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微草堂笔记》中的饮食描写及其小说功能

2022-03-17 19:54叶根华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纪昀消夏草堂

叶根华

(宁夏大学 办公室,宁夏 银川 750021)

《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著名文言小说集,在中国古代文言小说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鲁迅先生曾赞誉此书“后来无人能夺其席”[1]。纪昀笔下所涉,涵盖官场世相、掌故逸闻、民俗风情、狐神鬼怪、医卜星象、典章事物等方方面面,古今上下,万象包罗,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十分广阔。据初步统计,其中涉及饮食描写的有190余则,是当时饮食文化的重要反映,体现出纪昀的饮食观念和小说创作艺术,但目前学界对此关注较少。笔者不揣浅陋,对此加以探析,以求见教于大方之家。

一、《阅微草堂笔记》中饮食描写的主要内容

《阅微草堂笔记》所涉饮食描写内容广泛,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分为日常饮食、佳肴珍果、乡土特产、独异食物等四大类。

(一)日常饮食

主食类,如米、面。米饭是当时人日常主食之一。《如是我闻(二)》载沧州刘果实太史“尝买米斗於,贮罂中”。《姑妄听之(四)》载“康熙、雍正间,岁频歉,米价昂”,有富室开仓“出谷贱售”,“米价大平”。可见米在当时百姓饮食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又北方农家多种麦,如《滦阳消夏录(五)》载张氏姑妇“种麦数亩,资以活命”。麦收之时,乡间还有拾麦习俗。《姑妄听之(一)》载“乡村麦熟时,妇孺数十为群,随刈者之后,收所残剩,谓之拾麦。农家习以为俗,亦不复回顾,犹古风也”。《滦阳消夏录(四)》载高川有一乞丐,与母妻居一破庙之中,“丐夏月拾麦斗余,嘱妻磨面以供母。妻匿其好面,以粗面溲秽水,作饼与母食”,亦可为拾麦之例证。麦熟时,偶尔会发生偷盗麦子的行为。《滦阳消夏录(五)》就记述佃户曹二妇“一日乘阴雨出窃麦”。为了防盗,人们夜间往往需要到麦田守麦。《滦阳消夏录(四)》载“佃户何大金,夜守麦田”,即是例证。在市场中,也有专门卖面为业的人。如《滦阳消夏录(三)》言“沧州马落坡,有妇以卖面为业,得余面以养姑。”面多制成饼食用。《滦阳消夏录(四)》载一村妇,某月某日“母家馈饼二十”。《姑妄听之(四)》亦有“姑命晚餐作饼”之语。面还可制成面筋,《滦阳续录(四)》载沧州有名曰慧师父的老尼“供佛面筋必自制”,原因是她认为“市中皆以足踏也”。可见面筋亦是百姓日常食用之物,市场中均有售卖。此外还有糕点。《滦阳消夏录(二)》载一十四岁童子名二格者,“本卖糕为活”,卖糕时常“高唱‘卖糕’”之声。

肉食类,有猪、羊、鸡、鹅、鸭、牛、驴、鱼等。《滦阳消夏录(一)》载“有人蓄一猪”,《槐西杂志(一)》载纪昀“族祖雷阳公蓄数羊”。西域羊尤多,如《槐西杂志(四)》载“小李陵”,“言在准噶尔转鬻数主,皆司牧羊”。《槐西杂志(二)》载“有贩羊者十余人”,可见贩羊买卖之兴盛。鸡鸭亦常见,《姑妄听之(三)》载“昌平有老妪,蓄鸡至多,惟卖其卵”。《滦阳消夏录(四)》载献县村民夫妇感史某之恩,“烹鸡留饮”。京城铺子还有“炉鸭”售卖,甚至出现了专门的造假者,《姑妄听之(三)》载“灯下有唱卖炉鸭者,从兄万周买之。乃尽食其肉,而完其全骨,内傅以泥,外糊以纸,染为炙煿之色,涂以油,惟两掌头颈为真”。牛因有功于稼穑,历代多禁宰牛,但禁而不绝。《如是我闻(二)》记载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余在乌鲁木齐,因牛少价昂,农颇病。遂严禁屠者,价果减。然贩牛者闻牛贱,皆不肯来。次岁牛价乃倍贵。弛其禁,始渐平。”牛、驴等因跛足或饥荒等原因,亦多售予屠肆。《滦阳消夏录(五)》载即墨一书生“骑一驴赴京师……竟棰折一足,鬻于屠肆”。《滦阳续录(六)》载纪昀八岁时,“闻保母丁媪言:某家有牸牛,跛不任耕,乃鬻诸比邻屠肆”。《滦阳消夏录(六)》载“乾隆癸亥,河间大饥,畜牛者不能刍秣,多鬻于屠市”。有屠肆,亦有以屠为业的人。《阅微草堂笔记》中所记屠者,有屠驴的许方,屠猪的王以胜,屠牛为业的王五、金大牙等。河海多鱼,并有捕鱼为业者。《如是我闻(二)》载“诸城滨海处,有结寮捕鱼者”,《槐西杂志(三)》亦云“太湖有渔户”。《滦阳消夏录(二)》载纪昀先祖有一小奴,“尝随村人罩鱼河中,得一大鱼,长几二尺”。《槐西杂志(四)》载有毒鱼法,言“落星石北有渔梁,土人世擅其利,岁时以特牲祀梁神。偶有人教以毒鱼法,用芫花于上流挼渍,则下流鱼虾皆自死浮出,所得十倍于网罟。试之良验。因结团焦于上流,日施此术”。《滦阳消夏录(一)》载有“鱼脍一巨碗”,所谓鱼脍,就是生吃的鱼片。

