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工科研究热点、主题演进与未来展望
——基于Ucinet 和CiteSpace 的可视化分析

2022-05-11 13:34祝士明
关键词:工科建设研究

祝士明, 李 姗

(天津大学教育学院, 天津 300350)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的背景下,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十四五”时期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实施方案》[1]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要实现内涵式发展,就必须要解决急需领域的专业建设问题、破解“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这些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创新,工程科技的创新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功不可没。新工科建设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新动向,是培养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多样化、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写好高等教育“奋进之笔”的重要举措。

深入扎实地推进新工科建设的关键点在于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组织与实施。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以下简称“新工科项目”)是继“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后,继续推进新工科建设的具体实施阶段,新工科建设的组织和实施主要是依靠新工科项目展开的。经过5 年多的探索与建设,新工科建设从思想理论发展落实到了执行阶段,首批项目已结题验收,第二批项目也已到达中期检查阶段,在实践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案例。与此同时,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新工科主题期刊论文数量激增,大量学术成果涌现。大数据背景下,学科研究热点分析对于学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确定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提供学科情报依据[2]。当前,新工科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本文对我国新工科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热点、主题演进、研究不足给予客观反映与分析,对我国新工科建设和高等工程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一、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数据样本及预处理

首批新工科项目确立了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学科专业的新结构、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教育教学的新质量、分类发展的新体系这5 类选题。第二批新工科项目在此基础上增加师资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共同体构建选题,是对首批新工科项目内容的进一步拓展与延伸。从教育理念到人才培养模式,再到微观的课程教学与评价,新工科项目涵盖了工程教育改革的方方面面[3]。因此,本文选取新工科项目为研究对象,数据主要来自《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4]以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5]中公布的新工科项目名单,并结合两批项目的优秀成果、典型案例,从实践层面对两批项目的研究主题进行比较分析。

与科研论文不同,两批项目作为新工科建设的主要形式、新工科实践和理论研究的代表,反映了新工科建设的实践情况。为了丰富研究样本,多角度、全面性地分析新工科的研究内容,本文选取CNKI 中严谨性、规范性较强的CSSCI 来源期刊以及中文核心期刊作为研究样本。以“新工科”作为关键词进行主题检索,检索时间设定为2017 年1 月至2022 年2 月,剔除新闻、导读等文献,最终得到1 031 条结果。

2.研究工具及方法

词频分析法具有客观性、准确性、系统性、实用性等特点,能够判别某一学术领域的研究热点、知识结构和发展趋势,被广泛使用[6]。本文首先使用Python 的Jieba 分词对新工科项目的标题进行分词并对得出的关键词进行筛选与合并,进而采用词频分析法对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根据高频词选择标准确定高频词数量,对新工科热点研究内容进行初步分析。

其次,通过统计一对词语在同一项目中出现的次数,制作高频词共现矩阵。在共现矩阵中,关键词的行列交叉数值大小体现了它们之间联系的密切程度。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共现矩阵进行进一步分析,利用Ucinet 软件中可视化工具Net Draw 绘制共现关系网络图, 将高频词量化分析结果更加科学直观地呈现出来,便于对高频词间的主次地位和有机联系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探讨研究现状与研究热点,分析研究的演进变化。

最后,采用文献计量软件CiteSpace5.8.R3 对新工科领域文献进行分析,更好地梳理新工科相关文献的研究热点、研究脉络及演进历程,丰富研究内容,与新工科项目互为补充。设置分析时间跨度为2017 年1月至2022 年2 月,时间切片为1 年,网络节点设置为关键词(Keyword),不设置剪切。通过关键词共现网络、关键词聚类图谱、时区图谱、突现词探测等,对新工科研究热点主题、研究脉络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结合新工科项目内容分析结果,对新工科建设未来研究趋向进行展望。

二、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社会网络分析

1.高频关键词统计分析

通过Python 的Jieba 分词在两批项目中分别得到939 和1 268 个关键词,并对分词结果进行处理。首先,排除“探索”“研究”等无实际研究意义的关键词,同时将相似、相关关键词进行合并,尽可能使每个关键词能够表达完整意义。如将“专业升级”“专业改造”合并为“专业改造升级”,将“学科交叉”“学科交叉复合”“学科交叉融合”等合并为“学科交叉融合”,最终按照词频顺序得出关键词列表。

