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特色科学家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2022-03-24 12:27万长松
关键词:工作者科学家特色

万长松,程 磊

(江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经历了四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科技实力不断提升,迎来了技术与产业迭代升级的历史机遇期。然而,逆全球化暗流涌动,美国挑动下的中美贸易摩擦和政治争端不断升级。历史反复证明,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和讨不来的,只能靠中国科技工作者想出来、干出来和闯出来。这就需要有一种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而科技创新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1)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11页。新中国成立后,广大科技工作者扎根祖国大地创造了一个个科技奇迹,同时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这就是以“科学报国”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科学家精神。进入新时代,为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远大目标,不仅需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还需要大力传承与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科学家精神。

一、中国特色科学家精神的源起与流变

(一)科学家精神是科学精神的功利化和人格化

科学精神起源于古希腊,希腊人认为科学精神就是理性精神、自由精神,即不考虑知识的实用性和功利性,只关注知识本身的逻辑性和确定性。近代科学精神起源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作为文艺复兴之后的两种思潮,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共同歌颂人的智慧和力量,主张对人本身的关怀。近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都诞生于反抗封建专制和宗教统治的过程中,科学精神强调人在探索自然世界时应持有的态度,而人文精神则强调人在审视社会和人的内心世界时应秉持的态度。经过启蒙运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已经被西方社会普遍接受。20世纪4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默顿提出了关于科学共同体的四种行为规范,或者科学家应该遵循的“四原则”: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精神。科学家的行为规范本来是一种外在的制度性要求,但是当这种外在的规范转化为科学家自觉的行为准则时,行为规范就演变为科学的精神气质。默顿认为,科学的精神气质是带有思想情感的一套约束科学家的价值和规范,尽管后人将科学精神进一步概括为理性精神、实证精神、分析精神、开放精神、民主精神和批判精神等,但所有这些都可以从默顿的规范中衍生出来。

与古希腊的航海文明不同,古代中国是成熟而典型的农耕文明。相对希腊人对“自由”的追求,中国人更看重“仁爱”。“在仁爱的旗帜下,中国精英文化的表现形式更多的是礼学、伦理学,是实践智慧,而不是科学,不是纯粹理论的智慧。”(2)吴国盛:《什么是科学》,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36页。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并不存在希腊意义上的科学精神的土壤。相反,在中国文化中蕴含着强大的学以致用的传统。中国的科学精神发轫于五四运动。近代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深受封建主义和殖民主义双重压迫。五四运动高举科学与民主两面旗帜,从一开始就与启蒙同胞、救亡图存、民族复兴的政治关怀和爱国行为相联系,根本不同于西方科学精神诞生的文化背景。尽管中国科学社创始人任鸿隽先生提出“科学精神者何?求真理是已”,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笃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梁启超发出了“救知识饥荒,在西方找材料;救精神饥荒,在东方找材料”的呐喊(3)杨晓,张杨阳:《论梁启超科学教育观的人文转向》,《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更有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优秀知识分子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就注定中国的科学精神不可能是“为学术而学术,为知识而知识”的精神。20世纪上半叶,以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等为代表的第一批地质科学工作者有着更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救国的愿望,孕育了中国科学家精神的萌芽。因此,作为舶来品的科学精神一经走进中国就被“功利化”和“人格化”,被赋予更多的社会属性和人格魅力。虽然科学家精神是科学精神的功利化,但这种功利化不是对科学家个人私利的追逐,而是对社会需求和国家利益的满足,主要表现为一种爱国亲民的家国情怀。尽管科学家精神是科学精神的人格化,但这并非科学家个人人格的呈现,而是整个科学家集体人格的升华,主要是一种经世济民的责任担当。

科学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基本内核,求真务实、理性批判是科学家精神的永恒内涵。科学家精神是科学精神的具体体现,是科学家群体呈现出的精神气质。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曾说过,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这是对科学精神与科学家精神辩证关系的生动诠释。科学家是科学研究的行为主体,也是科学精神的承载者,科学精神所体现的价值观和行为引导需要科学家这一主体来执行。因此,在科学精神的基础上凸显科学家精神,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是真正实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

