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
——习近平关心福州大学建设的哲学意蕴与时代价值

2022-03-23 19:54刘有升潘颖琦
关键词:福州大学发展教育

刘有升 潘颖琦

(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福州大学基地、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擘画,习近平作出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等重要论述。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12次躬身关心福州大学建设。离开福建后,他依然牵挂福州大学,在建校50周年时发来贺信;2010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他来校视察工作。习近平对福州大学的14次关怀,其次数在全国高校中居于前列。习近平在关怀过程中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实践探索,不仅为福州大学推进“双一流”建设、实现东南强校目标提供了方法论指导,而且为我们今天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精神智慧和科学指南。

一、习近平关怀福州大学建设发展的总体回顾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高校职能不断完善,呈现出由单一转向多元的态势。2015年教育部颁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加快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水平。”(1)教育部:《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5年第10期。《方案》简洁明确地概括了高校的四项基本职能。回顾习近平14次关怀福州大学建设发展历程,有助于我们清晰地把握他对高校职能的科学认识和独到思考。

(一)突出人才培养职能,完善培养目标

高校职能不断深化变迁,但“培养什么人”始终是教育的首要问题。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日报》2018年9月11日,第1版。其实,他在关怀福州大学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已提出相关的理念。

1999年12月27日,习近平率省直有关部门和福州市领导到福州大学视察调研并听取学校办学工作报告。他充分肯定了学校贯彻省委六届十次全会精神取得的成效,就深化教育改革提出五点要求,第一点便是抓好素质教育,深化教学改革。高校改革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人才,提高学生素质,使他们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3)《习近平在福大师大调研时要求: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福建日报》1999年12月30日,第1版。2002年4月23日,习近平在福州大学为在榕高校学生作题为“当前福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国内外形势”的省情报告,他指出高校是人才的摇篮,青年是祖国的希望,并以一副“智叟何智只顾眼前捞一把,愚公不愚哪管艰苦移二山”的对联鞭策青年学生,应忠于祖国、胸怀大志、放眼世界,努力把自己的青春贡献给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去。(4)《习省长为我们作省情报告——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三十四)》,《中国青年报》2022年4月1日,第1版。2010年9月4日,习近平到福州大学视察工作,在图书馆与大学生亲切交谈,寄语同学们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习近平在福建调研 强调加快改革开放步伐》,https://www.chinanews.com.cn/gn/2010/09-07/2515710.shtml,2010年9月7日。8年后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再次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6)《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日报》2018年9月11日,第1版。,这一图景清晰地反映了习近平深切关注高校的人才培养。

(二)夯实科学研究职能,抢占科技高地

科学研究作为高校第二项重要职能,对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意义深远。2022年第2期《求是》杂志刊发了习近平《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重要文章,他说:“长期以来,我一直重视发展数字技术、数字经济。”并指出:“2000年我在福建工作期间就提出建设‘数字福建’。”(7)习近平:《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求是》2022年第2期。在抢占科技高地尤其是数字化建设方面,福建特别是福州大学是习近平关于“数字中国”理念的发祥地。

1998年初,国际社会提出“数字地球”概念,它是以数字化、可视化、网络化形式构建地球信息模型,通过网络相互查询协作、共建共享,习近平对此高度关注。1999年12月7日,他会见刚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的福州大学王钦敏教授时表示,省政府将继续制定、完善激励科技人员的机制,促进更多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实现“科教兴省”。(8)《陈明义习近平会见王钦敏教授》,《福建日报》1999年12月8日,第1版。此后,科技发展越发受到习近平的关注。2000年10月12日,他在时任福州大学副校长兼信息学院院长王钦敏“‘数字福建’项目建议书”上作出长篇批示,表示建设“数字福建”意义重大,省政府应全力支持。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必须抢占科技制高点。(9)《习近平在福建》,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20年,第208页。2002年3月1日,他在福建空间信息工程中心调研,听取王钦敏副校长关于该中心承担的省政务信息共享平台和信息资源改造项目进展情况汇报,高度关注科学研究创新工作。(10)《数字化建设,习近平20年前就开始布局》,https://www.12371.cn/2020/10/10/ARTI1602310036658870.shtml,2020年10月10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习近平关心福州大学科学研究和“数字福建”的工作实践,为福建的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打好了地基,也为“数字中国”乃至科技创新积淀了丰富的经验。

