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实践

2022-05-30 10:34李芷涵邓颖涛
广西教育·A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品质心理健康

李芷涵 邓颖涛

【摘要】本文基于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结合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际,总结出具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思路:丰富校园文化内涵,营造“善心”心育环境;引领在前,构建立体“善心”心育课程体系;全员培训,培养“善心”心育团队。

【关键词】心理健康 校本实践 积极心理品质 善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22-0035-03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注。自2012年建校以来,我们坚定地认为学校首先是师生心灵的家园,其次才是教学的乐园。学校坚持人本主义心理学理念,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自我实现,努力让心理健康理念浸润于整个校园文化中,将心理潜能开发融入办学特色中,让每一名师生都有幸福感、價值感和安全感。学校基于创建一所像水一样善的现代化幸福学校的愿景,提出了“让幸福人生从云景出发”的办学理念,坚持让“善”在学校无处不在,让每一个云景人享受幸福,使学校成为学生、家长向往幸福、追从向善的地方。学校心理健康工作根植于学校“水善”文化价值取向,力求为师生的幸福奠基,以“培养健康、活力,具有善良品质和发展素养的幸福少年”为目标,确立“善心”心育理念,从文化、课程、活动等方面全方位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使师生的心灵得到滋养,让校园更加和谐。

一、丰富内涵,开展“善心”心育文化建设

积极心理学研究认为,只有外部环境干预与增强身体活动联系在一起才会发生持久促进的作用,让使用者保持高频率的正向情感波动。也就是说,让学生在多样、适度的环境刺激下学习和生活,是维持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基于此,我们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环境、校风、心理氛围等对学生心灵塑造和心理素质提升的积极作用。

(一)丰富“水善”文化内涵

我们将“善”文化根植于“善心”心育文化,在学校环境的创设上,围绕“善”字命名,在校门入口处铺设一条由红、黄、蓝三原色构成的“从善大道”,寓意让孩子的多彩人生从云景出发;校园中的善园以“水善云景”雕塑为主体,由竹简、循环的水和幼苗三部分组成,整个雕塑围绕“善”核心展开。学校三栋教学楼分别以“善学”“善行”“善成”校训命名,将“让善在学校无处不在,让幸福人生从云景出发”的办学理念巧妙融入其中。“星空球场”以蓝色为基底,宛如一个大沙盘一般坐落在善学楼和善行楼之间,包容、接纳每一个孩子的天性。

(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建设

学校“善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设有办公室、沙盘游戏室、放松减压室、团体辅导室、舒心小屋(个体咨询室)等。心理辅导室每天定时开放,由专职教师接待学生来访。在学校团体辅导室,学生可以参加各项有益身心的团体游戏,如“风险投资”“画中画推理”“蜈蚣竞走”等;在心理咨询室和沙盘游戏室,学校安排专职教师帮助学生解答心理困惑,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在放松减压室,学生可以利用道具宣泄情绪和缓解压力,或利用音乐放松椅和按摩椅放松心情。这些有针对性的活动场所,呈现出简练、温馨、和谐、富有生活气息的特点,便于教师为学生提供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

(三)立足儿童视角的环境建设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让“隐形环境”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学校立足儿童视角加强环境建设,力求让每一面墙壁说话、每一个角落育人。学校把“善心”文化呈现在教学楼内的各个区域:“书法廊”弘扬“爱国爱校”精神,“音乐艺术墙”展示学校艺术活动的精彩瞬间,百名学生亲手做的“百善图”是对“积小善成大善”的完整诠释,“最美笑脸墙”展示了学生阳光自信的心理品质……每学期每班特色文化展示区分别展示低年级“我能行”良好习惯、中年级“我最棒”学习能力、高年级“我自信”心理品质,体现了我校螺旋式育人的理念。

二、引领在前,构建立体“善心”心育课程体系

(一)开设心理健康地方课程

学校统一征订地方课程教材《心理健康》,每周安排一节心育课,由专职心理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心理健康》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每一节心育课,使学生从小就树立起“幸福人生从心开始”的心理健康观念,提高学生遵循生命成长规律的意识,帮助学生初步掌握自我调节心理的方法。

(二)研发“善心教育”心理辅导课程

学校设置的心理辅导课程属于团体心理辅导的一种。它以学生心理过程中的普通心理发展需要为内容,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为目的;以课堂为载体,由专职(兼职)心理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如一年级、二年级以行为习惯为重点,三年级、四年级以人际交往为重点,五年级、六年级以青春期和升学教育为重点,心理教师根据学生发展中的实际情况调整心理辅导内容,并制订了一至六年级“善心”心理辅导课程一览表(如表1)。

(三)精心设计“善心教育”心理班会课程

心理班会课程是班主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系统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为直接目的的一种心理辅导方式。它对心理辅导技术的专业化水平要求不高,但内容更具针对性、时效性,能较快地满足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或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班主任把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一些技术、方法和素材运用于心理班会课上。如新冠肺炎疫情居家观察期间,我校开展了心理健康专题“云班会”,五年级开展了“积极行动,乐观应对”“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心理班会等,通过收集资料、项目式学习、“头脑风暴”、拟订方案等方式引导学生、家长高度重视特殊时期的心理健康,学会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在日常教学中,各班根据班级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班会课,如疫情后的返校复课,二年级开展“我和大自然是好朋友”心理班会课、三年级开展“言语有温度”心理班会课、六年级开展“新生活,向未来”“绽放生命”心理班会课。这些因势而设的心理班会主题贴近学生实际,体现了灵活性和时效性,为完善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全员实践“善心教育”跨学科心理课程

