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道苏州,本本见江南

2022-05-26 16:33丁云
现代苏州 2022年9期
关键词:云楼砖雕姑苏

丁云

无水不江南,水是江南的灵魂。当一条流光溢彩的大运河,上下2500余年,如飘带般穿过江南,就为江南缀上了透明润泽的色彩,激发其灵动鲜活的生命力,也让江南的一切变得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水,将江南的一切连在了一起。

运河上“漂”来繁荣的商市

和昌盛的文艺交流

一条中国古代最繁忙的“黄金水道”——京杭大运河,带来了运河漕运的兴盛,也为苏州的商市带来了愈加的繁荣。“各地商人云集苏州,五方杂处,人烟稠密,贸易之盛,甲于东南。城内外大街上,商店、饭馆、酒店、茶馆、客栈、戏院等鳞次栉比,来自浙江、福建、广东、四川、云南、贵州、江西、山东、安徽等地的皮货、粮油、药材、珠宝、茶叶、腌腊、烟草等充斥于市……”这是《锦绣吴市——苏州商市史话》里,为我们展现的清代苏州商市繁荣的一页。

独特的地缘优势,让苏州拥有塘浦纵横、良畴棋布的水系网络格局。数千年来农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又令苏州百姓得以在温饱度日之余,进入不断追求生活质量的层面。商市与人们的关系最为密切,生活里边最低程度的衣食两项,都离不开商市。城市的商业兴盛,让苏城内外形成商业中心以及专业市场,商品经济并由城市向农村伸展。

至嘉庆二十五年(1820),苏州府成为仅次于北京的中国第二大城市。这座因运河贯通南北而真正勃兴起来的江南城市,也迎来了古代商市发展的一次巅峰时刻。

随着运河之水“漂流”而来的,不仅有经济的繁荣,还有文化的昌盛与艺术的交流。

1200多年前,公元8世纪中叶,中唐诗人张继坐船沿着大运河来到江南,夜泊于姑苏城外枫桥下。望着江枫渔火,寒山寺的钟声悠然敲响,满怀旅愁的诗人写下七言绝句《枫桥夜泊》。从此,枫桥寒山寺闻名天下。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苏州是典型的江南水韵古城,2500多年以来,水陆双棋盘的城市格局令无数人倾心向往。苏州运河与古城同龄。运河之水同时渗透并映衬了苏州古城悠长的历史文脉。

千百年来,沿着苏州运河,一路古驿站、古纤道、古城门、古关、古塔、古桥、古寺、古庙、古巷、古镇……既是从吴门望亭开始,经过浒墅古关、横塘驿站、虎丘古塔、七里山塘、枫桥古镇、繁华阊门、盘门三景、宝带长桥、松陵古道,最终到达平望古镇的《苏州运河十景》,也是历朝历代陆机、张翰、李白、韦应物、刘长卿、白居易、刘禹锡、杜牧、范仲淹、范成大、文徵明、唐寅、吴伟业、汪琬等众多文人墨客留下诗词无数的运河足迹。我们在《诗读运河》里循着他们的足迹,赏玩苏州运河沿线的名胜古迹,也体悟着诗人们对苏州古城的心灵体验與独特感受。

看似寻常却不普通的

姑苏人家与宅中的砖头

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东南地区的商业大都会,各路商人云集吴地,苏州地区的全晋、徽州、潮州等会馆,至今保存着不同风格的砖雕,苏州砖雕显现出包容多元文化的特性。苏州砖雕可看作是江南砖雕的集中缩影,与徽州砖雕、晋南砖雕、甘青陕砖雕和广州砖雕并列为中国砖雕的几大流派。

苏州保留了宋、明、清、民国各时期的砖雕,呈现出成系列的发展过程。《苏州砖雕》里,作者深入到老城区古宅的多重门庭院落中,远至东山、西山偏僻的古村落,调查和记录的砖雕已超过苏州市古建园林调查著录的297座砖雕门楼的范围,拍摄了数以千计的砖雕照片。在浩繁的苏州砖雕资料中,抓住砖雕门楼字牌上的砖刻纪年,以此为标尺,对苏州砖雕的建筑形制和图案纹样进行了断代研究,为一些罕有纪年的苏式古代工艺产品提供了科学的断代依据,具体而中肯地分析苏州砖雕的艺术特征,并且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揭示了苏州砖雕的文化内涵。

苏州从明中期开始用砖修造豪宅,明晚期砖修的宅院已比比皆是,且苏州的砖修宅院也带有诗、书、画一体的文人气息。岁月的侵蚀与时代的发展,让这些老宅院变了模样,当年住在那些宅院里的人与物也失去了踪影。邓邦述故居里,群碧楼的藏书去了哪儿?廖太夫人的墓碑怎么会留在了故居里?在原苏州市广济医院的更生楼里,美国医生詹姆斯·惠更生是如何一个人创办两所医院的?他的后人又是几时到访苏州寻找父辈足迹的?显耀一时的唯亭顾氏怎会在苏州城中筑有七个园子?族中顾廷龙与顾颉刚又是怎样的关系?阊门内下塘街陆肯堂、陆润庠故居里,中、西、东三宅住了家族哪些人?陆状元家的保镖与坟客又是怎么回事……

