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级驱动式”古文学习策略探析

2022-05-30 10:48胡小诗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迁移诵读

胡小诗

摘  要:针对当前小古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有梯度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通过诵读、图像化、迁移模仿和讲述等方式驱动,在“触摸—感知—理解—欣赏—内化”的过程中逐步深入地学习小古文,感受小古文的音韵美、情境美、语言美,走近国学经典,进而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关键词:层级驱动;诵读;图像化;迁移;讲述

有一种文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和根脉,是承载数千年历史却历久弥新的“活化石”,它就是文言文,也叫古文。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每册教材都有1—2篇小古文。这些小古文故事性强、语言精练、具有独特的韵味。

所谓驱动,就是施加外力使其动起来。如果学生对小古文天然的好奇能够受到有效方式的驱动,那么它将转化为兴趣、热爱甚至成为一种志趣。层级驱动,就是通过有梯度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在“触摸—感知—理解—欣赏—内化”的过程中逐步深入地学习小古文,走近国学经典,进而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一、以“诵读”驱动,赏玩音韵美

大多数教师在教学古诗文时都很重视诵读,但是请教师回顾一下大多数听到或看到的古文课堂,让学生诵读是否都是有目的的呢?在笔者的小古文课堂上,学生在感知层级的诵读通常有这样三个阶段:

阶段一:字正腔圆;阶段二:连贯通顺;阶段三:节奏韵律。

以这样三个阶段的诵读驱动小古文感知,不仅能快速消除学生对小古文的陌生感,同时也能帮助他们感受古文独特的音韵美。

相比单调枯燥地反复读,变着花样的吟诵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对小古文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在形式变换的吟诵中达到不同的学习效果。

1. 教师带着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带读,有意变换同一句话的节奏、语速、轻重,让学生跟读中体验文言语词的特点。

2. 顺着语义读。小古文的吟诵不仅要读正确,还要根据内容正确停连。比如教学《司马光》这篇课文,可以先引导学生读懂文中人,在每句话表示人物的词之后稍微停顿、拉长,读清楚这句话写的是谁。再引导学生读懂文中事,比如在一儿“没水中”和司马光“持”“击”等动作上读出对应的节奏。在有节奏、有停连的诵读中,学生对小古文的内容也自然理解了。

3. 模仿古人读。当学生沉浸在小古文的故事情境时,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学习古人读书时摇头晃脑的状态,在读出画面的基础上读出古文的韵味,感受传统文化之美。

二、以“图像”驱动,趣玩情境美

“儿童的思维是图画、色彩、音乐组成的。”小古文教学中,适当采用音效、图片、视频等图像化策略,既能辅助理解语词,又能营造出符合故事情节的紧张、激动、害怕、舒缓等氛围,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故事情境。

有些小古文很有画面感,还可以让学生动手画一画,或者借助插图来辅助学生将文言语词形象化。比如《精卫填海》中的“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和《守株待兔》中的“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学习《书戴嵩画牛》时,可以让学生画一画“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对比“今乃掉尾而斗”的样子。《守株待兔》《精卫填海》等文章还可以以四格漫画形式出现,让学生对照图画用小古文中的语句来描述。这样将文言转化为图像,更符合儿童具象思维,也能让文言文更“好玩”。

三、以“迁移”驱动,品玩语言美

古文的表达和现代文差别很大,比如常用倒装句式。《精卫填海》中的“女娃游于东海”,意思是女娃在東海游玩,“太白感其意”意思是太白被他的精神感动。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直接告诉他们“倒装”这个概念显然不合适,那么可以采用模仿迁移的方式。比如让学生模仿“女娃游于东海”,迁移着说一说“女娃在南海游玩”——“女娃游于南海”“女娃在东海溺水”——“女娃溺于东海”。“太白感其意”也可以做这样的迁移:“世人被他的孝心感动”——“世人感其孝”等。

四、以“讲述”驱动,演绎经典美

古代说书先生以抑扬顿挫的语调配上动作、神态,将故事讲得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小古文的课堂上,也可以让学生大胆模仿说书先生来讲述、表演古文故事。有趣的讲演和观演,既能让学生进一步内化小古文的语言,又能展现个性化的演绎,感受经典之美。真正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热情!

