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立场是党领导社会建设的根本政治立场

2022-03-24 07:17戴立兴王黎黎
观察与思考 2022年4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立场民生

戴立兴 王黎黎

提 要: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也是党领导社会建设始终坚持的政治立场。一是党领导的社会建设始终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在领导社会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必须始终坚持的价值取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是党领导社会建设的实践彰显了“人民至上”的要求。社会建设任务虽然千头万绪,但促进民生改善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从实践来看,我们党在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改善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方面的努力是一以贯之的。三是实现共同富裕是党领导社会建设中坚持人民立场的重要体现。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将共同富裕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始终不懈奋斗。我们党领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就充分说明,人民立场是党领导社会建设的根本立场。四是人民参与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石。社会治理,重点在基层,关键靠群众。我们党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带领人民参与到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之中,这体现了党的人民立场的根本要求。

社会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的价值目标,马克思认为,国家是末,社会是本,人的自由发展是国家建设、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因此,“人”在马克思思想中居于核心地位,马克思主义从本质上讲,就是关于社会公平正义、人的自由发展的学说。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自成立以来,我们党始终强调坚持党的宗旨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不断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最大福祉、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不断前进上来;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建立健全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等等。这些重要思想鲜明地表达了我们党“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根本原则,极大彰显了我们党领导社会建设的人民立场。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人民至上”凝练为党百年奋斗的十条经验之一,表明了我们党对“以人民为中心”根本政治立场的坚守始终如一,解决的是“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根本问题,体现了我们党的政治本色,对于社会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一、党领导的社会建设始终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对一个政党而言,有什么样的政治立场与人民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人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内容。遵循马克思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原则,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我们党领导社会建设实践虽然在形式、内容上有所侧重、有所不同,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犹如一条红线贯穿始终。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提出了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建设思想。第一,毛泽东社会建设思想中人民立场具有坚实的思想基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伟大思想,奠定了解决民生问题所需要的人民立场的哲学基础。第二,毛泽东社会建设思想中人民立场具有极其丰富的科学内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仅是党的宗旨,而且也是毛泽东社会建设思想的核心内容。毛泽东把社会建设与党的宗旨相结合,深刻阐明了党的宗旨如何在社会建设得到贯彻、落实和执行的问题。党的宗旨决定于党的性质,我们党“两个先锋队”的性质,决定了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利益与人民的利益两者具有一致性,党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毛泽东强调:“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第三,提出要依靠群众路线加强社会建设,人民的事业要靠人民群众自己来办。总之,毛泽东提出并践行了党的宗旨,倡导和坚持群众路线,为我们党关于民生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根本上确立了人民立场。

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以人民利益至上和富民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建设思想。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关于社会建设的人民立场,并且有所发展和创新。第一,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毕生奋斗的目标。邓小平始终尊重人民、心系人民,他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把是否有利于人民获得切实的利益所作的每一项重大决策应该考虑的重要位置。邓小平指出:“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就要肯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摆脱贫穷,使国家富强起来,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第二,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民生改善目标。他强调,如果出现两极分化,我们的政策就出了问题了,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第三,他提出把“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民生工作得失的根本检验标准。这就突出了人民作为价值评价主体的最高标准。第四,他提出了民生改善的切实可行的路径。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实现现代化目标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内在地蕴涵民生内涵,在这样一个大战略的引导下,如今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推向21 世纪的那一时期,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把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社会建设的根本原则,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努力使社会各阶级、阶层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既继承前人、又突破成规,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民生思想,使人民至上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是我们党民生思想的又一次升华。

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要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应当遵循的重要思想。其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建设的重要论述牢牢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之上。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社会建设必须依靠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其二,我们党执政的根本理念是“造福人民”。新时代加强社会建设,就是努力让人民过上美好的生活。他说:“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这一论述是对党的根本宗旨和初心使命的深刻诠释,彰显我们党加强社会建设的根本价值指向是“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其三,实现共同富裕是党的初心使命的必然要求。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使全体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这些思想充分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指向,为新时代社会建设指明了方向。

二、党领导的社会建设的实践彰显了“人民至上”的要求

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假如思想离开利益,必定会使自己出丑。马克思主义公开声明,要为人民谋取利益,把“利益”两个大字郑重地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体现了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社会建设任务虽然千头万绪,但促进民生改善是重中之重的任务。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保障和改善民生,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坚持和落实人民立场的重要表现。我们党的宗旨,要求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从历史来看,我们党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改善人民生活方面的努力是一以贯之的。

