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祠堂江氏宗祠建筑形制探析

2022-05-28 08:33吴海洋安徽省宣城市旌德县文物管理所副所长文博助理馆员
建筑与文化 2022年5期
关键词:门楼宗祠天井

文/吴海洋 安徽省宣城市旌德县文物管理所 副所长 文博助理馆员

引言

作为古代徽州社会“聚族而居”的重要物质遗存,祠堂建筑在徽州建筑发展的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徽州祠堂大规模兴起于明代,特别是明代中期徽州宗祠的大规模发展更加引人注目[1,2],至今仍保留有大量的古祠堂建筑遗存[3,4]。但由于历史及人为原因,徽州地区祠堂建筑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同时由于宗族社会的逐步解体,徽州地区大部分祠堂建筑的原有祭祖功能也逐步消失。

在现有祠堂建筑遗存中,坐落在皖南旌德县江村的江氏宗祠系清代砖木结构建筑,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座真实性及完整性较好的宗祠建筑,其原有祭祖功能亦得到较好的传承,其建筑布局和建筑体量、规模较为宏大。

本文以皖南徽州地区江氏宗祠为例,通过详实的调查解析徽州清代祠堂建筑的建筑形制及结构特征。

1 江氏宗祠历史沿革

江村,背靠金鳌山,龙溪、玉溪两条水圳分南北两向环带全村,交汇于江村西首的聚秀湖。东向高山,南北丘陵,西向空敞,地理位置比较优越。江村历史悠久,文化昌盛,人文凸显,现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江村居住的是济阳江氏家族的一支,兴盛于明代,已有600 多年的辉煌历史。至今,江村仍保存着历史的格局和环境风貌,有老街、古水圳、古水井、明代聚秀湖、古牌坊、古祠堂、古书院、古民宅等,人文积淀十分厚重。其中,作为江村祠堂建筑的典型代表,江氏宗祠是江村厚重人文积淀的重要物质载体之一。

江氏宗祠位于江村村北首,据《济阳江氏宗谱》载:江氏宗祠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 年)。其后,曾两度毁于火灾,两度重建。清代末年至民国初期有过局部的维修。1915 年的一场大火又泱及江氏宗祠,致使该祠一片狼藉。1937 年,族人众议募集,再度重修。解放以前,凡属宣徽一带的济阳江氏每年春秋两季,均到江氏宗祠举行祭祖活动。解放以后,祭祖被视为封建迷信,一度废除。江氏宗祠原本功能退出历史舞台,成为江村的小学教育场所。20 世纪70 年代初,小学搬出。近年来,江氏宗祠祭祖活动逐步恢复。

从江氏宗祠现存的结构形式、营造手法可知,该祠的平面布局具有明代特征,主体结构为清代建筑风格,即便是1937 年的重修,其形制、手法、工艺仍具清代技艺特征。直到2002 年旌德县文物主管部门对江氏宗祠组织了一次全面大修缮,包括基础地面、柱网梁架、墙体墙面、屋顶瓦面、装修装饰等,使江氏宗祠从病态恢复到了健康的面貌。

2 江氏宗祠建筑布局

江氏宗祠坐西北朝东南,沿中轴线由南至北依次有:广场、水池平桥、门楼、前天井、东西两廊庑、享堂、后天井、寝楼等(图1),总占地面积1218.64m2。其总体布局体现了文庙的建筑布局特征,亦凸显了徽州典型祠堂建筑的空间布局模式。

图1 江氏宗祠总平面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1 水池、平桥平面布局

水池、平桥居江氏宗祠中轴线上,距门楼2.38m,是江氏宗祠重要的组成建构。水池通长11.45m,进深6.84m,占地面积78.32m2。水池分东西两个,中部以平桥连接。平桥宽2.50m,进深同水池,双拱,拱径2.20m。水池、平桥四向均有石栏杆围护。石栏杆由望柱、栏板、圭脚三构件组成,通高1.13m,共32 组。水池、平桥均用矩形块石或条石砌筑,桥面条石厚16cm,横铺,内部用碎砖石和土夯实。水池底面用条石平铺。水池深1.20m。水池南北两向分别设置入水口和出水口,是江氏宗祠排水系统的重要渠道。