蔬果类,有佛手、蕨芽、瓜、柿、梨、杏等。民家或寺院等多有菜园蔬圃。《如是我闻(三)》载王载扬“尝宿友人蔬圃中”,聂松岩言“胶州一寺,经楼之后有蔬圃”。有种菜卖菜为业者,如《槐西杂志(三)》卫媪之夫醉酒堕井一则,言“询守圃者,则是日卖菜未归”,《滦阳续录(三)》亦云有屠人“改业为卖菜佣”。北方农家多种瓜,为防盗贼,农人常夜宿瓜田守瓜。《槐西杂志(四)》载景州一佃户,“种瓜亩余,地在丛冢侧,熟时恒自守护,独宿草屋中”,《如是我闻(二)》载客作张珉夜间“村外守瓜田”;《滦阳消夏录(四)》载“农夫陈四,夏夜在团焦守瓜田,遥见老柳树下,隐隐有数人影,疑盗瓜者”;《姑妄听之(二)》载“有王媪家在西山,言曾月夕守瓜田”。瓜果成熟时节,亦有担瓜卖果者。《槐西杂志(二)》载邯郸有“卖瓜者”“息担横卧”城隍祠神座前,《姑妄听之(四)》亦有“尝在崔庄卖瓜果”云云。另外,乡间还有“豆田”,并有“贩绿豆”者,市场中还有专门制作售卖豆腐者。《如是我闻(一)》载有“卖腐家”,就是指卖豆腐的。《槐西杂志(一)》亦载景州申谦居先生“衣必缊袍,食必粗粝。偶门人馈祭肉,持至市中易豆腐”。

饮料类,主要有茶和酒。茶可自饮解渴,亦能待客。《滦阳续录(五)》载严先生“灯下夜读。一馆童送茶入”。《槐西杂志(三)》载一友好倾轧,往来播弄,“一夜酒渴,饮冷茶”。《如是我闻(二)》载有书生僦居云居寺,僧“送茶”待客。相比茶,《阅微草堂笔记》对于酒的描写更多。纪昀笔下人物善于饮酒者如“房师孙端人先生,文章淹雅,而性嗜酒。醉后所作,与醒时无异。馆阁诸公,以为斗酒百篇之亚也”(《槐西杂志(一)》)。《滦阳续录(六)》中亦载有“酒有别肠”一则:

酒有别肠,信然。八九十年来,余所闻者,顾侠君前辈称第一,缪文子前辈次之。余所见者,先师孙端人先生亦入当时酒社。先生自云:“我去二公中间,犹可著十余人。”次则陈句山前辈与相敌,然不以酒名。近时路晋清前辈称第一,吴云岩前辈亦骎骎争胜。晋清曰:“云岩酒后弥温克,是即不胜酒力,作意矜持也。”验之不谬。同年朱竹君学士、周稚圭观察,皆以酒自雄。云岩曰:“二公徒豪举耳。拇阵喧呶,泼酒几半,使坐而静酌则败矣。”验之亦不谬。后辈则以葛临溪为第一,不与之酒,从不自呼一杯;与之酒,虽盆盎无难色,长鲸一吸,涓滴不遗。尝饮余家,与诸桐屿、吴惠叔等五六人角至夜漏将阑,众皆酩酊,或失足颠仆。临溪一一指挥僮仆扶掖登榻,然后从容登舆去,神志湛然,如未饮者。其仆曰:“吾相随七八年,从未见其独酌,亦未见其偶醉也。”惟饮不择酒,使尝酒亦不甚知美恶,故其同年以登徒好色戏之。然亦罕有矣。惜不及见顾、缪二前辈,一决胜负也。端人先生恒病余不能饮,曰:“东坡长处,学之可也;何并其短处亦刻画求似!”及余典试得临溪,以书报先生。先生覆札曰:“吾再传有此君,闻之起舞。但终恨君是蜂腰耳。”前辈风流,可云佳话。今老矣,久不预少年文酒之会,后来居上,又不知为谁。[2]

其中可见士大夫饮酒之风。当时有“酒社”,为爱酒者之集社,又有“文酒之会”,为文士饮酒属文之集会。又言“拇阵喧呶,泼酒几半”,是饮酒时佐以划拳。《槐西杂志(三)》亦载“古浪回民,有踞佛殿饮博者……一夜,饮方酣,一人舒拇指呼曰:‘一。’突有大拳如五斗栲栳,自门探入,五指齐张,厉声呼曰:‘六。’举掌一拍,烛灭几碎,十余人并惊仆。”可以相互印证。饮酒者好酒,甚至死后为鬼亦沉溺。《滦阳消夏录(二)》屠者许方酒被鬼饮一则,记述鬼见酒大喜,尽情开饮,以致于化为烟而“澌灭矣”。《如是我闻(四)》载一书生“命小奴携罂酒诣丛冢间,四顾呼曰:‘良夜独游,殊为寂寞。泉下诸友,有肯来共酌者乎?’俄见磷火荧荧,出没草际。再呼之,呜呜环集,相距丈许,皆止不进。数其影约十余,以巨杯挹酒洒之,皆俯嗅其气。有一鬼称酒绝佳,请再赐。”城市和要道当中多设有茶肆、酒楼、酒肆,有些酒楼还提供戏剧表演等娱乐服务,是人们会友社交的场所。如《槐西杂志(一)》载“有旗人赴任丘催租,……归途酒渴,见树旁茶肆,因系马而入”。《滦阳消夏录(五)》载张石粼先生爱天津孟文熺文才,“一日,扫墓归,遇孟于路旁酒肆”。《如是我闻(二)》载交河苏斗南会试归,“至白河沟,与一友遇于酒肆中”。《滦阳续录(四)》载“里有丁一士者……后过杜林镇,遇一友,邀饮桥畔酒肆中”。《滦阳消夏录(四)》乾隆丙子有闽士抵京赴公车一则,言其“日在酒楼观剧”。

