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理念下如何落实“育人”目标

2022-05-30 10:48张海萍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22年8期
关键词:跨学科语文课程习作

张海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部分明确指出“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那么,在新课标理念下,如何落实语文课程“育人”的目标呢?

一、关注统编教材人文主题,实现以文化人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指出:“语文课程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凝聚力、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而在“课程理念”中又这样表述:“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并旗帜鲜明地指出“立德树人是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关注语文要素,更要关注单元的人文主题。

统编语文教材以单元形式“双线”组元,“双线”即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自使用统编语文教材以来,语文要素已经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关注,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语文教师在强调语文要素重要性的同时,似乎又弱化了人文主题。那么,如何通过关注人文主题来实现育人目标呢?笔者以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为例来谈谈如何实现以文化人。

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各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如下表:

1.在单篇课文教学中落实育人目标。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语文教师就要在进行单元单篇课文教学时紧扣文本进行单元人文主题的渗透。如在《落花生》一课的教学中要渗透“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并在迁移练笔中进行巩固。在阅读策略单元课文《将相和》的教学中,除了实现提高阅读速度的目标外,教师要在完成课后练习“蔺相如、廉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中渗透识大体、顾大局的思想教育,并借助《史记》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在教学《少年中国说》时要强化爱我中华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2.在单元综合实践中落实育人目标。在单篇课文教学完成后,教师要结合学情,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落实育人目标。如“民间故事”单元,教学完单篇课文《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后可以设计以下的综合性活动:

活动一:中国民间故事我来讲——故事会。(立足拓展阅读,强化中华民间文化,渗透真善美的思想)

活动二:中国民间故事文配画——绘画展。(关注能力发展,在学科融合中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弘扬中华民间文化)

活动三:当地民间故事我来编——故事屋。(搜集整理当地民间故事,感受当地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活动四:中国民间故事“美篇”——故事页。(立足民间文化宣传,学生搜集整理民间故事简介,配上插图,编辑成“美篇”,供学生及家长阅读)

二、抓牢语言实践活动主线,实现实践育人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强调了语文学科的实践性。并在“课程理念”部分,也强调“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学习任务群。”其中的“语文实践活动”是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不是教师的实践活动。知识只有在语言实践活动中才能变成能力,素养只有在运用语言文字实践活动中才能形成。在语文教学中,用语文做成事的过程,就是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而这个过程,其实质就是在语言实践活动中育人。

以语言实践活动为主线,实现实践育人分为两个层面:

1.在语言实践活动中,通过“运用语言表达”的内容,实现实践育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思想的载体。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语言的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的同时,也在发展其思维,积淀其语言文字承载的文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语言运用中的内容,倡导积极健康的内容,引导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立文化自信。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要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品味词句,感受五壮士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通过“战争中的感人故事”的表达与交流,进一步感受新中国的来之不易,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

2.在语言实践活动中,通过“运用语言表达”的真实行动,实现实践育人。现在的语文课堂只有“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步步推进,每一步都是真实的,每一步都是在前进”(北师大王宁教授语),才能让学生养成求真务实的精神。如薛法根老师在教学《一只窝囊的大老虎》一课时,分三步进行语言实践活动:(1)紧扣课后练习题“在你不理解的地方作批注,和同学交流”,巧用同伴的“批注”,引导学生分别从“不理解的词语”“内容”“写法”三个方面进行批注,让学生真真实实地阅读文本,进行批注与交流;(2)梳理学生批注中不理解的问题,学生再次阅读文本,交流自己的理解;(3)创设情境,就学生批注的问题“我的演出是不是很窝囊”?让学生开导小作者,写一段安慰小作者的话。整个教学过程,三个板块都是在真真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学生认真阅读,仔细思考,坦诚交流,真心劝导,这个过程就是一个育人的过程,其育人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三、统整多学科的相关内容,实现学科育人

语文课程标准在”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中专门提到“跨学科学习”,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由此可见,跨学科学习已成为语文学科的一项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统整相关内容,确定好课时目标,在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过程中,实现学科育人的目的。在统编语文教材中,实现跨学科学习的方式有很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嘗试:

1.巧用说明性文本,开展跨学科阅读,实现学科育人。说明性文本涉及的知识较多,有的课文涉及地理、历史学科,如《埃及的金字塔》《冀中的地道战》;有的课文涉及物理、化学学科,如《太阳》《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还有的课文涉及生物学,如《小毛虫》《爬山虎的脚》。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联系相关的学科,开展跨学科阅读活动,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如教学《冀中地道战》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相应的学习活动:(1)搜集有关地道战的历史资料,带着问题,用较快的速度阅读,并记下所用的时间;(2)向同学介绍有关地道战的历史,要求内容清楚,语言简洁;(3)用自己的话写一写阅读后的感受。上述活动设计,基于语文学科的本质,既巩固了《冀中的地道战》一文所在单元的阅读策略,在介绍地道战的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在写感受的过程中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2.利用红色经典文本,开展跨学科实践,实现学科育人。统编语文教材中的红色经典课文有很多,如低年级语文教材中的《朱德的扁担》《吃水不忘挖井人》《邓小平爷爷植树》等课文;中年级语文教材中的《手术台就是阵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课文;高年级语文教材中的《落花生》《少年中国说》《狼牙山五壮士》等课文。这些红色经典课或是讲述英雄人物故事(如《黄继光》《军神》),或是介绍名人伟人的故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吃水不忘挖井人》),或是讲述革命历史故事(如《金色的鱼钩》),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红色经典的内容,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带领学生开展跨学科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如学习《七律长征》一课后,就可以开展“重‘走长征路”的学习实践活动:

活动一: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长征经过的省份,了解当地的气候特征,写出一份介绍红军长征路途的调查报告。

活动二:查阅当时的历史,并结合当时的局势,列出红军长征的三个原因。

活动三:利用星期天,开展小“长征”活动,徒步走一走路,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辛,写出自己“重‘走长征路”的经过和感受。

上述活动,打通了语文学科和地理学科、历史学科以及体育学科之間的通道,让学生在综合性实践活动中运用语言文字,在运用语言中受到革命文化的熏陶和教育。

3.结合单元习作,开展跨学科学习,实现学科育人。跨学科习作在真实写作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统编语文教材中,也有一些习作内容的安排,需要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如三年级习作《国宝大熊猫》《我做了一项小实验》等,四年级习作《写观察日记》《我学会了   》等,五年级习作《介绍一种事物》等,六年级习作《家乡的风俗》等。在教学这些单元习作时,教师可以根据习作内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跨学科学习,在学科链接与语言实践中实现学科育人。如教学习作课《我做了一项小实验》一课时,课前就可以与科学老师协商,根据语文学科和科学学科的课程内容共同制定教学目标。教学时可以采用“双学科”上课的方式,由科学老师带领学生做一项实验,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实验的过程以及实验中带来的惊喜和顿悟,然后语文老师再根据习作要求开展习作教学。也可以采用“双学科互融”的方式,由语文老师先提出观察要求,再带领学生开展科学实验,最后根据实验过程引导学生习作。不管采用哪种方式,都要在教学中渗透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精神,在实践中实现学科育人的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跨学科语文课程习作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习作展示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