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就非常重视为人民群众的生活而奋斗。建党初期,我们党领导与组织工人运动,就是从改善工人生活和劳动条件的斗争入手。在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进程中,我们党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关心的一切民生问题。毛泽东要求,“对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的生活问题,就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新中国成立伊始,毛泽东就提出,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归根结底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们党通过恢复经济、解决就业、社会救济、稳定物价等手段,积极改善人民生活等民生问题,通过宣传引导、移风易俗,扫除文盲、培养新人、净化社会风气。人民群众不仅获得了安宁、平和的生活氛围,而且实际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公共服务的逐步完善。这也令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了新社会、新中国的优越和美好。据数据统计显示,粮食总产量从1949 年的2263.6 亿市斤增加到1976年的5726.1 亿市斤。初步满足了当时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人的基本生活需求,被世界公认为是一个奇迹。与此同时,我国的文化、科技、教育、体育、卫生事业也都有了很大发展,尤其是城乡人民的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显著提高,生动诠释了我们党维护群众利益的实际行动,彰显了我们党在社会建设中坚持“人民至上”的初心和使命。

改革开放新时期,改善民生始终是社会建设的一条主线。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工作重心,从改善和提高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平出发,把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作为最大的民生问题,从政策上提出了一系列举措,初步建立起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民生发展模式。在这个过程中,提出了以共同富裕为奋斗目标、以改革开放为根本动力、以“三个有利于”为基本评价标准等一系列推进和改善民生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江泽民同志提出,民生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民生发展的动力在于全面创新,指明了新“三步走”是民生发展的战略途径,着力解决收入差距过大和分配不公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胡锦涛同志将改善民生确定为社会建设的重点,将公平正义确定为社会建设的目标,大力加强和改进民生建设,并将其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机统一起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建设思想,采取超越常规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各项民生事业的大力发展,着力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为此,采取了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强调“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位置”“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就业方针;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强调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鼓励勤劳守法致富,建立起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明确、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民生事业不断得到改善,确保了党的惠民政策落地落实。

总之,我们党领导的社会建设,说到底就是服务人民群众的工作,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人民立场,实践给我们以深刻启发。

第一,社会建设和民生要体现党的人民立场,必须将其置于党的领导之下来进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在推进社会建设和民生改善过程中,必须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推动社会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始终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就一定能够带领人民在推动社会建设和民生改善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辉煌成就。

第二,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要体现党的人民立场,必须妥善处理好促进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一方面,经济发展是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离开发展谈社会建设、改善民生不具有可持续性,必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对民生福祉进行保障的时候,必须要坚持不懈抓发展,不断扩大经济总量,借助于经济的发展来完成,否则就无法对民生问题进行有效地解决;另一方面,我们的发展必须“以人民为中心”。社会建设、改善民生必须贯彻共享原则,人民群众不能够获得切实的利益,不能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期待,就失去了发展的意义,同样也不具有可持续性。如果经济发展速度过快,民生改善的速度很慢,贫富差距就会逐渐增大,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就相对较差,容易引发社会矛盾,从而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得不到人民群众的忠心拥护,那么它就失去了本质上的意义。

第三,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必须把“人民至上”原则落实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上来。我们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促发展,都是为人民谋利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这就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源做好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和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等工作,着力解决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最相关的现实利益问题。新时代,社会建设要更加突出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重在“分好蛋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的成果落实到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中来。

三、实现共同富裕是党领导社会建设中人民立场的重要体现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要求,也是社会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共同富裕必然以公平正义为基础。为了实现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人们宁愿忍耐贫困的生活状态,正像《论语》中所说的那样,“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当然,如果在不贫困的状态下,可以实现公平正义,则为人类孜孜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而这种社会就是共同富裕的社会。平等分配每个人的各种利益,是西方著名政治学者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明确提出的正义观本质要求:“所有社会价值——自由和机会、收入和财富、自尊的基础——都要平等地分配,除非对其中的一种价值或所有价值的一种不平等分配合乎每一个人的利益。”在马克思主义的视阈里,共同富裕位于价值体系的最高层次,它不仅要求发展生产力,还要求建构能够保证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生产关系。这一要求,完全体现了党的人民立场的要求。

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矢志追求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初期,毛泽东就开始探索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毛泽东在1955 年7 月就首次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概念,强调要通过实现合作化,“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毛泽东进而认为,社会主义“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将共同富裕思想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邓小平还创造性地提出实现共同富裕的方法论,即“通过先富带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路径。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也都对共同富裕高度重视,丰富发展了相关思想。这些思想既有所继承、又有所发展,不断丰富了共同富裕的人民性。

