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视野的“中国茶文学”教学改革研究

2022-05-06 12:25叶国盛侯大为
武夷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茶文化课程思政思政

叶国盛,陈 思,董 萱,侯大为

(武夷学院 茶与食品学院,福建 南平 354300)

2016年12月7日至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观念亦随之变化,而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呈现多样化,甚至出现偏颇的情况,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亦是重要之工作。因此,思政教育的任务尤为艰巨。吸纳专业教师,壮大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依托专业教学,融合思想政治教育,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茶文化教育更是肩负着培养学生坚定的文化自信理念,树立其高尚情操的重要使命。同时,课程思政建设以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为重点内容,从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方面,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故而,茶文化的教育因其茶文化、茶礼、茶德的教学,与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具有高度的契合度。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等领域,二者具有共通性。“中国茶文学”课作为茶文化教育方向的重要课程,亟需进行教学改革,以更好地达到思政教育的效果。以下从明确教学目标与意义、挖掘教材思政教育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出发,探索课程思政视野下“中国茶文学”教学改革的路径。

一、明确教学目标与意义

“中国茶文学”是武夷学院茶学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各时期茶文学发展情况和代表作家的茶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能力、鉴赏与创作能力,提升人文艺术素养,陶冶美学情操。具体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通过系统地学习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以来的茶文学作品,掌握与领会不同朝代与作家的茶文学艺术特色和一定时期、地域的茶事生活和茶人的内心情感。第二,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地认知茶文学现象,培养学生的作品赏析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水平。第三,基于“文学即人学”的理念,学习中国古代茶文学是认识、学习茶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不断认识和感悟人生的过程。“中国茶文学”授课教师应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出发,进一步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意义,强化“中国茶文学”关于思政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理念。

二、挖掘教材思政教育内容

深度改革“中国茶文学”课程教学,需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即教材、教学方式等入手。其中教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则需建立在精读、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注重提炼中国茶文学中所蕴含的与课程思政理念相一致的观念与精神,并通过茶文学深刻内涵及其和茶文化之互动内容的教学,从知识背景讲解、作品赏析、创作等角度,帮助学生提高茶文学作品的理解、赏析与创作等能力,提升人文素养,陶冶人文情怀,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真正达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教学目标。

教材《中国古代茶文学作品选读》以朝代为序,选择中国古代茶文学经典作品,包括茶诗词歌赋、散曲、小说、绘画等体裁,蕴含丰富的思政教育内容。比如唐代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是重要而经典的茶文学作品,诗中“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诸句[2],描述品饮感受,层层递进,富有情趣与哲思,精彩绝伦,为世人津津乐道,后世茶文学作品常化用“七碗”之典故。然而此诗并未只是停留在对于品饮的唯美修辞,更是在诗末笔锋一转,为严苛贡茶制度下的底层茶农发声:“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2]这展现了文学家的责任与使命,显示了文学书写的功能。因此,这首诗文学不仅文学艺术高超,也反映出温厚的人文关怀。此外,还有高启《采茶词》、韩邦奇《富阳民谣》,皆是反映人民疾苦的咏茶诗作。

又如宋代苏轼《叶嘉传》、元代杨维桢《清苦先生传》,皆以茶拟人,书写传记,文中处处体现茶与人合二为一的形象,即一位有道德的茶人。这也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叶嘉传》的叶嘉,化用陆羽《茶经》“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句,取名为叶嘉,实则写茶,言他“风味恬淡,清白可爱,颇负其名”[3],因其苦辞相谏,皇帝“久味其言”“不觉洒然而醒”,宛然是一位品德高尚的君子。《清苦先生传》中,则言“先生之为人芬馥而爽朗,磊落而疏豁,不媚于世,不阿于俗”[3],以清风苦节为己志。以上皆可作为学生修身养性的榜样。

茶文学是茶文化的载体,“中国茶文学”的学习,更是有助于了解中国深厚而灿烂的茶文化,可作为“茶文化学”“茶艺”“茶经导读”“茶文化旅游与会展”“中国古代茶书导读”等茶文化方向课程的有力补充,能更好地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之信念。

三、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亦是最有效的方式。“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都离不开专业课程内容和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有机融合,以及专业课程教师、教材、教案、内容、方法、话语、载体、资源等要素的联动。”[4]因此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即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融合,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教学内容的传授是一堂课的中心任务,使之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是此项教学改革中重要的举措。归纳、凝练教学内容各方面的思政教育指向,设立每章节的思政教育内容提示,在教学中进行课程思政,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使学生不仅拘囿于纯粹地掌握和运用知识,更需做到道德情怀、文化自信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为此,“中国茶文学”课关于课程思政的改革,则需在教学大纲做出调整,明确指出相关课程教学内容(显性专业知识)所指向的课程思政内容(隐性思政教育)(见表1)。在教学过程中,以滴灌式、传导式的方法实现显性专业知识教学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熏陶的有机融合。

表1 课程教学与思政内容对应表Tab.1 Corresponding Table of Teaching Content&Ideology and Politics of Courses