关键词频次是对学科研究热点的直接体现,根据频次高低对关键词进行取舍,能够便于后续分析,使分析结果更准确。本研究依据齐普夫定律得出高频词与低频词之间的分界频次,它能够为确定高低词频的分界点提供最有力的理论依据[7]。最终在整合后的关键词中选取首批新工科项目中的前33 位高频词与第二批新工科项目前39 位高频词,并计算各关键词频次在两批项目中所占比例,见表1、表2。进而根据上述高频词生成共现矩阵,利用Ucinet 软件中可视化工具Net Draw 对社会网络进行分析,生成可视化共现关系网络图(见图 1、图2)。

图1 首批新工科项目研究内容共现网络图

图2 第二批新工科项目研究内容共现网络图

表1 首批新工科项目高频词列表

续表1

续表2

2.高频关键词社会网络分析

关键词节点所处的位置代表其在组织中的影响力,位置越靠近中心,重要性水平越高,影响力也就越大。结合关键词在网络中的位置、关键词点度中心度以及关键词频次来进行分析,在两批项目网络中,人才培养、培养模式、协同育人、学科交叉融合、地方高校、工程实践、能力几个关键词均处于最中心的地位,且频次较高,为核心区。作为新工科建设的首要目的,人才培养、培养模式是两批项目的重要研究议题;协同育人、学科交叉融合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也被多次提及;新经济对新工科人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主体,地方高校在新工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关键词反映了两批项目的研究热点主题。

在首批新工科项目网络中,位于中间区的关键词有创新创业、新经济、产业变革、实践平台、专业建设、专业改造升级、人才需求、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产业学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经济、产业变革是新工科建设的重要背景,实践平台、产业学院、专业建设、专业改造升级、创新创业等关键词则体现了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具体途径与举措。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等人才需求关键词的多次出现,表明当前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需要。教学、课程、教师、信息化、高新技术、评价、国际化等关键词则处于边缘区,且频次较低,表示在首批项目中,教师发展、教学模式、课程建设、工程教育评价、工程教育信息化等相关研究还较为薄弱。

在首批项目网络中位于中间区的关键词实践平台、产教融合,在第二批新工科项目网络中位于核心区,且关键词频次所占比重大幅度增加,表明随着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不断发展,实践平台建设、产教融合等相关研究更为深入。与首批项目相比,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业学院总体频次占比增加10.27%。三者均与协同育人相关,是协同育人理念下更为具体的表现形式,通过这些关键词数量的变化,可以初步得出关于协同育人的研究正在不断聚焦,关于新工科建设的研究方向更加明确,研究内容更加具体化。

课程、教学、教材等作为人才培养关键环节和要素,对于我国高等教育育人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教学”“课程”从首批项目的边缘区变为第二批项目的中间区,且总体频次占比增加6.13%,同时,与教学、课程相关的教材、通专融合等关键词开始出现,表明研究内容从宏观的人才培养、新工科理念层面逐渐转向微观的课程、教学层面,研究内容更加具体和深入。在第二批项目网络中,国际化、教师、信息技术、工程教育认证、教学资源、新工科教育共同体等关键词处于边缘地位,这些关键词与其他关键词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属于研究的薄弱之处,有可能代表将来的研究方向。

除了判断节点所处位置之外,还可以通过计算中心势(Centralization)来判断整个网络的集中趋势,第二批项目网络点度中心势为13.80%,与首批项目网络点度中心势的16.43%相比有所下降,表明网络集中靠拢的趋势有所下降,网络整体朝多中心化的结构方向发展。

3.凝聚子群分析

当网络中某些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特别紧密时,便结合成一个凝聚子群。使用Ucinet 软件的迭代相关收敛法(Convergent Correlation)对两个共现网络进行凝聚子群分析,得到结果见表3、表4。此外,还采用K-核分析方法对新工科项目研究网络的凝聚性特征加以分析,K-核分析方法是研究社会网络层次结构、探究网络子群团聚度的直观方法,可以运用最小度标准确定凝聚力高和低的区域[8]。

表3 首批新工科项目凝聚子群分析结果

表4 第二批新工科项目凝聚子群分析结果

凝聚子群分析结果包括协同育人、人才需求及培养路径、工程实践平台、专业改造升级、专业建设、教师发展与评价等主题,涉及到人才培养的不同方面。首批项目中,子群3 以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型人才等关键词为核心,共17 个高频词,占首批项目高频词的一半以上。在产业变革的背景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高校与地方、企业的协同合作。子群1 主题为人才培养模式,共有2 个高频词,在两批项目中均频次最高。子群2 主题为协同育人,共有6 个高频词,在首批新工科项目中也处于重要地位。结合K-核分析结果可知,首批项目中子群5、子群6 中的关键词与其他关键词之间关系较为松散,而在第二批项目中,专业建设、专业改造升级、教师3 个关键词的凝聚力有所提高,子群1 工程实践平台、子群2 协同育人、子群3 人才需求及培养路径涉及关键词较多,仍为主要研究内容。但子群5 中通专融合、教材、工程教育认证以及子群3 中新工科教育共同体与其他关键词关系较为松散,表明第二批项目中与之相关的研究还不够充分。