《阅微草堂笔记》还记述了当时人们祭祀神灵狐鬼的食物情况,一般而言都以酒或茶并肉或果,予以祭祝。《滦阳消夏录(一)》陈枫崖讲述一太学生遇女鬼一则,太学生“每陈茗果于石上,而祝以狎词”。《如是我闻(二)》载田白岩家有狐,“白岩祭以酒脯,并陈祝词于几”。《如是我闻(三)》载佃户刘子明家,“有狐居其仓屋中,数十年一无所扰,惟岁时祭以酒五盏,鸡子数枚而已”。《如是我闻(四)》载印房官奴刘青病死,陈竹山以三百钱让人“市酒脯楮钱奠之”。《如是我闻(三)》载刘生欲见鬼,“具茗果酒肴,焚香切祝”。

《阅微草堂笔记》中还记载有专司庖厨的厨师或帮工,如跟随纪昀父亲的“膳夫杨義”,在纪昀家“司爨”的李媪、“司爨王媪”、“司炊者曹媪”,纪昀先曾祖王太夫人时“司茶酒”的李荣,“司庖杨媪”,等等。纪昀自己也有一名跟随多年的厨师,《滦阳续录(一)》言“一庖人随余数年矣,今岁扈从滦阳,忽无故束装去,借住于附近巷中。盖挟余无人烹饪,故居奇以索高价也。同人皆为不平,余亦不能无愤恚。”

(二)佳肴珍果

《阅微草堂笔记》所载佳肴珍果,有“八珍”等社会公认之类,亦有鳖、蟹、河豚、菌菇等水产山珍。《姑妄听之(一)》载“八珍惟熊掌、鹿尾为常见,驼峰出塞外,已罕觏矣。(此野驼之单峰,非常驼之双峰也。语详《槐西杂志》。)猩唇则仅闻其名。乾隆乙未,闵抚军少仪馈余二枚,贮以锦函,似甚珍重。乃自额至颏全剥而腊之,口鼻眉目,一一宛然,如戏场面具,不仅两唇。庖人不能治,转赠他友。其庖人亦未识,又复别赠。不知转落谁氏,迄未晓其烹饪法也。”又云:“金重牛鱼,即沈阳鲟鳇鱼,今尚重之。又重天鹅,今则不重矣。辽重毗离,亦曰毗令邦,即宣化黄鼠,明人尚重之,今亦不重矣。明重消熊栈鹿,栈鹿当是以栈饲养,今尚重之;消熊则不知为何物,虽极富贵家,问此名亦云未睹。”《滦阳消夏录(五)》载“四川藩司张公宝南,先祖母从弟也。其太夫人喜鳖臛。一日,庖人得巨鳖……断其首……剖鳖”。所谓鳖臛,即鳖肉羹。贾思勰 《齐民要术》载“作鳖臛法”云:“鳖且完全煮,去甲藏。羊肉一斤,葱三升,豉五合,粳米半合,薑五两,木兰一寸,酒二升,煮鳖。盐、苦酒,口调其味也。”[3]《姑妄听之(一)》载“宋人咏蟹诗曰:‘水清讵免双螯黑,秋老难逃一背红。’……蟹则生投釜甑,徐受蒸煮,由初沸至熟,至速亦逾数刻。……相传赵公宏燮官直隶巡抚时,……时霜蟹肥美,使宅所供,尤精选膏腴。”《槐西杂志(四)》载“河豚惟天津至多,土人食之如园蔬;然亦恒有死者,不必家家皆善烹治也。”纪昀还记载“有一人嗜河豚,卒中毒死。死后见梦于妻子曰:‘祀我何不以河豚耶?’此真死而无悔也。”可见河豚之美味。《槐西杂志(四)》载“余在乌鲁木齐日,城守营都司朱君馈新菌”。纪昀《乌鲁木齐杂诗》自注亦云西域“地产蘑菇”[4],可相互印证。

除此之外,富贵家经常举办各种名义的宴会,宴会之上自然多陈美酒佳肴。《滦阳消夏录(一)》德州宋清远言吕道士一则,载田山蔃司农家“朱藤盛开”,因此美酒佳肴“宾客会赏”。《滦阳续录(六)》载“顺治、康熙间,周处士璕薄游楚豫。周以画松名,有士人倩画书室一壁……置酒邀社友共赏”。每逢佳节,甚至一般人家也会准备丰盛的餐食。如《如是我闻(一)》载一狐捉弄客作陈忠,偷其钱买食物,罗列如下:“今日端阳,已为汝买粽若干,买酒若干,买肉若干,买鸡鱼及瓜菜果实各若干,并泛酒雄黄,亦为买得。”可见端午时吃粽子、饮雄黄酒之习俗。又如中秋节时,“把酒持螯”,《如是我闻(二)》载纪昀外叔祖张雪堂言,“十七八岁时,与数友月夜小集。时霜蟹初肥,新目干亦熟”,“痛饮大嚼”。《姑妄听之(二)》载郭生“中秋燕集,与朋友论鬼神”,结果被鬼神“恶作剧”,“家燕”酒肴和杯盏都被搬至“凶宅”。再如除夕佳节,人们也备有丰富的食物,有的家里还请来弹唱艺人演奏辞岁。《滦阳消夏录(三)》中载有卫姓瞽者堕枯井一则,云:“戊午除夕,遍诣常呼弹唱家辞岁,各与以食物,自负以归。半途,失足堕枯井中。……幸井底气温,又有饼饵可食,渴甚则咀水果,竟数日不死。”其中,可以想见当时除夕宴会的情景。

另,《阅微草堂笔记》还记有弋猎之事,野禽野兽也是当时一些人满足口腹之欲的来源。《如是我闻(一)》载“安氏从舅善鸟铳,郊原逐兔,信手而发,无得脱者,所杀殆以千百计。”《滦阳续录(一)》载“山家尝捕得一鹿,方缚就涧边屠割”。《滦阳消夏录(五)》详细记载了纪昀三叔家仆捕捉鹌鹑的方法,“有健仆毕四,善弋猎,能挽十石弓。恒捕鹑于野。凡捕鹑者必以夜,先以藁秸插地,如禾陇之状,而布网于上;以牛角作曲管,肖鹑声吹之。鹑既集,先微惊之,使渐次避入藁秸中;然后大声惊之,使群飞突起,则悉触网矣”。