2.2 门楼平面布局

门楼面阔前五后七间,进深两间六架七桁外加前后挑檐;明间面阔4.91m,两次间面阔3.22m。门楼前向两梢间外凸成八字形,石质须弥座,墙体细砖净缝砌筑,方圆穿十字纹饰;墙体上部分三级镶嵌砖雕;砖雕上部以壸门装饰;屋顶盖小青瓦,沿口安装勾、滴饰件;脊砌花砖。前、后檐柱为石质方形,石柱规格32×32cm;金柱木质,柱径明、次间为34cm,梢间为20cm。金步明、次间分别开设仪门,柱间有石质须弥座,门楼前向两梢间用板壁和槅扇装成房间。

门楼全部用条石铺筑地坪,明间前向仪门两侧有抱鼓石,仪门后向为甬道;前、后设阶沿石。门楼平时开启两侧门,在举办重大仪式或祭祖活动时,开启中间大门。

图2 江氏宗祠一层平面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3 东西两廊庑平面布局

东西两廊庑均为面阔三间,进深单间三桁加挑檐单坡顶建筑,通面阔15.12m,通进深3.42m,占地面积各为51.71m2。檐柱为石质方形,柱之规格为32×32cm,石柱上部接方形木柱,规格为31×31cm;山墙柱为木质圆形,有半根被墙体包砌。东西两廊庑均用条石铺地,前檐与天井阶沿石处在同一个水平高度。

2.4 前天井平面布局

前天井是江氏宗祠采光、通风、排水的重要建构,其面阔15.60m,进深11.95m,占地面积186.42m2。天井中轴线上设置甬道,条石铺墁,宽2.73m。天井四向设阶沿石,阶沿石宽39cm;阶沿石内侧有露明排水沟,宽36cm,深25cm;甬道两边是条石铺装,比甬道低16cm。条石规格不一,五个面剁斧两遍,甬道下面有一条暗砌排水道。

2.5 享堂平面布局

享堂面阔五间22.41m,进深五间16.16m,占地面积362.15m2。前檐檐柱与金柱不在一条轴线上,这种结构布局形制比较少见,具有旌德的地方独特性。前檐明间拉大间距,柱中间距为9.75m,两次间面阔为4.02m,两梢间面阔2.19m。金柱分布比较匀称,明间面阔6.34m,两次间面阔4.15m,两梢间面阔3.87m。中金柱减去4 根;后金柱排列同前金柱;后檐檐柱为石质方柱,排列在后金柱的同一轴线上。享堂前檐明间木柱、前金柱用材硕大,柱径48cm、50cm,均为银杏材质,做工十分到位。

2.6 后天井平面布局

后天井是享堂后向,寝楼采光、通风、排水的重要建构。天井有东西两水池,平面呈长方形,水池条石铺底,块石砌壁,后、中两面有阶沿石,池长3.50m,宽2.15m,面积7.53m2,深度为1.12m。后天井中部及东西两边均设条石踏步登至寝楼。中间踏步分两跑,共8 级踏步长2.93m,两边踏步共7 级,长1.58m。天井四向,踏步两侧有石质栏杆,栏杆通高1.13m,天井均用铺筑地坪。

2.7 寝楼平面布局

寝楼面阔七间24.38m,进深三间9.84m,占地面积239.90m2,建筑面积479.8m2。明间面阔5.29m,次间3.50m,再次间亦为3.50m,两梢间为2.23m。前檐有方形石柱6 根,规格为31×31cm,前向两角柱为圆形木柱,柱径亦为21cm。前金柱、后金柱均为圆形木柱,柱径在33 ~31cm 之间;山墙柱、后檐柱柱径21cm。后向檐柱因后檐墙不在一条直线上故而不在同一轴线上。

3 江氏宗祠建筑形制

江氏宗祠始建于明代,在后期修缮过程中,其前进门楼、中进享堂及后进寝楼等建筑结构形制均逐渐融入徽州清代祠堂建筑结构风格(图3)。

图3 江氏宗祠1-1 梁架结构剖面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1 门楼形制结构

江氏宗祠门楼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共六架七桁,外加挑檐,歇山式屋顶,花砖脊,小青瓦屋面。其平面呈不规矩长方形,坐西北朝东南,梁架结构为清代风格。