(二)科学家精神的中国化和时代化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全国范围广泛开展了科学普及和破除封建迷信的教育活动,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社会主义新风尚逐渐树立起来。发展科技事业、倡导科学精神一开始就与国家自立自强和民族复兴密切关联。为了响应党中央发出的“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摆脱旧中国科技落后和打破西方国家科技封锁的局面,以钱学森、邓稼先、竺可桢和李四光等为代表的新中国科技工作者,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与科学精神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实现了科学家精神的中国化,形成了以“科学报国”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科学家精神。在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特色科学家精神的杰出代表就是“两弹一星”精神。首先,“热爱祖国、无私奉献”不仅是“两弹一星”科学家和建设者的崇高精神境界,而且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和“舍生取义”精神在新中国科学家群体中的集中体现。其次,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优良传统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在极端困难条件下“两弹一星”尖端国防科技取得成功的根本保障,是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家精神。第三,“大力协同、勇于登攀”不仅充分体现了依靠群众智慧协同攻关、攻坚克难的集体主义精神,而且充分发挥了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248页。因此,“两弹一星”精神不仅是中国特色科学家精神形成的标志,也是在新时代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科学家精神的原点。

改革开放以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进一步形成。在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中国特色科学家精神的重要价值进一步凸显。新时代中国特色科学家精神是科学精神在当代中国的最新体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发挥着独特的社会功能。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一方面,经历了中美贸易战和美国对中国的技术封锁,我们的技术短板更加清晰,与国际尖端技术的差距尤其是“卡脖子”技术暴露得更加明显,引起了国家对先进制造业和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空前重视;另一方面,实施“十四五”规划和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无论是满足国内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还是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都决定了科技创新的首要地位。“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119页。,没有一支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科学家精神武装起来的人才队伍作坚强后盾,自主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新时代中国特色科学家精神激发起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民族自豪感,中华民族在创新道路上从来都是历久弥坚、越挫越勇;新时代中国特色科学家精神激发出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自信心,人家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人家做不到的我们争取做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科学家精神激励起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担当,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征程中,新一代科技工作者应该比老一辈科学家做出更大的成绩。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科学家精神的基本内涵

科学精神有永恒的主题,但科学家精神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内涵,在不同时代表现出不同的特质。科学精神是普遍性,抽象并富有哲理;科学家精神是特殊性,具体形象更贴近社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科学家精神是科学精神的人格化、中国化和时代化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中国几代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技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科学家群体具有的独特精神气质,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一)爱国和奉献是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第一要义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是“两弹一星”精神的核心内容,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科学家精神需要赓续传承的基本内涵。新时代中国特色科学家精神的第一要义就是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从“两弹一星”精神到载人航天精神,从西迁精神到抗疫精神,我们发现: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是新老科技工作者不变的信条,胸怀大局、心有大我、以身报国是他们共同的选择。这种爱国精神在不同时代的科技工作者之间代代相传,在新时代更是涌现出以黄大年、南仁东等为代表的爱国报国科学家典范。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在归国七年时间里,带领科研团队突破国外高精度探测装备技术封锁,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多项技术空白,把中国资源探测带入“深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学习黄大年先进事迹做了重要指示,第一条就是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中。天文学家南仁东深知中国要在宇宙探索中迎头赶上,从跟跑者成为领跑者,必须要搞自己的大射电望远镜。从选址、立项到落成启用,南仁东扎根贵州深山22年,最终建成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球面射电望远镜,为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发展和国际科技合作提供世界领先的创新平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一代又一代矢志报国的科学家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的结果。从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一大批老一辈科学家,到陈景润、黄大年、南仁东等一大批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杰出科学家,都是爱国科学家的典范。”(6)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12页。中国科学家爱国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既有古代知识分子家国情怀的情感传承,也有近代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责任意识;既有新中国成立以来一切服从国家需要的大局观念,更有新时代以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使命担当,真正实现了爱祖国、爱人民与爱科学的有机统一。

新时代中国特色科学家精神同时也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奉献精神充分体现了科技工作者对社会的责任感。新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一两百年的科技发展道路,这得益于中国科学家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科学技术成果对社会进步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就意味着社会不可能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给予科学家对等的物质回报。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半个多世纪,提出了水稻杂交新理论,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不断攻关亩产目标,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袁隆平为国家和全人类所作的贡献远远不能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奖金衡量。无私奉献是爱国精神的具体表现形式。首先,爱国科学家要根据国家重大需求确定研究课题,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做到为国分忧为民解难。这就意味着科学家不能仅从自己的学术兴趣和爱好出发确定研究方向。其次,爱国科学家有时还得根据国家需求改变自己的研究方向,这就意味着多年的研究心血可能付诸东流,而要在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取得突破需要付出更大的心血。第三,爱国科学家需要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与老一辈科学家相比,新一代科技工作者也许不用再献青春、献终身,但需要有更大的忍耐力和自制力。这就意味着面对各种物质诱惑不动心、面对功名利禄不贪心,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到国计民生中。