(三)乡土特产

沧州产枣,纪昀曾撰有诗《食枣杂咏六首》,记载“八月剥枣时,檐瓦晒红皱”[5]的盛景。《阅微草堂笔记》也对沧州这一特产多次描写。《槐西杂志(三)》言“崔庄多枣,动辄成林,俗谓之枣行。”乡野中有成片的“枣林”,人家庭院也多种有枣树,如老仆卢泰言“其舅氏某,月夜坐院中枣树下”(《姑妄听之(二)》),《滦阳消夏录(三)》云“墙外车屋中”种有枣树。“枣未熟时,最畏雾,雾浥之则瘠而皱,存皮与核矣。每雾初起,或于上风积柴草焚之,烟浓而雾散;或排鸟铳迎击,其散更速。”(《槐西杂志(三)》)枣熟时节,为防盗枣,人们往往夜宿枣林守之。《如是我闻(四)》载“有田父夜守枣林,见林外似有人影,疑为盗”。《姑妄听之(一)》载奴子李星“尝月夜村外纳凉,遥见邻家少妇掩映枣林间,以为守圃防盗”。枣子收获之后,还有很多贩枣的人,如《滦阳消夏录(三)》载“束城李某,以贩枣往来邻县”。贩枣人甚至将枣远销南北诸省,纪昀在《槐西杂志(三)》记述道:“余乡产枣,北以车运供京师,南随漕舶以贩鬻于诸省,土人多以为恒业。”

沧酒是名动当时的名酒。纪昀诗《罗酒歌和宋蒙泉》咏曰:“沧州亦有麻姑酒,南川楼下临盘涡。河心泉水清泠味,小槽滴滴浮黄鹅。”[6]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言:“余性不近酒,故律酒过严,转能深知酒味。今海内动行绍兴,然沧酒之清,浔酒之冽,川酒之鲜,岂在绍兴下哉!”[7]纪昀亦不善饮酒,自言“平生不饮如东坡,衔杯已觉朱颜酡”(《罗酒歌和宋蒙泉》)[8],但在笔记中多次记述善饮之人,对酒也有许多描述,甚至颇为详细。如《滦阳续录(五)》中就记录沧州酒一则,其中对沧酒的酿法、饮法和检验真伪、新陈的方法有着十分细致的描述:

沧洲酒,阮亭先生谓之“麻姑酒”,然土人实无此称。著名已久,而论者颇有异同。盖舟行来往,皆沽于岸上肆中,村酿薄醨,殊不足辱杯斝;又土人防征求无餍,相戒不以真酒应官,虽笞捶不肯出,十倍其价亦不肯出,保阳制府,尚不能得一滴,他可知也。其酒非市井所能酿,必旧家世族,代相授受,始能得其水火之节候。水虽取于卫河,而黄流不可以为酒,必于南川楼下,如金山取江心泉法,以锡罂沈至河底,取其地涌之清泉,始有冲虚之致。其收贮畏寒畏暑,畏湿畏蒸,犯之则味败。其新者不甚佳,必庋阁至十年以外,乃为上品,一罂可值四五金。然互相馈赠者多,耻于贩鬻。又大姓若戴、吕、刘、王,若张、卫,率多零替,酿者亦稀,故尤难得。或运于他处,无论肩运、车运、舟运,一摇动即味变。运到之后,必安静处澄半月,其味乃复。取饮注壶时,当以杓平挹;数摆拨则味亦变,再澄数日乃复。姚安公尝言:饮沧酒禁忌百端,劳苦万状,始能得花前月下之一酌,实功不补患;不如遣小竖随意行沽,反陶然自适,盖以此也。其验真伪法:南川楼水所酿者,虽极醉,膈不作恶,次日亦不病酒,不过四肢畅适,恬然高卧而已。其但以卫河水酿者则否。验新陈法:凡庋阁二年者,可再温一次;十年者,温十次如故,十一次则味变矣。一年者再温即变,二年者三温即变,毫厘不能假借,莫知其所以然也。董曲江前辈之叔名思任,最嗜饮。牧沧州时,知佳酒不应官,百计劝谕,人终不肯破禁约。罢官后,再至沧州,寓李进士锐巅家,乃尽倾其家酿。语锐巅曰:“吾深悔不早罢官。”此虽一时之戏谑,亦足见沧酒之佳者不易得矣。[9]

西域瓜果最盛,如吐鲁番“蒲桃”(即葡萄)、哈密瓜等。《姑妄听之(一)》记曰:“西域之果,蒲桃莫盛于土鲁番,瓜莫盛于哈密。蒲桃京师贵绿者,取其色耳。实则绿色乃微熟,不能甚甘;渐熟则黄,再熟则红,熟十分则紫,甘亦十分矣。此福松岩额驸(名福增格,怡府婿也)镇辟展时为余言。瓜则充贡品者,真出哈密。馈赠之瓜,皆金塔寺产。然贡品亦只熟至六分有奇,途间封闭包束,瓜气自相郁蒸,至京可熟至八分。如以熟八九分者贮运,则蒸而霉烂矣。”论述之详,非亲至西域者,恐难以知之。乾隆四十二年(1777),御赐四库全书馆哈密瓜,“蜜脾初割,金瓤与黄卷相辉;汉简旁陈,缥帙共翠斑一色”,纪昀和四库馆臣联句作诗一百五十四韵,由纪昀作序一篇,盛赞哈密瓜为“玉食之材”。[10]纪昀还曾经亲自咨询哈密瓜种子保存法,“余尝问哈密国王苏来满(额敏和卓之子):‘京师园户,以瓜子种殖者,一年形味并存;二年味已改,惟形粗近;三年则形味俱变尽。岂地气不同欤?’苏来满曰:‘此地上暖泉甘而无雨,故瓜味浓厚。种于内地,固应少减,然亦养子不得法。如以今年瓜子,明年种之,虽此地味亦不美,得气薄也。其法当以灰培瓜子,贮于不湿不燥之空仓,三五年后乃可用。年愈久则愈佳,得气足也。若培至十四五年者,国王之圃乃有之,民间不能待,亦不能久而不坏也。’其语似为近理。然其灰培之法,必有节度,亦必有宜忌,恐中国以意为之,亦未必能如所说耳”。

