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Ivor-Lewis术式与Mckeown术治疗食管癌的效果及对肺功能、炎症指标的影响

2022-03-23 02:58杨大彬周乾华
中国医药导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术式食管癌食管

任 强 杨大彬 吴 凯 周乾华

1.安徽省淮北矿工总医院心胸外科,安徽淮北 235000;2.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心胸外科,安徽合肥 230001

食管癌是现今临床上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具有较高的病死率[1-2]。手术切除是该病最有效的治疗手段[3-4]。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微创手术开始在食管癌的治疗中得到开展,其中较为常用的包括改良Ivor-Lewis术、Mckeown术等[5-6]。Mckeown术主要是经由颈部-右胸-上腹部切口的途径完成手术,并在颈部吻合,具有较好的手术切除效果[7-8]。而改良Ivor-Lewis术式则是在经典的Ivor-Lewis术式改良而成,术中主要采取左侧卧位,并选择右胸-腹部两切口,也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较好的优势[9-10]。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改良Ivor-Lewis术式与Mckeown术治疗食管癌的效果,并观察其对肺功能、炎症指标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 年3 月至2021 年2 月安徽省淮北矿工总医院接诊的80 例食管癌患者进行研究。纳入标准:①经过上消化道钡餐、食管组织活检等检查确诊为食管癌[11];②肿瘤位于食管胸中下段部位;③临床分期Ⅰ~Ⅱ期;④需接受手术治疗;⑤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研究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复发性食管癌;②术前接受过化疗、放疗等;③腹腔、胸腔粘连情况严重,预估难以开展手术;④既往已接受过胸腹部、颈部手术;⑤伴有急慢性感染、凝血功能异常等;⑥术前高血压、糖尿病控制不良;⑦全身状况不良,无法耐受手术;⑧经胸腹部增强CT 检查显示有肿瘤转移、外侵表现;⑨认知异常,难以沟通。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 组和B 组,各40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已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手术方法

A 组使用改良Ivor-Lewis术式治疗,手术方法如下:①选择静脉复合全身麻醉,双腔气管插管行单肺通气,患者取左侧卧位30°开始手术,术中根据手术操作调整手术床角度,建立气腹;②由右胸第4 肋间前外侧作切口入胸,切断该肋软骨并作上腹部正中切口,游离奇静脉,并于中间结扎后再将奇静脉切断,向上延长切开纵膈胸膜直至胸顶部位,并分别由两侧游离,直至脊柱和上腔静脉处;③仔细游离食管、胃,切除标本,并在腔镜的观察下将上纵膈、气管旁、隆突下、腹腔等各部位的淋巴结进行彻底清扫;④由膈食管裂孔沿着食管床的方向,将胃提至右胸,并于胸顶部进行吻合,放置胃管及空肠营养管;⑤闭合贲门部位,并进行缝合加强,间断缝合胸膜-胃-胸膜,并将吻合口和上半胃部位完全包埋在上纵膈处,观察视野无出血情况后,关闭切口。

B 组使用Mckeown术治疗,手术方法如下:①选择静脉复合全身麻醉,双腔气管插管行单肺通气,患者取左侧前俯卧位开展手术;②胸腔镜下进行食管游离、胸部淋巴结清扫等处理;③改变体位为平卧头高脚低位,建立人工气腹,对胃部进行游离,并进行腹部淋巴结清扫,在腹部正中部位,作4~5 cm 的小切口,并穿刺置管,实施空肠造瘘术;④在左胸锁乳突肌前缘切口5 cm 左右的部位,将颈段食管进行游离、离断,并牵拉食管、胃,完成管状胃制作;⑤沿着食管床向上牵拉,直至左侧颈部位置,完成食管胃吻合处理,其余步骤和A 组基本相似。

两组手术均由同一组医护人员完成。

1.3 观察指标

①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②肺功能:记录术前、术后1 周两组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VC(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per second/FVC,FEV1/FVC)的变化,检测仪器选用意大利COSMED 肺功能测定仪。③炎症指标:采集术前、术后1 周时两组空腹静脉血共计3 ml,进行离心处理,速度3500 r/min,半径10 cm,时间15 min,完成后分离血清,检测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C 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表 达,其 中PCT(货 号:HY20630E)、CRP(货号:HY21168E)、TNF-α(货号:HY20107E)的检测选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试剂盒,由上海恒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④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 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比较

