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祖权:当老师需要从一而终的热情

2022-03-23 18:55刘乙鑫陈大庆
课堂内外·好老师 2022年2期
关键词:教务处校长班级

刘乙鑫 陈大庆

廖祖权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尚雅学校党总支书记、小学部校长,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广东省优秀教师,广东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对象,江门市名教师,廖祖权创新工作室主持人,新会区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新会区中青年专家和拔尖人才。

“全面负责小学部之后,您肩膀上的管理担子更重了,那您还会继续留在课堂一线吗?”当被问到这个问题时,廖祖权斩钉截铁地回答道:“要!”他说,作为一个管理者,如果自己都不上课,没有接触课堂,那又怎么去了解一线的情况?这种状态下去谈管理,无疑就是空谈,落不了地就是无本之木、无根之水。所以,课堂是廖祖权始终不曾离开的一方天地。

从“副主任”又到“副主任”

前十五年的教学经历,用廖祖权自己的话来讲,就是从“教务处副主任”又做到了“教务处副主任”。

1992年,廖祖权从中师毕业,被分配到当地农村的一所学校,由于农村缺少教师资源,所以过去的第一年,廖祖权就直接从班主任开始做起,同时兼任两个毕业班的教学。而那年小升初的毕业考试中,廖祖权的两个班80余名学生里,有13个考上了新会最好的中学,这个成绩在整个新会区,都能跻身前列。取得如此斐然的成绩,第二年廖祖权就被提拔为学校的教务处副主任。

就这样干到第三年,新会实验小学的老校长听说了廖祖权,竟然年纪轻轻就已经升到副主任的位置,于是老校长专程过来听他的课。在那堂课后,惜才爱才的老校长当即向他抛出了橄榄枝。“放眼整个新会区,新会实小绝对是最好的小学之一,也是我从毕业开始,就一直向往的学校,收到老校长的邀请,我的激动简直难以言表。”于是下一年,廖祖权进入新会实小,又从一名普通老师做起。

来到更高的平台后,廖祖权才意识到自己的普通,他发现周围都是优秀的教师,于是他开始了一个漫长的充电过程。每年,他都会花掉几千块钱,来订购各种教育杂志、书物,不断充实自己,书本之外,他也不断从老教师的身上学习经验,正如他所说:“老教师的经验是你从书本上学不来的,从书本上学到的理论要怎么实践落地,这就是老教师能给你的答案。”

那时,新会实验小学的朱永健老师班级管理十分有名。她的班级一直是学校里最乖巧的,她从来不需要大声呵斥,但孩子们都很自觉规矩。其他老师都很疑惑,她究竟是怎么管班的?青年老师廖祖权便向她请教,这才知道,她将班级的工作都分给了学生,尽可能让每个孩子都参与班级管理的一个工作任务,而她就只需要管理其中的几个,就能维持住整个班级的秩序。“当每个孩子都能看到自己的价值,那自然他们就会自觉地维护班级荣誉。”这给廖祖权带来了深刻的启发,在后来的带班管理中,他也开始得心应手。

在新会实小的十一年,廖祖权从一位教师,成长为语文科长、年级级长,最后又做到了教务处副主任。历经十一年,再次做到教务处副主任,他发现自己已经跑过了很长的跑道。这十一年里,他通过自考,获得了汉语言文学和教育管理的双本科学位,也获得了华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的研究生学位。在他看来,提升自我是一个永远无止境的过程,每一段向上的经历,都是自己宝贵的财富。

丢不掉的“童心”

2007年,江门市尚雅学校建成办学,在雷泽怀校长的邀请下,廖祖权跟随他来到这所新的民办学校,继续做学校的教务管理工作。2019年,他成为学校小学部校长,全面负责小学部工作。

行走在校园里,很多学生都会尊敬地称呼他“廖校长”,而也有一部分学生会称呼他“廖老师”“廖哥”。每次听到这种称呼,他都会心一笑,因为他知道这些肯定是自己带过的学生,有种久违的亲切。

三十年的工作经历,他的教育观念自然地发生了很多改变。例如一开始觉得要加强口头教育,注重“言传”的作用,而到现在变得更注重“身教”;例如以前对犯错的学生会呵责,现在以沟通为主。他认为,一个优秀的小学老师应该永葆童心,能够与学生玩儿到一起,这是与孩子沟通的基础。

