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互动和信息获取能力对农户稻虾共作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

2022-03-27 11:46齐振宏杨彩艳刘玉孝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稻虾程度决策

肖 钰,齐振宏①,徐 胜,杨彩艳,刘玉孝

(1.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湖北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0;2.华中农业大学双水双绿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0)

长期以来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导致土壤酸化、有机质减少和耕地板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也引发农业生产与农村环境的不协调性,使得农村环境状况变得日益严峻[1]。为了抑制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要以生态环境友好和资源永续利用为导向,推动形成农业绿色生产方式,促进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与一般农业技术相比,生态农业技术兼具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会更加注重绿色与可持续发展[2]。同时,由于生态农业技术具有操作难度大、风险高等特点,导致无论在采纳决策还是采纳规模方面都与一般农业技术不同。而稻虾共作技术作为生态农业技术的具体实践形式,对其进行相应的研究,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发展中国绿色农业的迫切需求。

现有研究发现阻碍农户采纳稻虾共作技术并限制其扩大的原因可能包括外因(技术规范度较高)和内因(农户察觉到的风险程度)。其一,稻虾共作技术具有较高的技术要求,比如:在稻田改造方面,要求沟坑占比不超过总种养面积的10%;在水质管理方面,要求水体能见度为0.3~0.4 m等[3]。其二,农户面对的风险更高。文化程度低、技术掌握能力不强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户的采纳行为;技术操作不规范引发的水体富营养化以及小龙虾品质不高等问题[4]成为阻碍农户生产规模扩大的重要因素。而社会互动可在交流过程中更好地帮助农户获得相关技术指导,有效降低应用该技术的风险。信息获取能力则通过农户自身能力来扩大知识面以获取更多信息并扩展农户技术掌握程度,从而降低农户风险。因此,探究社会互动与信息获取能力可以有效地降低风险和加深技术掌握程度,进一步增进技术采纳行为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关于农户生态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受到广泛而持久的关注,涉及个体层面[5-7]、社会经济层面[8-10]和制度层面[11-12]等多个维度。同时,已有研究也发现,社会互动在决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社会互动可以显著影响垃圾处理行为[13]、环保支付意愿[14]、公众环保行为[15]和参与“新农保”行为[16]等。以上研究表明,在农村环境治理方面,社会互动对农户的采纳行为产生重要影响,那么稻虾共作技术采纳作为一种亲环境行为,其是否也会受到社会互动的影响?这种影响的机制又如何?这是该文的第1个研究动机。

另外,已有学者也发现信息获取能力显著影响农户生态农业技术的采纳。已有研究表明信息获取[17]、信息传递[18]和信息能力[19]都是影响农户采纳生态农业技术的关键,高杨等[20]则进一步采用项目反应理论(item response theory,IRT),构建IRT模型精确测度信息获取能力,并验证信息获取能力对菜农绿色防控技术采纳行为的正向效应。基于以上研究该文以信息获取能力(此处的信息获取能力更倾向于由计量模型测算出农户从外界接受信息到输出信息的能力,而忽略其在内部心理转换的过程)作为测度农户信息获取的主要变量。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农村作为一个典型的熟人社会关系网络,其信息传递呈现出明显的差序格局,因此,农户自身的信息获取能力会显著改善其要素配置能力[20],也必将对生产决策行为产生重要影响。那么,农户的信息获取能力会对稻虾共作技术采纳行为产生影响吗?这是该文的第2个研究动机。同时,该文认为信息获取能力可能在社会互动与稻虾共作技术采纳中具有中介效应。已有研究也表明,信息获取[21]和信息加工[22]会产生中介效应。同时,社会互动有助于实现农户之间技术信息的共享以及拓展农户信息获取的多元化,从而显著增强农户信息获取能力,最终影响其生态农业技术行为的采纳。因此,该文将在社会互动理论框架下,深入分析信息获取能力在社会互动与农户稻虾共作技术采纳行为中的中介作用。这是该文的第3个研究动机。

根据已有研究,该文拟在以下方面做出尝试。一是将社会互动和信息获取能力结合起来考察其对农户稻虾共作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理顺与论证3者的关系。二是分析信息获取能力在社会互动与农户稻虾共作技术采纳行为中的中介效应,丰富稻虾共作技术采纳行为的相关研究。因此,该文利用长江流域878份调研数据,采用IRT模型测度信息获取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借助Heckman模型分析社会互动、信息获取能力对农户稻虾共作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并探讨信息获取能力的中介作用。

