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理论视域下民间游戏与幼儿体育活动 协同发展机理及路径研究

2022-04-07 09:52雷文丽
文教资料 2022年21期
关键词:共生体共生民间

雷文丽

(铜仁学院 教育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起点,是启蒙教育的专业化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不仅是传统文化学校传承的有利举措,也是幼儿园内涵式发展的时代诉求。民俗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营造文化氛围、赓续文化血脉、推进文明进程、培养文化认同感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民间体育文化经过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民间游戏就是民间体育文化的灵动体现。民间游戏作为一种基于当地传统文化背景的游戏,具有浓烈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能满足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和不同性格的儿童的需求。[2]民间游戏本身是民间孩子自己创编的活动,不仅体现出“自主”这一游戏特点,还具备文化传递和人格塑造的功能,其独特的教育价值理应被挖掘和利用。

民间游戏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项特色内容,学界就民间游戏走进幼儿园也开展了一系列讨论,包括民间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价值[3]、民间游戏融入幼儿园的实践路径[4]等,但是缺乏理论指导,多为经验总结,研究内容的学理性以及研究方法的科学性都还有待深入和完善。民间游戏融入幼儿园体育活动,既能传承民族民间文化,又能丰富幼儿园课程资源,满足幼儿在游戏中发展的需求,体现出共生理论所强调的“共存与双赢”的核心理念。本研究从共生理论出发,阐述民间游戏与幼儿体育活动共生关系的理论逻辑,剖析二者共生发展的阻抗因素,探寻民间游戏与幼儿体育活动互惠共生、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民间游戏与幼儿体育活动共生内在机理

“共生”起源于生物学,1879 年德国的著名医生德贝里第一个提出生物界的共生概念,即“共生是不同生物密切生活在一起”[5]。“共生”是建立在异质性的基础上,系统中各单元通过互动相互渗透,彼此之间形成一种交融、互利的关系,并在互动中寻求协同进化和发展。20 世纪中后期,学者们开始将“共生”的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逐步运用于社会科学领域,如复旦大学的胡守钧教授提出要用共生理论来指导社会[6];张诗亚根据共生理论提出了共生教育理念,致力于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实现人与所处文化的共生[7]。依据共生理论看待教育问题可以发现,影响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因素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某种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共生关系”[8],民间游戏与幼儿体育活动的融合体现的正是这样一种共生关系。

(一)民间游戏与幼儿体育活动的共生单元

“共生单元”是指构成共生体或共生关系的基本能量生产和交换单位,它是形成共生体的基本物质条件。 [9]在共生理论中,共生单元可以称作“相互兼容的变量”,即同时存在于两个共生体,又同时牵涉两个共生体,并且是共生体形成共生关系的基本条件。构成民间游戏与幼儿体育活动共生关系的共生单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游戏场地、游戏材料、游戏主体。首先,游戏场地作为民间游戏与幼儿体育活动协同运作的空间范畴上的基本概念,是二者得以产生、交流和发展的必备要素,游戏场地既是幼儿园开展民间游戏的场地,又是幼儿进行体育活动的场地,若是没有这一场地,两个共生体便无法处于同一场域中,更加无法交流和互动。其次,游戏材料是游戏活动开展的物质载体,对于游戏活动的产生与维持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对游戏主体的游戏行为和游戏体验产生重要影响,也属于民间游戏与幼儿体育活动的共生单元。以“滚铁环”游戏为例,铁环与铁棍不仅是这一民间游戏开展的必备材料,同时也是幼儿进行体育活动的物质支持,使得民间游戏与幼儿园体育活动在“材料”这一要素上得以互通,体现出“相互兼容”的特点。最后,游戏主体在民间游戏与幼儿体育活动的共生关系中扮演着“纽带”“媒介”的角色,使得二者得以交流互动,因此也是构成二者共生关系的共生单元。