(二)创新和协同是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核心要义

“大力协同、勇于登攀”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科学家精神需要创新发展的基本内涵。新时代中国特色科学家精神的核心要义是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01.6万亿元,研发经费支出24426亿元,两项指标稳居世界第二位;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2.24%,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创新指数位居世界第14位,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决定性成就。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进入科技发展第一方阵不可能是一片坦途,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也不可能一帆风顺,相反,一定会遇到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与挑战。首先,从科技创新的规律来看,实现“从1到N”的创新难度是算术级数增长,而实现“从0到1”的创新难度是几何级数增长。当年屠呦呦对200多种中药的380多个提取物进行筛选,经过190多次实验失败,最终才成功得到了青蒿中性提取物“191号样品”。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中国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在包括“两弹一星”、载人航天、载人深潜、高铁和大飞机等项目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这些基本上都属于人家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甚至做得更好,而人家做不到的,我们也能做到(如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青蒿素、超级稻等)的标志性成果还不多。虽然这种原始创新的难度远远大于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但却是我们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其次,从科技创新的结构来看,基础研究的难度要远远大于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但自主创新能力却主要取决于基础研究领域的突破。“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7)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7页。历史上很长一个时期,我国科技发展战略主要以跟踪、跟跑为主,但一味跟跑是行不通的,要想并跑、领跑就必须把基础研究摆在首要地位,让基础研究这一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充分涌流。第三,从科技创新的环境来看,当今世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凌主义依旧盛行,最终目的就是通过打压、限制中国的科技发展从而遏制中国的和平崛起。因此,不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唯一选择。在新时代,必须大力提倡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质疑权威、穷根究底的创新胆识,追求卓越、大有作为的创新自信。

钱学森曾深有体会地说:中国在当时工业、技术都很薄弱的情况下搞“两弹一星”,没有社会主义制度是不行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全国一盘棋和举国体制。据统计,全国先后有26个部(院)和20个省区市的1000多家工厂、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参加“两弹”攻关会战;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时,动用了全国近60%的通信线路,仅守护通信线路的群众就多达60万人。这种集中领导、大力协同形成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大大弥补了我国经济技术基础薄弱的劣势,实现了尖端科技的重点突破。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不仅是科技工作者应具备的一项重要的科研品质,还是对当代科技界提出的新要求。现代科学理论体系愈发抽象复杂,各种新兴技术彼此交叉融合。因此,需要强化跨界融合思维,倡导团队合作精神,建立协同攻关、跨界协作的科研新机制。协同创新是中国自主创新道路的最大特色,是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发挥制度优势的根本途径。协同创新不能孤军奋战,但也不能没有领军人物。越是强调团队协作,越是要发挥领军人物的统帅作用,特别是要发挥钱学森、黄大年、南仁东这样的“帅才型”科学家在有效整合科研资源中的重要作用。

(三)求实和育人是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基本要义

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科学家精神的基本要义,发扬求实精神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是新时代科学家精神鲜明的中国特色,也是中国特色科学家精神的时代特征。首先,实事求是是中国科学家群体的优良传统和优秀品质。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袁隆平院士常年行走在稻田里,李保国教授35年扎根太行山的果林中,他们把实验室建在田野里、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作为医学科技工作者,钟南山和李兰娟院士选择做勇敢的逆行者奔赴疫区,亲自诊疗重症患者和做流行病学调查,最早得出“人传人”结论和提出“武汉封城”建议。其次,实事求是是实现自主创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前提和基础。当今世界科技竞争的主战场是重大基础研究(量子科学、生命科学、空间科学、认知科学等)和重大技术攻关(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等),要想在这些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就必须打破思维定势,摆脱路径依赖。不唯论文、帽子、职称、学历、奖项,只唯真理,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追求真理,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第三,实事求是还是引领诚实守信良好社会风尚的必然要求。科学家之所以是受人尊敬的职业,不仅是因为科学家在推动人类物质文明发展中做出卓越贡献,而且还因为高尚的道德情操推动了人类精神文明进步。新时代科技工作者要坚持和提高底线思维能力,科研诚信就是科学家的底线。然而,浮夸浮躁、急功近利、沽名钓誉甚至学术造假却突破了底线,科学家也要“受警醒、明底线、知敬畏,主动在思想上划出红线、在行为上明确界限,真正敬法畏纪、遵规守矩”(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119页。。