(三)做强社会服务职能,促进校地合作

高校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主要阵地,社会服务是其延伸的职能,即“高等学校从国家设学目的、目标出发,根据自身所具备的功能、能力和资源,在办学实践中主动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各种需求的过程”(11)徐同文:《区域大学的使命》,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3页。。在习近平关心福州大学的建设发展中,多次强调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建设,并亲自出面为福州大学“商借”校长,真正做到了增进校地合作,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更好地服务社会。

1990年9月27日,习近平在走访福州大学时提出要“加强校地合作,促进科研协作”,希望福州大学能为福州市科技特别是高科技开发工作多作贡献,并表示准备设立相应的机构,负责联系、协调与高校的科技协作工作。(12)《问候佳节 倾听意见:市领导走访在榕部分高等院校》,《福州晚报》1990年9月30日,第1版。1994年5月5日,他来福州大学调查指导工作时指出:“学校和地方要多通气、多联系,使社会上一些问题不会波及到学校”,同时表示:“市政府要定期为学校解决实际困难。”(13)《马上就办 重在落实:市建委为福大师生排忧解难》,《福州晚报》1994年5月6日,第1版。1995年5月12日,习近平参加福州大学与福州市共建协议签约仪式,协议包括:福州大学协助福州市制定“九五”科技发展规划、参与福州科技园区建设、为福州市培养急需人才和开展各项社会教育;福州市为福大提供各类生产教学基地、协助整顿校园内外环境以及多渠道筹集社会资金支持办学等。他希望:“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福州市和福州大学的共建关系能够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推动福州地区‘产、学、研’一体化进程,促进福州市和福州大学的振兴和发展。”(14)《发挥各自优势 促进共同发展:福州市福州大学举行共建协议签订仪式》,《福州晚报》1995年5月14日,第1版。1999年12月27日,习近平来福州大学视察调研,要求继续深化教育改革,使教育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继续做好基础学科建设的同时,要进一步密切与地方经济建设的结合,重视应用科学的研究与开发,加强与地方和企业的联系,使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服务经济建设主战场。(15)《习近平在福大师大调研时要求: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福建日报》1999年12月30日,第1版。2002年8月,习近平亲自出面向清华大学“商借”一位人才即吴敏生教授到福州大学担任校长。(16)《习近平在福州》,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20年,第198页。2008年6月14日,他在为福州大学庆祝建校五十周年大会发来的贺信中表示,学校坚持“理工结合,走开放办学之路”的发展方略,发挥优势、锐意改革,为福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培养了大量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17)《热烈庆祝福州大学五十华诞!》,《福州大学报》2008年10月25日,第1版。2010年9月4日,习近平在视察福州大学时肯定了学校“利用福州大学新区搞海西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像北京中关村一样,搞产学研结合的做法”(18)《习近平在福建调研 强调加快改革开放步伐》,https://www.chinanews.com.cn/gn/2010/09-07/2515710.shtml,2010年9月7日。。在福州大学发展进程中,他关于高校服务社会职能的论述指导该校在回应社会发展新需求时不断完善教育目标,在产学研融合、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快速发展。

(四)激活文化传承创新职能,重视氛围营造

上述三大职能是高校从“象牙塔”“桃花源”走向社会“圆心”历史演变的外在表现,而文化传承创新逐步成为高校的第四项职能。习近平对文化传承创新的关切,体现在他讲话时的引经据典,以及对文物的保护利用和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等,也深刻表现在他对高校激活文化传承创新职能的期待和积极营造社会氛围的重视。

1999年11月22日,习近平亲切会见了全国十大“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福州大学校长魏可镁,对他的爱国精神、勇攀科学高峰的拼搏精神表示敬意,盛赞他在科学研究、学校管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以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等方面作出的显著成绩。希望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做好魏可镁院士先进事迹宣传,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号召全省专业技术人员和干部向他学习。(19)《省领导会见魏可镁教授》,《福建日报》1999年11月23日,第1版。革命精神的弘扬也是文化传承创新的具体表现。2002年4月23日,习近平在福州大学为在榕高校学生作省情报告时,引用大量的古今中外名言激励青年学子,寄语广大青年要继承和发扬“五四”革命传统。(20)《习省长为我们作省情报告——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三十四)》,《中国青年报》2022年4月1日,第1版。积极打造高品质的校园文化,激发文化的育人作用是习近平教育理念的重要构成部分。2016年12月8日,他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21)《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12月19日,第1版。无论是科学家精神的宣扬还是革命精神的弘扬,都凸显了习近平对校园文化乃至全社会氛围营造的关切,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浸润教育理念的生动实践。

