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诊断技术在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应用研究

2022-03-18 06:20季竹君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年2期
关键词:导联时限冠脉

季竹君

(无锡市锡山人民医院心电图室 江苏 无锡 214194)

心肌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冠心病,此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患者冠状动脉供血量低甚至供血中断,导致其心肌组细胞因连续性的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1]。此病以往主要发生在老年群体当中,随着我国国民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生活压力不断增加,近几年此病亦有向年轻群体发展的趋势,心肌梗死一旦救治不及时可造成患者死亡,给家庭造成极为沉重的打击,因此对病及早发现并进行及时干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根据心电图ST段水平和等电位线水平进行比较可将心肌梗死分成ST段抬高型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临床上非ST段抬高型的发病率要高于ST段抬高型[3]。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多数是由于不稳定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导致了冠脉血管内血管量突然大幅下降所致,只有少数患者无上述症状而是由于外伤或是动脉炎等引起[4]。该型心肌梗死的病情发展较为迅猛,而且其临床表现症状也比较复杂,预后效果往往不够理想,因此尽早了解其梗死的冠状动脉血管的解剖学结构并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对改善其梗死症状、恢复心肌供血非常重要。心电图是诊断此病常用的方法,此种检查方式的优点在于操作简便、快捷,可以在短时间内了解其心脏具体病变情况,但是缺点即在于对于早期的发病的此病患者来讲,其心电图的改变往往缺乏典型性,因此易有误诊或漏诊的风险。冠状动脉造影的优点即在于其诊断准确性非常高,但是缺点为检查结果耗时较长[5],本次研究对象均进行了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目的在于观察心电图对该病的诊断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8年1月—2021年1月无锡市锡山人民医院收治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研究。纳入标准:①患者入院时表现为明显的胸部疼痛,持续时间超过30 min,且为缺血性[4];②肌钙蛋白以及心肌酶检查结果均超出正常水平2倍以上者;③无病理性Q波以及ST段异常者;④所有患者以及家属对于本次研究内容均知晓并同意,自愿入组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风湿性心脏病、原发性心脏病患者以及酒精性心脏病患者;②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③有冠状动脉造影相关禁忌证者;④T波双向者;⑤近30 d内服用过洋地黄等药物的患者。患者年龄为40~69岁,平均年龄为(54.24±4.37)岁;其中男性患者34例(42.50%),女性患者46例(57.50%);其中有62例患者合并患有高血压,有18例患者合并患有2型糖尿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其发病时即接受12导联心电图检查,设备型号为:InnovaIGS 530,电压为10 mm/mV,以25 mm/s的速度走纸[5],测量QRS波时限时以QRS波左侧作为基准,从Q波或者从R波开始直至到R波或者S 波结束,测量患者J点后侧0.08 s三个连续的ST段变化情况平计算其平均值[6],即为ST段下移的距离,再测量其连续三个T波的变化情况,同样取其平均值测定T波倒置的情况[7]。记录其QRS波时限、ST段下移和T波倒置的情况。并于患者发病后24 h或7 d为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利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仪对其心血管进行多角度投影,并且利用连续摄片来评估其冠脉病变的具体情况[8],并由2名具有丰富经验的医师共同进行评估。诊断标准:右冠状动脉、回旋支、冠状动脉前降支的狭窄程度≥75%,左主干狭窄程度≥50%。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21.0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检查方式中ST段下移情况比较

ST段下移幅度≥1 mm的三支/三支+左主干占比高于不足1 mm的患者,且ST段下移导联数量≥6个者多于不足6个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心电图检查中QRS波时限和冠状动脉造影间关系

QRS波时限≥100 ms时的三支/三支+左主干比例显著高于不足100 ms的患者(P<0.05),见表2。

表2 心电图检查中QRS波时限和冠状动脉造影间关系[n(%)]

2.3 T波倒置情况

冠状动脉造影与T波无倒置、倒置幅度不足2 mm和≥2 mm患者冠脉病变支数之间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3。

表3 T波倒置情况[n(%)]