门楼梁架明、次间为抬梁式搭牵,金步面阔方向用穿枋式搭牵;六架七桁外加挑檐,木雕撑栱承挑上出檐。单步梁上设拱形轩顶,轩顶以上为草架,是清代徽派建筑常用的结构式样,前后檐设飞子。

单步梁上立短柱两根支撑轩顶,短柱脚跟以木雕平盘斗托起;轩顶与单步梁间设置象鼻梁一道;轩顶直枋搭牵;梁与柱的接点处均有木雕雀替装饰。草架以短柱、牵枋搭接,柱头置桁条。面阔方向的月梁,断面呈椭圆形,梁的高度在48 ~46cm 之间;梁身正面装饰木雕画面;两端的梁眉呈圆月形。直梁之上装置木雕驼峰,由驼峰支撑额枋;额枋正面亦满布木雕纹饰。明、次间撑栱上方均有呈45 度挑出的矩形短梁,短梁上装置木雕博风板,博风板上砌砖质垂带脊,脊头、脊背上有装饰构件。

3.2 东西廊庑形制结构

东西两廊庑均为面阔三间,进深单间三桁加挑檐的单坡顶建筑。廊庑南向与门楼衔接,北向与享堂衔接。平面长方形,东西相对,梁架结构为清代风格。

东西两廊庑为单坡三桁外加挑檐式屋顶,抬梁式搭牵,面阔方向设直梁三根,进深方向设单步梁三根,柱梁接点处安装木雕雀替,梁枋间设置木雕驼峰,木雕撑拱承挑出檐,上出檐为1.60m。廓庑设拱轩,拱轩上以桁条直架屋顶。梁架举高为四七举,较门楼明间举高为缓,檐部设飞子,是清代建筑的典型做法。

3.3 享堂形制结构

享堂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减柱造,硬山屋顶,设人字轩或拱轩,10 架11 桁外加前后出檐,坐西北朝东南,梁架结构为清代风格。

享堂明、次间为抬梁式搭牵,山墙列以及后金步直向均用穿斗式搭牵;前檐三架梁上部设置拱轩,金步五架梁上设置一道象鼻梁,其上是人字轩,为软脊造;后檐单步梁上部亦设置拱轩,东、西两端与寝楼前向搭牵。

享堂梁架结构组合完全是清代徽派大木建筑的通用做法,脊部举高为六五举,檐部为四二举,前后檐均设飞子。木雕撑栱承托出檐近1.8m,梁柱接点处均有木雕雀替装置,短柱均设木雕平盘斗承托,前后檐梁枋间有木雕驼峰。享堂梁件用材硕大,前檐明间直梁,金步梁等断面都在50cm 以上,其中前檐明间直梁断面达73cm,实属罕见。

3.4 寝楼形制结构

寝楼面阔七间,进深三间,硬山屋顶,山向砌筑马头墙;明、次间为抬梁式搭牵,山墙边列为穿斗式搭牵;八架九桁外加前向挑檐,梁架结构为清代风格。

寝楼为八架九桁外加前向挑檐抬梁式搭牵,其中后金步直向,山墙列采用穿斗式搭牵;前檐明间、次间、再次间设置拱轩,梢间不设拱轩;三架梁上立短柱两根支撑轩顶,短柱以平盘斗承托,柱间设象鼻梁,轩顶上置一根枋以承托木楼板。五架梁上置一驼峰,再上是距形枋。后步以穿枋搭牵。前檐以木雕撑栱承挑出檐,直梁与枋间设置木雕驼峰。二楼有立柱5 根,短柱4 根,柱头置圆木桁条;脊桁下及前向中金桁下设置直向月梁,余为矩形枋。一楼梢间各设直跑木楼梯。前檐举高为四九举,设飞子;后檐不设飞子。一楼梁柱接点处均设置木雕雀替;二楼梁柱接点处亦安装雀替,枋、柱间则无,前向设置腰檐一道。

4 江氏宗祠典型价值特征

4.1 历史价值特征

江氏宗祠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 年),距今已有近600 多年历史。《济阳江氏宗谱》对江氏宗祠建造的来龙去脉记载明确,历史信息真实可靠,与现存建筑年代特征吻合,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作为我国宗法制度载体之一的江氏宗祠,具有强烈的直观性、真实性和可读性。同时,江氏宗祠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群策群力的产物,是特定时段、特定人群经济状况的真实记录,均体现了重要的历史价值特征。

