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公益与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创新

2022-03-17 07:09柳丽平
泰山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公益活动社团公益

柳丽平

(黄山学院 学生工作处,安徽 黄山245041)

公益慈善活动自古有之。随着时代的演变,公益发起者或者倡议者的动机变得复杂而多元,有求善积福的朴素愿望,有争取社会声誉、赢得公众认同的现实诉求,也有维护既得利益的应急需要等。公益慈善规模有大有小,而微公益是不占用个人太多资源的情况下,集合个体的力量帮助他人。公益内容本身是个体可承受的、力所能及的,有比较强的可操作性,比较容易获得社会认可,微公益需要一定的参与规模。高校是一个人员汇聚的区域,符合微公益活动开展的条件,并且还有可能将微公益的效用最大化释放。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中实践育人理念的推广,作为学生实践重要活动的微公益呈现频次增多、规模增大的特点。尽管微公益尚处起步阶段,但正逐渐受到人们的认可和重视,尝试在高校学生思想道德建构和人才培育方面发挥微公益的独特育人作用,是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创新之举。

一、高校具备微公益传播的良好条件

在对微公益活动认知度、参与度、意见反馈等方面的调查中,发现高校学生愿意参加微公益活动的意愿相对较高。一般高校大约一两个月甚至一两周就会有一次较大规模的微公益活动。学生普遍接受和认可微公益活动对自身发展的积极影响,但仍有少数学生在刚开始参与微公益的时候,只是抱着赚取学分或打发课余时间的想法,说明部分学生参加微公益的动机存在误区,需要纠正。也有学生反映,开始是被动的,随着微公益活动的深入开展,个人观念得到转变,渐渐由被动转向主动。高校微公益活动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它将成为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构成。

(一) 人员充足是首要主体条件

高校是一个人员聚集的场所,有充足的人员储备。根据教育部2021 年年初公布的《2020 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显示,目前各类高等教育在校人数为4183 万,在职专任教师183.3 万人。这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成就,也为开展各类教育教学探索提供了丰厚土壤。对某高校2020 -2021 学年综合测评数据统计发现,其软件工程专业在册学生141 人,全年参加志愿服务共计4930 人次。

可观的群体规模,可以成为微公益雄厚的群众基础。高校学生激情昂扬,接受着先进科学知识和最新社会理念,具有较强的社会感知意识,对微公益有好奇、不排斥。微公益在这样的基础上聚少成多,积小成大,以点带面逐步拓展。广大学生在微公益活动的磨练中将学习和实践打通,知行合一,养成积极向学、主动奉献的良好风气。这已然成为和谐校园建设的最新亮点,并凸显了实践育人的真谛。

(二) 网络信息通达是必备工具条件

我们处在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无处不在。高校校园基本实行了网络全覆盖,学生随时随地可以连接无线网络,查询课程、查询考试、网络购物等,利用网络打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不失为一项有益的探索。充满现代气息的大学生对网络上的新事物、新资讯,比其他群体具有更高的敏感度。他们利用自身熟识的网络操作技能服务于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各种网络途径了解微公益,参与微公益活动,实现了微公益活动的信息化网络化覆盖。

(三) 热衷积极是优良心理条件

人生来就有积极的心理因素,在历史的发展中,人类更累积了大量“积极基因”,大学生通过参与学校社团、参加社会实践、参与各类知识竞赛和文体活动等途径展露自己的能力,发展和充实自我,以期望使自身价值得到实现(1)陈静.用积极心理学构建消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5) .。每一位大学生都希望通过利用所学知识,发挥自身能量,追逐理想使自我价值得到体现。而微公益活动为高校学生提供了实现人生价值、参与社会实践的场所和机会。高校学生以一种积极热情的心态投入到各种微公益活动实践中去,为微公益的传播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条件。

二、校园微公益的主要组织形式和实现渠道

(一) 不断丰富的各类公益社团

高校公益团体的活动多种多样,以利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居多。比如,地方高校可通过组织家电维修小组、计算机网络维修小组、支教团体、新农村墙绘社团、“向日葵”英语周末辅导、“满天星”数学周末辅导等社团和活动参与微公益,这些公益组织主要依托团委或相关社团开展工作。

高校公益社团通常由具有一定号召力的学生干部负责,集合志向、兴趣统一的大学生组成,定期组织活动,逐渐形成集体合力、行动效力。每次开展活动由一到两人主持,负责工作分配、筹集活动物资和后勤保障。高校公益活动的内容主要有困难帮扶、社会服务、环境保护等。

高校公益社团一般会定期开会,其中既有组织骨干的内部会议,也有面向全体成员的公开会。届时,组织者一般会邀请团委、社团指导教师、辅导员、思政课教师等参会指导,提高会议效率。一是加强公益组织的自身建设,制定规章制度,规范会员行为;选拔组织管理人员,明确职责;制定活动规程,提升活动组织力;二是讨论和制定具体活动的工作方案,包括活动参与人员的构成、职责分配、活动物资的募集和使用、活动的具体流程和注意事项等;三是活动总结或专题学习会,如总结活动经验,检讨突出问题,表彰先进代表,激励后进,举行专题辅导学习,提升工作能力。公益社团组织做到科学规范,是其长久存续的根本。