其他所涉地方特产,有“松鲈、台菌,吴橙、闽荔”(《姑妄听之(三)》)等。《滦阳续录(四)》吴钟侨《如愿小传》一则,有言“一人求无不获,意犹未已。至冬月,求鲜荔巨如瓜者”,以反季节水果来衬托其之难得。

(四)独异食物

行军或者打猎远行时,往往备有干粮,谓之“裹粮”“糇粮”。《滦阳续录(二)》载,“昌吉守备刘德言:昔征回部时……阴晦失道,十余骑皆迷,裹粮垂尽”。《滦阳消夏录(六)》载纪昀自乌鲁木齐还京路上,老仆咸宁走散,迷路入山中,吃逃窜冻死的流人所“背束布橐”中的“糇粮”而活。《槐西杂志(一)》载“有猎者在少华山麓,见二人儽然卧树下”,“饿踣于此”,“猎者食以乾糒”。在旅途之中,旅店亦提供餐饮服务。《滦阳消夏录(三)》载纪昀父亲纪容舒在苑家口遇一僧,“适旅舍所卖皆素食,因与共饭”。《槐西杂志(三)》载“一粤东举子赴京,过白沟河,在逆旅午餐”。

《阅微草堂笔记》还记录了盐、糖等调味佐料。沧州近海,海滨有煮盐之地。“沧州一带海滨煮盐之地,谓之灶泡。袤延数百里,并斥卤不可耕种。荒草粘天,略如塞外”(《槐西杂志(四)》)。《滦阳消夏录(六)》齐舜庭一则,载张七被其逼迫之后,“乃迤逦行乞至天津,以女嫁灶丁,助之晒盐,粗能自给”。“海上煮盐之户,谓之灶丁”(《姑妄听之(一)》),可见当时海边多煮盐为业的人。另,《滦阳续录(四)》载有“糖”,老尼慧师父言“糖亦猪脂所点成也”。

除此之外,《阅微草堂笔记》还记录某些人的特殊饮食嗜好。饮食嗜好,为人之常情。纪昀《解嘲》诗题记曾载自己“性不嗜鸭,虽良庖为之,亦觉腥秽不下咽”[11],但某些人的饮食嗜好则近乎怪异。《滦阳消夏录(四)》载:“闽中某夫人喜食猫。得猫则先贮石灰于罂,投猫于内,而灌以沸汤。猫为灰气所蚀,毛尽脱落,不烦挦治;血尽归于脏腑,肉莹如玉。云味胜鸡雏十倍也。日日张网设机,所捕杀无算。”《姑妄听之(四)》载“有生啖毒虫者,云能益力”,“崔庄一无赖少年习此术,尝见其握一赤练蛇,断其首而生啮,如有余味”。又有服药求仙者,也食用一些闻所未闻的食物。《滦阳续录(一)》载“戴遂堂先生言:尝见一人服松脂十余年,肌肤充溢,精神强固,自以为得力。然久而觉腹中小不适,又久而病燥结,润以麻仁之类,不应。攻以硝黄之类,所遗者细仅一线。乃悟松脂粘挂于肠中,积渐凝结愈厚,则其窍愈窄,故束而至是也。无药可医,竟困顿至死。又见一服硫黄者,肤裂如磔,置冰上,痛乃稍减。”

在灾害和战乱频发的年代,下层老百姓往往陷入饥荒,甚至发生人吃人的悲惨事件,读来至今令人战栗。《滦阳消夏录(二)》载:“前明崇祯末,河南、山东大旱蝗,草根木皮皆尽,乃以人为粮,官吏弗能禁。妇女幼孩,反接鬻于市,谓之菜人。屠者买去,如刲羊豕。周氏之祖,自东昌商贩归,至肆午餐。屠者曰:‘肉尽,请少待。’俄见曳二女子入厨下,呼曰:‘客待久,可先取一蹄来。’急出止之,闻长号一声,则一女已生断右臂,宛转地上。”又《如是我闻(二)》亦云:“明季,河北五省皆大饥,至屠人鬻肉,官弗能禁。有客在德州景州间,入逆旅午餐,见少妇裸体伏俎上,绷其手足,方汲水洗涤。恐怖战悚之状,不可忍视……解衣掷地,仍裸体伏俎上,瞑目受屠。屠者恨之,生割其股肉一脔。”

纪昀还多次记录西域流民名“玛哈沁”者吃人的事件。《如是我闻(三)》曰:“玛哈沁者,额鲁特之流民,无君长,无部族,或数十人为队,或数人为队;出没深山中,遇禽食禽,遇兽食兽,遇人即食人。”又言“玛纳斯有遣犯之妇,入山采樵,突为玛哈沁所执……已褫衣缚树上,炽火于旁,甫割左股一脔”。《槐西杂志(三)》言“树上缚一回妇,左臂左股,已脔食见骨,噭噭作虫鸟鸣”。《滦阳续录(四)》载一童言“玛哈沁四日前来,父兄与斗不胜,即一家并被缚。率一日牵二人至山溪洗濯,曳归,共脔割炙食,男妇七八人并尽矣。今日临行,洗濯我毕,将就食,中一人摇手止之。虽不解额鲁特语,观其指画,似欲支解为数段,各携于马上为粮。”