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1 社会互动与农户稻虾共作技术采纳行为

社会互动指个体偏好、期望和约束受到其他人特征和选择的直接影响,从而形成行为人间的相互影响、彼此依赖[23]。MANSKI[24]把社会互动分为内生互动、情景互动和交互效应,其中,内生互动是个体受到群体影响并反作用于群体的行为。而DURLAUF[25]则认为网络中共享的信任、价值规则、社会规范等产生于社会互动。基于以上研究并根据研究问题,该文对社会互动的分析主要基于内生互动。

农户间的互动可以对生态农业技术的采纳产生直接影响[5]。社会互动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决策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不仅受到自身特征和所处环境的影响,还会受到周围群体行为和特征的直接影响[26]。因此,该文认为社会互动可以显著改善农户稻虾共作技术采纳行为。具体而言,一是实现信息共享。在技术推广时期,由于农户信息渠道的有限以及缺少对新技术成本收益信息和技术属性的认知,使其难以作出正确的稻虾共作技术行为判断[27]。而农户通过广泛深入的参与社会互动拓展了社会关系并加快了技术信息的扩散速度,大大缩短了对信息的搜寻成本,促进了稻虾共作技术的采纳行为[28]。二是提高交流感受的效能感。农户通过与已采纳稻虾共作技术的农户进行交流来增强对稻虾共作技术经济和生态效益的了解,进而增加潜在农户的主观效用。而且农户在交流共同话题的过程中体会到的愉悦可以显著提升自身的效能感,促进稻虾共作技术采纳行为[15]。三是强化规范的约束效应。规范约束是指个人行为在他人外部约束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种特定的规模效应[24]。农户在做出决策时,会参考他人的行为决策或受到他人看法的影响[29]。农户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了解到其他农户的行为决策对自身决策的适用性,进而遵从这种约束以达到与周围农户行为决策的一致性[21]。因此,该文提出如下假设:H1,社会互动对农户稻虾共作技术采纳行为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

1.2 信息获取能力与农户稻虾共作技术采纳行为

信息获取能力是农户把有关农业生产的本体论信息转化为认知论信息的能力[30],它是农户信息获取充分性和完整性的前提,对个人行为决策有着重要影响。稻虾共作技术是一种生态农业技术,区别于传统的生产种植方式,这使其存在一定的未知性[17],而信息获取能力可以显著改善技术存在的未知性。若农户的信息获取能力强,那么其对市场信息、政策信息和生产技术信息的了解会更加充分,就会采取对生态和经济都有利的行为决策;反之,农户可能并不能充分掌握生态技术相关的信息,进而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并做出不恰当的生产决策[18]。信息获取能力对农户稻虾共作技术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信息的积累。信息获取有助于行为决策者增加知识以提高对新技术的认知程度,并使更多的农户认识到这种新技术的环境友好与生态无害性[22],进而促进稻虾共作技术的采纳与推广。二是要素配置能力。要素配置能力的提升不仅优化了农户要素禀赋的结构[31],也充分发挥了各要素禀赋的整合效应,有效缓解新技术采纳的要素禀赋约束[20],促进稻虾共作技术采纳的倾向。而信息获取能力强的农户可以多渠道地获取生态技术相关的知识来增强其运用新技术的能力[18],农户基于这种能力可以快速地掌握生态技术要点,从而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稻虾共作技术的采纳行为。

将信息获取嵌入社会结构中,对农户技术决策产生了关键作用。社会互动作为信息分享与群体交流的非正式机制,可以显著拓宽农户信息获取渠道的多元化,使得农户的信息获取能力也显著增强[32],从而实现信息的充分积累以促进技术的采纳。因此,该文认为社会互动促进了信息的共享并拓宽了农户信息获取的多元化,从而增强了信息获取能力。而信息获取能力强的农户可以了解更多新技术信息,降低技术利用难度,从而促进农户技术采纳行为。因此,该文提出如下假设:H2,信息获取能力对农户的稻虾共作技术采纳行为有着直接的正向影响;H3,社会互动通过提高信息获取能力促进稻虾共作技术采纳行为。