(二) 校园微公益的实现渠道

1.参与灵活机动的网络公益活动

微公益在传播载体、参与主体、公益主题上均显示“微”字特色。(2)刘丹.微公益视阈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实践进路[J]. 道德与文明,2019,(2) .尤其是传播载体之“微”,在微博、微信、微视频、微电影迅速发展的微时代,实现了一种裂变式的信息传播效应。腾讯公益网、多背一公斤网、善淘网、公益中国人网、中国志愿者网等网站都是比较成熟的公益网站,他们正确分析了网民的公益需求,准确发动了网民的力量。在抗疫期间,微公益积极支援疫区救援、疫情防控,其聚少成多、聚弱成强的功能得到极大验证。据统计,截至2020 年7 月,全民抗疫相关公益网络传阅量超过700 亿次,并有超过1 亿元爱心捐赠通过微公益顺利到位。

在网络空间中,每个人都是公益的主体,人们不需要付出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就可参与公益行动,这正是微公益的魅力所在。教育层次高、思维灵活的当代大学生是微博、微信网络平台的忠实“客户”,他们第一时间获得微公益资讯并做出及时反应,积极传递公益信息,主动参与公益活动献出自己的爱心。

2.参与知名慈善基金公益活动

为公众熟知的慈善基金会很多,如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它的传统公益项目“希望工程”于1989 年启动,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儿童为目的,以援建希望小学和资助贫困学生为主要公益项目。1990 年5月,中国第一所希望小学——安徽省金寨县希望小学建成,希望小学工程开启;1991 年4 月,大别山区一个八岁女童的“渴望读书的大眼睛”震撼了全国,希望工程逐渐成为汇聚全民力量的公益工程。据统计,截至2019 年9 月,全国希望工程已累计接受捐款152.29 亿元,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599.42 万名,援建希望小学20195 所(3)张文君.希望工程三十年对中国现代公益事业的贡献[N]. 中国青年报.2019 -11 -26(07) .。

此外还有在重大自然灾害中冲锋陷阵的中华慈善总会,以及迅速发展起来的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等。这些知名度高、社会信誉强、规模较大的基金会旨在号召全民齐参与,让公益成为一种习惯,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和渠道奉献自己的光和热,以此汇聚成巨大的公益力量,救危济困。而慈善基金会公益项目信息的发布、募集资金的来源、公益活动的具体实施均离不开广大高校学生的踊跃参与,积极奉献。

3.参与各类临时性公益志愿活动

随着民众公益意识的增强,社会上的临时志愿服务活动大量涌现。反响较大的,如央视一套的《梦想星搭档》节目,利用明星效应,采用竞赛方式,用歌声打动观众,发起慈善志愿者服务活动,传递社会正能量。还有一些规模较小但效益可观的公益活动,如传递安全文明出行的交通公益宣传,预防艾滋病珍爱生命公益宣传等。高校利用课余或周末时间倡导大学生参与到擦拭公共设施、义务植树造林、校园拾荒、义卖和捐赠图书及衣物、织爱心围巾、爱心支教等微公益活动。这类微公益活动的举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育人效果,在锻炼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同时,也让学生奉献社会的心理得以实现。

三、微公益在高校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中的作用

(一) 培育学生的公益理念

在社会道德分配中慈善活动起着调节作用,这成为现代社会构建的重要环节。许多青年特别是拥有现代人文气息的大学生已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开始积极争取参加微公益的机会,主动肩负力所能及的社会责任。如果参与公益慈善是被强制进行而并非出于自愿,那么就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微公益是自发组织、自愿参与的公益活动,在活动中随着程序渐次进行,集体参与的场面将鼓舞学生参与公益的热情,公益活动取得的成效会让学生的自我价值得到体现,大学生的公益精神将逐渐形成和逐步提升。

(二) 在实践中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理念

教育引导既要从根本上正确理解理想和信念,更要将正确的理想信念付诸于行动中(4)甘泉.当代大学生理想教育的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07,(3) .。大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了宏观理想教育,已然怀揣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但校园相对封闭的环境让学生时常体悟到知识与行为相分离的困惑,学到的知识无法应用到实践中去。微公益活动则能够使他们回报社会的理想得到实现。微公益是道德实践的重要载体和主要形式,可以拓展学生参与社会的渠道,并通过实践加强大学生的理想教育。

(三)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微公益的奉献精神是志愿基础上的人的良好道德品质的体现(5)周中之.微公益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价值[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4) .。推动践行以助人为乐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大学生做社会主义的好公民、家庭中的好成员,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好品行,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奉献社会的宗旨。大学生参与微公益活动能真正感受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震撼,从而增强自信心,在潜移默化中端正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进而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学生是维护社会秩序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参与者。通过参与微公益活动,学生认识社会、分辨是非的能力得到增强,可以应对社会剧烈变化引起的各种挑战,尤其是对那些混淆视听的错误思潮增强辨别能力,最终做到坚定立场,忠诚祖国,热爱人民,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决践行者。因此,微公益活动的开展除了能够起到一定的价值引领作用外,还可以在维护社会正常秩序中发挥积极作用。