凝聚子群密度(External-Internal Index)可以衡量网络中小团体现象的严重程度。两批新工科项目网络的凝聚子群密度均非常显著,分别为0.908 和0.941,接近于1。子群内部之间信息的相关度较高,但处于子群外部的研究内容与子群内部之间联系不是很密切,这种情况不利于研究内容之间的交流融合。

三、 基于CiteSpace 的新工科文献可视化分析

1.关键词共现及研究热点分析

在关键词共现图谱中,关键词的中心性(Centrality)反映了其与其他关键词连接的紧密程度,关键词的节点越大表明该关键词在文献中出现的频次越高。新工科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3)中共有313 个节点,854 个连线,网络密度为0.017 5,联系较为紧密。

由图3 可知,除新工科、工程教育外,人才培养(111 次)、教学改革(49 次)、实践教学(45 次)、课程体系(45 次)、产教融合(36 次)这5 个关键词的频次与中心性均较高,表明这些关键词与新工科建设有极强的联系,也代表了新工科研究的重要关注点。此外,中心性较高的关键词还包括工科专业(0.05)、培养模式(0.03)、工科背景(0.03)、新经济(0.03)、产教融合(0.02)、教学模式(0.02)、人工智能(0.02)、创新(0.02)、智能制造(0.02)、高职院校(0.02)、专业(0.02)等,这些关键词在新工科研究领域的知识网络中起到了较强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知识结构演化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图3 新工科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2.关键词聚类及研究主题分析

聚类视图(Cluster)能够体现聚类间的结构特征,突出关键节点及重要连接[9],将关键词按照相似程度归类,从而更加全面、准确地把握我国新工科研究的主题内容。本次聚类的模块值(Modularity Measure)为0.412 7(大于0.3),平均轮廓值(Mean Silhouette)为0.822 3(大于0.7),表明聚类结构是显著且令人信服的。根据聚类成员的大小以及轮廓值过滤掉较小的类,并使用LLR 算法提取聚类标签。聚类标签编号为#0~#9,聚类信息详见表5。

表5 新工科研究关键词聚类信息

续表5

3.关键词突现及时区视图

突现词探测工具能够表征主题词的变化趋势,其基本原理是某个关键词的词频在短时间内激增,研究热度在短时间内迅速上升,被探测形成突现热点。突现词通常具有时间延续性,可以为学科研究前沿领域和发展趋势的判定提供依据,如表6 所示。整体来看,生成的8 个突现词突现强度均不高,且持续时间不长,表明新工科研究热点较为分散,研究主题丰富、迭代速度较快。

表6 新工科研究关键词突现表

时区视图(Timezone)能够从时间维度清晰地展示该研究领域的知识演进以及文献的更新和相互影响,图4 展示了2017 年1 月至2022 年2 月新工科研究领域关键词的变化与关系。2017 年处于初始探索阶段,研究热点为工程教育、产教融合、课程体系、工科专业、协同育人、实践教学等。2018 年后,研究主题开始丰富,实验教学、教学模式、虚拟仿真、成果导向、课程建设、跨学科等关键词成为研究热点,关键节点趋向多元化。

图4 新工科研究关键词共现时区图

四、 新工科研究主题与发展趋势

通过对两批新工科项目研究内容的比较分析,结合对新工科研究关键词突现表、关键词共现时区图的分析可知,在研究前期,人才培养、培养模式、专业建设等涵义宽泛的词语出现较多,以理论性、思辨性研究成果为主,还未出现较热门的子领域,整体研究深度较为欠缺。随着研究与实践的发展,课程建设、教学模式、实验教学、虚拟仿真、校企合作等关键词表明了研究领域的拓展与研究层面的深入。为了使主题内容更加突出,本文对表5 的聚类结果进一步归纳整合,结合表3、表4 中新工科项目高频词凝聚子群分析结果,将研究主题归纳为以下5 个方面。

1.新工科建设的背景、理念与内涵

该类别包括新工业革命、新经济、数字经济、产业变革、工程教育改革、培养模式、人才培养、培养体系等关键词。大量研究对新工科面临的世界、产业、行业、学科背景进行深入分析,对新工科的理念、概念、内涵、意义等进行深入讨论,得到了一系列思辨性理论成果。