《姑苏名人故居》中,以口述实录的形式“亲历、亲见、亲闻”,收集整理了一批名人史料,有的鲜为人知,有的更正了一些坊间传闻,娓娓道来,是地地道道的江南故事。

另一个顾氏与他们的“万贯家藏”

作为苏州土著望族之一,顾氏在东汉时与陆、朱、张并称吴中四大家族。不同于《姑苏名人故居》中讲到苏州一个著名顾氏——以“江南第一读书人家”著称的顾颉刚、顾诵芬家族,《江南收藏世家过云楼》讲的是苏州另一个著名顾氏——过云楼顾氏。

过云楼顾氏不仅将过云楼和怡园与苏州地区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在百余年间,还将人文荟萃的文化学者和艺术家团结在一起,融入江南文化的大发展之中。

在150多年的传承脉络中,过云楼顾氏家族不仅仅在书画收藏方面蜚声海内,在诗词文赋、文献整理、国学研究、昆曲、古琴,甚至对西洋绘画的推介和摄影的实践上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建树和贡献,《江南收藏世家过云楼》就形象地刻画出了过云楼五代传承人的不同面貌,以及各自的成就与贡献。

在全面把握和研究过云楼文献档案的基础之上,作者多次采访过顾氏家族在世的后代子孙,书中内容读来有血有肉。比如讲到顾文彬为官,他是如何跟随咸丰皇帝倚重的朝廷要员办理案子的,给咸丰皇帝也留下了良好的印象;讲顾文彬情商很高,如何处理与两位不和谐的顶头上司之间的关系的。凭借才干与为人处世,顾文彬得以担任浙江宁绍台道员,并始建怡园。

因还在任上,园林营造便由三子顾承主持,父子间通过频繁的书信往来商定细节。顾文彬反复强调“园须绘成图样,方能动手”。顾氏父子都是精于书画鉴赏的收藏家,主人和设计师皆深谙画理,因此,怡园是以画造园的范例。

怡园初步落成,顾文彬请顾沄“分景为图”。顾沄墨法明润秀雅,笔意清丽疏古,功力深厚,气韵秀出。他不仅是丹青圣手,还善于园林设计营造。

完成的《怡园图》册,册首由俞樾题名,顾沄作图20幅,每幅图对页为园主所征亲友同仁题咏,跨越30年。20位题咏者皆是名重一时、可圈可点的显宦名流、饱学之士。

现收藏于南京博物院的《怡园图》册见证着顾氏家族命运的跌宕与传承,《顾沄怡园图》为首次单独出版。如果能在怡园展图观园,词境与琴韵、画意与园景巧妙融合,便更能体会到怡园那份独具特色的文气与匠心。

影像为证,以史为鉴

时光荏苒。如果字里行间寻觅江南的感觉还不到位,那么亦文亦图,从更视觉的角度入手吧:或以纪实的影像胶片,或以抽象凝练的水印版画。

《一城一姑苏》里,近200幅黑白摄影作品拍摄于1987年到2021年间。与此前出版的《一路一平江》《一水一盘门》二书合篇为姑苏古城人文三部曲。

影像所见,古城内依然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古迹名园”的独特风貌。风蝕剥落的白墙、青苔满布的黑瓦、穿梭的船只、光滑的石子路……处处是苏州的气息与江南的韵致,甚至连空气里水汽都能一一传达。

时代的变化终究呈现在了人们的脸上与人们的生活方式上,也体现在了环境和心境里。姑苏古城就是苏州的根,说永不变是骗人的,但依然保有那独一份的灵魂与气韵。

与于祥先生的胶片表达方式不同,沈民义先生用一百幅水印版画来展示苏州的景观,先生水墨、油画、粉彩、书法皆所擅长,最突出的成就还是在水印版画上,曾获鲁迅版画奖,在版画界有很大的影响。

《苏州百景》刀笔更凝练,色彩更宁静。这套水印版画系列,不但反映苏州的旧时风景,如古迹、园林、街巷、桥梁,还反映出时代发展的痕迹,更反映出当今苏州城乡建设的新面貌。3年创作画稿108幅,最后定为101件,共刻版800余套色,印制35000余张次。

当一切喧嚣皆化为过眼云烟时,我们以史为鉴以知兴替。

《志说苏州》里面的文章,有的浓墨重彩,有的寻幽探微,有的直说其事,苏州因此而变得更加具象化。它更像一套导航系统,引领读者打开苏州的大门,来几场苏州地域文化之旅,领略这块江南福地的风采,展示苏州地域文化的鲜活场景,吸引人们从不同角度,领略其千姿百态。里面有对各种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有趣记述,有对建筑、寺庙、遗址等文物古迹的深入解析,有对民俗、传说、地方、风土人情等的生动描述,也有详谈历史名人与苏州的不解之缘,即便有些内容我们已经耳熟能详,但由苏州市地方志工作者写来,一定会从中有全新的发现和认识。

猜你喜欢
云楼砖雕姑苏
悠悠姑苏情,酥脆“蟹壳黄”
虎丘剑池,流淌在姑苏血液中的音符
一城一心,原创歌曲《姑苏同行》致敬苏州
流落民间皇家匠户砖雕情缘
山西古代建筑的砖雕艺术
流落民间的皇家砖雕匠户
七绝·岁末染恙恰遇除夕以记之
忆旧
传统砖雕的装饰艺术及其传承发展研究
过云楼藏书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