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双减政策下家校共育问题的思考

2022-05-30 02:38林昱宏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家校共育双减政策

林昱宏

内容摘要:2021年国家出台了新的“双减”政策,在新的“双减”政策下家校共育面临新形势,本文分析“双减”政策的新形势,找出了家校共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家校共育的相关对策,为“双减”政策下家校共育参考借鉴。

关键词:“双减”政策 家校共育 对策

2021年,国家先后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下面简称《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下面简称《教育促进法》),可看到对中国教育制度、家校教育制度进行变革的趋势,国家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在新课程的教学背景下,家庭与学校共育实践也面对了全新形势,而与此同时家庭和学校共育,也需要正视所面临“双减”政策下的各种问题,因此,在教育“双减”政策下研究家校共育问题也变得十分关键。

一.“双减”政策下家校共育面临的新形势

家校共育在我国过去三十多年的发展歷程中,由于缺乏具体法规条例的指导,多是靠经验性、自发性的。《意见》和《教育促进法》的出台,为家校共育提供了政策依据,同时也提出了的新要求,在新的政策形势下研究家校共育是本文的出发点。

1.“双减”政策对家校共育的相关要求

《意见》要求此次“双减”工作的主要目标包括以下两方面。首先在校内,教育质量与服务条件要逐步改善,学校布置教学作业更加合理,校内的课后服务活动要基本适应学校需求,学生学习回到原学校。另外,对校内外培训机构的培训活动要开展全面管理,学科类校内外培训班的各种乱象要减少,校内外培训班逐步降温。这就要求家校共育必须随政策加强,才能真正达到“双减”的目的。

《教育促进法》要求家长必须担负起家庭教育任务,家长面临着新的责任,家长需从以前甩手不管的角色变成学校的合伙人,要从孩子的“生活导师”变成孩子的“学习导师”,要与学校合作共同育孩子,同时,《教育促进法》也要求学校、教师指导好家庭教育。

2.家长教育面临新形势

在新的“双减”政策要求下,教育是要为高质量发展服务的,因此,家校共育也面临着新形势。第一,要更新教育观念。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时至今日,有的学校、家庭依旧以分数论“高低”。在学校,学校与教师以学生考试成绩评定绩效考核;在家里,家长以孩子考试成绩论荣辱。但在新政策下,需要培育的是具有核心素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因此,必须要深化教育改革,从思想上根除唯分数论,学校需要加大与家庭和社会之间的联系,以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第二,要加强家校共育合作信念。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的完美结合是最完美教育,因此,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要相互结合。家长亟须转变以往不管的角色,积极主动地与学校合作共同育人。与此同时,学校也要增强和家庭共同育人的信念,以形成最强大的家校共育合力,最大限度地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第三,《意见》和《教育促进法》要求家校双方加强学习,切实提高各自教育水平。目前,家校共育低效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部分家长学历水平低,相关知识缺少,学校部分教师缺乏更深厚的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知识。因此,为了提升家校共育效果,家校双方必须积极地学习相关知识,适当时候,学校还要组织家长进行培训,增加家校共育相关知识。

二.“双减”政策背景下家校共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家校共育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学校和家庭共同合作,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教育实践过程之中,“双减”政策下家校共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共育合作不积极,配合不密切、内容与形式单一、效果不理想等问题。

1.家校共育合作不积极

在学生的成长发展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如今,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没有意识到家校共育的重要作用,缺乏家校共育合作不积极。

一是从家长的角度来看。家长参与学校共同管理的合作不积极,对家校共育认识不到位。每个家长的学历水平不同,工作、性格以及所生活的环境都有所差异,对家校共育重要性认识也是不一样。部分家长认为,学校是孩子接受教育的场所,教育主要是学校和老师负责,教书育人是学校老师的职责,家长只用管理好孩子的生活、健康等问题。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缺乏了和学校之间建立协同育人的积极性,拖沓了家校共育。

二是从学校的角度来看。教师缺乏家校共育的积极性,加上《意见》出台后,要为学生减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老师多关注研究教学,提高课堂效率。部分教师觉得占用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一些教师会出现抵触心理,对于家校共育表现的不够积极。再加上部分教师能力的差异,一些教师甚至出现消极态度,与家长没有合共育的愿望。

