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铨教授治疗原发性汗证经验

2022-03-24 20:28马珊珊李晓燕吴相美周方涛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22年8期
关键词:浮小麦仙鹤草腠理

马珊珊,李晓燕,吴相美,周方涛,张 俐

(1.云南省滇东北区域中心医院,云南 昭通 657000;2.昆明市五华区西翥街道厂口卫生院,云南 昆明 650104;3.云南省保山施甸县中医医院,云南 保山 6782004;4.云南中医药大学,云南 昆明 650021;5.云南省中医医院,云南 昆明 650021)

汗证是指由于气血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是一种病理表现,中、老年人尤为常见,患者病程长,病情反复,迁延难愈[1]。罗铨教授是云南省名中医,全国第二、三批及云南省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导师治学严谨,知常达变,在近六十余载临床教学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疗理念。罗老认为,对于汗证的治疗,要中西医药理相参,通过敛汗固腠理,病证结合方能奏效。罗铨教授临床经验丰富,治疗效果较好,现将罗老治疗汗证的经验总结如下。

1 中西医药理相参,敛汗固腠理

罗老认为汗证均以腠理不固,津液外泄为病机,治疗当敛汗,固腠理为首要,所以罗老在汗证的整个治疗过程中,非常重视敛汗固腠理,自拟止汗方,贯穿于汗证的整个治疗过程中,在汗证每个证型中均合用止汗方。

止汗方由煅龙骨、煅牡蛎、麻黄根、浮小麦、仙鹤草、五味子、糯稻根7味中药组成。方中煅龙骨性平,味甘涩,归心、肝、肾、大肠经,具有收敛固涩止汗之功效。煅牡蛎性寒、味咸,具有收敛固涩止汗之功效。麻黄根性平,味甘,归肺经,能卫气,实腠理,闭毛孔,是固表止汗的要药。浮小麦性凉,味甘,归心经,具有益气除热,固表止汗,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收敛止汗药。仙鹤草性平,味辛、苦、涩,归心、肝、脾经,具有补气养阴,清热生津,补虚收敛止汗之功效。糯稻根性平,味甘、归心、肝经,具有益气养阴,除虚热止汗之功效。五味子性温、味酸、甘,具有益气生津,收敛止汗之功效。全方共奏敛汗,固腠理之功效。药理研究证明:麻黄根所含的生物碱能抑制低热和烟碱所致的发汗[2]。它的超临界提取物可以通过改变汗腺细胞的形成,从而减少汗液排泄[3]。仙鹤草提取物具有抗乙酰胆碱酯酶和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的作用,可以减少乙酰胆碱的分泌,从而减少汗液的排除;五味子能够保护包括内分泌系统在内的多个人体系统,并通过调节神经、细胞等体内微小物质来调节汗液的分泌;龙骨的收敛作用很强,能明显减少小鼠的尿液和汗液的排泄量;浮小麦含有微量元素B、E,能够调节植物神经来调节汗液代谢,并且具有收敛、安神、抗炎作用。目前糯稻根和煅牡蛎治疗汗证的药理机制尚不明确,但是临床试验已经证明其在止汗方面的良好效果:秦氏[4]用牡蛎散加味治疗小儿多汗症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止汗方的有效应用在于对每味药物治疗剂量的掌握。煅龙骨、煅牡蛎、浮小麦、糯稻根的用量须大,一般在30~60 g。麻黄根、五味子5~10 g即可。

2 病证结合,辨证分型

罗老认为汗证病因虽复杂,外感、内伤均可致病,但究其病机无外乎气血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而已,病证以虚证居多[5],罗老根据60余年临床经验,将汗证分为3个证型:阴虚火旺证、气阴两虚证、阳气虚衰证。治疗时根据辨证,病证结合,阴虚火旺证养阴清热,敛汗固腠理。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止汗固腠理。阳气虚衰证益气温阳,止汗固腠理。

2.1 阴虚火旺 患者或年老体衰,阴精亏损;或心肝火旺灼烁津液;或久病体虚,营阴暗耗,导致机体阴津亏虚,虚火内生,阴精被扰,不能内藏而外泄汗出,即“肾之阴不能退藏于密,则盗汗出。罗老[6]认为此证多由思虑过度,心液暗耗,阴虚则阳亢,或肾阴素亏,不能上济于心,心肾失于交济所致。患者夜寐盗汗或有自汗,五心烦热或午后潮热,骨蒸颧红,口渴喜饮,溲黄,便秘。舌红少苔,脉细弦或细数。常用青蒿鳖甲汤合止汗方养阴清热,收敛止汗。主要有青蒿、鳖甲胶、知母、生地黄、牡丹皮、银柴胡、地骨皮、秦艽、胡黄连、百合、天冬、煅龙骨、煅牡蛎、麻黄根、浮小麦、仙鹤草、五味子、糯稻根。

2.2 气阴两虚 患者或病后体虚、表虚受风、思虑烦劳过度、情志不舒、嗜食辛辣等致耗气伤阴,气虚卫表不固,营阴不能内守,汗液外泄失常而成本病。或汗证日久,气随津脱,气阴两虚。罗老[7]认为本证好发于素体阴虚或气虚之人,更因劳累过度,思虑忧患,或复为邪热犯心,耗伤气阴所致。患者自汗或盗汗,潮热盗汗,或时时自汗,汗出恶风,神疲倦怠,乏力肢软,气短懒言,咽干口渴,舌红或淡红,脉虚细。常用生脉散合止汗方。生晒参、麦冬、煅龙骨、煅牡蛎、麻黄根、浮小麦、仙鹤草、糯稻根、五味子。

