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再衰败”现象下传统村落居住建筑更新策略研究
——以湘西地区为例

2022-05-28 08:33谭惠文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风景园林学院通讯作者
建筑与文化 2022年5期
关键词:湘西村落村民

文/谭惠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风景园林学院(通讯作者)

引言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很多传统村落逐渐走向衰落,农村人口大量流出,形成了一种“空心村”现象,致使原来具有一定历史性的农村老街巷出现衰落局面,乡村容貌以及农村经济同时慢慢趋向衰落[1]。而在这些衰败的传统村落当中,有一些村庄十分幸运地得到了外力的推动从而变得繁荣,但是很快又重新归于没落,变得越来越边缘化并且最终走向了终结。村民们在这样的村庄中生活和居住,地方归属感以及文化认同感都逐渐消磨。对于如何改善“空心村”居住条件,促进传统村落复兴,国内的实践探索大多是停留在表面环境的整治,或者是将村落改造成“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型村寨,这些方式都缺乏对于“村民”主体的全方位的考虑以及对传统村落文脉的传承与保护,使得地方文化生命力日渐衰微。

因此,传统村落居住建筑的更新与传承,既要改善与消除“乡村再衰败”现象,破解“空心村”的难题,也要保护传统村落的地域文化特色和社会人文精神,将“村民”作为主体,结合现代的人居生活功需求,实现传统村落居住建筑更新,从而提升认同感与归属感,为乡村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本文将以湘西地区传统村落居住建筑为例,探索如何通过居住建筑的更新改善乡村“再衰败现象”。

1“乡村再衰败”现象概述

1.1“乡村再衰败”现象的概念及现状分析

在中国的广大农村,在相同的大背景之下,我国的传统村落整体呈现出两种退化路径——村庄终结与村庄异化,其中最为普遍的即为所谓“空心村”的日渐“边缘化”的传统村落。这些村寨经过外来资本的强力推进以及政府的主导作用出现了短期繁荣后重新归于没落,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空心村”。而“乡村再衰败”的“再”则由此而来。政府的大力扶持和资本的强有力的推动并没有使这些传统村落走上稳步前进的道路,反而使这些村落犹如昙花一现,进入人们的视野之后又重新被遗忘。究其根本原因,大概是没有使村民产生归宿感及认同感,从而无法使村民参与到村落的自发更新当中。生活在传统村落当中的村民没有积极性,村落自然也无法变得有活力。

农田无人耕作、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老人及小孩留守在村落中、宅基地被荒废等等都是这类村落之中所常见的现象。粉饰一新的村庄与无人的街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传统村落再次被“边缘化”进而导致“乡村再衰败”的原因,除了自身发展动力跟不上市场的变化之外,传统村落的更新同现代生活方式之间的矛盾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那些注重表面环境的治理,注重建筑外观建设的“涂脂抹粉”型乡村建设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乡村再衰败”问题的[2]。

1.2“乡村再衰败”现象研究价值

我国目前正处于对“乡村再衰败”现象研究的摸索阶段,相关的理论也寥寥无几,大量的村落在走向衰败与“再衰败”,更有大量“再衰败”的农村在逐渐走向消亡与合并,而这样的现象也更加印证了研究该方向的必要性及迫切性。本研究有助于了解“乡村再衰败”现象下传统村落的更新同居民心理、居住环境、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从多种学科的视角对湘西地区传统村落居住建筑的更新方式进行探索,不但可以为日后其他地区传统村落的改造更新提供指引方向,也可以为传统村落居住建筑的更新发展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2 湘西地区传统村落居住建筑问题及现状分析

2.1 湘西地区传统村落居住建筑的现状分析

湘西地区指的主要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区,地区内的居民以土家族、侗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为主。该地区的传统村落建筑在建筑立面、构件、装饰手法等方面都能够凸显出强烈的民族文化色彩。湘西地区传统村落居住建筑类型也相当丰富,不但有“干栏式”的苗寨民居,也有岩板屋式建筑和泥砖屋式建筑,还有吊脚楼等各类传统民居。虽然种类繁多,但其中大多往往受到山形地势的影响,经常建造在河流一侧或山沟两边。建筑群的排列趋于中轴对称,也有因为交通或商业行为等因素聚居而成的梳状布局[3]。外观朴素,大多就地取材,形成顺应地势、错落有致的独特传统村落风貌。

2.2 湘西地区传统村落居住建筑的文脉传承

湘西自商周时期以来,历来是苗族、土家族、侗族的聚居地。湘西州是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古城、世界文化遗产永顺老司城遗址。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发布的五批名录当中,湘西传统村落占据了湖南传统村落的26%(湖南传统村落总数为658个,而其中有湘西传统村落170 个)。各种各样少数民族的文化影响着该地区的建筑变得多姿多彩各有特色。

2.3 现行传统村落居住建筑更新改造存在的问题

2.3.1 无法满足现代居住习惯的需求

在传统村落的居住建筑中,大多为“一”字型或“L”字型,室内很少墙体分割,空间尺度较小,适合小家庭的居住,以火塘作为精神空间[4]。屋中左右设置灶间和火塘间。火塘是人们在家中取暖、照明、做饭、睡卧乃至进行人际交往、聚会议事、祭祀神灵的重要活动场所。

