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多重情与理

2022-05-30 14:06刘柳容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2年11期
关键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全词念奴娇

现代文学家、文学评论家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将苏轼列为宋词第一并论述了其词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苏东坡流传下来的词作数量多达两千多首,虽然不及南宋爱国词人陆游留存的诗歌数量多,但从词作的内容涉猎和艺术水平来说首首都是精品。在宋词的艺术风格和情感表现特色上一般可以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而苏东坡对于两种情感表现风格都非常擅长,两相融合之下形成了他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对于宋词艺术风格的发展和成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念奴娇·赤壁怀古》从整体风格上可以归属为豪放派,但其对于自然景色的细腻把握和情感表达上的独特角度,展现出了苏东坡明显的个人艺术风格。[1]这得益于他起起落落的人生际遇和其豁达广阔的胸襟,换成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将《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写的既气势磅礴又情感动人。

一、对大自然壮丽景色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苏轼出生于宋仁宗在位期间的四川眉山,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因其生性豁达、为人率真、交友广泛且喜爱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在年轻时期就见识到了祖国的大好山河,结交到了非常多的名师益友。后来进京赶考遇到一生的恩师欧阳修,其豪放的性格特点、丰富的社会阅历、敏捷的才情与诗情让欧阳修对他一见如故,相知恨晚。但是也正是因为这种性格特点,多次违背统治者意志的仗义执言使得苏轼在当时的朝廷中多次被贬。可以说苏东坡的一生是跌宕起伏、几起几落的,他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扬州、惠州、黄州等地任职,足迹可谓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2]“乌台诗案”爆发后苏东坡被贬至黄州,在面对赤壁矶气势雄浑的自然景色之時,他想到了几百年前历史上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尽管湖北黄州的赤壁并非赤壁之战的旧址,但是这个巧合的地名足以引发苏轼内心怀才不遇、空有满腔抱负却得不到施展的遗憾与无奈之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分上下两阕,上阕主要写景,描绘了万里长江奔腾而下、惊涛骇浪拍岸轰鸣的祖国山河雄浑壮美的景象。全词首句开篇就颇为不俗,在描绘自然景象的同时,还与后文中的英雄豪杰进行了时空间关系上的联系。一个“大江东去”仅仅使用了四个字,就将长江浩浩荡荡向东奔流不息的波澜壮阔尽收眼底。这四个字看似简洁却极为考验作者的炼字功底,仅仅四字就使得读者跟随苏轼的观察视角融入的诗词的意境当中来,使读者有一种仿佛身处长江之畔的身临其境之感。首句后半部分用“浪淘尽”三个字,将长江两岸的自然景象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进行了连接。以当下时空间的实景联想到过去时空间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与英雄事迹。次句同样使用了这样的使空间相互联系与转换的写作方法,当下时空间的自然景象是西边古代战争遗留下来的堡垒和遗迹,过去时空间的赤壁大战则借助于周边人之口道出,作者连用三个两个字一组的名词进行堆砌,造成一种类似排比句式的磅礴气势和音韵节奏。苏轼在第三句词在排比句式上的使用更是炉火纯青,作者连用“穿”“拍”“卷”三个动词,将长江水奔腾而下、惊涛骇浪拍岸轰鸣的壮美雄浑展现的活灵活现、跃然纸上。一个“穿”字,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形象描绘陡峭的山壁之高,在整体环境上就刻意拔高和凸显了磅礴的气势。一个“拍”字将惊涛一般的潮水刻画的雄浑有力,惊涛打在岸边岩石上发出的轰鸣之声就好似在读者的耳边一样。一个“卷”字既准群的刻画了浪涛的形态又暗含着比喻的修辞手法,更为巧妙的是这个比喻的修辞手法又是对其后“千堆雪”这个比喻的前奏和加强。陡峭的山壁高耸入云,惊涛拍在长江岸边,激起白色的浪花仿佛雪一般。面对这样一幅气势雄浑磅礴的“千里长江图”,苏东坡不禁发出了“江山如画”的感叹,祖国的大美山河犹如这一幅泼墨山水画一般长久的萦绕在作者与读者的心头。至此,苏轼在全词的上阕中从声音、形状、颜色等不同的感知方面和观察角度描绘出了长江之美,更为难得的是多种修辞手法不着痕迹的使用,使得读者通过文字艺术的魅力能够身临其境般对作者的所见所闻感同身受。这样一来,当作者用当下时空间的壮阔自然景象,联想到过去的时空间里历史风流人物都被淹没在这大浪淘沙中的描写,就会顺其自然,并不显得突兀与晦涩。上阕尾句中的“多少豪杰”与首句中的“风流人物”进行了前后呼应,彼此呼应之间更使读者能够感知到作者这样进行时空间联想的合理性,“千古”与“一时”的对比又突出了历史长河如同一瞬的历史感与厚重感,加深了这首词作的思想内涵。