2.3 阳气虚弱 患者或生活习惯不良、或久病伤阳、或体质因素导致阳气虚弱,卫外不固,故汗液外泄。《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者卫外而为固也”。罗老认为此证多由久病体虚,年老脏气虚衰;或素体禀赋不足引起心阳不振;或思虑忧伤,劳伤心神以致心阳不足,卫外功能减退所致。患者畏寒肢冷,时时自汗,动则尤汗甚,汗出恶风,面色晄白,舌淡红,苔白。脉沉细。常用四逆汤合止汗方加减。主要由制附片颗粒剂、干姜、桂枝、炒白芍、煅龙骨、煅牡蛎、麻黄根、浮小麦、仙鹤草、糯稻根、五味子、炙黄芪、白术、防风、炙甘草组成。

3 典型病案

3.1 病案1 李某,男,31岁。主诉:夜间汗出5月。症状:夜间烘热汗出,浸透衣衫,五心烦热,口干欲饮凉水。纳可,烦躁失眠,小便黄,大便正常。舌红,少苔,脉细数。中医诊断:盗汗-阴虚火旺。治法:清热养阴,收敛止汗。方用:青蒿鳖甲汤合止汗方加减。用药如下:青蒿15 g,鳖甲30 g,生地15 g,知母15 g,牡丹皮15 g,天冬15 g,麦冬15 g,百合15 g,煅龙骨30 g,煅牡蛎30 g,麻黄根15 g,浮小麦30 g,仙鹤草30 g,糯稻根30 g,五味子10 g,银柴胡15 g,胡黄连15 g,地骨皮15 g。5付,煎药机煎药15袋,每次1袋,1日3次。5 d后,患者复诊,病情明显好转,效不更方,再予3剂以巩固治疗。

按:《内经》所云:“盗汗者,睡则汗出,醒则渐收,由阳蒸于阴分也。”盗汗者数阴虚,阴虚者阳必凑之,故阳蒸阴分则血热,血热则虚火内炽,迫精外泄。五心烦热,是肾阴亏虚,阴虚火旺,虚火妄动之象。遂予青蒿鳖甲汤清热滋阴,止汗方收敛止汗,佐以天冬、麦冬、百合清热养阴、生津止渴,银柴胡、胡黄连、地骨皮退虚热。

3.2 病案2 张某,男,78岁。主诉:日间自汗出、夜间盗汗半月余。患者日间、夜间汗出过多,神疲乏力,烘热汗出。纳可,眠差,二便调。舌红,少苔,舌中间裂纹,脉细弱。

中医诊断:汗证—气阴两虚证。处方:常用生脉散合止汗方加味。处方:生晒参30 g,麦冬30 g,煅龙骨30 g,煅牡蛎30 g,麻黄根15 g,浮小麦30 g,仙鹤草30 g,糯稻根30 g,五味子15 g,生黄芪30 g,白术15 g,防风15 g,青蒿15 g,鳖甲30 g,女贞子30 g,墨旱莲30 g,煅龙骨30 g,煅牡蛎30 g,麻黄根15 g,浮小麦30 g,仙鹤草30 g,糯稻根30 g,五味子10 g。7剂,病情好转,原方不变,再续7剂,后未再就诊。

按:罗老认为,老年人的汗证以虚为主,自汗、盗汗均是人体阴阳偏虚,气阴两虚,腠理不固,汗液外泄失常所致。治疗应益气养阴,退虚热,固腠理,收敛止汗。予生脉散益气养阴,玉屏风散益气固表,止汗方收敛止汗,诸药合用,气阴兼顾,卫表腠理得固,汗证自止。

3.3 病案3 张某,女,65岁。主诉:多汗、畏寒1月余。症状:白天汗出较多,时时汗出,动则加重,乏力,头晕脑鸣,恶风畏寒,四肢冰冷,纳呆,眠差,小便正常,大便稀溏。舌淡红,苔白,脉沉细无力。中医诊断:自汗-阳虚证。治宜益气温阳,固表止汗。予四逆汤合止汗方加减。处方:制附片颗粒剂30 g,干姜15 g,炙黄芪30 g,白术15 g,桂枝15 g,白芍12 g,细辛6 g,煅龙骨30 g,煅牡蛎30 g,麻黄根15 g,浮小麦30 g,仙鹤草30 g,糯稻根30 g,五味子10 g,炙甘草10 g。5剂。每日1剂,水煎,1日3次温服,禁食生冷。二诊,患者病情明显好转。守上方7剂,水煎,1日3次温服。一周后诸症均有明显减轻,继守上方7剂,后未再复诊。

按:《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气虚衰,失于固摄,诸阳主表,人以卫气固其表,阳气虚则腠理不固,津液外泄而汗出。故予四逆汤以温阳固表,玉屏风散益卫固表,重用可加强固外之力;另予止汗方以收敛止汗,桂枝白芍调和营卫。诸药合用,则阳能固,阴能守,汗液不致外泄也。

4 小结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病因病机复杂,主要与气机运动相关,治疗时需要着重考虑与肺、肝、脾胃的关系,做到标本兼治。罗老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经验丰富,效果良好,值得参考和借鉴。

猜你喜欢
浮小麦仙鹤草腠理
腠理部位当属半表及腠理病的治疗探析
从“讳疾忌医”说“腠理”
La flor de madreselva y el trigo trechel
不同产地浮小麦HPLC指纹图谱研究
腠理概念辨析及运用初探
仙鹤草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
重用仙鹤草治眩晕
仙鹤草的妙用
大枣煮浮小麦益气止虚汗
仙鹤草治耳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