以上四个层级环环相扣,在不断进阶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感知在不断提升,从对词句意思的“点线的懂”到对故事内容和情境的“平面的懂”,再到融入自己的情感,联系自己生活的“立体的懂”,层层推进,逐步达到小古文学习的深层境界。

下面以三年级上册的《司马光》为例,具体介绍如何在小古文教学中采用层级驱动的方式。

《司马光》是整个小学阶段的第一篇小古文。这种特殊的地位决定了它必将承载着十分重要的教学任务。然而,这份使命之“重”是对于教师而言的,如何让这篇分量如此“重”的课文,能以相对轻松、有趣的方式进入孩子的世界,做到“举重若轻”呢?

(一)第一层级——以诵读驱动感知

首先是读准课文每一个字,这对于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的孩子而言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字音的错误通过同学互相纠错、教师有针对性地强化和学生自己再一次尝试得到纠正,孩子就能逐渐做到字正腔圆。

其次是在读准每个字的基础上把句子读得流畅、连贯。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齐读,让学生之间相互影响带动,把古文读连贯。

最后是读出的节奏、韵律,这需要教师发挥示范和引领的作用,让学生在咿咿呀呀跟读中初步感受古文的音韵美。

在不同的目标下,教师采用的诵读方式是不同的,在反复多次、形式不同的诵读中,学生逐渐消除了对小古文的陌生感,感知这个层级就能得到充分落实。

(二)第二层级——以图像驱动理解和体验

这篇古文的一个难点就是人称代词很多,学生容易混淆,分不清楚。借助图像化策略中的图片就能轻松解决这个难点。

比如在理解了课文内容后,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进入故事情境?可以借助一连串音效还原司马光破瓮救友的整个故事,加深学生对情境的体验,让他们读出画面感。

(三)第三层级——以迁移驱动品味和欣赏

这篇小古文虽短,其中跟现代文截然不同的语法现象却不少。如果逐字逐句地翻译,或者一本正经地讲解这些语法现象,学生的兴致一下子就没了。怎么办呢?以“群儿戏于庭”这一句为例,学生虽然不知道倒装,但是通过不停地模仿着说“群儿做什么于哪里”,对这种表达形式越来越熟悉,逐渐内化成了自己的语言。再如“光持石击瓮破之”这一句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反复变换“之”这个指示代词指代的事物,巧妙地化解文言语词的难点,让学生在玩中咀嚼、品味古文语言。

(四)第四层级——以讲述和演绎驱动内化

用古文讲述故事与让学生生硬地背诵有本质区别,一个是内化后用自己的形式表演,一个是被动地记忆。在小古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把背诵课文这根硬骨头化在有趣的师生演绎中。孩子在绘声绘色的表演中,不仅完全领悟了故事,还内化成了个性化的演绎,充分感受经典文化的魅力!

这样的“层级驱动式”小古文课堂,在一个接一个有意义、有梯度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对小古文的热情得到充分释放,又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发酵、升华。小古文的音韵美、画面美、语言美和经典美潜移默化地渗透进孩子的心田。传承中华文化的这份使命之“重”也在轻松、有趣的学习过程中悄然化作了一颗颗渴望和热爱的种子,它将伴随着孩子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生根、发芽……

参考文献:

[1]徐青. 提升小学语文小古文教学效果的方法[J]. 教师博览,2021(24):39-40.

[2]瞿婧. 初遇小古文 让童心更飞扬[J]. 小学生(下旬刊),2021(09):124.

(责任编辑:向志莉)

猜你喜欢
迁移诵读
谈物理模型在物理学习中的应用
小学数学活动经验的迁移策略
浅析迁移规律在足球教学中的影响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运用迁移学习规律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体感觉的研究进展与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