综上所述,构建的模型见图1。

图1 模型的构建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所采用的数据来源于2019年7—8月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湖北、湖南和安徽3省的问卷调研。选取这3个研究区域的原因是:(1)湖北、湖南和安徽3省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该地区地势北高南低,水网密布,土壤肥沃,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也为稻虾共作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2)根据以往的调研,发现稻虾共作技术在此3省发展比较成熟,调研数据具有代表性。此次调查主要围绕农户技术来源与交流、农业投入与产出以及生态生产行为等展开。此次调研主要分为3个阶段:首先,从长江中下游地区选取湖北、安徽和湖南3省作为主要调研地区;其次,在湖北选取赤壁、潜江和浠水3市(县);在湖南选取临湘、南县和安乡3市(县);在安徽选取霍邱、全椒和长丰3县。最后,利用典型抽样法在每个县(市)选取3个乡镇,并随机在每个乡镇选取30~40户村民做面对面问卷调查。此次调研剔除未收回问卷和缺失样本后,获得878份数据,其中,湖北省296份,湖南省289份,安徽省293份,问卷有效比为89.24%。

样本农户基本特征见表1。表1显示,样本农户以老年人口居多,55岁以上占比为42.36%。文化程度偏低,45.10%的农户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高中及以上学历农户较少。同时,90.66%的家庭没有党员,79.16%的家庭也未加入合作社,56.38%的家庭拥有劳动力3~4人,家庭农业收入占比在(60%,100%]范围的农户最多,占比为53.76%,76.99%的家庭耕地面积≤5 hm2。

表1 样本农户基本统计特征描述

2.2 变量设置与描述性统计

2.2.1因变量

以是否采纳稻虾共作技术作为采纳决策的衡量尺度,以稻虾共作面积占种植总面积(调研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处平原,村级灌溉比较高,非常适宜稻虾共作技术的开展,因此,采纳程度以稻虾共作面积占种植总面积来表征,不再以稻虾共作面积占适宜稻虾共作技术总面积来表征)的比例表征农户稻虾共作技术的采纳程度。根据杨兴杰等[33]的研究,将比例在0~20%的赋值为1,>20%~40%的赋值为2,>40%~60%的赋值为3,>60%~80%的赋值为4,>80%~100%的赋值为5。

2.2.2自变量

借鉴霍鹏等[16]的研究,以“社会交往密切程度”“人情互惠密切程度”和“社会规范影响程度”表征社会互动。为了更准确地评估农户的信息获取能力,构建了二参数IRT模型对农户信息获取能力参数进行估计,并测度农户的信息获取能力指标。

2.2.3控制变量

参考已有相关研究,选取户主年龄、户主受教育程度和户主是否为村干部来表征农户个体特征;选取耕地面积、耕地块数和非农收入占比表征家庭特征;选取水利便利性和道路便利性衡量村庄特征;选取农户的技术易用性和技术有用性表示认知特征。同时,参考刘洋等[34]的研究,选取“政府是否会进行政策宣传?”作为识别变量(表2)。

表2 描述性分析

2.3 模型构建

2.3.1IRT模型

根据BIRNBAUM[35]、高杨等[20]的研究,构建IRT模型,以便更好地评估信息获取对农户采纳稻虾共作技术的影响。ABDUL-SALAM等[36]的研究也认为农户的特质水平可以通过回答一系列反映其特质水平的(二元)问题来确定。因此,构建Logistic形式的二参数IRT模型:

(1)

式(1)中,πij为农户i从第j种渠道(亲友、政府、网络、农资企业)获取信息的概率;Ii为农户i的信息获取能力参数,其值越大说明农户的信息获取能力越强;ai为第i种渠道的区分度参数,其值越大,表明第i种渠道获取的信息对农户越有用;bj为第i种渠道的难度参数,其值越大,表明农户从第i种渠道获取的信息越难。在具体的参数估计方面,首先,构建4种信息渠道的项目反应矩阵,其中,这4种渠道分别为亲友乡邻、政府、网络和农资企业。其次,构建IRT模型对其区分参数和难度参数进行估计。最后,依据估计出来的区分参数和难度参数,采用贝叶斯期望后验估计方法对IRT模型中的信息获取能力参数进行估计。

2.3.2Heckman两阶段模型

被解释变量是农户稻虾共作技术采纳决策,并进一步探讨农户采纳程度如何,属于典型的两阶段模型,因此,采用Heckman模型进行估计。具体来说,第一阶段,需要构建一个全样本Probit模型,用以考察影响农户稻虾共作技术采纳决策的影响因素;第二阶段,采用修正后的模型进一步考察农户采纳程度的影响因素。Heckman第一阶段选择模型为