时序更替,华章日新。福州大学牢记习近平14次亲切关怀的殷殷嘱托,在历史的赛道上佳绩频传,于2017年、2022年连续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发挥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7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等平台优势,截至2022年2月,福州大学已为国家培养全日制毕业生29万余人,就业率持续多年超过95%;在科学研究上,现有1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2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获国家科技奖4项、国家专利授权5320件,科技论文被三大检索收录12618篇,9人入选2021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在社会服务上,坚持做“有用的科研”“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力图让更多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进入“生产线”,“十三五”以来获各类科技项目4757项,科研经费18.2亿余元;签订横向合作合同3294项,校地企合作到校经费15.4亿元;在文化传承创新上,“三种精神”蔚然成风,“守正创新、彰显特色、开放包容、追求卓越”的新时代校园文化不断营造。(22)《学校简介——福州大学》,https://www.fzu.edu.cn/xxgk/xxjj.htm,2022年2月28日。未来,福州大学将紧锣密鼓地推进一流党的建设、一流的体制机制、一流的学科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人才培养、一流的管理队伍、一流的科学研究、一流的社会服务、一流的对外合作、一流的条件保障、一流的校园文化等“11个一流”建设。(23)《福州大学党委书记陈国龙:做有用的科研》,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uper?isBdboxFrom=1&pageType=1&urlext=%7B%22cuid%22%3A%220a2Afla6va_ra-uR_i2St_aMHu0Y8vuI_iBWigi728KQ0qqSB%22%7D&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9716947676965940671%22%7D,2022年5月4日。

二、习近平关怀福州大学建设发展重要论述精神的哲学意蕴

习近平14次关怀福州大学建设发展的重要论述精神,是他教育理念生动实践的典型实例,为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财富和实践源泉,彰显出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战略思维、历史思维的等哲学意蕴。

(一)体现了系统思维,注重完善人格、培育人才

习近平强调:“必须从系统观念出发加以谋划和解决,全面协调推动各领域工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人民日报》2020年11月4日,第1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坚持系统观念”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方法论指引。人才培养同样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和整体性建构,高校应通过加强前瞻性思考、战略性布局来完善人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通过加强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来培育人才,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方面以突出性视角为基点,注重完善人格。习近平关于福州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论述,实现了从“德智体美”向“德智体美劳”的完善,其中“德”始终居于首位,说明了“德”在育人过程中的突出性、关键性作用。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人才培养要围绕“德”这一关键点、核心点、统领点展开,牢牢把握德育是整个教育的先导和引领这一根本点。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25)《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12月19日,第1版。在北京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他指出:“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26)《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3日,第2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他进一步表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27)《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日报》2018年9月11日,第1版。这些论述充分印证了习近平对立德树人的高度重视,时间跨度体现了他成功运用系统思维对该项任务进行了前瞻性思考和战略性布局。新时代育人体系要坚持以“德”统领“智体美劳”的协调发展,所立之德应坚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和谐统一;所树之人应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坚持以德育人和以德立身有力结合,完善人格。

另一方面以整体性视角为基度,注重培育人才。系统思维自诞生之日起,就为认识和处理复杂性问题提供了新的全局性和整体性视角。(28)张驰:《系统思维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机理探究》,《思想理论教育》2022年第4期。所谓新,在于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关系,呈现出高度关联性、密切协同性、强大整合性,从而实现合力最大化。这种整合需突破以往的简单线性相加,是共同发力基底上由非线性作用形成的协同合力值。2010年,习近平在福州大学提出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该论述深刻体现出他系统思维的同时,也标志他的其育人理念的成熟完善。育才造士,为国之本。“五育并举”的培育理念是在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前提下,促进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发展。习近平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29)《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日报》2018年9月11日,第1版。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应致力于个人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教育既是品质和德行的涵养与培育,又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和习得。人才培育所需要素是“德智体美劳”的协同,而培育人才的目的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二)呈现了创新思维,积极开发人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3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201页。创新思维是兼具与时俱进、知难而进、勇猛求进的科学思维。教育部提出:“科学研究是指为了增进知识包括关于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知识以及利用这些知识去发明新的技术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工作。”(31)丁亚金:《现代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反思》,《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第13期。新时代高校的科学研究应具备创新思维,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上共同发力、齐抓共管,为开发人力资源奠定科研基础。