诗人面对着这幅气势雄浑磅礴的“千里长江图”,毫不吝啬自己的感叹与赞美之情,并情不自禁的将自身内心的豪情壮志附加在这壮阔山河当中。从上阕的遣词造句和修辞手法使用当中,我们不难看出苏东坡对于祖国山河美如画直白赞美和无比欣赏,展现出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对自身不幸个人际遇的唏嘘与感慨

真正流传千古的文学作品肯定不是单纯依靠想象进行创作的,虽然每一个读者心目当中都有一个不同形象的“哈姆莱特”,但是所有的文学作品身上都流淌着创作者自身的情感血脉。[3]这种文学作品的情感属性与文化基因以创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和自身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就《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我们不妨运用诗歌赏析中常用的“知人论世”的方法进行解读与分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清晰而准确把握作者借景抒情抒发的是哪种情怀,托物言志是言说的哪种志向,借古喻今是通过古今对比想要排遣什么样的情绪。《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创作于作者被贬黄州之后的第二年,此时的苏轼已经四十三岁了,留给他重返京城政治舞台报效家国的机会并不多了。苏轼这次被贬谪是因为受到“乌台诗案”的影响,纵观苏轼颠沛流离的一生,“乌台诗案”可以说是他一生当中最为重要的转折点。从这次被贬谪之后苏轼再没有被朝廷启用,反而是又被贬谪至更加偏远的惠州与儋州,通过这次事件,苏轼深深感受到命运的反复无常和人生的命途多舛,他的这些思想变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中展现的极为明显,与其后期纵情的寄情于山水和美食享乐不同,此时的苏轼还对报效国家再次被朝廷启用抱有一丝幻想。

回到这首词的文本进行分析,不难发现此时苏轼的思想非常的复杂和矛盾。一方面作者通过上阕对于长江拍岸惊奇自然景色的描写和下阕对于三国时期英雄人物周瑜的刻画,借此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的无奈之情和人到中年还没有建立一番功业的忧愤之情。另一方面作者通过当下时空间与过去时空间的关联与对比,学会了从长远的历史的角度和宏观的人生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萌生了一种豁然旷达的豪放之气。

《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阕前两句是对三国时期吴国青年名将周瑜的刻画与描写,后两句是对自己情感状态的直接抒情。先看前两句,苏轼从“赤壁矶”的地名联想到三国时期奠定三足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而赤壁之战涉及到的历史人物众多,作者为何单独选取了周瑜这个人物进行详细的刻画。第一,赤壁之战孙刘联军能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一方面得益于可以凭借的长江之险,一方面得益于孙刘联军的背水一战、齐心协力,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一战孙刘联军的总指挥官大都督周瑜的运筹帷幄、雄姿英发。周瑜的军事才能在这场决定历史走向的大战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关键性作用。第二,当时的周瑜非常年轻,在担任东吴大都督这一职务时只有二十四岁,词中还写到他迎娶了吴国国色天香的小乔,与东吴国君孙权成为连襟。周瑜在如此年轻的时候就能在官场上拜将封侯,在爱情生活中拥有令人羡慕的美满婚姻,可谓是年少时就功成名就,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英雄。据史料记载,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也仅有三十四岁,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写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时的苏轼,当时四十三的作者多次遭遇贬谪,空有一腔爱国热血与宏伟志向难以实现。作者之所以选取周瑜这个历史角色进行刻画就是为了与自己的人生际遇作对比,借此为全词最后两句的直接抒情作出铺垫。苏轼在对周瑜的刻画中使用了白描式的叙事风格,讲述了周公瑾迎娶小乔和指挥赤壁之战的故事,用“谈笑间”和“樯橹灰飞烟灭”的对比,将周瑜运筹帷幄、智勇双全由英姿飒爽的少年英雄形象刻画的生动形象。