Zi*=a0+a1Xi+a2D+μi,

(2)

式(2)中,Zi为农户稻虾共作技术采纳决策的潜变量;Zi*表示农户是否采纳稻虾共作技术;Xi用于表征社会互动、信息获取能力;D为识别变量;a0、a1和a2为待估参数;μi为随机扰动项。

Heckman模型第二阶段结果模型为

Ti*=b0+b1Xi+b2e+νi,

(3)

式(3)中,Ti*为农户稻虾共作技术采纳程度;Xi用于表征社会互动、信息获取能力;e为逆比尔斯比率;b0、b1和b2为待估参数;νi为随机扰动项。

3 结果与分析

3.1 稻虾共作技术采纳行为分析

将社会互动、信息获取能力分别分为“均值以上”和“均值以下”两组,探究不同组别采纳稻虾共作技术行为的差异。由表3可知,在社会交往方面,81.74%的高密切组农户采纳稻虾共作技术,其采纳程度在(80%,100%]范围内占比最大,为31.02%;65.29%的低密切组农户采纳稻虾共作技术,但其采纳程度在(60%,80%]范围内占比最大。在人情互惠方面,81.83%的高密切组农户采纳稻虾共作技术,而低密切组采纳比例仅为60.41%,同时,与低密切组农户相比,高密切组农户在(80%,100%]范围内采纳程度为32.24%。在社会规范方面,73.97%的高规范组农户采纳稻虾共作技术,其中,33.91%的农户采纳程度在(80%,100%]范围内,占比最大;而低规范组农户采纳程度却在(60%,80%]范围内最多。在信息获取能力方面,高信息获取能力组农户采纳稻虾共作技术的占比为99.79%,而仅有49.51%的低信息获取能力组农户采纳此技术。同时,与低信息获取能力组农户相比,高信息获取能力组农户采纳程度在(80%,100%]范围内最大。以上结果说明高密切的社会交往、人情互惠以及高信息获取能力的农户更易采纳稻虾共作技术,且采纳程度最多的占比在(80%,100%]范围。

表3 稻虾共作技术采纳行为分析

3.2 信息获取能力测算

3.2.1区分参数与难度参数估计

采用IRT模型对亲友乡邻、政府部门、网络和农资企业4种渠道的项目参数进行估计,结果(表4)显示,4种渠道的区别参数和难度参数均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这4种渠道与信息获取能力均有关。

表4 项目参数估计结果

亲友乡邻的难度参数为0.879,区分度参数为0.373,区分度较小,表明亲友乡邻对农户信息的获取作用并不大。这可能是因为稻虾共作技术具有科学性和复杂性,使得农户很难通过同质性的亲友乡邻获取与稻虾共作技术相关的信息。

政府部门的难度参数为0.598,区分度参数为1.111,区分度较大,表明农户可以通过政府部门获得有用的技术信息。可能的解释是政府部门的农技推广人员大多拥有丰富的农业技术知识和技术指导经验,农户通过此渠道获得的信息,显著拓展了其技术操作原理和操作要领,因此,政府部门对农户技术信息获取的作用较大。

网络渠道的难度参数为6.501,区分度参数为0.339,难度参数最大且区分度较小,表明农户从网络渠道获得技术信息的难度较大,但网络渠道对农户的信息获取作用并不大。可能的原因是农户的年龄和教育程度导致其网络操作并不便捷,增加了其从网络渠道获取信息的难度;而且网络信息真假难辨,较为混杂,使得农户不能准确判断网络信息的好坏,最终使得农户从网络渠道上获取的信息作用并不大。

农资企业的难度参数为-0.135,区分度参数为1.855,难度参数为负,说明从农资企业获取信息较为便利;区分度较大,表明农户从农资企业获得的信息作用较大。可能的原因是稻虾共作技术作为典型的生态农业技术,农户主要从农技推广部门或农资企业获得与此相关的信息,而且基于该技术的发展普及,农户从农资企业获得相关技术信息的难度越来越小,且有相应技术人员指导,使得从农资企业获得的信息作用也较大。