表中,为各章节教学内容总结了课程思政的角度,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通过提示、总结、强调等方式,明确这些教学内容的深刻内涵,以期达到思政教育的效果。以唐代茶文学“茶会、茶宴诗”为例,讲解钱起《与赵莒茶宴》一诗,诗云:“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3]深入讲解“竹下忘言”中的典故,点出“以茶会友”的主旨,深化珍惜友谊、以和为贵的内涵。同时,以举办茶会为形式,分组实践,通过一同品茶交流加深同学之情,提升这一课程思政教育的效果。又如,清人释超全《武夷茶歌》,诗中梳理武夷茶之故实,也重点描述了当时武夷茶细致的工艺:“鼎中笼上炉火温,心闲手敏工夫细。”[3]才有了武夷茶之“如梅斯馥兰斯馨”。在此,于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指出了工匠精神之于制茶的重要性。

(二)本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互动,丰富思政教育内涵

在对本课程进行思政教育改革时,与其他课程联动,也是一条有效的途径。中国古代茶文学作品书写内容丰富,涉及名茶、茶具、制茶、烹茶、泡茶、饮茶等等。而这些内容与知识在其他专业课上,学生能够得到更为深入而专业的学习。以茶文学作品创作为载体,与其他专业课程互动,做到“左手写诗,右手制茶”的局面,可极大提高思政教学效果,也能强化课程思政的趣味性。例如,“制茶学”课设有为期三周的制茶实习,“中国茶文学”课则以此学习内容布置作业,作业为以诗歌、词、散曲等体裁的形式记录制茶实习生活。如此,实践总结则有了既有制茶实习报告,又有制茶实习诗歌;既有了文字匠人的一面,也有了制茶匠人的一面。茶文化内涵教育与匠心精神培育,在这一联动环节得到了发挥与体现。

除了“制茶学”课之外,如茶树栽培与育种、茶艺、茶叶审评等课程皆有联动的空间,“右手制茶”可延伸为“右手种茶”“右手泡茶”“右手评茶”等等,这也体现了茶这一“物”的文化与自然之双重属性,以及茶学专业实践出真知的理念,并将“课程思政”的理念辐射其他专业课,丰富思政教育内涵。

(三)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联动,提升思政教育质量

在第一课堂教学之外,第二课堂也为思政教育的建设和创新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综合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更离不开第二课堂这一平台。在第二课堂中,开展与课程有关的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社会实践活动、校企合作孵化项目以及专业讲座、沙龙等。有着丰富而多维形式的第二课堂,结合沉浸式学习、动手实践,不仅可以引领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求得真知、提升能力,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也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以“中国茶文学”课为中心而延伸出的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茶树种质资源叶片图像收集与插画创作”,即是第二课堂的有效呈现。“中国茶文学”课以古代茶画为主要教学内容,此大创项目则延伸茶画教学的范畴,它不仅仅停留在纸面的欣赏,而是赋予了“创作”的视角与深入田野的路径,以老一辈茶学家为榜样,注重调查与实践。从图像与创作角度微观认知茶树品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

此外,各个班级诗集的汇编也是重要的改革措施。学生日常创作的诗作,在期末结课时常汇编成集,目前已有《诗看卷素裁》《榫卯集》《接笋并莲集》《青萍集》《森然可爱集》《竹下忘言集》《多芬集》《松风深处集》《清苦集》《寻芳集》《餐霞集》《味外味集》《水厄无恙集》等。诗集汇编的目的不仅只是课程的小结或是教学材料的收集,更是一个班集体的“记忆”,以此提升班级的凝聚力。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诠释。动静结合,刚柔相济,二者的结合,不仅使学生积极学习知识与文化,更将之付诸于实践与行动中,使得思政教育落地,可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觉悟与意识。

(四)创新考核内容,做到思政教育全过程

考核是检验一门课教学效果的主要方式。“中国茶文学”的考核,基本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考试题目遵照考核大纲加以设计。基于思政教育的理念,考试题目的设计不能只是单纯知识或问题的考核,部分考核试题需要从思政教育内容出发设计,让学生在考试作答中见思想、见成长,以此做到思政教育全过程。因此考核内容可设计一些开放式、讨论式的问题,并密切关注社会时事,观照学生内心。如材料分析题:古人以茶会友,如钱起《与赵莒茶宴》、皎然《晦夜李侍御萼宅集招潘述汤衡海上人饮茶赋》等,又有孙皓“以茶代酒”、陆纳“素业”的典故,而国家层面数次在外交场合亦以茶待客,就此请你谈谈“茶”这一外交形象。如简答题:武夷学院将推进茶文化走进校园建设,请你提出茶文学元素如何应用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又如创作题:《叶嘉传》《清苦先生传》等作品都鲜明刻画了茶人的形象,作为茶学学子,请创作一首七律诗,来表达自己的茶人志向。价值观引导式的考题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提升学生的道德自律以及文化自觉与自信。

四、小结

课程思政是育德树人,培养具备人文关怀、爱国情怀的高素质人才的新模式,阐明了育人和育才之间的辩证关系。武夷学院积极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堂”的建设,注重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内在统一。“中国茶文学”在课程内容上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鲜明的思政元素,应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改革。课程教师与学生应教学相长,积极推进课程思政的改革。大学教育不仅是“授业”“解惑”,更需注重“传道”,此“道”在当今社会又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即应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思政教育的真义。

猜你喜欢
茶文化课程思政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茶文化的“办案经”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从德昂族茶文化的现状看少小民族茶文化的发展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