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策略研究

2022-05-30 10:48舒秀娥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育学习模式小组合作

舒秀娥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逐渐发展起来,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发展最为迅速。因此,本文通过对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策略研究,给小学科学教育提供一点合理化的建议,希望对小学科学教学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育;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一、小学科学探究学习新要求

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起始点,小学科学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我国对于小学科学的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几年,经过不断调整,小学科学课程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得到了改善。在2001年,为了与国际接轨,国家颁布了《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确定了科学课程设置的主旨,强调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把科学探究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学生在科学课堂中应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让学生切身体会完整的探究学习活动,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多数教师希望学生在课堂中多经历探究活动,并从中得到成长,但怎样的探究活动能让学生学有所获呢?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学会获得科学知识的方法比获得更多的知识更有意义。对正处在低龄阶段的学生来说,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不等于教师完全不参与其中,教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者,由此,学生在获得结论的同时更有学习能力上的提升,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现存问题研究

(一)分组方式随意,合作意识弱

学生在科学课上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的前提在于教师对小组人员的合理编排。一般情况下,教师会采取按座位或者按学号顺序对学生进行分组,此种方法最为节省时间,而且面对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不愿服从的情况,教师也有较强的说服力。然而,教师采用此种轻松的分组方法背后存在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得较为突出。

(二)小组角色模糊,学生参与度低

在科学教学中,大部分同学倾向于与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探究学习任务,但科学课程在众多课程中的重要性“不高”以及与学生主科有较大的区别,学生、教师和家长一致认为科学课程不会参与期末考试评优,对科学课程的重视程度也随之下降。同学对将要探究学习的目标较为不明确,很多同学不清楚或者不在乎科学教学中的学习任务,对科学课不重视以及兴趣不高。在具体组员分工中,有的同学没有承担相应的角色,没有参与小组的讨论与交流。有些同学选择各自记录自己的实验数据,说明在整个小组合作过程中,小组成员的角色模糊,并未有效安排小组成员角色,这与同学的小组合作意识以及参与小组探究的态度有极大关系,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并没有发挥小组合作在探究学习中的优势。

(三)交流讨论环节表现不积极

小组合作完成科学探究之后要通过组内探究得出结论,但是很多情况下小组成员交流讨论并不积极,一方面,在组内的交流中没有积极提供有效的建议,另一方面,对其他同学提出的观点也没有积极吸收采纳。交流讨论环节作為探究学习的最后阶段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探究结果的得出与同学的交流讨论密不可分。然而,教师和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经常忽略该阶段的重要性,仅仅流于形式,以至于该环节在日常教学中的作用被弱化。

(四)教师评价方式单一,语言缺乏新颖性

在传统教学评价中,教师为主体的现象非常普遍,而在习惯性以教师为评价主体的教学中,学生对来自教师的评价极其重视,但这也导致了学生只能得到从教师一个人的角度取得的评价,有时候教师的评价不能概括小组合作的结果,或者学生在合作过程中没有表达得出的结论的机会,这也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受到限制。

三、提高小学科学分组探究学习有效性的策略

(一)合理组建科学合作小组,细化分工

通过分析,按座位或者按学号编排小组成员的方法所占比率最高,该方法为教师带来了便利,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也较为显著。因此,作为小组合作的前提,合理编排小组成员有其必要性。教师根据班级人数具体情况可以将小组人数控制在4-5人,对小组人员的确定应以了解学生为前提,例如男女比例、学习能力、同学关系以及小组凝聚力等。只有对学生性格、学习能力等有了全面了解,各小组在小组活动中才会有最好的表现。作者建议,科学教师可以在学期初期就分好小组,以后的科学课堂如需分组学习,可以让同学按照已经分好的小组就座。当然,小组成员的分工也十分重要,尤其是小组长的选择,将直接影响分组探究学习的质量和效率。每个小组中的职务包括小组长、材料员以及记录员各一名,大家各司其职,配合其他同学完成小组工作。当然,每个组员的职务也不是固定的,可以相互交换,尽量让每个同学都能体会到其他职位的重要性。

(二)充分发挥小组成员作用,提高学生参与度

对学生来说,在一个小组中分工合作,让每个成员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小组做出贡献是极有意义的事情。在培养学生参与度上,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措施:(1)优化小组组合,提高学生和谐度;(2)创设成功机会,增强学生自信心;(3)强化正面引领,保护学生自信心;(4)注重因材施教,彰显学生特色。

(三)分享探究,有效归整

“表达与交流”作为探究学习的最后一个部分,对实验结果的得出至关重要,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分享,学会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从而产生思想上的碰撞。在当前的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表达与交流”环节在科学课堂中并没有发挥其存在的意义,甚至在多数的课堂中教师将这一环节直接省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课程的研究与理解,明白各环节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当教师关注学生的想法时,学生爱思考勤动脑的好习惯也会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对学生科学求真精神的培养也极其重要。小学科学教师应让“表达与交流”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更加切实有效地发挥它的作用和意义。

(四)创新评价方式,评价多元化

在过往的课程评价中一直是教师为评价的主角,学生在评价活动中的地位被弱化和忽略,一直扮演着被评价者的角色。在常规的科学课堂中,评价活动的提出者一般都是教师,评价的过程由教师掌控,教师根据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和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学生只能接受来自教师的评价。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评价方式单一的问题尤为突出。在许多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会按照固定的思维引导学生朝着现成的答案思考,从而否定学生自身的答案。因此,创新课堂评价方式极为重要。课堂评价的不断创新和完善是科学课程改革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也是小组合作模式不断完善的需要。课堂评价作为科学课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争取使每个学生都能从评价中获得收益,体验评价过程的趣味性,让课堂评价更真实、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发挥课堂评价对学生发展的有效促进作用,让学生在这个环节有所收获。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现代社会对学生能力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当前班级授课制的教育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社会发展,许多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逐渐发展起来。其中,小组合作模式教学法是发展最迅速、最容易被广泛接受和使用的教学方法之一。本次通过对小学科学教学的研究,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了探究,发现了现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王广仁. 科学分组,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J]. 成才之路,2011(29):28.

[2]王佳文. 中芬新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比较研究[D]. 扬州:扬州大学,2019.

(责任编辑:罗  欣)

猜你喜欢
小学科学教育学习模式小组合作
小学科学教育中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
小学科学教育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发挥远程教育平台优势?探索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
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英语视听说混合学习模式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
作文评改“五步曲”
论构建英语高效互动课堂的策略
新课标下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
教育游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