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背景下生物技术药物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教学实践

2022-03-17 11:34胡昌华尹国平廖国建刘雪梅
药学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药学疫苗新冠

胡昌华,尹国平,廖国建,刘雪梅

西南大学药学院 (重庆 400716)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要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课程思政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1]。当前高校的课程教学无不应该与新冠防控这一爱国大课堂相结合,教师都应该深度挖掘每一门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促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厚植爱国情怀[2]。本文以生物技术药物学课程为例,介绍疫情下该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教学实践。

1 生物技术药物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的必要性

《中国药典》把药物分为化学药、生物药和中药三大类,传统的药学专业课程主要以化学药物为主导,而生物药学专业课程体系却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为了给药学生提供一个系统的学习机会,本校创新性地开设了生物技术药物学课程。该课程主要以利用生物技术制备的生物大分子药物为基础,系统介绍生物技术来源的蛋白多肽(包含疫苗)、抗体和核酸等大分子生物药物,从而构建以生物技术药物为主导的药学知识体系,其有别于传统的化学药和中药知识体系的课程学习[3- 4]。因此,在生物技术药物学课程中,教师应对其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进行充分挖掘,这不仅是课程建设的需要,更是时代赋予责任。教师可充分利用课程中与疫情息息相关的蛋白药物、疫苗等主要知识点,积极挖掘抗疫过程中的爱国、奉献、创新等思政元素并实践,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正确的抗疫意识,缓解疫区学生紧张心理,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疫苗开发和新药研究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职业自豪感和时代使命感,培养具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和责任担当能力的高素质药学人才。

2 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教学实践

结合本校基于综合、立于专业、归于个性的人才培养体系,坚持“授人以渔”的理念,该课程强化对国家一流学科生物学与药学的交叉综合,深度挖掘抗击新冠疫情过程中的生物药物思政元素,突出学生对现代生物技术药物基础理论和前沿知识的专业学习,以适应未来在生物技术药物产业的研发、制备、药学服务等不同岗位的个性化要求,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社会担当精神的药学高素质人才。

2.1 培养学生爱国和责任担当精神

通过对药物是生命健康的重要支撑保障的学习、中华几千年传统医药发展的历史梳理以及近代国外生物药物进展的冲击,课程强化学生对药物起源特别是生物药物研究的探索和追求,强调满足中国人健康需求而应有献身药物制造和临床应用事业的境界,引导学生树立从药物制备和药物使用大国到药物创制强国的理想,向学生传播药物研发者为健康中国护航的精神[5]。

课程结合医药产业突出介绍中国的生物药物生产和研发企业,尤其是全面梳理新冠疫苗生产企业。如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重庆智飞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等,学生自主查阅相关企业每年研发生产疫苗的状况,同时比较分析国外辉瑞、赛诺菲、默克公司等疫苗生产厂家的情况,坚信健康中国必须要有中国疫苗作保障。尤其当新冠疫情再次在全国各地传播的时候,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产量限制和疫苗对变异病毒保护的局限性,如何引导推进全民接种建立起免疫屏障的国家战略,从而对国内外有序交流和产业竞争有着积极的意义[6]。结合近年来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包括药物在内的科技竞争,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创新驱动、中国制造和中国智造在药物研发中的重要性。

全球疫情防控的经验证明,中国短时、高效疫情防控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至上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精神[7]。

2.2 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结合综合性大学的学科和资源优势,开展药学专业学生的综合训练。该课程坚持与产业和行业相结合,而不仅仅关注课本知识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宽广的国际视野,使其具备课程的综合学习能力。课程教学团队创新性地在每次课的开始设置三分钟药点新闻分析,介绍过去一周药物研发和社会热点新闻。如中国疫苗上市、新冠抗体药物研究进展、疫苗全民接种与加强针策略等,教学中教师会适当融入药物与健康课程思政元素,让学生体会医药行业的特殊使命,增强学生职业使命感,从而激发专业学习热情。教师可向学生介绍抗击新冠疫情的最美逆行者的无数感人事迹。如大年三十无数医务人员舍小家、为大家逆行武汉的感人情怀;举全国之力老药新用动态和新药研发趋势,各种疫苗研究进展;钟南山院士不顾80多岁高龄多次赶往武汉重点疫区,找到新冠人传人的证据,并提出疫情防控的主要措施;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是一个渐冻症患者。疫情暴发不久,他同是医务人员的妻子也不幸被感染。但他顾不上自己的病痛和妻子的病情,拖着一瘸一跛的双腿夜以继日地忙碌在抢救病人的战场上,被人们称为“用渐冻的生命托起信心与希望的人”。