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等巨大变化以及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新形势,人才的培养和争夺成为关键。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一系列颠覆性技术的发展,不仅对行业企业的思维模式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也使得教学方法与模式、学习方式、信息共享、教学环境以及教师需求与结构的改革成为必然。同时,一批专注于产品和技术创新的企业正在异军突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成了全新的人力资源需求,迫切需要培养大批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10]。

新工科建设“应对变化、塑造未来、学生中心、成果导向、质量持续改进、综合化、全周期”的理念以及“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的途径已达成共识。新工科建设是面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互联网+、“一带一路”等一系列国家发展新需求、构筑国际竞争新优势、落实立德树人新要求做出的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战略选择[11],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概念,应以发展的思维推动新工科建设与发展。

2.课程与教学改革

该类别包括课程体系、课程建设、通识教育、通专融合、翻转课堂、慕课、教学模式、教材、教学资源、产出导向、能力培养等关键词。作为新工科专业建设中一项关键性、全局性、系统性和复杂性的工作,新工科课程体系建设相对于其他而言难度更大、挑战性更高[12]。通过分析项目成果与相关研究内容,总结出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

一是课程内容建设。面向技术发展与产业变革,在课程中融入新一代信息技术,重新树立核心知识领域和知识单元,深入开展课程内容建设。同时,注重交融性,建立多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不是将课程内容进行简单的叠加,而是针对学科特性将课程内容进行整合、重组与优化,真正实现多学科工程教育。

二是教学改革。新工科教学改革致力于解决理论与实践割裂,课程内容单一化、模板化以及缺乏现代工具的使用等问题,克服教师教授、学生倾听的传统模式。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引入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虚拟仿真等多种教学模式;采用项目式学习、研究性学习、挑战性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设计符合现实需求的课程内容,共享优质在线教育资源,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注重现代科技工具的学习及运用,培养满足数字化、信息化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三是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教学评价考核方式的创新与持续改进,是保证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首先,根据国家、行业、学校的质量标准和保障体系[13],建立未来工程师质量标准,设计评估指标体系模型,建立全周期、全过程、全角度的评价反馈体系。在评价过程中,将思想品德、理想信念、社会责任、价值观等纳入评价指标,品性与能力并重。此外,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智能化评价方式,如天津大学牵头的项目在实训环节构建了教学质量监控系统,设置探针多维收集数据,通过各个维度的观测数据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全过程督导教学成效,增强了评价的客观性、系统性和规范性。

3.实践教学

该类别包括实践教学、实验教学、可视化教学、虚实结合、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工程实践、创新能力、自主学习、工程能力等关键词。实践教学对于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14],新工科实践教学改革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第一,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广泛应用以赛促学、项目驱动、成果导向、小组化综合实践等人才培养方式,真正实现理论、实践与创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第二,师资建设。构建年龄、结构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第三,强化校企协同、产教融合。学校主动对接区域经济和行业产业发展需求,将学校教育与企业运作生产结合起来,实现高校与企业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培养过程、培养质量的共建共管,完善实践设备、实践仿真软件、实践环境,打造产学研合作教育实践创新平台。改革实践证明,学生的个人品性、自主实践创新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素养均得到了有效提升。

4.多方协同育人

产教融合、地方高校、产学合作、校企合作、产业学院、新工科教育共同体等关键词表明协同育人相关研究的深入与具体化。校企合作形式从单一院校主导、企业主导等形式转变为学校、企业、行业协会、政府等多主体参与,构建了互利互赢、多方投入、共建共管、资源共享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新模式。在企业建立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政府提供支持与指导,将企业生产管理模式与学校管理模式相结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政府提供宏观指导,高校、行业企业合作,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行业产业需求、国际工程认证标准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遵循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建设课程体系,共同开发特色课程,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和新案例及时应用到课程体系中;共同指导实践,开展多元评价与学习交流。