两组淋巴结清扫数量、引流管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 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B 组,术中出血量少于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比较()

表2 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比较()

2.2 两组手术前后肺功能指标比较

术前两组FVC、FEV1/FVC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 周时,两组FVC、FEV1/FVC 均低于术前,且A 组高于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手术前后肺功能指标比较()

表3 两组手术前后肺功能指标比较()

注与本组术前比较,aP <0.05。FVC:用力肺活量;FEV1:第1 秒用力呼气容积

2.3 两组手术前后炎症指标比较

术前两组PCT、CRP、TNF-α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 周时,两组血清PCT、CRP、TNF-α 水平均明显高于术前,且A 组低于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4。

表4 两组手术前后炎症指标比较()

表4 两组手术前后炎症指标比较()

注与本组术前比较,aP <0.05。PCT:降钙素原;CRP:C 反应蛋白;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A 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5。

表5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随着微创外科技术的不断进展,食管癌患者的治疗也从传统的开放性手术过渡到了微创手术[12-13]。但由于食管解剖结构的特殊性,周围有大量的神经和血管,术中处理不当便容易对患者的呼吸循环等功能造成影响,不利于后期的恢复[14-15]。Mckeown术是利用颈部联合右胸、腹部的三切口术中,并在颈部作吻合,其疗效也获得临床认可[16-17]。经典的Ivor-Lewis术中,患者术中需从仰卧位转换为左侧卧位,术中用时较长,而改良Ivor-Lewis术则是采用左侧卧位30°,选择腹部正中切口联合右胸前外切口,手术过程中再通过对手术床位置进行调整,以满足手术需求,有助于提高手术效果[18-20]。

本研究发现两种手术方式的淋巴结清扫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均可获得满意的手术切除效果,张亮等[21]实验也得出相似结论。但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上,使用Ivor-Lewis术的患者均明显更短或更少,原因可能是由于Mckeown术中还需进行颈部操作,而改良Ivor-Lewis术主要是在胸内进行吻合,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手术操作,缩短手术时间,且改良Ivor-Lewis术的切口较小,也可降低术中出血量,促进术后早期出院[22-24]。

本研究结果显示,使用改良Ivor-Lewis术的患者术后肺功能、炎症因子的变化幅度更小,并发症总发生率也明显更低。分析是由于,①改良Ivor-Lewis术主要经由右胸入路,可减轻对膈肌的损伤,且不需要作颈部切口,也可避免损伤气管血运,从而对患者的肺功能起到保护作用,减少肺部感染、喉返神经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郭孟刚等[25]实验也显示,改良Ivor-Lewis术对食管癌患者肺功能的影响较小,且有助于促进患者早日康复。②和Mckeown术比较,改良Ivor-Lewis术的入路途径更合理,术中对食管的游离范围较小,不会过多牵拉气管,所造成的组织损伤也更轻,同时也可避免炎症因子的大量释放,因此术后PCT、CRP、TNF-α 的表达也更低[26-28]。然而也有研究显示,改良Ivor-Lewis术容易出现胃部内容物反流、胸腔污染等风险,可增加术后胃排空障碍的发生率[29]。但本研究中使用改良Ivor-Lewis术的患者仅有1 例患者发生胃排空障碍,可能和医者技术提高相关,也有可能和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小相关,今后也持续开展更高质量的研究探讨。

综上所述,和Mckeown术比较,改良Ivor-Lewis术式对食管癌患者肺功能、炎症指标的影响更小,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术式食管癌食管
食管异物不可掉以轻心
改良Miccoli术式治疗甲状腺肿瘤疗效观察
MED术式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的中长期随访
miRNAs在食管癌中的研究进展
MCM7和P53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改良Lothrop术式额窦引流通道的影像学研究
食管癌术后远期大出血介入治疗1例
上睑下垂矫正术术式选择分析
胃结石伴食管嵌顿1例报道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