《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阕后两句先是用“故国神游”作为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既对上阕词中战场遗迹和下阕词中少年英雄周瑜形象的描写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又为接下来的直接抒情进行了铺垫和引入。词中的“笑”是作者对自己人到中年却一事无成的自我“嘲笑”,也是一种欲思报效国家却多次遭遇贬谪的无可奈何的“苦笑”。“早生华发”是用自己已经开始出现的白头发暗示自己已经盛年不再,开始走向衰老。这斑驳的双鬓既是诗人对于时间匆匆而过,不做片刻停留的感慨,也是诗人壮志未酬身已老的悲从中来和无奈心酸。全词的最后一句,作者将他那种复杂和矛盾的思想情感推向了高潮,读者阅读完整首词后还会沉浸在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绪当中,久久不能自拔。人生如梦似幻,如泡影般幻灭,这其中隐藏着作者的无可奈何与壮志未酬的一丝消极情绪,但作者并没有沉溺于这种消极情绪,而是在全词的最后一句话中笔锋一转,举起手中的酒杯祭奠那一轮明月与历史的长河。长远的歷史的角度和宏观的人生的角度的思辨,在结尾处为全词的旷达豁然意境进行了画龙点睛般的总结。

三、对历史与人生的哲理性思考

如果说《念奴娇·赤壁怀古》仅仅是苏东坡对自身不幸个人际遇的唏嘘与感慨,那么这首词还远远达不到现在的艺术成就。文学评价家林语堂先生认为,《念奴娇·赤壁怀古》之所以在宋词当中名列前茅,是因为其对于历史和人生的哲理性思想,提高了这首词的思想境界和艺术水平。作者通过古今的对比,形成了当下与过去时空间关系的联系,借助与时间观和历史观将词作推向一个更加宏大阔远的境界。这只有在如此宏大高远的思想境界之中,作者才能够借此获得心灵上和精神上的慰藉。奔流不息的长江既代表了白驹过隙的时间长河,又代表了浪花翻涌的历史长河。少年得志、雄姿英发的东吴大都督周瑜,就算赢得了赤壁之战又如何,还不是英年早逝终将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在鬼斧神工的大自然和漫长的历史变迁当中,苏轼深切的感受到了个人如同“蜉蝣天地”般的描写,这种虚无的历史意识让苏轼感到落寞与孤寂。全词如果将情感收束在此,境界上难免落入下乘。《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可贵之处在于,苏轼不仅仅看到了时间与历史流逝下生命的无偿,他还能够在更高的层次和境界上俯瞰社会和人生,通过自嘲的形式对自己进行开导,借助于诗词艺术寻求精神上的慰藉与自我解脱。

之所以苏轼在如此坎坷的人生命运中,还能一直保持豁达乐观的态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苏轼的个人性格本就是不拘小节,开朗乐观。年轻时遍访祖国名山大川的游历既开阔了他的眼界,也开阔了他的心胸。苏轼复杂与独特的思想价值观念,既包括儒家思想的入世治世与接济天下,又包括道家思想的逍遥无为何超然物外,这种儒道精神相互融合的思想价值观念是苏轼文学作品的一个独有特色。由此,苏轼通过这首词传达出关于人生的哲理性思辨,不仅阔大了词的境界,也传达给读者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

《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为北宋著名文学家和词人苏轼最具代表性的词作品,创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已经两年有余,黄州城外的赤壁矶因风景秀美,引发当时的文人墨客竞相到此游览并以此为题进行文学创作。苏轼在词中借助三国时期历史英雄人物的事迹与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惨遭贬斥,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与反差,将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遗憾和无奈展现的淋漓尽致。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将祖国大好山河、波澜壮阔的景象描绘的气势磅礴,将诗人内心满腔热血无处施展的遗憾尽数镌刻在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雄浑景色当中。苏轼在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寄托了他复杂的多重情感,首先是对于祖国河山刀工神斧、气势雄浑的大自然壮丽景色的赞美与喜爱之情,其次是对于自己一心报效国家却多次遭到贬谪的不幸个人际遇的唏嘘与感慨,最后是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展开了对于历史与人生的哲理性思考。

参考文献:

[1]王金泉.激越与温婉相和的大美华章——析《念奴娇·赤壁怀古》之美[J].语文教学通讯,2020(10):55-56.

[2]华明.诗词中对立与循环的张力——兼谈《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结构[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4(04):49-53.

[3]马丽萍.赏奇景 品苏轼 论英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放词情探隅[J].青海教育,2010(Z3):36.

刘柳容,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念奴娇·赤壁怀古全词念奴娇
念奴娇·脱贫振兴庆盛会
念奴娇·脱贫振兴迎二十大
念奴娇 国庆(外三首)
不吹不黑
念奴娇 ·白衣兴颂
基于教师角色转换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教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启发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