(二)民间游戏与幼儿体育活动的共生模式

“共生模式”也称“共生关系”,是指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结合的形式,反映共生单元之间的物质信息交流关系和能量互换关系,在行为方式上分为寄生关系、偏利共生关系和互惠共生关系三种类型。[10]寄生关系中能量只能由寄主向寄生者单向流动,且二者不会产生新的能量;偏利共生关系属于中间型,即对一方有利;互惠共生关系是共生关系中最理想的状态,这一模式下共生体之间因互动进而产生能量,且能量双向流动,使得两个共生体互惠互利、共同进步。从当前幼儿园开展民间游戏的现状来看,民间游戏与幼儿体育活动已经显现出一种互惠互利的状态。幼儿园自主游戏开展得如火如荼,而对于材料不足、资金有限的幼儿园,民间游戏提供了一种新思路。踩高跷、跳竹竿、跳大绳这类民间游戏具备一定的自主性、合作性以及挑战性,幼儿在游戏中不仅能够获得体能上的发展,在专注、坚持、合作、解决问题等多方面学习品质上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真正实现了“在游戏中学习”。开展民间游戏进幼儿园不仅是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发展的有利举措,而且是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学校传承的有效途径。民间游戏与幼儿体育活动两个共生主体已经逐步显现出互惠共生的模式。

(三)民间游戏与幼儿体育活动的共生环境

“共生环境”是指共生关系存在发展的外生条件,是共生单元以外的所有因素的总和。[11]共生环境包括正向环境和反向环境,在民间游戏与幼儿体育活动共生系统中,推动二者互惠互利、共同进步的有利因素即构成二者共生发展的正向环境,制约二者走向互惠共生的不利因素即呈现出二者共生关系的反向环境。民间游戏与幼儿体育活动的共生关系总体看来处于一个具备国家政策支持、地方文化与资源优势的良好共生环境中,但从具体实施来看,幼儿园、教师、幼儿、家长等多个相关主体共同构成民间游戏与幼儿体育活动共生系统的共生环境。首先,幼儿园在民间游戏与幼儿体育活动共生关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因为幼儿园承担着民间游戏进幼儿园的理念构想、统筹规划、具体实施、评价改善等多方面的工作,民间游戏为何要进幼儿园,哪些民间游戏可以进幼儿园,民间游戏该以怎样的形式进幼儿园?这些都需要幼儿园来明确开展并实施。其次,教师和幼儿也是民间游戏与幼儿体育活动共生关系存在发展的外生条件。幼儿对民间游戏的主动性、游戏方式、游戏体验等都会影响民间游戏与幼儿体育活动的共生模式。教师在民间游戏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在游戏中对幼儿的指导与支持,是影响民间游戏取得实效的重要因素。最后,家长对幼儿园开展民间游戏在观念上的认可和行动上的支持,是民间游戏与幼儿体育活动共生发展的有力保障。

二、民间游戏与幼儿园体育活动协同发展的阻抗因素

(一)能量流动失衡,民间游戏文化功能被忽视

幼儿园开展的民间体育游戏过于注重幼儿运动技能的发展,反而忽视了民间游戏的深刻价值。民间游戏与幼儿体育活动共同构成一个共生系统,二者作为共生体,只有存在利益的交流和利益的互给,才能维持这一共生关系。当前幼儿园开展的民间游戏与幼儿体育活动二者之间显然存在着利益的交流,双方因为对方的存在而明显获益,但仍存在能量流动不对称的问题,也就是共生理论所提到的非对称性互惠共生。首先,从幼儿园开展民间游戏的理念和动机上来看,幼儿园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游戏材料,而民间游戏不仅材料价格便宜,还能满足幼儿游戏需求,促进幼儿体能发展,因而民间游戏是不二选择。其次,从幼儿园开展民间游戏的重点任务与评价改善方面来看,幼儿园相关教研活动的主题聚焦于民间游戏的玩法、游戏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教师的指导以及民间游戏最大限度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等方面问题,而对民间游戏的文化性、价值性以及教育性几乎均未涉及。可见,幼儿园开展民间游戏在目的、内容、形式、实施、评价等方面都立足于幼儿及幼儿园的实际情况,追求幼儿健康领域的发展,却忽视了民间游戏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所具备的文化功能,特别是文化传承与传播功能,这就使得民间游戏在与幼儿体育活动的共生关系中获益相对较少,进而达不到我们所追求的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