二、《阅微草堂笔记》中饮食描写的特点及其原因

分析《阅微草堂笔记》中饮食描写的内容,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饮食描写涉及地域广,虽多以直隶为中心的北方饮食描写为主,但也不乏南方之福建、贵州苗峒地界、西域乌鲁木齐等地饮食描写。二是饮食描写以日常饮食为主,涉及日常肉食、瓜果蔬菜、茶酒饮料等,但亦时有“八珍”、河豚、蟹、菌等珍馐美味,还详细记述了沧州枣、沧州酒、西域瓜果等乡土特产。三是除沧州酒、西域瓜果、“八珍”等少数食物有酿造、烹饪食用或种植之法的描写外,其他饮食描写多只涉及名目而已。

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与明清时期饮食文化的背景、纪昀人生经历和饮食观念紧密相关。明清时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逐渐丰裕,本身就源远流长的中华饮食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饮食男女,人生之大欲存焉。”(《滦阳续录(五)》)饮食之于文人,不单纯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文人雅趣的展现,是文士风流的追求。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专门列有“尊生”卷、李渔《闲情偶寄》亦有“饮馔”部,与纪昀同时期的袁枚著有系统的美食著作《随园食单》。纪昀自然无法免除这种追求美食的文化风潮的影响,《阅微草堂笔记》中众多的饮食描写就是在这种饮食文化背景下浸染的结果。但《阅微草堂笔记》作为志怪小说,加上纪昀对小说体例的重视,因此他又很难在小说中详细记述饮食的做法、品鉴等内容,他笔下的饮食描写是服务于小说写作需要的,因此许多只是涉及名目而已。但这些不甚详实的饮食描写,也很能反映当时的饮食风貌,为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的饮食生活提供了可资利用的资料。

至于《阅微草堂笔记》饮食描写涉及地域广,辐射北方、南方、西域等地,这与纪昀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纪昀生于直隶河间府献县(今河北省沧县),献县地处河北中部,往北过了保定府能往京师,往西过了沧州能入天津达渤海湾。纪昀早年曾随父入京师,往来京师献县之间。乾隆十九年(1754)会试中式第二十二名,廷对奏策,考中二甲第四名,赐进士出身,改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二十一年(1756)扈从乾隆皇帝驻跸热河避暑山庄。乾隆二十四年(1759)奉命典视三晋,充任山西省乡试正考官。乾隆二十七年(1762)充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同年十月十八日赴福建学政任。乾隆三十三年(1768)因两淮盐运使案漏言获罪,发遣乌鲁木齐军台效力,乾隆三十六年(1771)治装东归。其足迹遍及南北,远涉西域,各地所见所闻亦入其笔下,因此《阅微草堂笔记》中饮食描写涉及地域广阔,也就不难理解了。

纪昀生于雍正二年(1724),卒于嘉庆十年(1805),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官至太子少保、协办大学士、礼部尚书,身居高位,曾多次参加皇帝赐宴,获得皇帝赏赐,其所见所尝珍馐美味定然不少。但在《阅微草堂笔记》中,纪昀笔下的饮食描写主要集中在了百姓日常饮食上,这与纪昀饮食观念是一致的,也是纪昀饮食观念的反映。

纪昀曾言:“不食马肝,未为不知味也。”(《滦阳消夏录(三)》)可见在饮食上,纪昀并不追求新奇怪异。他还作《杂述》诗曰:“播种资民生,菽粟有真味。淡泊血气平,粗粝弥堪贵。畋渔穷山海,盘殂罗珍异。万钱供一食,岂不畅心意。但恐餍饫余,美疢伤神志。”[12]这是其饮食观念的集中展现。纪昀身后野史笔记传闻其食性异于常人,只吃肉,不吃米谷等主食。如《啸亭杂录》载:“日食肉数十斤,终日不啖一谷粒,真奇人也。”[13]《归田琐记》云:“公平生不谷食,面或偶尔食之,米则未曾上口也,饮时只猪肉一盘,熬茶一壶耳。宴客肴馔亦精洁,主人惟举箸而已。英煦斋先生尝见其仆奉火肉一器,约三斤许,公旋话旋啖,须臾而尽,则饭事毕矣。”[14]《虫鸣漫录》亦曰:“纪文达公自言乃野怪转身,以肉为饭,无粒米入口。”[15]对照《阅微草堂笔记》中的饮食描写,以上这些记述明显过于夸大,与纪昀饮食观念并不一致,当非实录。“六畜充庖,常理也;然杀之过当,则为恶业。”(《滦阳消夏录(五)》)“士大夫终身茹素,势必不行。”(《如是我闻(四)》)纪昀不反对吃肉,但他反对滥杀,甚至体现了较强的动物保护和动物伦理观念。纪昀曾作家书,对其子“喜入山林旷野,张弓布网,猎取班鸠野兔,以供大嚼”[16]的行为大加训斥。《如是我闻(三)》载一妇人梦亡女转世为“豚子”“为人执缚宰割”,“其僮仆私言:此女十六而殁。存日极柔婉,惟嗜食鸡,每饭必具;或不具,则不举箸。每岁恒割鸡七八百。盖杀业云”。与此类似,纪昀得知自己的儿子“病后,日食童鸡一头”,便立即作家书训诫,“毋再日杀一鸡,以重口孽”。[17]纪昀曾深入阐述了自己的“酌中之道”:“杀业至重,信夫!余尝怪修善果者,皆按日持斋,如奉律令,而居恒则不能戒杀。夫佛氏之持斋,岂以茹蔬啖果即为功德乎?正以茹蔬啖果即不杀生耳。今徒曰某日某日观者斋期,某日某日准提斋期,是日持斋,佛大欢喜;非是日也,烹宰溢乎庖,肥甘罗乎俎,屠割惨酷,佛不问也。天下有是事理乎?且天子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礼也。儒者遵圣贤之教,固万万无断肉理。然自宾祭以外,特杀亦万万不宜。以一脔之故,遽戕一命;以一羹之故,遽戕数十命或数百命。以众生无限怖苦无限惨毒,供我一瞬之适口,与按日持斋之心,无乃稍左乎?东坡先生向持此论,窃以为酌中之道。”(《滦阳消夏录(四)》)所以纪昀虽不主张士大夫终生茹素,但他反对饕餮无限,曾用玛纳斯遣犯妇“吾每见屠宰,辄忆自受楚毒时;思彼众生,其痛苦恐怖,亦必如我”(《如是我闻(三)》)之言警戒“世之饕餮者”,自己断然不至于“食肉不食粟”[18]“以肉为饭”“日食肉数十斤”。纪昀曾自言“居恒用是,兢兢自守,日奉节俭,非宴客不食海味,非祭祀不许杀生”。[19]与此一致,《阅微草堂笔记》饮食描写重心落在了百姓日常饮食上,表现出对珍馐美食、奇特新颖食物的冷淡态度。