在基础研究方面,既要做显功也要做潜功。“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32)《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9月12日,第2版。美国学者伯顿·克拉克认为,我们不能抛弃科学研究的“纯学术”,因为越纯粹的东西越具有原创价值,更接近于科研的本质。(33)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7页。习近平在福州大学多次强调,要制定、完善激励科技人员的机制,引导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的氛围,重点扶持一批优势学科,表现出他对科学研究尤其是源头和底层问题的牵挂。2018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标志着我国对基础研究的重视和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其中包含透析“显功”与“潜功”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基础研究要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34)《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人民日报》2022年4月26日,第1版。为己任,满足人民、国家、民族发展的现实需求,做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享利益的学术研究,即追求当下成就的“显功”。另一方面,高校在实施“基础学科深化建设行动”的同时,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潜心做基础研究的高水平战略人才,使他们成长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做好基础研究要以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为目标,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经得住“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憔悴,终会“守得云开见月明”。面对“冷门绝学”要以“板凳坐得十年冷”的态度潜心钻研,从观念上破除“五唯”,树立正确的学术观。

在应用研究方面,既要提高供给,也要面向需求。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3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72页。习近平对“数字福建”的强力推动、加快福州地区产学研一体化进程、增进科研成果转化、实现“科教兴省”等,均体现了他对应用科学研究和开发的高度重视。应用研究作为一种实用研究,归属于现实生活、实践范畴,追求社会功用,因此决定其要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以国家社会急迫需求和长远需要为牵引,从现实难题中凝练目标。当前,我国应用型人才供给中低端“产能过剩”,而高端科技人才较为匮乏。党的十九大上明确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36)《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第1版。2021年,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再一次强调,要坚持“以产生一流学术成果和培养一流人才为目标的大学创新体系,勇于攻克‘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37)《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 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人民日报》2021年4月20日,第1版。。以产学研为一体的创新体系,可以更精确地瞄准社会需求,从而助推应用研究发展。新时代高校要切实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以国家需求和实际问题为导向的应用研究。

(三)映现了战略思维,致力造福人民

习近平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38)《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继续把党史总结学习教育宣传引向深入 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人民日报》2022年1月12日,第1版。从1990年至2010年,习近平14次关怀福州大学建设发展,无论是时间的跨度还是内容的深度,都体现了他对青年的关注、对青年工作的关心,以及对青年和国家、民族命运与共的前瞻性思考。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对青年工作的定位是这一论述精神的接续发展,具体表现为始终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关心青年成长成才、谋划青年工作发展,激励广大青年学子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致力造福人民。

青年是实现中国梦的奋进者。毛泽东曾在延安庆贺模范青年大会上作题为“永久奋斗”的讲话,指出:“什么是模范青年?就是要有永久奋斗这一条。”(39)《毛泽东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06页。当代青年成长和奋斗时间段与“两个一百年”之间的战略机遇期高度重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终将在当代青年的接续奋斗中实现。党的十八大后的首个五四青年节,习近平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参加主题团日活动时指出:“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40)《中国有梦 青春无悔——习近平五四青年节参加主题团日活动侧记》,《人民日报》2013年5月6日,第1版。2022年,他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中国共产党是先锋队,共青团是突击队,少先队是预备队。”(41)《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2年5月11日,第2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青年的寄望与他2002年在福州大学对学子提出“把自己的青春贡献给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伟大事业”的寄语一脉相承、交相呼应,体现出他对青年工作的战略部署。

青年是奋进新征程的开拓者。习近平多次寄语青年要用自身的活力、闯劲,在新征程上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急难险重的关头冲锋在前。2018年,习近平在给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员的回信中表示:“希望你们珍惜荣誉、努力学习,在各自岗位上继续拼搏、再创佳绩,用你们的干劲、闯劲、钻劲鼓舞更多的人,激励广大劳动群众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42)《尺牍情深!习近平总书记这样与青年谈心》,http://www.qstheory.cn/qshyjx/2021-08/16/c_1127763894.htm,2021年8月16日。2022年,他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要求同学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勇当开路先锋、争当事业闯将。”(43)《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人民日报》2022年4月26日,第1版。征途漫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在新的征程上,中国青年应牢记总书记嘱托,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葳蕤蓬勃之势奋勇前进。