5.创新创业教育

该类别关键词包括创新创业、卓越人才、产业需求、理念引领、协同育人、产学合作、工程实践等。创新创业能力、未来意识、批判性思维对于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将创新创业教育深层次融入新工科专业教育,关键在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平台支撑以及机制保障这几方面。首先是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加强创新创业专题培训,教师应深入、系统地了解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理念、模式和手段,提高创新创业育人能力,另一方面吸纳更多的创新创业师资人才,建立创新创业导师库。其次,重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思维、态度、技能和知识真正体现在课程设置与教学活动中[15]。以交叉跨界问题、综合复杂问题和未来前沿问题为导向,建设内容跨领域、教师跨专业、学生跨年级的挑战性课程群。第三,建设科技创新助推平台、创新创业工作坊、工程实训中心、创客空间等多主体参与、校内外资源共享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同时建立保障机制,如校院两级的双创体制机制、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办公室等,注重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新工科研究从高速发展期进入了平实发展期,将向更加成熟和深入的方向发展[16]。通过凝聚子群分析与关键词中心性分析可知,促进工程教育信息化全方位创新、健全教师发展机制、促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同融合是当前新工科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促进工程教育信息化全方位创新。信息化建设涉及到新工科建设的各个领域,是培养满足行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应从学习环境、课程教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校企合作等方面全面加强信息化建设。在学习环境方面,将慕课、拓展资料、典型案例、前沿进展、产业动态等信息化学习资源进行整合,建立网络数据库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在线学习资源。在课程教学方面,构建智慧课堂环境,将学生的在线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结合得更加紧密;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实践教学方面,建立基于信息化网络的虚拟仿真实验室、可实时与教师沟通的实习基地等,将先进可靠的技术手段运用于实验教学过程中。在校企合作方面,要加强企业信息化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开展企业兼职教师在线授课,加强校企双方教师间的在线沟通与交流,建立学习交流机制等,解决传统师资队伍问题。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提供政策引导,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在工程教育改革中的作用。

第二,健全教师发展机制。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的关键,新工科建设为高校教师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教师培训理念滞后、培训内容脱节、培训质量评价反馈机制不健全、教师难以适应信息时代学习需求等都成为亟需解决的难点。因此应从教师聘任制度、教师培训、评价及激励机制等方面健全教师发展机制。首先,深化教师聘任制度改革,制定优势人才引进政策。加强政府引导,组建校企人才共享联盟,进一步贯彻实施校企高层次人才共享机制,建立学院与行业间教师双向编制制度,形成校企师资人才双向共融机制。在教师培训方面,要激活存量人才,借力信息技术重构教师培训方案、革新培训理念,建设新型教师培训基地与实践平台。在评价机制上,实施校企协同考核评价、跟踪反馈并持续改进等多元化评价,同时制定激励政策、丰富激励内容,形成普适、可推广的工作模式。

第三,推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同融合。通识性和专业性的矛盾是大学课程的基本矛盾之一。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的相互融合是通识教育改革深化和优化的方向,同时也体现了新工科学科交叉融合的理念。通识教育课程注重基础知识、技能和素质的综合性,对于学生的公民意识陶冶、核心价值观形成等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新工科建设应从课程、专业、研究计划等方面加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性[17]。一是在通识教育中加强对专业教育的支持,二是注重专业教育的包容性、发展性和未来性[18]。以专业教育为主干,在培养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同时注重社会能力、综合能力的加强与提升,改变过度专业化的育人机制,构建通专教育并重的融合式育人模式。

五、 研究展望

经过五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新工科领域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反思与完善。通过对新工科项目实践成果以及新工科学术论文的研究与分析得出,我国新工科研究应在以下4 个方向深入推进与寻求突破。

第一,分类研究,深入挖掘。通过凝聚子群分析可知新工科项目研究主题多元化程度不足。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建立新的方向与目标,拓展广度、增加深度,突破思维模式和习惯定势,挖掘创新,实现新工科建设发展的再拓展。

第二,总结实践经验,完善理论体系,加强新工科建设规律研究。在新工科的理论体系研究方面,目前主要集中在对实践经验的归纳、分析和总结上。大量的实践成果以优秀案例的形式呈现,需要将新工科研究的实践成果进行进一步梳理、总结、凝练,上升到理论层面,建立系统性和逻辑性较强的理论体系,形成可借鉴、可推广的改革范式。

第三,加强协调合作,完善新工科共同体建设。新工科建设需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打造共商、共建、共享的工程教育责任共同体。首先,要深入分析新工科建设主体及其任务划分,形成政府主导、高校主体、企业参与和学生中心的多元主体治理格局。其次,推动高校、企业等利益相关者的协调合作,拓展合作内容、合作项目,加强不同主体间的共识凝练。此外,继续推进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专业特色学院等建设,建立更加完善的合作机制与制度规范[19],保障项目建设质量,健全学生学习成果的质量评估体系,探索产教融合多元主体的育人新机制。

第四,面向产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找准经济、产业发展前沿,着眼新技术、新知识、前沿性的人才培养需求。提前布局,不断调整和发展未来产业需要的新的学科专业,并对教育教学理念、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等做出适应性变革,从“适应”走向“引领”[20]。面对国际工程教育发生的深刻变化,我国新工科建设应借鉴国际经验,放眼全球,同时发展“中国理论”、办出“中国特色”,为21 世纪工程教育提供中国智慧、做出中国贡献。

猜你喜欢
工科建设研究
“新工科”和OBE模式下的车辆工程实践课改革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天津大学:成立全球首个新工科教育中心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