3.2.2信息获取能力估计结果

根据农户从不同渠道获取信息的数量,得到相应的信息获取能力参数。由表5可知,农户的信息获取能力参数均在[-3,3]范围内(根据Robins等的研究,如果数值在[-3,3]之间,那么分布设定的偏差可以忽略不计),表明模型分布符合正态分布。表5显示,有22.67%的农户没有从以上渠道获取信息;大部分农户主要从1个或2个渠道获取信息,分别占总样本的30.30%和31.54%;仅有15.49%的农户从3个或更多渠道获取信息。同时,估计了不同渠道组合的信息获取能力参数,从中可以看出农户拥有的渠道越多,相应的信息获取能力也就越高。另外,在相同数量的渠道组合中,区分度较高的渠道可以带来更高的信息获取能力。

表5 信息获取能力参数估计

3.3 社会互动、信息获取能力对农户稻虾共作技术采纳行为

为了解决模型中可能存在的选择性偏差问题,采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进行估计,模型1和模型2分别对社会互动和信息获取能力进行Heckman两阶段估计,同时选取政策宣传作为识别变量,政策宣传可以增强农户的技术认知,直接提高农户稻虾共作技术采纳决策的可能性,但农户的采纳程度是由个人风险偏好和现有耕地面积决定的,政府宣传对采纳程度并不直接产生影响。同时,逆比尔斯比率均在10%水平上显著,表明模型确实存在选择性偏差的问题,采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是必要的。

社会互动对农户稻虾共作技术采纳决策与采纳程度的影响。由表6可知,首先,社会交往显著正向影响采纳决策,而在采纳程度中系数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可能的解释是社会交往水平高的农户交流更加密切,技术信息来源更加广泛,农户之间信息的有效传递促使相同的需求产生共振并强化,加速了稻虾共作技术采纳决策的实现。而农户的采纳程度是基于耕种面积和风险偏好的现状综合考虑得出的结果,所以社会交往并不会对采纳程度产生影响。其次,人情互惠分别在1%和5%水平上正向影响农户稻虾共作技术采纳决策和采纳程度。这说明人情互惠作为维系人情关系的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可增强农户之间的信息度和价值认同感,进而增强彼此的学习与交流,降低技术学习难度,有利于促进农户稻虾共作技术采纳行为。最后,社会规范对农户稻虾共作技术采纳决策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这与假设不符。可能的解释是周围群体整体态度将影响农户对新技术的采纳。即使农户认为某项新技术可以带来经济效益提升,但是若周围群体对该技术普遍存在一种排斥态度,那么农户个人对社会规范的“遵从”将持续影响他们对技术的选择。

信息获取能力对农户稻虾共作技术采纳决策和采纳程度的影响。表6显示,信息获取能力均在1%水平上正向影响农户稻虾共作技术采纳决策和采纳程度,表明信息获取能力越高,就越会促进农户对该技术的采纳决策和采纳程度。同时,由表6可知,信息获取能力对稻虾共作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要显著大于社会互动,说明信息获取能力作为农户自身的资源禀赋,可以快速满足自身对生产信息的需求,同时对农户生产决策的影响更加直观与深入。

表6 社会互动和信息获取能力对稻虾共作技术采纳行为的估计结果

3.4 中介效应分析

运用SPSS 22软件,采用Bootstrap方法进行中介效应分析,设定Bootstrap重复抽样为5 000次,并设置95%置信水平的置信区间,若该区间不包括0,则认为存在中介效应,结果见表7。由表7中模型3可知,社会交往、人情互惠和社会规范的中介效应结果均在统计水平上显著,且在95%置信区间内不包括0,表明信息获取能力在社会互动对农户稻虾共作技术采纳决策的影响中起到中介作用。更进一步从3者的间接效应占比上可以看出,信息获取能力在社会互动和农户稻虾共作技术采纳中扮演着部分中介的作用。由表7中模型4可知,人情互惠对农户稻虾共作技术采纳程度的影响在5%统计水平上显著,且在95%置信区间内不包括0,中介效应占比为19.16%。上述结果也表明,随着社会交往和人情互惠的加深,农户信息获取能力表现出正向性,进而提高农户的稻虾共作技术采纳决策;另外,随着农村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这种非正式制度规范的约束和引导作用在逐渐下降。农户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越强,其信息获取范围就越广泛,进而对农户稻虾共作技术的采纳决策产生较大影响。