科学家也是教育家,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内在蕴含着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育人精神是科学家对个人学术生涯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的传承,更是一种个人品质和学养的传承。育人就是为祖国培养下一代建设者和接班人。科学的进步并不是靠一个人乃至一代人能够实现的,许多重大科研项目往往需要几代人前赴后继的接力才能完成,这就体现了育人精神的重要性。中国的现代科学起步较晚,第一代归国科学家筚路蓝缕,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陆续取得一些重大科技突破,为中国科学家树立起崇高的世界威望。进入新时代,中国在一些前沿科技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实现了并跑和领跑,主要得益于上一代科学家的育人精神。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创新人才是我国各项创新事业的根本支撑,是未来国际竞争的核心资源。归根结底,科学家育人精神就是一种未来精神和世界眼光。

三、传承与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科学家精神的要求

马克思指出:“生产力的这种发展,归根到底来源于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11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以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为物质基础,科技创新对提高社会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起到引领作用。广大科技工作者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和科学家队伍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主动。传承好、发展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科学家精神对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增强创新第一动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至关重要。

(一)要以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为政治保证

传承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科学家精神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确保科学家朝着正确的政治方向成长。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从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到中国新冠疫苗助力国际抗疫事业,我国在科技领域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和成就,无不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取得的。作为先进生产力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科学技术工作,始终关怀科技工作者的成长发展。从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再到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中央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做出了重大战略部署,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指明了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进入新时代,国内外发展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突破前沿科技封锁,实现产业价值链升级,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党中央针对我国科技事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和严峻挑战,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视科研人员在创新研发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深化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减轻科研人员负担,扩大经费使用自主权,增强科研人员获得感,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发展新路径。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高质量科技论文贡献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居世界第一,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量子通信、超级计算等前沿科技取得重大成果,甚至在部分领域保持国际领先地位。我国在这些科技领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正是发挥了党的领导这一政治优势,发挥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发挥了党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团结一心、艰苦奋斗的组织优势,发挥了中国特色科学家精神爱国奉献、勇攀高峰的思想优势。实践证明,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我国科技创新最重要的成功经验和最根本的政治保证。

(二)要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目标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科技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彻底改变了旧中国愚昧无知、积贫积弱的状态,使新中国从保守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开放进步的工业国,使中国人民过上了温饱、小康和富足的生活。农业科技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丰富人民生活作出巨大贡献,工业和信息科技为人们创造了便捷舒适的城市生活和发展资料,国防科技为国土安全与和平建设撑起了保护伞,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离不开无数辛勤耕耘的科学家,也离不开支持科学家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科学家精神。进入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246页。。2020年,我们已经进入了创新型国家行列,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以此为基础,到2035年,我们还要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实现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突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我们将要进入世界科技强国的行列,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因此,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始终是同向同行的。为了解决长期存在的科技成果向经济效益转化不畅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到科技发展的“四个面向”时再次强调,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坚持面向经济主战场,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面对国际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经济发展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被提上日程,应对这些新问题新挑战,正需要中国科学家提出解决方案。广大科技工作者肩负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重任,更需要大力弘扬新时代中国特色科学家精神,鼓励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科学家开拓创新,将科学理论落地为社会生产力。以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攻克世界科技前沿难题,服务国家经济建设主战场;以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解决国家重大需求问题,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以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走在世界科技创新的前列。

