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貌用语同胞类名的生态现状和建议对策
——基于大学生“道别语、告别语”类名的应用实际

2022-05-23 08:04周筱娟
语文学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拜拜道别晚安

○ 周筱娟

(江汉大学 武汉语言文化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56)

“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重视语言生态问题,当前语言生态和自然生态一样,有不少复杂难题亟待解决。”[1]我们认为,“告别语”“道别语”同胞类名问题,正是需要面临、需要给予关注、“亟待解决”的一个“双胞胎”现实语言生态问题。因为“告别语是交际过程结束时道别的礼貌用语”[2],而“道别声既是……结尾,又是……开头,道别语言十分重要”[3]。所以,通常情况下,“道别语”等同于“告别语”。其同胞类名,为什么不取其一呢?本文立足语言生态伦理观,探究“再见、晚安、慢走、拜”类日常礼貌语言之“道别语”与“告别语”的生态现状,提出基于生态理念的合理合用的方案措施。

一、“道别语”与“告别语”同胞类名的生态现状

(一)大学生称说礼貌术语的调查

近年来,我们在教学和礼貌语言相关课题中进行了一系列的相关调研,课题组每年都会针对“再见”类礼貌语是“道别语”还是“告别语”问题进行整体调研、专题调研和随机调研。到目前为止,在大学生中开展了一定范围的问卷调查或交流访谈。首先,在一、二、三年级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同学们书面回答了“‘再见’类用语是‘告别语’?/‘道别语’?/或无所谓?/或都可以呢?/还是其他XX语呢?”等问题。调查结果是:回答“告别语”的约占总数的26%,“道别语”的约占59.4%,认为“两者都可以”的约占13%,陈述可以是“其他”语的仅占1.4%[4]。

随后的交流访谈中,同学们开始犹豫,特别是将要毕业而正在进行论文写作的大四年级的学生们。大多数同学认为,起初没有关注这个问题,自从提出后,大家在思考、交流、探讨中,意识到它确实不太好把握,需要予以确定。因为作为反映同类对象概念的类名最好是唯一的。

那么,让大学生意见不一致的“再见、88”类日常礼貌语之称说问题,大众的实际应用现状如何呢?

(二)“道别语”“告别语”的日常生态实际

语言是一个与人内在生理、心理相关联,与外在人群关系、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等相联系的生态应用过程,而且,这个过程往往具有惯常性、自然性、变异性等错综复杂之生态特性,其过程的焦点就在于应用。同样,“再见”类日常语之“双胞胎”类名——“道别语”或“告别语”,主要也表现在人们的言语交流应用中。

通常,“再见”类日常语,可用于口语,也可以用于书面语。前者如:

(1)“不好意思,我要下车了。”

“拜拜!”文柳向我招了招手。

(百花《末班车》第十一章)

(2)我一边咬着面包一边开门的时候,恶狠狠地对着餐桌上的他们几个说:“再见!黄鼠狼!”(郭敬明《小时代1.0折纸时代》)

后者如:

(3)《再见,小星星》

(周博文,贵州人民出版社2012)

(4)《晚安,薇安》(陈义婧《青春是一场马不停蹄的遇见和告别》)

立足于语料库,我们发现,作为称说“再见、晚安”类日常用语的“道别语”“告别语”的实际相关生态情形如表1所示。

表1 语料库中“告别语、道别语、告别、道别”的实际生态应用情形

显然,“告别语”与“道别语”的生态应用情形不相上下,而“告别”的应用则明显多于“道别”。研读后发现,“告别”“道别”二者,既可以出现在陈述言语里,也可以出现在口头话语里。例如:

(5)书店的经理员工排列在门前向读者们一一告别,互道再见。(北大语料库)

(6)在一片“晚安”“再见”声中,相互道别。(国家语委语料库)

(7)当张林超与拉阿德告别时,拉阿德纠正道:“不是‘道别’,是‘明天见’。”

(北大语料库)