青年是建功新时代的奉献者。平凡造就伟大,新时代青年要把平凡的岗位作为成就人生的舞台,用艰辛努力推动时代向前、国家向强、民族向上。习近平曾这样评价90后、00后:“过去有人说他们是娇滴滴的一代,但现在看,他们成了抗疫一线的主力军,不怕苦、不怕牺牲。”(44)《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武汉东湖新城社区微镜头:“武汉必将再一次被载入英雄史册!”》,《人民日报》2020年3月11日,第1版。“毕业后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以仁心仁术造福人民特别是基层群众”,“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45)《唱响新时代的青春之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心青年和青年工作纪实》,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2413867,2022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实习的西藏大学医学院学生、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在新疆基层工作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等分别收到了总书记这样殷殷嘱托的回信。梳理习近平对青年的寄语和嘱托,能清晰体会到他始终运用战略思维谋划青年工作,落脚点都是青年与祖国命运与共。青年要把个人的“小目标”融入祖国的“大蓝图”中,造福人民。

(四)展现了历史思维,实现凝聚人心

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回望昨天、寄望今天、展望明天。在习近平关怀福州大学建设发展的重要论述精神中,关于弘扬爱国精神、革命精神、科学家精神等思考,折射出他深刻的历史思维。

一方面,注重氛围营造,体现高度的历史自觉。他在会见福州大学魏可镁院士时指出,要弘扬爱国精神、拼搏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体现了他积极主动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的高度历史自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坚定文化自信上,始终强调重视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2014年,他在澳门大学参加“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年”主题沙龙时表示:“我本人也是一个中华文化的热烈拥护者、忠实学习者”,并寄语青年:“要通过学习树立对五千多年文明的自豪感,树立文化的自信、民族的自豪感”,创造新的历史。(46)《凝聚澳门心 共圆中国梦——习近平主席考察澳门纪实》,《人民日报》2014年12月22日,第1版。如今,以张孤梅等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以卢嘉锡先生为代表的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以魏可镁院士为代表的勇于拼搏的奉献精神,共同构成福大“三种精神”,深刻地影响着一批批福大学子,发挥了凝心聚力的作用。

另一方面,赓续红色血脉,彰显强烈的历史担当。习近平勉励福州大学青年学子用高度的历史担当来继承和发扬“五四”革命传统,涵育红色基因,忠于祖国和人民。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全党如火如荼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广大高校在用好红色资源、搞好红色教育上下功夫,努力把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党史学习教育的实际成效。同年3月,习近平到福建考察时表示:“福建是革命老区,党史事件多、红色资源多、革命先辈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具有独特优势。”(47)《习近平在福建考察时强调 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更大作为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人民日报》2021年3月26日,第1版。2022年,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再次强调:“一定要把这一光荣传统和红色基因传承好,守好党的这块重要阵地。要加强校史资料的挖掘、整理和研究,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党创办人民大学的故事,激励广大师生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48)《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人民日报》2022年4月26日,第1版。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高校要以红色基因为底色,打造若干凝聚人心、赓续红色血脉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和高质量文艺作品。

三、习近平关怀福州大学建设发展重要论述精神的时代价值

我国高等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势头良好。为了顺应历史潮流,提升综合国力,党中央、国务院在“985工程”“211工程”基础上,于2016年2月启动了“双一流”建设战略,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习近平关怀福州大学建设发展重要论述精神不仅是福建高校的宝贵财富,而且对当前我国实施“双一流”建设战略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启发我们要致力于在服务国家的历史进程中成就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新高度,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跨越。

(一)遵循“三律”,深化一流人才培养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表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与水平。”(49)《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12月19日,第1版。高校深化一流人才培养,实际上是运用系统思维对上述三种规律的统筹协调。

首先,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核心在于立德树人。共产主义的目标包括“教育、训练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受到全面训练的人”(50)《列宁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51页。,而理想信念是成为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基本前提。“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5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3日,第2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的推进教育现代化八大理念的第一条是“更加注重以德为先”。人才培养首先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让学生树立起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之德,在这一问题上“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52)《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12月19日,第1版。,并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习近平在深刻把握青年工作历史地位、现实作用、职责使命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扣扣子”“补钙总开关”“牛鼻子”等论述,生动阐述了思想引领的重要性(53)刘有升、潘颖琦、陈晓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三个维度》,《海峡通讯》2021年第12期。,体现了他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以及在人才培养中关于“立德”的超前性思考。