(三)要以杰出科学家的模范作用为引领

进入新时代,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对传承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科学家精神起着引领作用。科学研究是一代人又一代人的接力,需要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新生力量。杰出科学家既是大师又是导师,他们对后辈科学家不仅有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也起着严学风、正师德、报祖国的价值引领作用。黄大年、南仁东、李保国、钟扬、卢永根等生前都在高校工作,他们既是杰出的科学家,也是优秀的教师,更是新时代的楷模。黄大年经常说,与科学家相比,自己更看重教师这个身份,并以学高为师和身正为范培养了一批青年才俊。“在科学共同体中,杰出科学家所扮演的角色极富魅力。他们不仅自己出类拔萃,而且有能力铸造他人的优异品质;他们不仅激发那些追随者的学术热情,而且向新手传授技术、方法、信息和理论,乃至包括指导研究的规范和价值观。”(11)马来平:《科学界的马太效应:范围与限度》,《贵州社会科学》,2010年第11期。为了褒扬杰出科学家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我国开展了一系列面向科学家群体的典型人物选树活动,如中宣部发布的“时代楷模”、中国科学院等部门举办的年度“科技盛典”科技创新人物评选、中宣部及中国科协等部门开展的“最美科技工作者”评选等。通过宣传一批杰出科学家的先进事迹,在全社会范围内扩大了科学家的影响力,对弘扬新时代中国特色科学家精神发挥了积极作用。一名杰出科学家就是一面旗帜,体现着一个时代科学家群体的精神面貌,对广大科技工作者起着示范作用。杰出科学家不仅体现着时代风貌,而且彰显着科学家的个人魅力;杰出科学家的模范作用也不是一个抽象概念,不同科学家在治学和为人方面表现各异。因此,在树立宣传典型的时候,应当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抓住科学家人格魅力的闪光点,打动人心,触发共鸣。

(四)要以追求自立自强和爱国爱民为动力

在近代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科学家的个人主观能动性起着关键作用,而这种主观能动性则需要有内在的精神动力驱使。“科学研究的动机,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密切相关,是科学家深层意识形态的反映。”(12)朱亚宗:《科学家的精神动力与爱国主义》,《湖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事实上,自立自强和爱国爱民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动机。科技工作者的内在动力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对知识的渴求以使自己的精神得到满足,另一类是对强国的渴望以使祖国变得繁荣富强、人民生活幸福安康。前者在近代科学发展早期起着重要的作用,当时的科学家追求认识客观世界的真理,寻找自然界运行的规律;后者则多见于一些后发国家的科技工作者,特别是我国科学家在争取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现代化进程中表现出的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无私奉献精神,都是出于科学救国、科学报国、科技强国的动机。

我国能够从曾经的一穷二白发展到如今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正是由于无数前辈科学家在这两种精神动力的共同驱使下,孜孜以求探索科学前沿领域,不断推进我国整体科研水平向前发展。科技发展要以人民为中心,科学报国与服务人民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科学家精神内在动力的一体两面。农业产品的保产增收,高速铁路的研发铺设,移动通信技术的更新迭代,新冠疫苗的研制推广,民生领域的这些科技成果直接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作为新时代的科技工作者,必须“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249页。然而,随着经济实力、生活水平和科研条件的提高与改善,在年轻人中以上两种精神追求却面临着弱化的危险,一些年轻科技工作者把物质享受和个人短期利益作为自己的追求,把科学研究当成谋生手段而陷入内卷化漩涡,丧失了远大和崇高的理想追求。当然,追求自立自强、爱国爱民与追求个性、享受生活并不矛盾,但分清主次矛盾仍然是新时代科技工作者应当正确抉择的一个问题。

(五)大力营造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默顿认为,科学与科学家本身的存在预先假定了他们在社会价值标尺上占有某种正值的等级,而这一价值标尺便是赋予各种科学探索以声望的最终仲裁人。科学技术发达的国家往往都会给予科学和科学家非常重要的地位,都会营造尊重科学、崇尚知识、鼓励创新和包容创新的社会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把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希望“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使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276页。要想实现科技创新和弘扬科学家精神,就必须营造一个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需要社会公众理解和支持科学事业,使大众支持和鼓励科技创新,并以宽容的心态看待那些创新失败的人。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来自自己在社会中的实践经历,科学家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来自于自己的科学实践和社会环境。一个鼓励和崇尚创新的社会环境,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出具有不畏权威、敢为人先的科学家。同时,环境的改变也离不开人的作用,中国两千多年的传统农业社会使人们更倾向于持有保守心态,从而不敢创新、不敢质疑,这也是近代中国没有发展出科学精神的原因之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浪潮下涌现出来的创新事例和创新人物,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公众对于创新的认知,这对我们营造一个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总之,新时代中国特色科学家精神不仅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共有的行为规范和价值理念,也是每一个社会公民应该具有的科学素质和精神面貌。一个科学昌明的社会应当是尊重和鼓励创新的社会,在全社会营造探索、创新、质疑、求实的氛围是传承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科学家精神的必然要求。

猜你喜欢
工作者科学家特色
关爱工作者之歌
特色种植促增收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假如我是科学家
中医的特色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完美的特色党建
与科学家面对面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