四、发挥高校微公益实践育人功能的困境与对策

(一) 发挥高校微公益实践育人功能面临的困境

1.学生对微公益认知度有待提高

公众认可度是微公益顺利开展的关键。由于微公益理念尚未普及,部分学生对微公益视而不见,限制了微公益在高校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中作用的正常发挥。

有人认为公益要具备相当规模,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个人的小小义举算不得公益。事实上,相当多的微公益在规模、经济和社会效益上确实是有限的,但是对于参与者而言,公益本身有重要的道德上、精神上的意义,是个人道德修养提升的有效通道,深层次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2.连续性难以保障

在微公益组织过程中,发起人的角色非常关键,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到微公益活动的存废。调查表明,校园微公益活动在起始阶段一般比较顺利,但在持续推进中,发起人不可避免地面临新老更迭,尤其是由学生会或者社团组织负主体责任的,人员更迭的频次会更加频繁。组织骨干能否顺利交接会影响到微公益的继续,否则将导致微公益活动被迫暂停,甚至终止。因此校园微公益活动开展的连续性时常受到难以保障的困扰。

微公益社团的兴起是校园文明建设的必然趋势,但由于学生在社团组织方面经验欠缺而使得微公益组织的运行时常出现问题。加之学校微公益组织基本上以不规律的个人捐助和物资捐赠为主,以团委专项资助和社团会费支撑,经费力量单薄,财务难以正规化。管理模式不健全,主要以轮值制和任期制为主。公益组织缺乏制度化,没有建立成熟的管理机制而影响微公益的持续开展。

(二) 提高高校微公益实践育人功能的对策

1.广泛宣传,正确引导

实践育人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工作原则。课外实践,往往以团学活动为最,而公益活动是其主要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任务由专业教师、思政工作者具体执行。他们理论扎实、经验丰富,是一支可敬可信的队伍,借助他们指导公益活动,将有利于大学生微公益活动的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公益活动同频共振,共同发展,体现了唯物主义认识论中认识和实践统一性的特征。

微公益活动如何引起大学生的兴趣是活动开展的第一步,因此在公益活动开展之初,应该全面筹划、系统设计以确保微公益活动在初始阶段能够激发大学生的道德责任心和使命感,让更多的青年参与进来。在公益活动开展过程中,应该广泛宣传和积极发动,强化公益活动的正向引导。

互联网与公益结合降低了人们参与公益活动的门槛,简便易行是朴实高效的公益模式。学生可以通过点赞、阅读、分享、评论、捐献等方式传播爱心,由此逐渐培养大学生参与微公益的习惯。(6)魏淑娟,张露.关系亦或符号:个体参与微公益行为的影响因素探析[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3) .校园微公益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进行线上和线下组织,让更多的学生因同一个志向汇聚起来,将传统团学活动与微公益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认识到只要有爱心,只要敢于参与,星星点点的“微行动”就可以发挥超乎想象的能量,让每个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并获得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2.实时监督,完善管理

将法制教育融入到公益活动的管理中,健全的制度才能赋予一个组织或集体强大的生命力,是一个组织能够延续下去的有力保障。制定微公益活动组织的各项规程和长效机制,需要对微公益活动实行实时监督,建立学生志愿者服务档案,通过活动历练和成绩累积,不断树立参与主体的成就感和荣誉感,激发学生参与微公益活动的热情和兴趣。微公益为每一个身份自主、志愿参与的学生搭建了平台,并赋予其更高的价值期待,由此产生持续参与的意愿和奉献的精神,不断彰显青年学生的责任担当。(7)刘丹.微公益时代公民慈善的多维分析——基于主动公民身份的视角[J]. 思想理论教育,2018,(9) .社团管理者也需要完善社团日常管理规范和社团成员的培训,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真正做到既能使服务对象受益,又能够使参与者得到满足,达到“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起到价值引领作用(8)王汉卿,赖圳源,王永梅. 高校公益类社团发展现状、现实困境及优化路径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1,(24).。

在学校立德树人整体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专项工程中不断融入微公益文化,不断推进微公益活动团队组织建设,积极扩大宣传、扩充规模、丰富内涵,汇聚更多有爱心、有恒心的大学生加入到微公益的活动中来,充实志愿者队伍,征集各种质量高、内涵深的微公益项目完善项目储备,积极探索社团之间、院系之间、校校之间、校企之间、校地之间的合作机制,推动微公益持续发展。

五、结语

国家“十四五”规划强调,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在此背景下,以立德树人为宗旨的高校凭借自身优势和借助微公益的广阔渠道,应该成为微公益的重要阵地,在推动高校学生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中开拓出一条实践育人的新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引领微公益事业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猜你喜欢
公益活动社团公益
公益活动证书
缤纷社团
手拉手,献爱心公益活动
公益
公益
公益
“温暖寒冬”公益活动行(三)
“温暖寒冬”公益活动行(三)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K-BOT拼插社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