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同样肩负着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责任。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观念,既是各科教师的责任,又是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新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在“课程理念”中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引领,努力构建育体与育心、体育与健康教育融合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全面发展。由此可见,“品格”“能力”“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育心”等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是落实新课标的体现,成为我校教师们努力探索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的目标方向。语文教师积极挖掘学科教材中蕴含的丰富的、可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素材,如教学《鹿角和鹿腿》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心理剧角色扮演的方式,切身体会小鹿在不同情境下的内心感受。学生在体验中明白了事物各有自己的价值,不能只凭外表和主观去判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执教《不一样的你我他》一课时,让学生通过辨析人与人的不同,学会接纳差异,懂得欣赏他人与自己。

不同学科的教师利用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技术和方法,采用提问、小组合作讨论、实践体验等方式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素材运用于本学科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探究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等良好学习品质。例如:数学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对学业情况正确归因,以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体育课教师引导学生在各项体能训练中释放压力,培养毅力;音乐课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欣赏优美乐曲,帮助学生舒缓紧张情绪。

(五)深入落实“善心教育”活动课程

我们认为,每一个活动都是心育工作的良好契机,都能促进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更多的成长资源。我们根据核心素养概念所提倡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以及积极心理学强调的挖掘学生心理优势、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等理念,以学生能力和情感的多元发展来重构学生的学校生活;从核心素养的视角出发,关注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并以各类活动为主要落实途径。

1.“善学”活动课程

每年秋季学期伊始,学校都会举行一年级新生开笔礼,使学生在人生的启蒙阶段,通过开笔礼活动激发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庄重的仪式让学生感受到入学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是学生时代的开始,是走向成才的起点。学生从中受到激励,学会珍惜读书机会、勤奋学习。

学校还充分利用艺体活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等,使其成为学生快乐的源泉。我们发挥艺术疗愈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会放开、降低防卫心理,激发学生的想象和灵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洞察力。我们以丰富的艺体活动为载体,将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渗透到整个校园生活中。例如:学校每学期开设课后艺术特色课堂,学生可以自主选课;组织艺术节系列“云景好声音”“合唱”“个人才艺”“水善云景”书画竞赛等比赛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开设体育节系列活动、班级球赛、体育传统项目比赛等,以艺体的力量促使学生释放压力,敢于挑战自我、表现自我,培养学生自信、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

2.“善行”实践课程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行合一”“身体力行”等都是“善行”实践活动的真正含义。我们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开辟劳动教育基地和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以多元化的方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实践环境。学生利用假期到基地开展实践体验活动,在更为广阔的世界里体验探究的乐趣。例如,学生到社区服务中心开展“模拟法庭”实践活动,到市团委旧址开展“‘童学百年青年运动史”实践、到劳动教育基地开展“小小农艺师,培育新生命”种植体验活动……在各专题实践体验中,落实“健康生活”“责任担当”核心素养。

3.“善成”感恩课程

学生在求学路上,离不开家长和教师的一路相随,因此我们时刻提醒学生学会感恩。毕业课程“感恩孝亲”和“感恩母校”是我校心育品牌活动,是我校“善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年5月,毕业班学生心怀崇敬之意齐聚孔庙,以至诚之心传承中华美德。每年6月,“感恩母校”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感恩、热爱学校、报效祖国;教育学生立足今天,脚踏实地做好规划,奔向更美好的未来;鼓励学生“日行一善”,用行动关爱身边的人,关心弱势群体,如到敬老院开展慰问活动等。

三、全员培训,培养“善心”心育团队

强教必先强师。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是重视教师培训,组织教师学习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团体心理辅导技能,并善于运用于实践中。我校的心理教师培训主要分为三级层次。

一级培训:培养心理辅导团队。学校鼓励爱好心理学的教师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沙盘游戏疗法、心理绘画疗法等培训活动,鼓励教师及时运用所学成果,为学生和家长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目前,我校有专职心理教师2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7名、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2名、沙盘游戏治疗师12名,另有10名教师通过了广西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的广西心理辅导专项职业能力考试、4名教师参加全国幸福家庭种子师资培训并获得讲师资格、3名教师参加国家家庭指导师培训并通过考试。这些教师组成了学校心理辅导团队,在各年级积极发挥作用。

二级培训:培养优秀班主任。学校鼓励班主任参加各级专题心理学知识培训并力争通过考核。在班主任队伍中,有1人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书、5人获得沙盘游戏治疗师证书、3人通过广西心理辅导专项职业能力考试。

三级培训:全员培训。学校逐步形成了“以成长体验为主,专题讲座为辅”的校本培训模式,全员参加了“正面管教在学校”培训课程;每学期由学校专职心理教师开展全员培训,采用多种艺术疗法、手工疗法、运动放松法等,为教师们解压并进行心理疏导。

经过十年的实践,我校全体师生用实际行动践行“善学、善行、善成”的校训精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喜人的成绩,荣获广西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广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心理辅导室、南宁市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南宁市中小学示范心理辅导室等荣誉,形成了“善心”心育品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推进,带动了全体师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学校体育、艺术和科技成绩突出,曾获全国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活动特色单位、广西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南宁市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

心理健康教育任重道远,让学生在幸福的校园氛围中快乐成长是我校全体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下一步,我校将继续深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立更成熟、专业、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为广大学生、教师、家长及时提供优质服务,为“品质教育,学在南宁”教育品牌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心理赋能 筑梦成长:江苏省句容市实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掠影[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2(18):81-82.

[2]韩爱民,张红燕.心育,让学生眼里有光:济南市青龙街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略记[J].山东教育,2022(9):27-29.

注:本文系南宁市“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以传统书画艺术为载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2016C082)的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芷涵(1976— ),廣西上林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邓颖涛(1975— ),广东番禺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品质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特区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调查研究
浅析初中生政治教学中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论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跌宕起伏的心理健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