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学生好好说话
——《御赐小仵作》引发的口语交际教学思考

2022-03-17 05:30纪慧琳
课外语文 2022年4期
关键词:楚楚贵重羚羊

纪慧琳

(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光谷分校,武汉 湖北 430074)

2021年,一部无宣传、无流量、小制作的古装剧《御赐小仵作》横空出世,凭借精良的剧本和优秀的人设,成为剧迷们心中的国产古装剧之光。剧中的男主角萧景瑜被称为男主人设天花板,除了他颜值在线、业务能力优秀、性格温润如玉外,最吸引我的一点还在于他优秀的沟通能力。

剧中,萧景瑜向楚楚表白被拒,萧景瑜想要知道自己为什么被拒,于是询问楚楚:“你心里分明有我,为何不愿?”楚楚自知身份卑贱配不上王爷,解释道:“王爷,我是个仵作。”然而萧景瑜心中并不认为两人身份悬殊,不明白这样的回答是什么意思,于是追问:“那又如何?”可楚楚出于自卑不愿意再把话说破了,含糊地回答“你不明白”。如果换做其他人,听到对方含糊其词推三阻四,可能这会儿就要放弃了,若是脾气暴躁或许还会生气,那么这段谈话将会就此终结。可是沟通小能手萧景瑜不急不躁,进一步追问:“我不明白所以请你告诉我,否则我不甘心。”如此冷静诚恳地回答,终于让楚楚走出了心中的壁垒。至此,萧景瑜实现了有效沟通,达成了自己的沟通目标。

“我不明白,所以请你告诉我。”这句话看似平平无奇,实则包含了沟通的大智慧。沟通的起点是人与人之间的意见分歧、不理解或误解,而终点则是达成一致见解、理解对方和消除误解。因为始于分歧与误解,所以沟通的过程必定不全是愉快的,当沟通难以推进时,一定要记得自己的目标是达成理解,而不是宣泄情绪。正如马歇尔·卢森堡在《非暴力沟通》中指出,“爱的语言”需要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强调倾听自己及他人,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只有使用语言而非情绪的沟通,才能让爱融入生活,最大限度地避免暴力,培育彼此的尊重、关注与爱。当楚楚说“你不明白”时,其实恰恰说明她内心渴望对方能够明白,只是她碍于自卑与羞涩没有说出她真正的诉求,这时萧景瑜没有承接她的情绪,而是继续围绕存在的问题——楚楚的意思他还没有完全明白,他希望能够得到更进一步的解释说明——推动对话,这就牢牢抓住了沟通的核心,尝试通过语言达成理解,真正关注到了对方的心理需求,将爱与尊重融入对话,并发出了自己的具体请求,最终实现了有效沟通。

不知是不是刻意制造矛盾推动剧情发展的需要,能像《御赐小仵作》这样理智沟通对话的电视剧真是太少了。而在班主任工作中,碰到家长与孩子不能正常沟通的情况又太多,许多的家庭矛盾其实都是失败的沟通导致的。拥有有效沟通能力,在生活中能够好好说话,对家庭和谐、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说都非常重要。尤其是语文教师,有必要教会学生好好说话,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聆听他人和表达自己。

在口语交际的教学中,道理易懂、技巧简明,怎么在实际生活中内化技巧才是教学的难点。这就需要创设真实的情境,帮助学生融入情境氛围,代入思考、主动探究,获得深入理解,提升口语交际的教学效果。课堂上可以借用社会热点事件创设情境,也可以利用教材资源。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中有一篇《羚羊木雕》,后来部编版教材除去了这篇课文。在讲解“父母与孩子间的沟通”这一话题时,这篇课文提供了一个非常典型的沟通案例。

【矛盾分析】

围绕是否要回羚羊木雕,我和父母之间已经产生了激烈的矛盾冲突。

思考一:父母为什么一定让“我”要回羚羊木雕呢?

【提示】礼物贵重;我没有得到父母的允许;我随便送人。

1.哪里可以看出羚羊很贵重?

“羚羊是一只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艺品。那是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给我的。”

“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

“小朋友之间不是不可以送东西,但是,要看什么样的东西。这样贵重的东西不像一块点心一盒糖,怎么能自作主张呢?”