(二)反向环境突出,协同发展面临挑战

民间游戏与幼儿体育活动虽然在整体上呈现出互惠互利的状态,但二者发展的共生环境仍然存在反向作用的因素,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幼儿园方面,幼儿园资金困难、场地受限、材料不足、游戏类型单一,这些因素不仅会影响民间游戏的顺利开展,也会影响幼儿运动技能的发展,进而制约民间游戏与幼儿体育活动的共生发展。二是教师方面,教师对民间游戏的文化性解读不够深刻,认为民间游戏的优势在于节约成本、贴近生活,而对民间游戏具备的自主性、趣味性、创造性、互动性以及挑战性等多方面特点缺乏认知。此外,教师对幼儿的游戏指导不够专业,对“自主”和“放手”的问题无法把握,以至于在游戏中仅仅关注幼儿的安全问题,忽视了幼儿多方面发展的潜能。三是幼儿方面,由于某些游戏只是某一动作的简单重复,无层次性和递进性,因此部分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民间游戏的内容、方法在各班之间相差不大,部分民间游戏技巧性强,幼儿在玩此类游戏时会因为难度较大而不敢玩。四是家长方面,虽然民间游戏具备一定的教育价值,但也有许多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进入小学赢得优势,提前开始了孩子的文化教育,因此在游戏上未能重视。此外,大多孩子是独生子女,很多需要协作的民间游戏无法独自完成,如“跳皮筋”“剪刀石头布”等,游戏的互动性减弱,逐渐走向了个体化。

三、民间游戏与幼儿园体育活动协同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构建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深刻挖掘并利用民间游戏的文化功能

民间游戏与幼儿体育活动虽然整体上处于互惠共生模式,但共生体间能量流动不对等,民间游戏的体育功能愈发凸显,且其文化功能的时代性与适宜性却还未体现,因此必须深刻挖掘并利用民间游戏的文化功能,构建民间游戏与幼儿体育活动的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游戏不是单纯的肢体运动,而是一种寓教于乐,融体能、智能、技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民间游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具备地域性和民族性等基本属性,是培养民族认同感和民族精神的有效形式。[12]在“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倡议之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而民间游戏的独特价值能够让本民族人民熟悉自己祖先所创造的历史文化,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这正是激发各民族师生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的重要手段,幼儿园应该以民间游戏为契机,挖掘其育人功能的同时充分发挥其文化传承与传播功能,立足时代语境,助力中华文化的薪火相传。此外,幼儿园需要明确的是,民间游戏的育人价值不仅仅体现在促进幼儿体能发展方面,在幼儿的认知、情感、个性以及社会性等方面都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例如,民间游戏伴随的民歌民谣能够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和音乐能力的发展;“过家家”“老鹰捉小鸡”“跳皮筋”等游戏提高了幼儿同伴交往能力与合作能力。民间游戏在形式与规则的灵活性方面降低了幼儿心理上的胜负欲,整个过程都充满乐趣,有利于幼儿乐观情绪的养成。可以看出,民间游戏的价值非常广泛,且涉及各个领域,因此教师需要在游戏分享环节去挖掘这些价值,幼儿园也需要在园本教研中增设相关主题。

(二)优化共生环境:幼儿园为教师提供相关学习与培训机会

民间游戏与幼儿体育活动的共生关系需要一个积极、正向的共生环境来孕育,只有长期处于优良的环境中,二者才能相互汲取、相互进步,最终实现协同发展。民间游戏与幼儿体育活动如何协同运作,关键人物是教师,因为教师参与了民间游戏进入幼儿园的全过程,包括目的、计划、决策、实施、评价等环节,教师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以及研究能力都是民间游戏能够在幼儿园科学有效开展的关键,但不少教师缺乏专业的学习与培训,对民间游戏在幼儿园开展的一系列环节难以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民间游戏在幼儿园开展离不开必要的专业知识,教师需要知道如何观察、如何指导、如何改善,才能够充分发挥民间游戏的教育功能。幼儿园应该把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首要工作,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争取更多学习与提升的机会。

民间游戏融入幼儿园体育活动是传承中华文化、丰富幼儿园课程资源、实现幼儿在游戏中发展的目标的有效途径,体现出共生理论所强调的“共存与双赢”的核心理念。共生关系的理想状态就是形成“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即共生体之间存在能量流动与利益交流,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因此,幼儿园应该根据本园开展民间游戏的现实情况,丰富游戏材料和游戏类型,深刻挖掘并利用民间游戏的文化功能,为教师提供相关学习与培训机会。

猜你喜欢
共生体共生民间
论马克思的“资本-技术”共生体思想
国色天香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以基地建设为引领,铸就行业“共生体”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