而且,尽管“告别”的应用范围远远高于“道别”,除日常告别外,还可以是:告别“农业户口”、告别无声世界、告别“皇粮国税”、告别“木枕木时代”或告别衰退走向繁荣等。可是,常与“再见、晚安”类日常礼貌用语相携共生的“道别”“告别”的实际应用率却基本相当。以北大语料库为例,它们的搜寻结果分别为“707条”和“5067条”,而用于日常礼貌语的大致分别为“8条”和“15条”。例如:

(8)“再见。”蒋方良温和地道别,并不像败阵离去。

(9)苏铃无可奈何,和大家挥手道别说拜拜。

(10)约翰·昆西高声道别,“晚安,先生。”

(11)“一天在楼下散步,遇到三个小孩,他们跟我告别时,一个说‘再见’,另一个喊‘拜拜’,还有一个把小手放在嘴上……”

(12)他让她坐上转椅,推得她飞转,自己退开一步,挥手向她告别:再见!到了就来信。

显然,从各自比例角度,即“道别”8∶707和“告别”15∶5067,可以认为,“道别”用于“再见”类礼貌语要合理恰当些。也就是说,“道别语”更适合称说日常礼貌用语。

二、建议和对策

称呼“再见、晚安、拜拜”类日常礼貌用语为“道别语”还是“告别语”,不仅使大学生们困惑,使汉语大众茫然(思考琢磨时);目前,也是语言学界应当及时关注、探究,并且需要站在语言生态伦理高度,面临如何选择或取舍的学术问题。鉴于实际应用生态的调研情形,我们认为,可以从术语引导、语用关注和包容推进角度考虑,给予“道别语”“告别语”以恰当、合理、可行的生态存续建议和对策。

(一)术语引导原则

称呼“再见、拜拜”等为“告别语”或“道别语”的原因错综复杂,与人们的认知水平、社会发展相关联,更与学术研究程度相关联。汉语在“地球村”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再见、慢走、拜拜”又能最直接地体现中华民族的尚礼精神,因此,给予它们统一的术语很必要,也是必须的。

而且“现实永远都是,一个个体跟另一个个体具有引人注目的区别,而一种理论却恰恰忽视了这种差异。所谓忽视,很大程度上,就是没有给它一个应有的名分(术语化)。”[5]我们认为,遵守术语原则,首先在语言研究、语言教学、特别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给予“再见、晚安、走好”类日常礼貌语言以“道别语”名分,确立“道别语”的学术生态位;同时,专家学者尽力倡导应用“道别语”术语,引导大众关注同胞类名之生态现状,积极参与实践。争取早日实现“再见、拜拜”类日常礼貌用语称说术语的单纯和唯一。

(二)语用关注原则

言语交际中,人们总是依据言语语境进行最省力的语言交际,说话方(作者)用最经济的言语表达传递信息,听话者(读者)用最小的代价或努力获取最大的信息。“道别语”“告别语”在语境的制约下,一般不会产生歧义,况且,“再见、拜拜”类“告别”“道别”都具有[分别][礼貌][客套]等认知特征,所以,人们会根据语用习惯、语用场景、语用对象、语用事件等将“再见、晚安、走好、88”类日常礼貌用语称呼为“道别语”或“告别语”,将它们与“道别”“告别”灵活配置运用。例如:

(13)这前所未有的、此起彼伏的“再见”之声,原来是两个孩子之间的道别,与他人的引导无关。

(铁凝《告别语》,《芳草》2011第5期)

(14)当小宝和露露那么急赤白脸地用“再见”告别时,生活才……。(同上)

言语交际中,只要不产生歧义或误解,可以遵守语用原则,使用“告别语”或“道别语”。具体说来,就是不会将“告别”之“诀别”义,用于“再见、拜拜”类日常用语里。而且,我们的调研表明,人们应用“晚安、再见、走好”等表达“道别”“告别”之情,都会自然恰当;一般只是在被询问、调查、访谈时,才会意识到“道别语”“告别语”同胞称谓的生态现实,才有可能关注它们,并思考其相关问题。