3 讨论

冠状动脉血管中不稳定的斑块破裂是引发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主要发病机理,其发病与长时间劳累过度、遇到寒凉刺激、剧烈的运动以及情绪剧烈波动均有一定的关系[9],有相关研究称此类型心肌梗死患者体内的不稳定斑块的成分主要为柔软脂核结构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一旦此类斑块脱落后则会马上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产生不良干扰,并且利用血小板的聚集性和粘附性在短时间内即生生白色的血栓组织,栓子过大时即可堵塞血管,造成血管管腔狭窄或完全闭塞[10]。此症患者在发病时会有前胸、后背明显的疼痛感,且疼痛持续时间较长,还会伴有心律失常、憋闷、大汗等情况,再进一步发展则会引发心力衰竭和循环系统出现障碍。但是其心电图的表现则不具有典型性,因此在临床具体诊断、分型时仍具有较大的难度。

临床上认为肌钙蛋白(cTnT)以及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是诊断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主要生化标识物,cTnT对心肌损伤的临床检测效果较为理想,是临床上检测心肌损伤时特异性和敏感性均最高的标志物之一[11],该物质能够参与心肌的缩和舒张,当心肌细胞因缺血缺氧而坏死后其细胞壁的通透性则出现异常情况,因此cTnT则会透过心肌细胞壁进入到血液当中[12],进而其血清含量则会上升。CK-MB是临床上诊断心肌梗死的常用指标,当其发病6 h后患者血清CK-MB含量会明显上升,在发病24 h时即达到峰值[13],由此也可以见到在此类患者超急性发作期这两项指标的应用价值则不高[14],近几年随着溶栓和冠状动脉造影技术的不断发展,心脏介入治疗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在诊断时冠状动脉造影仍不可完全取代心电图,这是冠状动脉造影的时效性较差所致,另外部分患者对造影剂不耐受也导致了此项技术的应用受到了局限,通过心电图检查可以有效鉴别梗死位置,明确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危险分层[15]。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以双支或者以上的病变血管居多,此病的发生与其心绞痛发作时间、次数和其心脏病病程均有一定的关系,其心脏病病程越长,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的风险越大,进程越快。导致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主要诱因即为心肌缺血,其心电图检查通常会表现出负极、T波形态,且振幅方向亦会发生变化,大量研究证实ST段压低的程度与冠状动脉血管的损伤程度以及心肌缺血范围等都有密切联系[16],从本次研究结果我们也可以见到,当ST段下移幅度≥1 mm的患者三支及以上冠脉病变数量明显多于ST段下移幅度不足1 mm者,而且ST段下移导联数量≥6个的三支/三支+左主干病变数量亦明显比ST段下移导联数量不足6个者多。因此可见冠状动脉损伤的范围和程度与ST段下降幅度、导联数量呈负相关的关系[17]。因此我们认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其病理基础即为心肌供血不足,诱发因素和急性心肌大量缺血有重要关系,从心电图检查结果可见心肌缺血负极时间显著增加,T波方向以及T波形态亦会发生明显变化,当其心肌细胞大范围出现损伤时其ST段即会向反方向T波矢量发展[18]。当其心脏内膜下心肌受到损伤时其心电图检查中就会提示为心外膜转为心内膜,其表现即为不同导联的ST段压低[19]。据此即可判断心肌缺血的位置,还可以评估其冠脉损伤的具体程度和受累冠脉数量。当心肌缺血的程度越严重、缺血范围越广时其心电图QRS波时限也会越长,从本次研究结果也可见到当QRS波时限≥100 ms的患者三支/三支+左主干病变的数量明显比不足100 ms的患者要多。另多个研究中还可见到冠状动脉造影与T波无用倒置以及倒置情况关联不大,分析这与患者合并患有扩张性心肌疾病或是心包病变和急性肺栓塞有关[20],另外本次研究纳入病例数量也较少,因此具有局限性。

综上可见,对于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时应用心电图检查能够获得与冠脉造影相差无几的诊断结果,而且还可通过ST段下移的程度、压低导联数量以及QRS时限来鉴别其冠状动脉是否出现病变,临床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导联时限冠脉
心率对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技术的影响
两种64排GE CT冠脉成像信噪比与剂量对比分析研究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下壁导联的de Winter ST-T 改变一例
冠脉CT和冠脉造影 该怎样选
平行时空
18导联动态心电图的应用价值研究
多类运动想象脑—机接口导联选择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冠脉造影与心电图相关性研究
时间轴说明16种英语时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