三、《阅微草堂笔记》中饮食描写的小说功能

《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小说家类叙”指出小说的三大功能,即“寓劝诫、广见闻、资考证”,这是纪昀小说观念的集中体现。《阅微草堂笔记》中的饮食描写最终还是为小说服务的,体现的还是其小说功能。

(一)广见闻的他者眼光

纪昀以新奇的眼光,记录下其听闻的奇异食物。如方形的“燕山之柿”(《如是我闻(二)》),“入夜有光”的鸡蛋(《槐西杂志(一)》),“一身而两首” 的鹅(《槐西杂志(三)》),等等。又如雄鸡卵,“《新齐谐》(即《子不语》之改名。)载雄鸡卵事,今乃知竟实有之。其大如指顶,形似闽中落花生,不能正圆,外有斑点,向日映之,其中深红如琥珀,以点目眚,甚效。德少司空成、汪副宪承霈皆尝以是物合药。然不易得,一枚可以值十金。阿少司农迪斯曰:‘是虽罕睹,实亦人力所为。以肥壮雄鸡闭笼中,纵群雌绕笼外,使相近而不能相接,久而精气抟结,自能成卵。’此亦理所宜然。”(《姑妄听之(二)》)纪昀还记载其老师李若龙讲述苗峒地界食用“虫”的过程,叙述甚详:“东光毕公(偶忘其名,官贵州通判,征苗时运饷遇寇,血战阵亡者也。)尝奉檄勘苗峒地界,土官盛宴款接。宾主各一磁盖杯置面前,土官手捧启视,则贮一虫如蜈蚣,蠕蠕旋动。译者云,此虫兰开则生,兰谢则死,惟以兰蕊为食,至不易得。今喜值兰时,搜岩剔穴,得其二。故必献生,表至敬也。旋以盐末少许洒杯中,覆之以盖。须臾启视,已化为水,湛然净绿,莹澈如琉璃,兰气扑鼻。用以代醯,香沁齿颊,半日后尚留余味。”

纪昀谪戍乌鲁木齐,西域风物独特,令其眼界大开,一一皆记于笔下。除西域之瓜果外,西域野牛、野骡、野马、野羊、野猪、野驼等众多,多为纪昀前所未见、前所未食者。正如其《乌鲁木齐杂诗》所云:“山珍入馔只寻常,处处深林是猎场。若与分明评次第,野骡风味胜黄羊。”[20]《槐西杂志(二)》对此记载则更为详细,曰:“乌鲁木齐多野牛,似常牛而高大,千百为群,角利如矛矟;其行以强壮者居前,弱小者居后……又有野骡野马,亦作队行,而不似野牛之悍暴,见人辄奔……骡肉肥脆可食,马则未见食之者。又有野羊,《汉书·西域传》所谓羱羊也,食之与常羊无异。又有野猪,猛鸷亚于野牛,毛革至坚,枪矢弗能入,其牙铦于利刃,马足触之皆中断。……又有野驼,止一峰,脔之极肥美。杜甫《丽人行》所谓‘紫驼之峰出翠釜’,当即指此。”

纪昀还记述了西域一种野人的饮食情况。《滦阳消夏录(二)》载乌鲁木齐流人之子方桂讲述的见闻“至一幽谷,见数物,似人似兽,周身鳞皴如古松,发蓬蓬如羽葆,目睛突出,色纯白,如嵌二鸡卵,共按马生啮其肉”。他们还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但这些人却生性淳朴。《姑妄听之(一)》载乌鲁木齐遣犯刚朝荣讲述的一件异事,“有二人诣西藏贸易,各乘一骡,山行失路,不辨东西。忽十余人自悬崖跃下……长皆七八尺,身毵毵有毛,或黄或绿,面目似人非人,语啁哳不可辨。……十余人乃相向而笑,无搏噬之状,惟挟人于胁下,而驱其骡行。至一山坳,置人于地,二骡一推堕坎中,一抽刃屠割,吹火燔熟,环坐吞噉。亦提二人就坐,各置肉于前。察其似无恶意,方饥困,亦姑食之。既饱之后,十余人皆扪腹仰啸,声类马嘶。中二人仍各挟一人,飞越峻岭三四重,捷如猿鸟,送至官路旁,各予以一石,瞥然竟去。石巨如瓜,皆绿松也。携归货之,得价倍于所丧。”《姑妄听之(四)》亦载吉木萨台军的亲身见闻,言“尝逐雉入深山中,见悬崖之上,似有人立。越涧往视,去地不四五丈,一人衣紫氆氇,面及手足皆黑毛,茸茸长寸许;一女子甚姣丽,作蒙古装,惟跣足不靴,衣则绿氆氇也,方对坐共炙肉。旁侍黑毛人四五,皆如小儿,身不著寸缕,见人嘻笑。其语非蒙古、非额鲁特、非回部、非西番,啁哳如鸟不可辨。观其情状,似非妖物,乃跪拜之。忽掷一物于崖下,乃熟野骡肉半肘也。又拜谢之,皆摇手。乃携以归,足三四日食。”