“刚刚从教那几年,我也才十七八岁,和那帮十一二的小孩相差也不大,我们经常互搭肩膀,一起买个汽水啥的。虽然现在年纪大了,这种举动可能不太合适,但我还是让自己保持着这样的心态。”廖祖权说道。他会常常关注孩子们喜欢什么,他们喜欢看曹文轩的儿童文学,那他也会捧着读,他们喜欢打篮球、喜欢踢足球,那他也跟着一起玩。了解了学生平时的喜好,和他们的聊天也有了共同话题,有了这样的和谐氛围,学生才可能掏心窝地和老师对话。

以前廖祖权碰到过这样一个孩子,家里是做红木家具的个体户,父亲忙着生意,对孩子鲜少过问,教育也是简单粗暴——一犯事儿就打。这样的家庭环境让他成了一个问题孩子,不仅学习不好,还动不动就动手打人,班里孩子都很怕他。

为了解决他的问题,廖祖权也是经常跟他沟通,也常常去他家里与他的父母交流。慢慢地,廖祖权与孩子联系增多,谈不上好友,但也算彼此熟悉了。于是廖祖权借此机会,跟他约法三章:在每次发脾气的时候,首先控制住动手的冲动,然后想想对同学动手会有怎样的后果,如果在现场难以控制情绪,那就跑来办公室,冷静之后和老师交流,消气之后再回教室。

渐渐地,这个孩子发脾气的频率越来越低,他也能感受到同学们对自己的接纳,变得懂事,行为习惯也变好了。学期末,他的成绩虽然离优秀还有一段距离,但是相比过去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后来因为父亲工作的关系,他们全家去了外地,从他转学那年算起,已经有了十来年,到现在,他父亲逢年过节还会给廖祖权发来两句祝福语,听说那个孩子已经从大学毕业,如今也在帮着父亲经营生意,过着不错的生活。

回忆起这个故事,廖祖权也感慨:“我们的教育从来不是精英教育,更多的孩子以后会走上各种普通的工作岗位,我们培养的人,能在这些平凡的岗位实现自己的价值,这就是我们教师的意义。”

从一而终的教育热情

教育相比于一种事业,对于廖祖权来说,更像是一种从一而终的坚持。在他工作生涯里,不止一次有机会离开教育岗位,去往收入更为丰厚的岗位。刚刚从中师毕业,在银行工作的邻居就劝他:“别做老师了,来银行干吧,收入要高得多!”那时候银行职员的收入是教师的好几倍。面对高薪,他也曾犹豫,这时候父亲告诉他:“选择在你自己手里,但你可以想一下,你当年选择读中师,只是想有一份工作糊口吗?”

“我的父亲也是一名老师,甚至我家里三代人,有十几名老师,所以我也算从小受到这样的家风的影响。”廖祖权说道。父亲做教师的时候,与学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春种秋收的时节,总会有十几个学生自发地跑来家里,帮忙插秧、割水稻。所以,从小他便向往著这样的师生关系,这也是他后来选择中师的一个原因。于是,他拒绝了银行的工作,接受了去往农村小学的分配。

1998年的时候,同乡的伙伴在上海开办了一家工厂,希望高薪聘请廖祖权过去帮忙做管理,开出的价钱又是他工资的好几倍。廖祖权婉拒了好友,“因为这时候自己已经与讲台产生了情感的连接,无关工资的多少。”后来,因为在教育教学上的突出表现,教育局的上级好几次希望他去做教研员,或是管理人事,他都一一拒绝了,“并没有那么多理由,只是自己始终放不下这方寸大小的三尺讲台。”

“我常常告诉年轻的后辈教师,热爱我们的教育事业不是一句空话。有了热爱,你才会进一步去完善自己,向上而行。”廖祖权说道。

在新会尚雅学校,年轻老师要唱好三首歌,这三首歌也代表着三种精神。第一首是《国际歌》,代表的是“自救”,教师要自己去弥补自己的短板,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第二首是《团结就是力量》,代表的是“团结”,以集体的力量来带动自身的前进;第三首是《敢问路在何方》,代表的是“个性”,每个老师要敢于走出自己的教学风格,找到适合自己的路。

三十年“摆渡人”一般的经历,他教过了两代人,曾经学生的孩子亲切地称呼他“师公”。他很享受这种与学生、与后辈教师之间的情谊,甚至最早在农村的那些学生,依然会跟他打来电话:“廖老师,什么时候来我们这儿?我请你吃饭啊!”他说:“如果我当初选择了银行职员,选择去了工厂,又怎么能体会到教师那么多的幸福?”

猜你喜欢
教务处校长班级
班级“无课日”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好处费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高中教务处工作信息化管理经验略谈
学校教务处在推动学校变化方面的探索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