因此,在同胞称谓存续问题上,首先,以语用原则保持语言应用的自然、随意、流畅,当然,最好从现在开始,这“双”类名的“语用”实际只用于非学术性的言语交际,不用于学术性的言语表达;然后,渐进实行“关注”原则,尽量使大众了解同胞称谓之事实。我们相信,随着大众关注度的日益提高,参与意识的逐步增强,“道别语”“告别语”的存续取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三)包容推进原则

“一语两名”的实际,足以证明这不仅仅是具有生命活力的现实存在,更是需要恰当地包容推进,从而使其获得“一语一名”的术语生态位。2012年7月5日,笔者在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现代汉语研究语料库查询系统”查询“道别语”“告别语”,结果是:未找到和您的关键词“道别语”“告别语”相匹配的词形;随后,查询“道别”“告别”,其基本情形如表2所示。

表2 语料库中“告别、道别”之词频现状

显然,“告别”的使用率远远高于“道别”的词频现状,可以一定程度上说明,理论上应以“道别语”称呼“再见”类言语(我们另文探讨),为什么实际上却并非如此,而是多用“告别语”。

难道学术论文也都不用“道别(语)”,只用“告别(语)”? 2012年5月11日,我们进入“中国知网”的相关检索界面,输入“题名”和“告别语”或“道别语”,分别获得相关研究12条、0条。2018年5月1日,我们登录“中国知网”的相关检索界面,选择“文献”后,输入“题名”和“告别语”或“道别语”,分别获得相关研究36条、5条;2021年8月30日,同样,分别获得相关研究45条、5条。难道学界与“道别(语)”无缘或几乎无缘?事实是,在“题名”“道别”条件下,我们获得相关研究52条。其中与“道别语”相关,发表于期刊的有:“古诗词英译中的道别礼俗”“古诗词中道别礼俗的英译”“道别”“如何与人道别”“道别用语”“课前与课后的师生问候与道别、“《再见吧,孩子们》不只是一声道别”“上学前的道别”等8篇;发表于报纸的有:“志愿者手拿标牌向您微笑道别”“新疆军区某部倡导领导干部以‘网别’形式离任”等2篇;发表于年鉴的有:“征兵工作2009年12月10日,广州大学的学生与即将入伍的同学道别”等1篇。因此,即使是学术研究,目前也应该面对实际,采取包容原则,理清实际应用脉络,探究其存在根源。当然,这也提醒学界,积极深入地调查研究迫在眉睫。因为探索同胞类名的取舍问题,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助力语言的健康发展。

总之,针对“再见、晚安、慢走、拜”类日常言语的称呼现状,可以有的放矢地采用遵守语言生态伦理的术语引导原则、语用关注原则和包容推进原则,使“道别语”称说尽快确定,尽早普及、尽量深入人心。

三、结 语

“道别语”和“告别语”的“双胞胎”用语现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再见”类日常语类名称说的非单一性,指明了学界关注术语语言生态伦理现状的必要性。“名称可能会影响我们描述它的制度的次序,而描述次序可能会影响理论。”[6]尽管我们从实际调研、建议和对策等方面,简略分析了“道别语”与“告别语”同胞类名,认为“道别语”称说优于“告别语”。但是,如果学界不予以干预,有效确立“道别语”地位,“道别语”“告别语”之同胞类名将会持续同行下去。

可以说,“再见”类礼貌语的“道别语”“告别语”同胞类名的历史性、生态性、大众性和随意性等,需要学术研究的参与和引导。

猜你喜欢
拜拜道别晚安
晚安
言外之意
毕业道别
拜拜
什么?仅仅十年,你开玩笑,我的主!
“十年后,我陪着你。”——廖俊波和妻子的最后道别
请和不良的说话姿势说“拜拜”
跟熬夜说“拜拜”
晚安,大猩猩
这些店铺离去了,向它们道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