”新义,指一时冲动、失去理智。结合生活体验及非语言的生活背景信息,这句中的“上头”可译为be crazy about,以符合译语读者审美认知、语言习惯、阅读经历,将其中的“喜好、痴迷”之意进行充分转码。

对于热词的翻译,译者要注重源语当中的文化体验性以及“人、本、现实”的互动。每种背景文化都切实地存在于现实世界中,人们接受知识信息受制于人与环境、文化等的体验和互动,所以译文准确性的高低与译者的体验性和百科知识背景息息相关[13]。为了提高热词外译的准确性,译者应切实考虑现实的可能性、读者的接受程度以及文本本身的语义信息。

(二)基于隐喻观的释译

翻译认知观认为文本翻译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因人的体验和百科知识存在极大差异[14-15],造成不同译者对同一文本理解不同,从而产出不同译本。但是人们的认知方式是相似的,即基于隐喻和转喻对外界进行认知。因此在翻译时,可采用释译法将文本本身含有的因隐喻派生的新义进行转码,从而将文本创造性与和谐性结合,避免直译带给译文读者的陌生感。如:

例5 中国队,盘他!亚洲杯加油![16]

例6 他一次次地挑衅,盘他![7]

体认语言学强调的两个重要的认知方式之一便是隐喻。隐喻基于相似性特征进行跨域映射,进而派生出新义。对网络热词而言,大部分新义是基于隐喻衍生而来的。如“盘他”从旧义的“揉”衍生出“鼓舞”(例5)、“教训”(例6)之意,而这两个语义的产生都是基于与旧义“在手中反复揉”的相似特征,再借助隐喻派生而来。译者在翻译时,可结合隐喻将例5与例6中的“盘他”分别译为Fighting和Teach him a lesson,促进原文空间与译者空间的快速整合,从而产出符合目标语读者审美认知、阅读习惯、认知特点的高质量译文。

同类网络热词还有潜水、塑料、翻车等,皆需要考虑其中的隐喻修辞。因此,基于隐喻的认知方式对其新义进一步解释可知,“潜水”一词由一项潜于水下的休闲健身活动衍生为“潜于网络”的隐身行为;根据塑料易碎、不耐久的特性,现以“塑料”形容某事物虚假,经不起推敲,或表里不一;根据翻车的字面意思,现以“翻车”比喻事情中途受挫或失败。由以上三例新义的产生方式分析可知,部分网络热词的产生方式为“旧义+隐喻”模式。在翻译时,只有把其中的隐喻信息进行充分转码,才能引起译语读者的共鸣。而传达隐喻的方式之一可采取增译法显化其中的隐喻义,例如以上三例的新义按此增译法补充喻义则可分别译为lurk,unreliable,fail surprisingly等。在翻译这类网络热词时,应借助隐喻将旧词的新义翻译出来,进而增强文本的创造性和和谐性。

(三)基于“人、文本、现实”多重互动的意译

体认语言学提倡的互动观主要强调人、文本、语言、现实之间的多重互动[17]。翻译是一种包含了各种各样互动的认知过程。在此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考虑各种互动,切忌孤立划分语言使用者(人)、热词(文本)及语境(现实),注重达其意的同时,还要尽量将原文的读后效应带给译文读者。

首先是译者与文本的互动。译者应与文本建立联系,而非孤立文本。如“断舍离”的翻译,若逐字处理为cut off, sacrifice, leave,则过于简单,无法将“把不必需、不合适、过时的东西统统断绝、舍弃,并切断对它们的眷恋,从而去追求精简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态度准确传达到译语当中。在翻译这类文化内涵极为丰富的网络词汇时,要特别注意译者与原文本之间的互动性。为了将源语当中的文化因素移植到译语当中,应少用直译,巧用意译。因此这里的“断舍离”可以译作To cut off, to let go, and to move on,或采用套译法译为Less is more便可传达源语中所包含的生活态度。又如对《咬文嚼字》编辑部2020年度十大流行词之一的“凡尔赛文学”[18]的翻译。如果译者只注重其字面义,不考虑译者主观性与文本的结合互动,则极有可能将该词译为Versailles literature。这看似实现了等值,实则是没有任何语义价值的机械译文。如今活跃于各大网络社交媒体的“凡尔赛文学”多使用“以低调的方式进行炫耀”的话语模式,这种话语模式先抑后扬,明贬暗褒。译者要在充分了解其语义信息及语用背景的前提下,采用套译法选取英语文化中的humblebrag一词进行译介。这一合成词由humble(谦逊的)和brag(自夸)结合而成。且humblebrag也被美国方言学会评选为2011年度使用频率最高的新词。由此看来,在结合“人、文本、现实”多重互动的基础上,妙用套译进行转码的译文在社会认可度与传播度方面可以实现与原文的无限贴近甚至等值。

其次是文本与现实的互动。文本的合理性和创造性必然受到外界真实世界的制约,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也不能与人们的认知相悖。如上文提到的“白骨精”“蛋白质”,其新义与其旧义相比,不管是从语义内涵还是感情色彩来看,均发生了较大变化甚至与旧义截然相反。这时译者需要考虑文本语境在现实中发生的可能性。

例7 该剧以大龄剩女为主题,讲述了一位年近三十的“白骨精”在各种命运的纠缠下寻获真爱并成功将自己嫁掉的温情故事。(来自BCC语料库)

若将该例中的“白骨精”理解为“一个阴险狡诈、善于伪装变化的女妖精”,译为wicked and ruthless woman,则译文语义与该例语境完全不符,且违背了客观世界的认知规律。此时应结合语境中“白骨精”发生的现实可能性,即现在“白骨精”已成了白领、骨干、精英的代名词[19],可将其译为White collar,Backbone,Elite。虽与原文相比在形式上受到了一定折损,但保证了语义信息的完整性。

最后还要注意人(译者)与人(读者)的互动。译者进行翻译时应考虑到译语社会接受度与认可度。对于新旧两义迥异、形简意赅的网络热词,译者必须站在读者角度结合上下语境对其进行理解剖析,准确翻译。在网络自媒体高速发展的时代,由于字符输出不如口语输出高效,网络语言中出现了大量缩略词,如 “白骨精”“蛋白质”“北大荒”等。这些缩略词大多由社会传播度较高的旧词提炼而成,译者在翻译时需有意识地偏离常规语言使用的表达形式[8]。如 “北大荒”一词,旧指黑龙江省嫩江流域、黑龙江谷地和三江平原广大荒芜地区,现以“在京大龄青年”之意在网络社交平台流行。对这个词的翻译可采用释译法,即在准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重在传其语义,化虚为实,必要时舍形取义。如可将其释译为Older Single Ladies in Beijing,以让目标语读者了解其所载语义。

翻译作为一项认知活动,对译者源语解读与解构能力、信息获取与传递能力、译语重构与写作能力等均提出了较高要求。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充分考虑“人、文本、现实”之间的多重互动,必要时舍形取义,有效实现语义充分转码,从而使译文的文体风格、感情色彩与源语契合[20]。

猜你喜欢
新义译语神兽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九 《西番译语》:清代四川编纂的双语词典
话说“神兽”不简单
如果《山海经》里的神兽被唤醒了?
Cлово месяца
旧裙新义
野保糗事之守护『神兽』
从异解看成语新义的形成
“奇葩”一词的发展变化及原因
乙种本《西番译语》藏汉对译音义关系辨析
关于量词的日中机器翻译规则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