显见,在共同富裕中,“富裕”反映了社会财富的多少,是社会生产力的集中体现,是量的标志;而“共同”反映了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基本占有方式,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集中体现,是质的定性。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我们党提到的共同富裕,“共同”的主体只能是中国最广大的人民。一方面,人民内涵、外延在不同时期是不同的,体现了人民概念的阶级性;另一方面,人民群众是指占中国人口数量大多数的部分,体现了人民概念的广泛性。在中国人口中,工人、农民始终占大部分,代表好工人、农民的利益,就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党的人民立场才能有阶级基础、群众基础,从而使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在民生上。

新时代,我们党更加强调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性,强调实现这项工作“不能等”,要求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把精准扶贫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内容,他反复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经过长期努力奋斗,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这些成就充分说明,我们党作为“两个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唯一宗旨,人民立场必然是党领导社会建设的根本立场。

四、人民参与社会治理是人民立场的根本要求

“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社会治理,重点在基层,关键靠群众。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在社会治理中扮演着主人翁的角色,社会治理需要人民的广泛参与,不断扩大公众参与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石。我国社会治理体系具有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发展的显著优势。我们党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带领人民参与到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之中,这体现了党的人民立场的根本要求。

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注重把人民组织起来干革命、搞建设。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全国人民进一步组织起来,并立足于中国国情,及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管理道路。一切依靠人民是我们党领导社会建设的力量源泉,早在20 世纪50 年代,毛泽东指出,“老百姓百分之八十的事都由他们自己来办,我们只包百分之二十就好办了”。1956 年4 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的重要文章,提出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成为当时加强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1957 年2 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科学系统论述关于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社会矛盾的理论,为党领导社会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1957 年8 月,毛泽东明确提出:“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这种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的政治局面,也是党领导人民群众推进社会建设所追求的崇高境界。围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主题,毛泽东提出了关于社会建设的一系列具体方针和做法,如:强调党的领导、注重政府主导、做好群众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基层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1963 年,毛泽东亲自推广了“依靠和发动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的枫桥经验。当年,毛泽东认为“枫桥经验”主要回答了两个问题:一是让群众懂得了为什么要这样做;二是证明依靠人民群众办事是个好办法。近60 年来,“枫桥经验”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发展形成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新枫桥经验”,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高度评价“枫桥经验”,提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新要求。“枫桥经验”的积累与发展,反映了我们党坚持人民立场,在社会建设中走群众路线的方式与方法的创新,实现了从“我说你听重管理”到“以人为本重服务”,从“唱独角戏”到“社会协同”,从“打情感牌”到“情法融合”的群众工作创新。

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充分强调社会管理必须依靠人民的重要性,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管理能否取得成效,关键在于是否坚持好党的群众路线。邓小平指出:“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作风,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两条是最根本的东西。当然民主与集中的关系,自由和纪律的关系,都是很重要的。对我们党的现状来说,我个人觉得,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特别重要。”邓小平在社会建设中非常重视依靠人民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通过权力下放,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提高社会管理活动的效率,基层民主得到极大发扬。江泽民同志强调,必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务,发挥人民群众社会建设的积极性作用。胡锦涛同志坚持以人为本的社会治理理念,动员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依法、理性、有序地参加社会治理,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的科学化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正是聚焦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而应运而生。这里的共建,就是要让各方面的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社会建设,最广泛地扩展社会治理的基础;这里的共治,就是树立大社会观、大治理观,打造全民参与的开放性治理体系,共同参与社会治理;这里的共享,就是社会治理的目标,在于共同享有社会治理成果,社会治理的成效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这是一个承载宏大社会力量的大格局,一个能够担当起14 亿多人共同奋斗、充满雄心壮志的大格局,一个致力于社会建设的大格局。新时代,坚持和完善社会治理制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让社会治理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的伟大实践,真正让人民群众成为社会治理的最广参与者、最大受益者、最终评判者。

实践证明,人民参与社会治理,彰显了中国式民主广泛、真实、管用的特点和优势,能保证社会建设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是党立足于人民立场领导社会建设的真实体现,必须倍加珍惜并长期坚持下去。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立场民生
论相对剥夺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民生故事,讲述幸福与温暖
共同富裕:绘就美好生活蓝图
奔向共同富裕的路上
如何正确理解共同富裕
扬善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草地
2016年我国民生发展重点
民生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