“那只羚羊,就是爸爸妈妈也舍不得送人啊!”我从妈妈的眼里看出了羚羊的贵重。

妈妈一边递过糖盒一边说:“您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

【分析】一方面,在爸爸妈妈的言语中直接点名了羚羊的贵重。另外爸爸妈妈的表现也可以从侧面看出羚羊的贵重,比如爸爸妈妈一再要求我要回送出去的礼物,足以见得这礼物的非同一般。并且羚羊是爸爸从遥远的非洲带回来的礼物,也可以推断出礼物的分量不轻。

2.怎么看出“我”是把羚羊随便送人的?

请同学们注意我把羚羊送给万芳的这个过程描述:“昨天,万芳到我家来玩。我见她特别喜欢我桌上的羚羊,就拿起来递到她手上说:‘送给你,咱俩永远是好朋友……永远!’”

【分析】我把羚羊送给万芳,并不是在一个特殊的场合,因为一个特殊的原因,比如万芳过生日,而只是因为“我见她特别喜欢我桌上的羚羊”,这样一个很寻常的事情,因而这件礼物的送出并没有特别的意义。同时我送她时,就只是“拿起来递到她的手上”,动作随意,丝毫没有看出我对父母这件礼物的珍视。

思考二:“我”为什么不肯要回羚羊木雕呢?

【提示】觉得自己有自主权;愧对万芳;是友谊的信物;不想对朋友反悔。

【分析】这一部分要引导学生阅读文章的插入部分。从插入部分叙述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万芳曾经为“我”顶了罪,我对万芳一直怀有愧疚之情,所以这一次“我”急于给万芳送礼物,就是我愧疚心理的体现,我想要弥补万芳,想要回报万芳对我的好意。因而这个礼物是不能够要回来的。

思考三:一般矛盾双方对冲突的产生都是负有一定责任的。你认为父母和“我”分别有哪些值得肯定的地方和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呢?

1.父母

肯定:有些事情小孩子不能自作主张,要征求父母的同意。

不妥:过分看重物品的金钱价值而轻视了孩子友情的价值;有适当与孩子沟通,但没有认真去了解和尊重孩子的想法。

【教学重点】

在讨论这一部分时,大部分同学都认为父母重视金钱而忽视友情,但仔细分析文本,我们会发现其实并不是这样。父母亲都有同我交谈,为什么不能把羚羊送给万芳,说明父母不是一味重视金钱而忽视孩子感情的人,他们在尝试与孩子进行沟通与交流。并且,母亲也能够与我共情,她知道送出去礼物又要回来是一件多么为难的事情,因而她为我提出了两个解决方案:

【方案一】知道我一定不好意思把礼物要回来,于是妈妈主动提出:“要不我和你一起去!”说明妈妈有考虑到我的感受。但是当时我的反应是“不!”,这一回答尖锐地否决了母亲的方案,并使谈话气氛更加严肃,阻碍了进一步沟通。

【方案二】“不是妈妈不懂道理,你把这盒糖送给你的好朋友。”妈妈再次重申,自己明白孩子的立场,知道出尔反尔是一件十分丢脸的事情,但是为了挽回损失,妈妈在积极地思考对策,努力想办法解决这一难题。面对积极沟通、努力想办法试图达成两人共识的母亲,我的反应却是“我再也受不了了,推开妈妈的糖盒,冒着雨飞快地跑出门去”。淋在雨中,委屈地说:“这能全怪我吗?”文中的“我”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过于以自己为中心,过分情绪化,导致问题出现之后一味逃避自己犯的错误,没想着怎么去改正自己的错误,反而把这种怨气撒到父母身上,埋怨别人,不断激化家庭矛盾。

从上面两处细节分析可以看出,文中的父母并不是一个“重利轻义”的人,他们只不过跟所有人一样,当知道一样东西贵重时,会珍惜;尤其是这件东西,不仅是价值贵重,更承载了父母对孩子的爱。文中妈妈说:“那只羚羊,就是爸爸妈妈也舍不得送人啊!”但是,父母买这只羚羊回来就是为了送人的,那个人就是“我”,他们的孩子,他们买这么贵重的一件礼物送给一个并不懂得欣赏羚羊价值的孩子却不考虑值不值得,全都是因为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爱,因而对羚羊的珍视也是对爱的一种珍视。随便把家里名贵的东西送人,换了任何父母想必都会觉得很生气吧。然而文中的父母,尽管心疼、着急,却并没有因此而打骂孩子,也没有犀利的言语批评,更多的是想了解情况,并且在尝试与孩子进行沟通。如果他们轻视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他们根本就不会花时间慢慢跟孩子讲道理,更不会为孩子想各种解决方案,努力以更加温和的方式解决问题。

因而说父母“重利轻义”曲解了父母的初衷。

但是父母在这次矛盾中,有没有做得不足的地方呢?

