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研究

2022-05-28 08:33陈宝魁南昌大学工程建设学院
建筑与文化 2022年5期
关键词:街巷村落江西省

文/陈宝魁 南昌大学工程建设学院 讲 师

徐子健 南昌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梁佳琪 南昌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梁步青 南昌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讲 师(通讯作者)

戴政明 南昌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引言

传统村落兼具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斑驳而丰富地呈现它动态的、嬗变的历史进程的另一类文化遗产,当下面临着改善与发展,直接关系着村落人民生活质量,保护必须与发展相结合。为此,对其保护一直是个巨大的难题[1]。我国村落保护的相关研究开展较晚,主要以民居保护为主,村落仅作为民居研究的背景,未受重视。传统村落的保护意识与方法相对落后、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其保护与发展任务严峻[2]。国外传统村落保护已发展成熟,如日本在对白川村的治理中,提出以村民“自救”为主,资源利用、政府保护和资金支持为辅的保护模式[3];法国为了保护传统村落组织建立了法国最美的村庄协会,通过民众、企业、专家、政府四个层级的支持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开发工作[4];德国农村的发展采用公开透明的程序,政府在财政上的资助,村民的积极参与以及多种选择余地的规划等在现在的村落发展中起指导作用[5]。文章通过对江西省现状传统村落——城湖村的实地走访,根据村落内部保存完好的街巷空间与村落布局提出一系列符合城湖村现状的村落整体保护措施,为其提供了解决传统村落保护措施模板化问题的方法,同时也为其他传统村落的保护提供经验与借鉴。

1 江西省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现状及问题

1.1 江西省传统村落概况

江西省的传统村落资源极其丰富,全省保存至今仍有一定规模的传统村落有成百上千个,建筑存在的形式丰富多彩。截至2019 年共有五批次6799 个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入选为中国传统村落,江西省内入选的传统村落共有344 个,总数在全国第八位[6](表1)。

表1 江西省内入选传统村落(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1.2 存在的问题

1.2.1 江西省村落保护意识薄弱

实地调研江西省内数个传统村落,发现当地部分传统建筑坍塌衰败,以当地现有的技术水平难以在保证其原真性的前提下修复如初,历史遗存价值严重流失;另一方面,传统建筑的修缮需要村民支付部分费用并且日常的维护也需要一笔开支,所以多数村民放弃传统建筑而另建新居。而且村民对传统建筑的保护意识不足,墙体广告明显、修补手法粗糙明显,对传统风貌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对传统村落文化与建筑保护带来了极大的阻碍。

1.2.2 新建楼房与村落整体景观风貌不协调

在村落传统建筑保护工作进展中,因为村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技术相对落后,导致村民在村落中另起新居时,其建筑材质、构件、颜色、体量、高度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破坏了传统村落景观风貌的协调统一,为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推进带来不小的阻力[7]。

1.2.3 缺乏传统文化继承人

江西省部分传统村落地少人多,人均可耕地面积较小,生产的粮食不足自给。交通不够便利,经济水平相对较低,基础医疗、教育设施跟不上,所以大多数青壮年外出打工寻找具有更好的社会资源的生存环境,村落“空心化”。

1.2.4 村内缺少基础设施配套

村落中缺少村民生活的基础设施,如路灯、垃圾桶、长凳等,村内小卖部基本只售卖生活必需品,货品种类稀少。道路与周边泥地没有路缘石阻隔,下雨天有坑坑洼洼的积水,造成生活不便。公共空间废弃未充分利用。村落中还有许多公共空间因为缺少配套设施,不便于村民使用,变成村民堆放杂物的地方。

1.2.5 旅游开发的方向过于单一

目前传统村落缺乏产业意识,对游客群体的定位模糊,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活力与吸引力。村内未形成正规产业链,如缺少专业导游,无法突出传统建筑、古井、古门楼的文化价值,游客多是调研团队以及写生群体,以旅行为目的的外来人口较少。

2 城湖村传统村落实例分析

2.1 城湖村现状概况

城湖村位于陈坊积乡西北部、945 县道北侧、东邻龙冈上,东北与村前及其港渡接壤,西北与栎树下村接壤,西南邻涂坊村,东南邻尧坊石村。占地约一平方公里,不含村外山林。村前有乡级公路穿村而过。东通金溪县城和浒湾,西通抚州。

城湖村至今还保存有相对完整的街巷空间(图1),村落以沿塘的主街东西贯通,五条支路由主街向北部街巷延伸,形成“一横五纵,古建相连”的村落空间格局。村内有着10 处不可移动文物、34 处传统建筑、6 条传统街巷、3 口古井、2 座古门楼、1 处古塘。

图1 城湖村航拍图(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2.2 城湖村保护策略

2.2.1 村落历史景观重点保护

对村落及外围整体自然环境、空间格局关系的保护,包括风水林、古塘、农田、远山等山水自然要素的保护。保护村落历史景观应遵循以下几点:

(1)城湖村保留完整的街巷空间,保护过程中保留街巷界面,对部分破损的街巷进行修复,对街巷附近整体风貌与街巷不协调的建筑进行改造整治或者拆除。另外要避免机动车在传统街巷中穿行,避免对街巷青石板面造成破坏。

(2)对于村落中的古井、古门楼,禁止改变其形状和大小,不得设置阻碍游客观景的构筑物和建筑物。

(3)村前有一口月形大水塘——明塘,水塘在风水格局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月形水塘与周边七座小山组成“七星伴月”的风水格局,禁止改变明塘边界和大小,定期维护清理水塘环境。

(4)村落新增的基础设施如:路灯、指示牌,也要遵循传统村落整体风貌,需具有地方古风古色,严禁采用现代化的做法。

2.2.2 传统建筑分类保护

首先,按照建筑质量好坏、建筑年代、是否为不可移动文物和传统建筑分成三类;其次,进行保护、修缮、改善、整治改造、保留、拆除等整治手段;最后,对于保存完好的传统民居挂牌保护(图2),对于破损程度较小的建筑,修补并挂牌保护,对于破损严重、衰败坍塌的建筑,一方面可以将其拆除改为公共活动空间使用,另一方面也可以外租给企业。

图2 英钟山水民居(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其中,根据传统建筑材质、构件、颜色、体量、高度以及周边环境,聘用专业团队进行细微型针对的修复还原,避免修补时因技术落后而产生的瑕疵,并且满足现代化村民生活使用需求。

2.2.3 村落整体布局

城湖村现有数个未利用的公共空间供村民日常休闲娱乐,在布局上十分传统,对于开发与保护难度不高。当一个公共空间开始被村民所接受,必定是其具备了足够舒适的环境,在配套设施跟上的基础上,还需要村民、政府以及相关人员合力协作。

(1)实现“公共”空间。现状场地缺乏基础设施,导致空间废弃,只能堆砌杂物。首先需要将村民私人侵占的空间以及荒废的空间统一清理进行规划。

(2)设计绿化景观。现在的公共空间都废弃了很长时间,需要设计一些景观树、凉亭来提供成荫纳凉的功能,还有老年和儿童活动场地、散步绿道等相应的软设施与基础设施相互存托,关注适老化设施与儿童设施设计。

2.3 城湖村开发与利用策略

对于城湖村的旅游开发要结合村落主要的保护任务进行,应遵循以下三点方法:

(1)制定近、远期规划。传统建筑的修缮保护需设置在近期规划内,以“全域全景、全情全境、全产全业、全员全民、全时全日”为理念,以市场为导向,在空间格局的划分下,设置丰富多彩的旅游项目,实现旅游从单一观光到度假体验的转变,通过龙头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的设置,明确发展重点和发展步骤,从而有主有次地循序渐进地发展建设,资源旅游开发任务需要结合乡域协同发展进行远期规划。

(2)乡域旅游景区协同开发。乡域龙头项目有:竹桥古村、浒湾古镇、香谷小镇,作为乡域重点开发的旅游项目,是主要吸引游客的途径;另外在城湖村可以结合古塘做一些景观通廊;对不可移动文物改成博物馆、村史馆;结合当地悠久的印刷历史,开发游客互动项目;部分破损程度严重的传统建筑整治改造后做成特色民宿等。如金溪县游垫村在村内引入CHCD 品牌馆,建造博物馆、特色临水酒店以及空中景观廊道。村民自制本地的特色产品如丰城富硒大米、丰城冻米糖等特产售卖,并且根据本地特色,开发游客参与农业采摘等项目,让游客亲身体验,提高整体生活水平。

(3)减缓村落“空心化”。城湖村在旅游开发的过程需要很多劳动力,在建成后还有大量岗位需求,比如导游、保洁员、新建特色民宿餐厅的厨师、服务员等。对于村中的贫困户,应多扶持,给予其报亭或者固定摊位让其摆摊售卖工艺品、特产等等。村落的开发给予了村民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生活水平,带动经济发展,最终实现“保护促进利用、利用强化保护”的良性循环[8]。

结语

本文以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为主题,研究分析了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进展过程中遇到的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并且通过以城湖村为例具体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江西省内传统村落资源丰富,可开发空间较大。同时,村落的保护现状不容乐观,当地居民与政府重视不够,开发层次过于低端。此外,传统文化与建筑工艺传承断档,不能形成产业生存。

以城湖村为例发现其村落保护尚处于起步阶段,传统建筑未能及时保护与修复。同时,村民自建房屋缺少规划,极大地破坏了传统村落的整体风貌。村落公共空间未得到合理利用,村落“空心化”严重,旅游开发缺少明确规划指引,项目与发展层次单一,自主引资能力几乎为零。以城湖村传统村落为例,研究针对具体问题,从分类保护建筑、保护村落历史景观要素、政府宣传、近远期规划制定、整体的公共空间布局规划、保护与旅游开发方面提出相对应的解决策略,改善村落整体保护现状,提出开发利用的建议与战略。

猜你喜欢
街巷村落江西省
王纬华
模拟成真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江西省志•审计志》顺利通过验收
边走边唱
考了个大的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雨中的街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