4.2 艺术价值特征

江氏宗祠为抬梁式和穿斗式大木结构,梁架宏伟,比例均衡,搭接关系科学合理,充分展示出我国民间匠师所具有的聪明智慧和娴熟的建筑技艺。

江氏宗祠梁架气势壮观,特别是月梁的断面尺寸,其高宽之比具有明代的典型特征,梁的起栱、梁眉的制作等都具有较完美的工艺水平。

同时,江氏宗祠的木雕水平精湛一流,撑栱、平盘斗、驼峰、雀替、博缝板、额枋、轩梁、花格子等木雕,技法精细入微,百看不厌;物象生动、立体感强烈,那线条的豪放、遒劲,真让人叹为观止。石柱础、抱鼓石、须弥座等石构件,件件精美,具有很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4.3 科学价值特征

江氏宗祠梁架结构保存基本稳定,没有出现严重的走闪倾斜、拔榫脱位等病害,证实江氏宗祠大木结构体系搭接合理,用料科学,在力学掌控方面游刃有余。

江氏宗祠背阴朝阳,与村落选址中的基本要求“枕山面水”相吻合,在地里位置选用方面具有尊重自然的科学合理性。

4.4 社会价值特征

江氏宗祠在旌德县现存祠堂建筑中属于建造时间早、技艺精湛、规模较大的一座祠堂建筑,在旌德县民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是开展优秀传统教育,增进民众凝聚力的历史教科书,具有真实、形象、直观的感化作用。

江氏宗祠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是研究我国宗法制度,建筑技艺以及旌德地方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状况的珍贵实物资料。

江氏宗祠是研究明代安徽乡土建筑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一个实例,通过研究可以掌握安徽明代建筑的基本法式特征,为安徽的文物保护工作提供有力数据。

江氏宗祠是江村的公共建筑,建筑空间仍是村民集会、娱乐等健康活动的使用场所。

作为地方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江氏宗祠可以发挥旅游观光、研究等方面作用,以此带动江村经济发展。

结语

从现存的结构形制、营造技艺和营造手法可知,江氏宗祠的平面布局具有明代特征,主体结构为清代建筑风格,后虽经历多次保护修缮,但其形制结构、营造手法及施工工艺仍具清代技艺特征。

一是从祠堂的总体平面布局上,江氏宗祠由广场、水池平桥、门楼、前天井、东西两廊庑、享堂、后天井、寝楼等组成,其平面布局继承了孔庙的建筑布局基本特征,这也是徽州祠堂受到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在建筑上的体现,体现了徽州祠堂“前进门楼-中进享堂-后进寝楼”典型平面布局特征。同时,江氏宗祠平面布局又呈现不规则布局的特征,是与“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皖南地区有限的村落建设空间用地有关,祠堂沿着基地范围建设,不浪费用地,传统边界呈现不规则性,而建筑内部通过墙体、板壁的分隔又呈现出空间的规则性,徽州民居建设亦体现类似的建筑布局特征。

二是在建筑结构形制特征上,江氏宗祠门楼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共六架七桁,外加挑檐,歇山式屋顶;享堂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减柱造,硬山屋顶,设人字轩或拱轩;寝楼面阔七间,进深三间,硬山屋顶,明、次间为抬梁式搭牵,山墙边列为穿斗式搭牵。江氏宗祠从门楼到享堂再到寝堂,其建筑结构均体现了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建筑结构形式。同时,在建筑的营造年代上,均体现了清代徽州祠堂营造的建筑风格。

江氏宗祠从营建至今,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无论时代如何更迭,其均清晰地表达了明确的时代信息,这亦是其突出价值的体现,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作为徽州地域优秀的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充分发掘祠堂建筑的典型价值特征,更好地体现出其时代价值。

猜你喜欢
门楼宗祠天井
新加坡的庙宇宗祠会馆建筑
太谷明清民居门楼类型特征浅析
不同火源位置情况下的内天井结构建筑
Neve Tzedek天井住宅
天井庭园,幻境犹深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前门楼子九丈九
雨天
乐东古门楼
福建古田杉洋宗祠遗产调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