其次,遵循教书育人规律,核心在于久久为功。教育与国家命运唇齿相依,实质是“育才”与“育德”的有机统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深刻阐释了人才培育的周期之长、过程之艰。因此,要在教育工作中韬光养晦、蓄势筑基,深悉抓住机遇、超前布局的智慧,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总体部署和战略设计,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54)《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日报》2018年9月11日,第1版。将深化一流人才培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首要职能,既是习近平对教书育人规律的科学运用,也体现出他对人才培养周期的全局性谋划。

最后,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核心在于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我国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础。(55)《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9页。我国教育理念经历了从“德智体”到“德智体美”再到“德智体美劳”的完善历程,也可以理解为“三好”—“四有”—“五育”的进阶,标志着我国教书育人呈现出更加全面的发展规律。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但就成长目标要求来讲,理论上应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的有机统一,这是一个综合性系统。高校人才培养要懂得正视人发展的多维性和全面性,将“德智体美劳”作为整体理念,帮助学生摆脱马克思提出的“人的依赖”和“物的依赖”的关系桎梏,实现全面发展。

(二)坚持“三同”,强化一流科学研究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56)《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日报》2018年9月11日,第1版。创新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国与国竞争白热化的今天,推进高校创新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更应坚持“三同”原则,强化一流科学研究。

第一,坚持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党的十九大确立了我国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随着科学研究范式的深刻变革、学科交叉的融合发展、科学技术和国家发展前途的交织交融,高校的科学研究职能备受期待。强化一流科学研究,高校要“率先推进学科专业调整……强化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学科基础,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积极回应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57)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2年第1期。。例如,及时结合“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调整科学研究方向的侧重点,有意识地关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化技术,塑造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新型科技,自觉履行高水平科学研究自立自强的职责使命,使其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经济社会新发展格局的要求相适应。

第二,坚持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习近平曾表示:“希望广大院士做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表率。”(58)《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召开》,《人民日报》2021年5月29日,第2版。高校科学研究要瞄准人民群众的期待,积极推进国家急需学科以及关系国计民生、影响长远发展的战略性科学研究。特别是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现代服务业发展,以及互联网金融、数字经济、养老服务管理等专业的建设方兴未艾之时,面向社会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需求,积极拓新科研领域,是高校科学研究“输血造血”使命担当的写照。譬如,聚焦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加强高效能源存储、低碳能源系统的研发;围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瓶颈,强化生命科学、医学、科技伦理等方面的研究。

第三,坚持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的博弈点,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2022年6月,科技部宣布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上升至第12位,并成功进入创新国家行列(59)《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上升至第12位,成功进入创新国家行列》,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4854045884948937&wfr=spider&for=pc,2022年6月6日。,但是这与我国的经济和人口体量还不匹配,创新型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仍任重而道远(60)郑旭辉、林燕玲:《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科技创新必须摆在国家发展的突出位置,要抢占世界制高点、掌握科技话语权。高校创新型科学研究是帮助我国在综合国力的国际竞争中拔得头筹的关键因素。习近平先后在南昌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等学校考察时表示,科技创新必须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新时期,要把科技成果应用在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现代化伟大事业中,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从而赋能我国科学研究从“量”到“质”的转化、从“跟跑”向“领跑”的突围。

(三)秉持“四为”,优化一流社会服务

习近平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61)《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12月19日,第1版。高校优化一流社会服务职能,应树牢战略思维、拔高站位,将其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进之中发挥作用。

首先,坚持为人民服务。坚持党办的大学让党放心,人民的大学不负人民。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这一论断是他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理念在教育领域的呈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事业,实现教育为人民服务是习近平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重要主线,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必须坚持的。据统计,2021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7.8%、在学总规模达4430万人,居世界第一。(62)《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3页。未来,高等教育应更加凸显人民性原则,让更多青年公平享有接受更高质量教育的机会,使其从思想上先脱贫,进而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致力于让每个人享有自身发展的权利、拥有奉献社会的能力,切实恪守我国高等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原则。

其次,坚持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决定的。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九条坚持”,首要的就是“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6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日报》2018年9月11日,第1版。他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再次强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64)《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人民日报》2022年4月26日,第1版。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教育是党领导下的教育,学校是党领导下的学校,因此教育事业必须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夯实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我们的学校必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社会主义破坏者和掘墓人。