(二)资考证的学者情怀

乾嘉时期,考据之风盛行,其学风对诗文、小说创作都产生了一定影响。纪昀是乾嘉汉学的代表人物,自言“三十以前,讲考证之学……五十以后,领修秘籍,复折而讲考证”(《姑妄听之》自序),加上他长期编校典籍所见秘书颇多,故《阅微草堂笔记》中饮食描写以资考证者颇多。如《槐西杂志(四)》载“有食菌死者”,纪昀征引“《吕氏春秋》称味之美者越骆之菌,本无毒,其毒皆蛇虺之故,中者使人笑不止。”并罗列《菌谱》、《博物志》、《名医别录》等古书中解毒之法,“陈仁玉《菌谱》载水调苦茗白矾解毒法,张华《博物志》、陶弘景《名医别录》并载地浆解毒法,盖以此也。”又如《槐西杂志(一)》载“海淀人捕得一巨鸟,状类苍鹅,而长喙利吻,目睛突出,眈眈可畏。非鹙非鹳,非鸨非鸬鹚,莫能名之,无敢买者。金海住先生时寓直澄怀园,独买而烹之,味不甚佳。甫食一二脔,觉胸膈间冷如冰雪,坚如铁石;沃以烧春,亦无暖气。委顿数日,乃愈。”此究竟为何物?纪昀征引《宣室志》、《原化记》诸书,考证其当为“杀”,故“阴凝之气如是”,烹食后冷如冰雪。再如《如是我闻(四)》载“里有古氏,业屠牛,所杀不可缕数。后古叟目双瞽。古妪临殁时,肌肤溃裂,痛苦万状,自言冥司仿屠牛之法宰割我。呼号月余,乃终。侍姬之母沈媪,亲睹其事”。古叟古妪的遭遇,纪昀认为是屠牛之恶报,并征引《冥祥记》、《宣室志》、《酉阳杂俎》予以论证,论曰:“杀业至重;牛有功于稼穑,杀之业尤重。《冥祥记》载晋庾绍之事,已有‘宜勤精进,不可杀生;若不能都断,可勿宰牛’之语,此牛戒之最古者。《宣室志》载夜叉与人杂居则疫生,惟避不食牛人。《酉阳杂俎》亦载之。今不食牛人,遇疫实不传染,小说固非尽无据也。”实际上,所谓不食牛人不传染疫病,或许是由于病毒由牛携带的原因。虽纪昀论断并无科学依据,但其旁征博引予以论证的情形,则颇显其学者情怀。

(三)寓劝诫的稗者追求

纪昀在创作《阅微草堂笔记》时,自言“大旨期不乖于风教”(《姑妄听之》自序)。在纪昀的小说目的论观念中,“寓劝诫”是首要的,也是其小说理论中的重要原则。正如门人盛时彦所言,“先生诸书,虽托诸小说,而义存劝戒,无一非典型之言,此天下之所知也”(《姑妄听之》盛跋)。对于纪昀来说,其笔下的饮食描写,也多为劝惩之目的服务,是寓劝诫的小说载体。如《滦阳消夏录(四)》载屠者许方屠驴,“先凿地为堑,置板其上,穴板四周为四孔,陷驴足其中。有买肉者,随所买多少,以壶注沸汤沃驴身,使毛脱肉熟,乃刳而取之。云必如是始脆美。越一两日,肉尽乃死。当未死时,箝其口不能作声,目光怒突,炯炯如两炬,惨不可视。而许恬然不介意”。其屠驴之法颇为残忍,后许患病,遍身溃烂,哀嚎四五十日才死,乃悟为屠驴之报,死前令其子改业。又如《滦阳消夏录(四)》载“闽中某夫人喜食猫……日日张网设机,所捕杀无算……后夫人病危,呦呦作猫声,越十余日乃死。……景州一宦家子,好取猫犬之类,拗折其足,捩之向后,观其孑孑跳号以为戏,所杀亦多。后生子女,皆足踵反向前。又余家奴子王发,善鸟铳,所击无不中,日恒杀鸟数十。惟一子……年已十一二,忽遍体生疮如火烙痕……百药不痊,竟以绝嗣。”小说娓娓而谈,非徒叙屠驴法之奇、食猫之异、拗足之厉、杀鸟之滥,而是通过当事者的悲惨结局,警示人们尊重生命,节制口腹之欲,弃恶行从善业。又如《槐西杂志(二)》载景州甯逊公一则:

景州甯逊公,能以琉璃舂碎调漆,堆为擘窠书。凹凸皴皱,俨若石纹。恒挟技游富贵家,喜索人酒食。或闻燕集,必往搀末席。一日,值吴桥社会,以所作对联匾额往售。至晚,得数金。忽遇十数人邀之,曰:“我辈欲君殚一月工,堆字若干,分赠亲友,冀得小津润。今先屈先生一餐,明日奉迎至某所。”甯大喜,随入酒肆,共恣饮啖。至漏下初鼓,主人促闭户。十数人一时不见,座上惟甯一人。无可置辩,乃倾囊偿值,懊恼而归。不知为幻术为狐魅也。李露园曰:“此君自宜食此报。”[21]

此则小说反映了当时宴会、酒肆等饮食的情况,描绘甯逊公蹭吃蹭喝、爱贪便宜的性格形象,寥寥数笔,十分生动,将作者的价值取向隐藏在轻松愉悦的调侃之中,起到了讥讽劝谕、激发人心的作用。

猜你喜欢
纪昀消夏草堂
草堂旧事
糖尿病患者消夏必备小指南
没想到在天府之国的成都,在杜甫草堂汇聚了一群出色的文化人......
来时雾散尽
消夏谨防啤酒病
吟雪
薪草堂由来
纪昀的批评理念与诗歌批评成就
清凉消夏魅力十渡
章嵚天行草堂藏书捐赠史事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