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文化基础研究

2022-05-10 06:53乌兰察布市社会主义学院王永丽刘晓语
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共同体中华民族

◇ 文/乌兰察布市社会主义学院 王永丽 刘晓语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3月5日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这句话,道出了各族人民亲如一家的文化根基,揭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精神血脉。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需要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解决好富了口袋和富了脑袋的关系。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文化基础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思想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基础作用

(一)概念界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理解思想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关系,首先要准确把握何为“文化”,何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于“文化”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根据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不同的定义。当今世界上关于文化的定义多至200余种,主要分为广义概念与狭义概念。广义概念认为文化指的是“人们在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中所创造的一切,既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以及社会的风土人情、习俗、风尚等一切‘人化’的事物”;狭义概念认为文化指的是“与精神生产有关的观念形态”。本研究采用的概念是社会学的定义,即文化是“一个民族形成、存在以及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最重要标志”;本文提到的“中华文化”,指的是“中华民族经过长期积累、积淀形成的全民族共同认可、认同的具有传承价值、时代价值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的就是中国各民族在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中,在历史、心理、社会、制度、政治、文化等层面取得一致性或共识性的集体身份认同,也是以文化认同为核心的一种独特的民族意识。

(二)思想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基础

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动力与情感支撑。纵观历史,无论是从饮食服饰还是其他的风俗习惯中都能看到各民族间的一种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的一种状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即中华文化并不是由某个单一的民族创造的,而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还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表现。对于国家而言,若要提高国家软实力,就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由于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因此可以讲各民族既是中华文化的创造者,又是享有者和传承者,可以说中华民族共同体就是一个“以中华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共同体”。在中华文化的观念中,爱国主义已经成为各族人民所共有的优秀品质。各族人民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以及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烈认同共同构筑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思想认识基础,极大地影响着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以及中国力量的凝聚。

从国家软实力的表现看,中国的国家文化软实力根基就在于“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就在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坚定的“四个自信”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强大凝聚力,则充分地体现着各族人民的强烈自信,展示着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由此可见,中华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的灿烂文化,优秀的中华文化有助于凝聚人心,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基础与情感支撑。反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以铸牢也会更大限度地凝聚各族人民思想共识,促进民族团结,激发各族人民热情,增强各族人民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推动各族人民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家的现代化事业建设中去。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文化渊源

邓小平同志曾经非常形象地讲过一句话,“老祖宗不能丢”。在思想文化层面,我们有两个老祖宗,一个是马克思主义,另一个就是中华传统文化。

(一)马克思主义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全世界最能体现科学性和革命性的无产阶级的思想精髓”。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马克思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建立一个“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之奋斗。党的百年奋斗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成功走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康庄大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根本的是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机统一起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之所以显示出强大生命力,指导和引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伟大胜利,就在于我们党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做到老祖宗没有丢,又写出新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对中华民族历史上所创造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的总称。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漫长演化历程中汇集而成的,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特质和风貌。总体而言,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包蕴万千。从思想精神层面看,包含中华先民在生产生活中培育和形成的一系列思想观念和道德传统等;从制度文化层面看,包括用以维持传统社会运转的大量制度规范、行为规范;从文化艺术层面看,有诗词、歌赋、戏曲、小说、书画、雕塑、篆刻等;从科学技术层面看,有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古代科技创新成果;从民俗风俗层面看,包括传统节庆、历法、礼仪等;从语言文字层面看,56个民族创造了80多种语言,约30种文字;从器物载体层面看,包含各民族衣冠服饰、建筑、器皿等。

今天我们要传承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即蕴含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那些有利于推动当代社会发展和进步、长期发挥正能量的文化。其内容包括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以及多样而珍贵的人文精神。这些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和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三)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我们党领导各族人民在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践中,创造了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的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为激励投身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我们文化发展的基础和优势。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再到载人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等,这些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宝贵财富,不断实现着中华文化的再生再造,为我们推进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中国人民艰辛革命历程中形成的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凝聚升华,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伟大创造精神的生动体现,永远都是激励我们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思想文化方面的挑战

(一)西方国家利用所谓的民族问题对我国遏制打压变本加厉

从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以来,我们反分裂斗争取得重大成果,国家总体保持了团结稳定的大局。以新疆为例,已经连续4年多未发生暴力恐怖案件,社会和谐稳定、经济持续发展。但另一方面,近年来,境外反华势力大肆炒作“强迫劳动”“强制绝育”“亲子分离”“文化灭绝”“宗教迫害”等谬论,疯狂歪曲抹黑新疆,攻击诋毁中国政府的治疆政策,妄图给中国扣上“种族灭绝”的帽子,妖魔化中国;再加上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有的干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强,给敌对分子造成可乘之机。