2020年疫情初期,课程组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关心学生,引导学生,率先给学院全体学生发出预警,提醒他们做好安全防护工作。线上教学期间,教师要求武汉籍学生视频分享抗疫常识,介绍所闻所见,分享志愿者心得体会。以早期参与企业联合开发的快速诊断试剂盒的成功研发过程为例[8],相关教师分享疫情关键时期作为药学人参与诊断试剂研发的心路历程,激励学生社会担当,敢于利用掌握的专业知识做好防护并积极参与抗疫,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2.3 培养学生新药研究的科技创新能力

作为新冠防控的疫苗是生物技术药物学课程中的重要章节内容,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教学实践尤其重要。疫苗是指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用于人体预防接种的生物制品。每一个公民出生后首先要接种乙肝疫苗,这对全面预防乙型肝炎具有举国意义,经过30多年的努力,中国已从乙型肝炎高发国家变成了乙型肝炎发病率较低的可防可控的健康国家。另外狂犬病疫苗的及时接种、艾滋病疫苗的研发、宫颈癌疫苗的普及等,为健康中国的建设与老百姓高品质生活的营造提供了重要保障。而最近几年频发的山东疫苗事件、长春长生疫苗事件凸显了国家疫苗生产和使用的质量监督体系的问题,导致了人们的疫苗信任危机。通过对疫苗分类、制备过程与质量控制的实践性和案例性学习,学生明白了对药物质量控制的重要性,践行诚信做人、诚实做药的基本准则,努力成为一个对健康中国有担当的药学人。

以正在研发和接种的新冠疫苗为例,教师介绍疫苗研发的基本策略、制备过程以及研发进展,引导学生对疫苗相关基本知识的掌握及对前沿创新思想的深刻领会,培养学生开发新药的创新潜力,尤其是作为一名药学人员对突发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能力及社会责任意识。上课期间教师系统介绍目前新冠疫苗研发的五条技术路线,包括灭活疫苗、重组亚单位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减毒流感疫苗及核酸疫苗[9],并通过课程特色要求的分组Seminar系统介绍每一种技术路线开发疫苗的不同阶段和上市现状,探讨各自的优缺点。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带领团队研发的腺病毒载体疫苗。通过对其新冠疫苗研发,以及过去对埃博拉病毒疫苗等的成功研发案例学习,学生加强对疫苗专业知识的深度了解。与此同时,对辉瑞的mRNA疫苗的快速上市和发明人的科学家精神进行深度解析。

2021年的两个学期,课程结合全民接种新冠疫苗的实际情况,分析现有国产疫苗的生产情况,教师重点讲解灭活疫苗和重组蛋白疫苗的制备、技术优势、紧急使用批准情况和可能的不良反应,强调目前接种新冠疫苗对疫情防控的重要性,加强针对群体免疫的可能性研讨,动员学生做接种的示范性引领,积极参与志愿者服务,为学校新冠疫苗接种的高接种率做出贡献。

3 教学成效

通过两年特殊时期的疫情期间线上线下教学,结合药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特点[10-12],生物药物技术学课程已逐渐形成了以案例教学为主导、持续关注学生综合视野和素养产出的产业链与创新链相结合的生物技术药物学教学设计,推出了学生团队自助式Seminar学习模式,积累了课程思政案例教学示范库。一方面,线上教学资源与Seminar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积极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持续更新的前沿主题,引导学生实时关注科技前沿动态,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强了学生爱国情怀。具有良好课程思政教学特色的生物技术药物学于2020年底成功获批国家首批一流课程,2021年成功入选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九轮规划教材。

猜你喜欢
药学疫苗新冠
《药学进展》杂志征稿启事
新冠疫苗怎么打?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HPV疫苗,打不打,怎么打
聚焦新冠肺炎
我是疫苗,认识一下呗!
我是疫苗,认识一下呗!
我是疫苗,认识一下呗!
珍爱生命,远离“新冠”
构建药学专业实验教学新体系 培养创新型药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