再次,坚持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这实质上是不忘教育报国初心,不断增强制度自信,践行习近平教育重要论述中“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体现。(65)《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9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66)《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第1版。办好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大学,履行好高校的使命,最重要的就是在事关办学方向的问题上站稳立场,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增强政治定力,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更加自觉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把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导向贯穿立校办学、育人育才全过程,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最后,坚持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习近平在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的回信中表示:“生逢伟大时代是人生之幸,留学归国青年要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积极贡献智慧和力量!”(67)《习近平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的回信》,http://www.qstheory.cn/yaowen/2022-05/19/c_1128664729.htm,2022年5月19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同我国的现实目标和未来前景紧密联系在一起,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让教育更好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现阶段高校要服务国家急需,强化其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68)《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人民日报》2022年5月1日,第4版。,发挥好高校培养急需高层次人才的关键作用,提高高校社会服务“供给侧”与社会发展“需求侧”的契合度。例如,闽江学院坚持贯彻习近平在福州工作期间兼任校长时提出“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的办学理念,适应社会需要设置专业,为福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应用型人才的智力支持。

(四)根植“三特”,活化一流文化发展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表示:“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69)《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12月19日,第1版。文化的发展实质是一种精神文明再生产的活动,从历史维度看,是代际传递或薪火相传;从现实维度看,是文化基因或价值诉求。新时代文化发展要在高度历史自觉中牢牢掌握历史主动,在历史与现实接榫中盘活文化资源。

首先,我国独特的历史,决定一流文化发展要从历史的厚度蓄力。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文化为内核,建设一流大学文化不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附庸物,而是贯穿其发展的整个过程,影响深远。我国历史独特之处在于五千多年的文明绵延不断、赓续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一百八十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的奋斗史、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的发展史、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探索史,是我们打造一流文化的强大底气。习近平注重发挥历史“以史为鉴、资政育人”的作用,在湖南大学提出要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在澳门大学要求学生了解历史并从中汲取力量,增强民族自豪感。随着时间的积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呈现出典籍文物形于外、民族性格质于内、基本精神慧于心等特点,深深扎根在民族记忆和基因之中,浸润了中华文化、滋养了中华民族、反哺了中国精神。在建设一流文化的过程中要坚持与历史教育相结合,传承发展先贤的思想精华,夯实校园文化的精神厚度。

其次,我国独特的文化,决定一流文化发展要从内容的广度着力。“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觉和制度自信,形成推动社会进步、引领文明进程、各具特色的一流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70)《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人民日报》2022年4月26日,第1版。中华文化兼具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特点,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兼容性。在独特的文化指引下,一流文化建设应破除“千校一面”的现象,致力于打造“一省一策”“一校一案”的特色文化品牌,特别是民族地区、革命老区、改革实验区均要积极发挥本地特色。譬如,喀什大学成立“拉齐尼精神学社”,更好地传播“一个牧民就是一个战士”“终身守护祖国的边界线”的爱国主义文化;福州大学卢嘉锡教育馆结合“理工为主”的校本特点弘扬科学家精神,入选国家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陕甘宁等地的高校把革命精神植根校园文化的建设中,积极传承革命文化中同仇敌忾、顽强斗争的精神。总之,一流文化建设要承袭中华文化开放包容的内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锻造百花齐放的校园文化。

最后,我国独特的国情,决定一流文化发展要从现实的高度发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但西方国家从未停止对我国进行“颜色革命”等遏制和围剿,西方“普世价值”等思想加剧渗透,对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产生剧烈冲击,这与我国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背道而驰。教育是能够生产文化、思想、舆论并且反作用于经济的,一旦教育的意识形态出现问题则是颠覆性、全局性的损害。因此,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工作方向,避免蚁穴溃堤。现实国情对新时期高校一流文化建设形成了倒逼机制,高校要葆有“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意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紧紧抓住文化建设的窗口期、关键期,坚守意识形态主阵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固本培元的背景下坚持一元主导,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引领新时代校园文化建设,坚持不懈地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坚定信念,让信仰迸发出共情共鸣的力量。

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习近平14次关怀福州大学建设发展的重要论述精神是他对高校职能深刻洞见的源起,是他的科学思维在教育领域得到充分运用的体现,也是他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精神形成过程的缩影。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处于战略机遇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劲头雷霆万钧。高校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为指导,以时代为观照,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闯出一条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立功自效。

猜你喜欢
福州大学发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福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福州大学“光学和太赫兹及无损检测实验室”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