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2022-05-30 10:48卞卫红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策略

卞卫红

摘  要:“合作学习”已走进教学课堂。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活动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有明确分工的相互性学习,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能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使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地沟通,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让学生在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中主动学习,相互交流、合作竞争,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主动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学习小组;策略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相比,有很多优越性,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通过合作學习,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减轻了压力、增强了自信心,增加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因此能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

一、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小组合作学习没有效果

合作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解决个人自主学习无法解决的问题,在教学中有的教师不管课堂实际需要,完全没考虑合作效果,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宣布小组讨论时,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有的小组组长一人唱“独角戏”……教师面对这种情况有的则熟视无睹。如有一堂课,课堂上教师叫几个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大家在一起学习年历探讨年、月、日的有关知识。其中一个小组中有一个学生比较能干,虽然小组已分了工,但在整个过程中基本都是那一个同学完成的,此种合作学习缺乏实效。

(二)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成为新课改中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名词,也被广大教师接纳和使用。但在实践中发现合作学习的实施存在误区。教师片面地把“小组合作学习”视为“金科玉律”,不管什么教学内容,不问哪个年级,都要安排小组合作的讨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和过程缺乏应有的整体把握。教师走进课堂,特别是公开课,教师布置完学习任务后,就要求前后桌的同学组成小组开展讨论、研究,教师既不指导,也不监控,其结果有的学生还没有进入合作状态,就被要求交流成果;有的没有明确分工,各自为政,不知道如何合作;还有的争执吵闹不休,沟通合作无从谈起;有的分组不科学,学生趁机偷懒玩耍……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以上种种都能看出,许多课堂合作学习还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并没有发挥其特有的作用,教师对合作学习内在的本质特征缺乏深刻的认识。衡量课堂上是否实施了合作学习,关键不是看有没有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而是看学生有无合作的意识,是否掌握了合作的技能,是否产生了合作的效能。

二、如何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在小学数学课的教学中,可让学生通过课前共同预习、课中合作实验、合作操作、同桌讨论、小组交流等形式开展合作学习活动。教师布置的学习内容要有价值、有意义,不要流于形式。对于学生而言,要积极参与并做到四个学会: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要学会倾听他人的发言,学会评判他人的观点,学会接受他人的意见。每一次合作学习,都要积极参与,逐渐养成习惯。下文将小组合作学习需要培养的技能目标概括为四个方面:有效沟通、得力领导、合理分工、冲突解决。

(一)有效沟通

小组成员之间是否能够准确而有效地沟通是首要的合作技能,主要包括发送信息和接收信息两个方面。发送信息的技巧有:

1. 要清楚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用“我”或“我的”陈述,而不要用“大多数人”“有些人”“我们组”等,否则很难辨别是你的想法还是只是简单复述别人的思想感受而已。

2. 使你的言语信息和非言语信息一致,否则别人不知道你的意思究竟是什么。

3. 请求听者给予反馈。接收信息的技巧有:准确而非评价性地复述发送者所传达的意思;描述你所看到和理解的信息发送者的思想感受;陈述你对信息的理解,与发送者商讨,直至达成一致。

(二)得力领导

通常将领导定义为能够帮助小组成功完成任务和维持成员之间有效关系的人物,他们认为只有当每个人都有表现的机会、发表意见的权力时,这样每个人才会对小组更加尽力。而在实际教学中,要指派一个有指挥和引导能力的学生作为小组的领导,使得小组更有效地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领导角色的具体分配也要考虑到具体的教学任务,在教学任务比较轻松时,可以考虑轮换领导角色,组内周期轮换当小组长,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展领导能力。

(三)合理分工

小组学习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就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曾有一个古老的故事:“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因此,小组学习要想成功开展,建立分工合作的意识是必不可少的。例如:上“统计”这一课时,统计班里的同学生日在什么季节,需要有人进行调查活动(数一数),有人记录,这时就需要学生先分工,决定谁来数,谁来记,然后才能合作。分工就是让每个同学各司其职,但这并不容易,因为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所以分工的方式也不同,在小组建立之初这个问题成为突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在小组内建立民主协商的氛围,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解决冲突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难免会有争论或冲突的出现。争论或冲突的出现正表明小组成员都暴露了自己真实的见解和想法。试想如果没有一个信任民主的氛围,成员没有敞开心扉,也就不可能有争论和冲突。要想建设性、创造性地利用争论,教师应当教学生:

1. 视争论为问题解决情境,要辨清差异,而非把它看成由某人主宰的输赢的冲突。

2. 在辩论中,要让学生学会对事不对人,即针对具体的观点,而非个人。

3.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要让所有的成员发表完各自的见解再整合观点,防止在没有弄清不同的观点的之前就进行整合总结。

4. 让学生采用他人的观点或视角来看待问题,以理解他人的理论背景和看待问题的参照框架。例如在学习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有学生从长方形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不过也有学生马上负迁移想到“正方形面积=边长×4”,这时教室里一片争吵声。此刻正是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时机。让学生组成正方、反方两个小组,寻找说服对方的理由。最后再全班交流辩论,形成共识“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通过小组讨论,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也听取了别人的想法。充分利用思维冲突这一极有价值的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合作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让学习更主动,记忆更深刻,学得更有效。

三、结语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好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尝试成功的喜悦,能培养团体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教学效果。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我们还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使之更加完善,更加切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更加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程婵. 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J].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06):65-66.

[2]王锋.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 当代家庭教育,2022(05):26-28.

[3]张文艳. 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1(06):190-191.

(责任编辑:淳  洁)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策略
基于“选—练—评”一体化的二轮复习策略
求初相φ的常见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