湘西传统村落的居住建筑大多没有独立的就餐空间以及起居空间,同时又有许多没有实际功能的空间,对于现代的人们来说不够理想。同时作为村民自建房,没有经过专业的培养,无法充分考虑随着时代变化改变生产生活方式,而是一味地因循守旧遵照旧制进行建造,布局不够合理,流线不够清晰,缺乏预见性[5]。传统的居住建筑空间布局与新型的现代生活方式存在无法化解的矛盾,传统村落没有办法很好地适应当前社会生活习惯的需求。

2.3.2 居住建筑更新与旅游开发之间存在矛盾致使文化认同感与地方归属感缺失

湘西传统村落居住建筑是中华文明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前三批发布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均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文化旅游资源。但随着不合理的开发,居住建筑更新的过程中一味追求时代感、现代感而忽视了文化的传承,人们常以发展“饮食、居住、购物、娱乐”而忽视了当地居民文化认同感和地方归属感的建设。为了发展传统村落,许多村落开始进行旅游开发,引入其他成功案例当中火爆的、有噱头的、能带来旅客的各种手段,而使得各地的传统村落变得日趋相同。而传统村落中的村民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对于当地的传统建筑形式与特点缺乏了解,对于本地区自身的传统居住建筑也缺乏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一味地认为外来的是好的,在不顾原有建筑特点的情况下选择与村落格格不入的新型材料、新形式进行装饰,使得村落缺乏整体面貌而变得没有地域特点。同时部分政府更新传统村落时,将建筑外立面装扮一新,使得原本具有历史记忆的传统村落建筑物变得“千村一面”,没有个性特点,也正是因此丧失了村民们的地方归属感。

3 传统村落居住建筑更新策略与方法

3.1 居住建筑个性化以及风格整体化

3.1.1 居住建筑风格整体化湘西民居最大的特色就是顺应地势,依山傍水建造,建筑形态十分有机,犹如从土地之中生长出来。而湘西地区的传统村落也并非通过十分具体的规划进行建设,而是村民们自发营建的,但正是因此也创造出了独特的曲径通幽之感以及交错的院落布局之美。院墙的错落有致以及吊脚楼的鳞次栉比形成了湘西传统村落的整体风格。不仅湘西地区传统村落之中的居住建筑,其他各个地区的传统村落中也都存在着这样的特点:虽然每一幢建筑都是不同的姿态,但在材料、建筑的布局、院落的围合等各个方面都有相同的特性。所以在居住建筑的有机更新之中,我们不应该大拆大建,破坏了这样的风格整体化。

3.1.2 居住建筑个性化

湘西传统村落的居住建筑中,每幢建筑都是村民自发建造的,每一幢都顺应着场地独特的地形,没有任何一幢完全相同的房屋,它们的形态既符合地势又顺应使用者的所有需要,这恰恰是当今许多村落更新项目之中所容易忽视的部分。盲目地将建筑建造得一模一样或者是仅有两三种房型可供选择,这样的更新使得每一幢建筑都失去了它独特的个性与魅力,削弱了每一幢房屋的可识别性,而这恰恰也是村民们归属感的由来。

3.1.3 个性化与整体化的统一

现在大多数村落更新项目,为了节约成本而将所有的房屋建造得别无二致的方式是不可取的,这样的更新方式会使得湘西地区的传统村落失去其本该具备的独特魅力。所以,居住建筑的更新应当在注重风格整体化的同时,注重建筑个性化的发展,让每一座房屋,在具有其独特的可识别性的基础上进行更新,在不破坏村落肌理的基础上进行有机环境整体的微更新,这样才是正确的传统村落居住建筑的更新策略。

3.2 发挥传统村落居住建筑服务对象的主体作用

传统村落居住建筑更新的主要动力来源于居住者,想要改善“乡村再衰败”现象,实现湘西地区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就应当发挥当地村民的主观能动性。对传统民居的保护一定要建立在满足当地居住者生活需求的基础上,之后再谈发展。传统村落的居住建筑具有重要的生活属性,是人们长时间生活的地方,具有最浓厚的归属感和生活属性,通过挖掘其价值并更好地利用居住建筑对人心理的影响,则可充分发挥村民们的主体作用。湘西地区传统村落中的居民大多靠山吃山,不同的地理位置和气候造成了他们不同的维生手段,例如种植茶叶或者养殖动物。所以不同村落的居住建筑改造也应当顺应村民的要求,满足他们生活所需,如果为了建筑的美观而忽略了村民的实际需求,则会影响村民对于主动更新维护村落的积极性。

图1 湘西茶峒古镇现状(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3.3 居住建筑健康化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即使是在湘西地区的传统村落中,也可以借助先进的通信技术实现家具的智能化与健康化,在追求基本居住需求的同时也应当注重居住品质的提升。住宅的健康与环保可以让居民在其中安全、健康、舒适的生活,也是未来建筑发展的方向。传统村落居住建筑的更新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为村民提供更舒适的人居环境,也有利于留住乡村精英,减少“空心村”。

结语

传统村落的更新与发展一直是国家高度重视的焦点问题。进行传统村落居住建筑的更新与发展,是减少“空心村”、改善“乡村再衰败”现象的重要途径。如何建立村民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发挥主体作用,是传统村落更新存在的重要问题。文章通过从湘西地区传统村落居住建筑的现状、所面临的问题、研究的必要性,以及更新策略与方法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并针对改善“乡村再衰败”现象下的湘西地区传统村落居住建筑的更新方式进行了研究与总结,为湘西地区乡村再衰败现象提供了改善策略,也为其他地区“空心村”的更新提供参考方向。

猜你喜欢
湘西村落村民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油画《村落》
湘西剿匪:七十年前的历史风云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走进湘西凤凰城
湘西 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