有,他们虽然跟孩子讲道理,但是他们只是不断在给孩子灌输他们的道理,而没有关心孩子心里是怎么想的。他们很有可能都不太了解万芳是“我”最好的朋友,因而在得知“我”把贵重礼物送给万芳时,处理的方式较为简略,让孩子觉得他们有点敷衍了事,没有重视自己的这段宝贵友情。

然而,父母不了解我,完全是父母的错吗?

“我”在心里呐喊:“他们不知道,万芳是个多么仗义的好朋友。”然后就陷入了自己的回忆。可是你光自己回忆,那爸爸妈妈怎么能知道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呢?如果爸爸妈妈没有主动跟你了解情况,你可以自己主动跟爸爸妈妈说啊。如果是萧景瑜,他这会儿一定会说:“你们不知道万芳是个多么仗义的好朋友,所以我来告诉你们。”沟通是相互的,只要有一方主动,那么就有可能实现沟通。但如果双方都不愿意了解对方,只是不断强化“我是对的”,那么矛盾的爆发就不可避免,沟通也无法继续。

2.我

肯定:重视友情。

不妥:自作主张;撒谎;没有与父母沟通自己的想法;不珍视与尊重父母的亲情。

【小结】

“我”和父母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在是否要回羚羊木雕的问题上持不同态度,大家都有合理的考虑,矛盾本不至于不断激化,但由于双方缺乏有效沟通,最终导致事态恶化。在生活中,我们要想好好说话,实现有效沟通,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谈话目的

马歇尔·卢森堡在《非暴力沟通》中告诉我们:在沟通时,一定要明确谈话目的。如果只是表达自己的感受,别人可能就不清楚我们想要什么。表面上,我们是在与人谈话,实际上,更像是自说自话。这时,谈话对象可能就不知道该如何回应。当“我”难过极了,陷入回忆时,“我”只是感动了自己,父母不知道“我”的想法,没办法更有效地劝说“我”,也没法理解“我”,与“我”达成共识,沟通无法推进。这时“我”就应该主动告诉父母“我”与万芳的往事,试图让父母理解“我”与万芳的深切友情,以及“我”对她的歉意,让父母改变主意,或者帮助“我”想出更有诚意的替代方案。

2.倾听他人

倾听他人有助于对他人的理解和接纳,为了倾听他人,我们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心全意地体会对方。在交流的过程中,要保持持续的关注,为对方的充分表达创造条件。我们还可以主动表达理解,来帮助对方了解我们在何种程度上明白了他的意思。文中的“我”完全被情绪左右,丝毫不愿意倾听父母的声音,如果“我”能够放下自己的判断,试图换位思考去理解父母,那么“我”应该能够感受到父母因为自己随手转送了他们送给“我”的珍贵礼物而伤心的心情;如果“我”能够倾听父母,那么“我”就能够发现妈妈在积极地寻找解决方案,而非刻意批评指责。

3.正确表达愤怒

在生活中常常会有矛盾和摩擦,这时候交流非常重要却又十分困难,因为我们在不顺心时,往往倾向于指责别人有错。这样只会迅速激化矛盾,而搁置了存在的问题。在生气时,与批评和指责他人相比,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才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愿望还有希望得到满足。文中的“我”与其用“不”发泄不满,在心里抱怨父母不理解自己,觉得委屈,不如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母,说出理由和诉求,让父母帮助自己解决困难。

通过分析《羚羊木雕》的沟通案例,教师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学会好好说话,遇到矛盾多换位思考,倾听他人,也明确地表达自己,积极沟通,实现有效对话,智慧而温和地化解矛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猜你喜欢
楚楚贵重羚羊
不在现场
梦幻羚羊谷
最贵重的东西
手持棍棒敲打鼎——“败”
绝望中的羚羊
猎豹与羚羊
一个女孩的心灵成长史
掌上明珠
刺猬
浅议职业院校贵重仪器设备的管理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