表7 中介效应分析

3.5 稳健性检验

为使研究结果更准确,以表6为基准回归分别进行社会互动和信息获取能力的稳健性检验。

3.5.1稳健性检验:社会互动

(1)剔除老年人样本。在该检验中,剔除年龄在65岁以上的样本,回归结果见表8中模型5,模型5的检验结果与表6中模型1的结果在系数、显著性和正负号上无明显差异,表明模型稳健性较好。

(2)剔除采纳面积的极端值。为了防止极端值的影响,在1%和99%分位上对耕地面积和稻虾共作采纳面积做极端值处理,并重新计算稻虾共作技术的采纳行为,得到表8中模型6的结果,结果显示,社会交往、人情互惠和社会规范的显著性、系数和正负号与表6中模型1的结果基本一致,再次证明结果是稳健的。

表8 社会互动对农户稻虾共作技术采纳行为的稳健性结果

3.5.2稳健性检验:信息获取能力

以表6中模型2为基础回归进行稳健性检验,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来测度信息获取能力对农户稻虾共作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首先,将信息获取能力大于0的农户定义为“强信息获取能力”农户,将信息获取能力小于0的农户定义为“弱信息获取能力”农户,设置相应的处理组和对照组。其次,选择近邻匹配(K=4)、半径匹配(0.02)和核匹配(0.06)3种匹配方法进行匹配检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比较处理组与对照组在稻虾共作技术采纳行为方面的差异,以便更为科学地检验变量间的关系。由表9可知,在3种匹配方式下,信息获取能力均对农户稻虾共作技术采纳决策与采纳程度具有显著影响,此与表6中模型2的结果一致。综合以上结果(由于受篇幅有限,平衡性检验在此并未展示),可以得出该文的基础回归结果是稳健的。

表9 不同强度的信息获取能力对稻虾共作技术采纳行为的平均处理效应

4 结论与建议

利用长江中下游878份调研数据,采用IRT模型测度信息获取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借助Heckman模型分析社会互动、信息获取能力对农户稻虾共作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并探讨信息获取能力的中介作用,得出如下结论:

(1)渠道越多的农户,其信息获取能力也越强;在相同数量的渠道组合中,区分度越高的渠道就可以获得越高的信息获取能力。

(2)社会互动不同方面会对农户稻虾共作技术采纳行为产生不同影响。社会交往会促进农户技术采纳决策;人情互惠对农户技术采纳决策和采纳程度均具有促进作用;而社会规范对农户采纳决策行为的唤醒度较低,且周围群体对该技术普遍的排斥态度,会显著影响农户个人对技术的选择。

(3)信息获取能力对农户稻虾共作技术采纳决策和采纳程度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社会互动3个维度均可以通过信息获取能力,间接影响农户稻虾共作技术采纳决策行为,而信息获取能力在人情互惠与农户稻虾共作技术采纳程度中也扮演着中介作用。这说明信息获取能力对行为的影响较为强烈,是决定农户采纳行为的重要因素。

根据以上结论提出如下建议:

(1)构建多层次技术信息渠道,拓宽农户的信息网络。加强农村地区网络广播等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农户从农技单位或农资企业了解信息,增强信息的区分度,获取更为有效的信息。另外,根据农村或村庄实际情况,农业科研部门要增强信息的供给,完善政府对新技术的传播机制,灵活运用各种渠道传播技术方面的信息。

(2)组建农村交流平台,增强农户参与集体行动的内在动力。通过开展丰富的农村文化活动,增进农户的交往并形成情感交流,促使“付出-回报”的良性循环系统正常运转,丰富技术信息的获取渠道,进而促进稻虾共作技术采纳行为。另外,削弱因制度规范而产生的厌恶感,村集体应多开展新技术宣传活动,“鼓励”农户采纳而非“强制”,注重农户思想的转变并可采用补贴等手段激励农户主动采纳。

(3)鼓励农户学习相关技术知识,丰富知识储备。通过加强技术培训,丰富关于稻虾共作技术的知识储备,从而增强关于实施稻虾共作技术的理性认识;同时根据自我学习认知与经验的结合,农户也可以选择合适的技术采纳程度,进而达到经济与社会效益最大化。

猜你喜欢
稻虾程度决策
大通湖流域稻虾种养尾水分析与治理对策
魏巍
男女身高受欢迎程度表
江西省国营恒湖综合垦殖场稻虾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日语程度的类型与程度副词的对应关系
决策大数据
决策大数据
决策大数据
山区稻虾综合种养技术要点
诸葛亮隆中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