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两浦历史 寻觅红色足迹

2022-03-29 23:35杨干才
档案与建设 2022年2期

杨干才

摘 要:南京的两浦(浦镇、浦口)有着厚重的历史底蕴,也有丰富的红色文化。作为曾经的江北交通咽喉,江苏早期工人运动在此兴起,江苏最早的中共地方组织之一在此创建,第一位工人出身的中共中央执行委员、首任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王荷波在此走上革命道路,中共南京市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此召开。

关键词:浦镇;浦口;王荷波;浦口党小组;“七二”罢工

浦口火车站:曾经的江北咽喉

浦口火车站曾经是南来北往的商贾云集的繁华之地。在中国近代史上,浦口火车站与许多事件相关:宋教仁遇刺、青年毛泽东南京之旅、孙中山灵柩运抵南京、人民解放军渡江进入南京等。这座百年火车站记录着民国时期的风云变幻,留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和岁月记忆。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建立。同一天,津浦铁路通车。1914年浦口火车站大楼及其附属建筑全部建成并交付使用。为修建津浦铁路,清政府先后于1908年、1911年两次与英国、德国签订贷款合同。由于该路资金借自英、德银团,根据英国和德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以山东韩庄为界,往北到天津各车站建筑风格为德式,往南至浦口各车站建筑风格为英式。

铁路南端还建成码头10座,按水流方向依次命名为津浦一号至十号码头。其中一号为客运码头,二至九号为货运码头。由于铁路沿线的农副产品、矿产品运往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地区,大部分要经浦口中转,使浦口火车站成为“中原要塞,江北咽喉”,从而打破了以长江流域东西交流为主的格局,南北的沟通有了直接的通道。

浦镇机厂:南京第一个中共组织建立

津浦铁路的全线通车,使浦口成为南北交通的枢纽,也成为中共很早开展革命活动的地方。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1922年秋,南京地区第一个中共组织——浦镇小组,在两浦(浦镇、浦口)地区成立,浦镇机厂机匠、工会会长王荷波为组长,属中共北方区委领导。革命先驱王荷波、王振翼等组织发动两浦铁路工人及附近农民群众,开展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北洋军阀政府的罢工斗争,为以后开展五卅反帝斗争和北伐战争奠定了较广泛的群众基础。

1923年2月8日,两浦铁路工人声援和呼应京汉铁路工人的“二七”大罢工,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斗争。8日凌晨,浦口港务处工人首先罢工,停开过江轮渡“澄平”“陵通”号轮。中午12时,两浦铁路机务处全体工人罢工。王荷波与薛凤起等几名青年工人,当晚趁天黑摸进机务段车库,开动252号机车,并将总道岔扳开,使机车开到总道岔处时脱轨而出,歪倒在总道岔上,堵死机车出库通道。2月9日,机务段长张殿引诱并说通一台运煤货车司炉,由军阀当局派10名士兵武装护送出车。车刚开出站,王荷波闻讯后,立即率领浦镇机厂几百名罢工工人,奔赴浦镇车站进行拦截。列车迎面轰轰而来,工人们高举一面红旗站立于浦镇车站南首铁路中间,挡住列车去路,并不断高呼“打倒军阀!”“坚决不让火车开出去!”司炉紧拉汽笛,不肯减速。老工人鲍三和港务处工会会长周洪全脱掉上衣,毅然横卧在冰冷的铁轨上。很多工人跟着脱掉上衣卧倒在铁轨上,决心以鲜血与生命换取罢工的胜利。司炉不得不减速刹车,工人随即将机车团团包围住。押车的士兵见状向空中放枪,威吓罢工工人。护送士兵看到工人们团結一致,无所畏惧,不得不抱头逃窜。这起震惊全国的卧轨罢工斗争,使津浦铁路交通完全瘫痪。

如今,王荷波塑像静静地矗立在浦镇车辆厂内,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不断进取。位于浴堂街34号的两浦铁路工人声援“二七”大罢工指挥所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浦镇无名小山:中共南京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

1927年1月,中共南京市委派宋震寰分管农民运动工作。他带了两名共青团员到浦口找到码头工人李鸿彦,由李鸿彦掩护配合,开展地下工作。不久,宋震寰通过李鸿彦又找到浦口铁路工人、中共党员胥光亮。胥光亮当时已在靠近津浦铁路终点附近的江浦县农村九袱洲(今南京市浦口区顶山街道大新村)贫雇农中串联。宋震寰和胥光亮在九袱洲农民中发展杨明清等为中共党员,并陆续物色发展了40多名党员,并于1927年11月成立了南京地区第一个农村中共支部,杨明清任支部书记。

1927年11月中旬,中共江苏省委派孙津川担任中共南京市委职工委员。孙津川以浦口为中心开展工作,他深入工厂农村启发工人、农民的阶级觉悟。12月4日,市委在浦镇附近的无名小山上,秘密召开了中共南京市第一次代表大会,出席会议的代表25人,在开会前推定孙津川为主席。大会听取了党务报告,讨论了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关于《中国现状与共产党任务决议案》,并根据中共江苏省委关于组织全省暴动计划的紧急决议案,确定把武装暴动作为目前工作的重点,“完全接受中央的决议”。会议选举出吴雨铭、罗世藩、孙津川、宋震寰、苏爱吾、史砚芬、王澄、滕炳炎(何正泉)、杜秀山、陈凤彩、路大奎、杨明清、丁发武、王崇典、周长福、孙长植、李鸿宴等13名市委委员和4名候补委员。吴雨铭为市委书记,罗世藩为组织委员,孙津川(1928年3月任中共南京市委书记)为职工委员,宋震寰为农运委员,苏爱吾为军事委员,史砚芬兼团市委书记。

英式浦口老站:见证1948年“七二”大罢工

在中共领导下,浦口火车站铁路工人组织过多次罢工斗争,其中“七二”大罢工是规模和影响最大的一次。1948年为配合人民解放军正面战场的斗争,在中共南京地下市委的领导下两浦工人又掀起了工人运动的高潮。6月28日,两浦铁路各机构100多人汇集浦口找交通部津浦铁路管理局交涉,提出了补发米贴和欠薪的要求。3天后仍无结果。7月2日,中共两浦区委组织发动了浦镇机厂、铁路、港务等10多个机构5000多人参加的大罢工,罢工浪潮席卷了整个两浦地区。罢工队伍聚集到浦口路局大楼,把路局大楼围得水泄不通,工人代表向路局提出4条要求:(1)7月3日,每人借支1000万元(法币);(2)7月6日,发给欠发的米贴1.4石;(3)7月10日,发清6个月的应补欠发的薪金14万、另加3成之金额;(4)自7月份起,每月发米贴7斗。罢工斗争使两浦地区机器停转、水电停供、火车停开、轮船停航,整个浦口铁路陷于瘫痪。下午6时整,路局全部同意工人提出的条件,罢工宣告结束。这次罢工虽然时间不太长,但造成火车、轮渡中断10多个小时,影响极大,使一江之隔的国民党南京政府极为震惊,并在一定程度上打乱了国民党的军运部署,直接支援了解放军豫东战场和淮海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