(二)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相对突出

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改革发展中的矛盾问题和利益诉求不可避免地投射到民族领域,产生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民族问题主要矛盾相应发生变化,表现为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间的矛盾。民族地区和中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依然很大。如果我们把发展差距拉得过大,人们就会产生心理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就会导致对社会、对国家的不同认识,会影响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地区实现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任务更重。

(三)影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因素仍然很多

根据七普统计数据,我们14.43亿人口里面有3.75亿流动人口。与2010年相比,人户分离人口增长88.52%,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增长192.66%,流动人口增长69.73%。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为人口的迁移流动创造了条件,人口流动趋势更加明显,流动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数据显示,与2010年相比,汉族人口增长4.93%,各少数民族人口增长10.26%,民族人口稳步增长,给少数民族流动提供了极大的可能。但一些地区服务管理少数民族人口的能力明显不足,有些地方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处于起步阶段,城市民族工作的任务越来越艰巨,面临的情况越来越复杂。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程度较低。我们现在国家的通用语言普及率是80.72%,有十个省份通用语言普及率低于国家平均水平,还有一些群众受宗教影响很深,实现现代化生产生活方式比较困难,这些都成为阻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因素。

(四)民族领域意识形态斗争仍然艰巨复杂

2020年,脱贫攻坚战取得了胜利,全面小康取得了决定性的成就。特别是这两年在抗疫斗争中,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空前凝聚,中华民族共同的思想基础不断巩固。但是民族领域各种错误思想和模糊认识也在滋生蔓延,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特别是西方的一些所谓经典的民族理论,宣扬一个民族要建立一个国家,强调民族自觉。有的人不能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和各民族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质疑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此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研究还是比较薄弱的,如民族地区的一些地方性法规、单行条例滞后于时代的发展。

(五)民族政策需要与时俱进做出调整

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就是要坚持正确的,调整过时的,更好保障各民族群众合法权益。”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实现了民族平等,进行了民族识别工作,引导各民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后,我们强调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共召开了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着眼于解决温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针对民族地区发展的特殊性,我们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新阶段,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有工作必须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聚焦,任何不利于民族团结、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策都得调整。

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文化路径

(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新时代民族工作根本立场、基本观点,蕴含丰富方法举措和实践经验。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高度,立足民族工作领域实际,为我们解答了新时代民族工作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回顾党的百年历程,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理念,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积累了把握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宝贵经验,形成了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强调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都要向此聚焦,从而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这一重要思想是伴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强起来的历程中提出的,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把我们党对民族工作的认识和实践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新境界。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上下五千多年的文明中生长出来的,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灵魂,更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优秀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中凝练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汇聚了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前进目标,是建设现代化社会的力量源泉。作为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个人三个领域的同步开展与推广,有力地保障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为凝聚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团结中华儿女的共同力量提供了基础。始终坚持走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发展道路,是保持我国文化快速发展以及整体实力不断提升的重要途径。通过彰显自身文化的魅力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唤醒各民族成员同为中华儿女的意识,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更多的人认同,使其逐渐升华为一种社会共识,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人心、积累力量。

(三)巩固党领导下的爱国统一战线

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化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爱国统一战线的逐渐巩固。爱国统一战线所具有的内涵与功能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不断深化提供了价值指导与理论参考。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历史使命就是始终高举爱国主义旗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汇聚中华民族的共同力量,抵制一切不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因素,促进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环节,爱国统一战线强调的是中华民族含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国外华人等所有人的思想凝聚,其本质要求是各民族之间的大团结。”爱国统一战线能够唤醒全体中华儿女的国家认同感,提升其身份认同意识。党的爱国统一战线作为国家软实力的独特表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提供了共同的价值遵循与思想指导。爱国统一战线所具有的情感功能以及凝聚的共同观念加深了中华儿女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唤醒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思想根基。同时,它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到了不断的强化,为国家繁荣昌盛、民族和谐统一、人民生活幸福安稳提供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四)在共同奋斗中凝聚中华民族成员的共同体意识

“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历程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非凡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民族地区发展,就全面小康和现代化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落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落下”“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没有民族地区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经过8年持续努力,我国民族自治地方420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民族八省区312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与全国一道步入全面小康社会。各民族从亲自奋斗过程中对自身有了清晰的定位,民族自尊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中华民族意识普遍得到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空前增强。

新时代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迎来了新发展机遇,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巨大功能,使中华民族各成员在现代化的奋斗历程中,增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稳定与安全,振奋民族精神,增强爱国意识,激励民众为国家强盛、人民幸福、民族振兴而不懈奋斗。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共同体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一家亲”中国画作品展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共同体的目标向度与实践进路
爱的共同体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做人美德
季札挂剑
两岸青年在厦门共商中华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