三是从家校共育的活动开展来看。有些学校未开展家校共育的相关活动,教师也没有向家长讲述家校共育的重要性。家长所受的教育程度不一样,家长对待家校共育的态度也就大不一样,部分家长没有把家校共育当成一件重要的事,对家校共育没有正确的认识,更是缺乏家校共育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进行家校共育时,家长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由于家校共育上的这种错误认识,造成了家校共育不充分的局面,让家校共育无法发挥出实效性。

2.家校共育配合不密切

家校共育是家长与教师要相互配合,双方配合度越高,越默契,家校共育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许多教师希望家长可以参与到学习教学中,以一个学习者与支持者的身份参加,但有时家长和教师都可能是以一种挑剔或者不友好的态度,与对方进行沟通,致使家校合作出现分歧,配合不密切。教师和家长的交流中,部分家长的态度很不友好,导致一些教师,特别是刚刚踏入教学职业的青年教师,不敢与家长进行交流。在沟通方式上,许多活动都是学校主导,学校单方面向家长传递信息,家长只是起到一定的配合作用,真正的参与度不高。一些家长有一定的参与意识,但缺乏配合的行动。[1]双向性活动的家校共育,需要学校和家相互配合,各自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家长还应积极配合学校、老师的工作,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3.家校共育内容形式单一

目前,家校共育的形式主要是微信、QQ、家长会、电话以及网络交流平台等。教师通过QQ群、微信群发布学校要求、通知、家庭作业和学习情况等,都是通过群聊的形式,向家长传递学生在学校的一切信息,这种方式确实是给家长和学生带来了便利,但这样的形式缺乏教师与家长的单独沟通,缺乏单独了解,家校共育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缺少有效性和针对性,家校共育的形式未被好好运用。[2]在我国,现阶段家校共育的内容非常狭窄,主要还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的性格、行为、品德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并未有太多关注和重视。家长往往只追求孩子的分数,在其他方面往往按照自己已有的经验对孩子进行教育,对学校和教师的意见未引起重视。学生在成长发育的过程之中,学习成绩虽然是重点,但其他方面的培养也不容小觑。家长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只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精神、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培养不予重视,使得学生在成长发展中存在一定的发展缺陷,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在新时代,家校共育的形式也不必拘泥于傳统,应与时俱进。

三.“双减”政策背景下促进家校共育的对策

《意见》的提出意味着教育重新回归,《意见》的落实和家校共育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学校回归育人的主要阵地,教师回归育人的关键主体,学校发挥重要作用,家长承担主体责任。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学校和教师要敢于面临新形势,在新的挑战中开创新的局面。[3]学校要坚持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原则,保障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落实《意见》,促使家校共育发挥实效,实现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

1.构建高效的家校共育机制

家庭是孩子的首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首任老师,直接影响孩子的启蒙教育。家庭教育对于孩子品德教育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学校教育要取得好的成果,更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配合。[3]要做好《意见》的落实工作,需要家庭、社会、学校共同发力,学校一定要帮助家庭更新旧的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家校共育的合力。目前,家校共育很大程度上只是趋于形式,并未落到实处,只有在孩子出现问题时,家长与老师之间才会进行交流与沟通。家校共育缺乏健全的制度保障,学校应加强制度建设,将家校共育纳入到教师的常态化工作中,加强家长和学校之间的合作意识。

一是要形成良性的共育互动机制。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如何采用合理的方法教养子女,帮助儿童健康成长,可由家庭协作、共同培育开始。为了实现这一点,首先学校必须好好地和家庭教育之间进行交流,因为教学并不是校长和教师的事情,所以家庭教育对中小学生而言也尤为重要。《意见》执行后,在小学一、二年级全面取消了纸笔考核,对小学高年级考核结果不排名、不公示,进行了分级评估,分数也不再进行公示,对小孩的学业状况父母也无法进行了解。

二是要形成长远的学生发展助推机制。[4]因此,学校要加强家校共育制度的建设,将家校共育纳入到教师的日常生活中,通过搭建交流平台等方式,家长加强教师与家长之间,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强化家长与教师和学校的合作意识。在发挥学校教育主要作用,规范治理校外培训学校机构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挥协同育人机制,助力“双减”的实施。

2.提高家校共育的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决定了教育效果。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学校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坍塌”。提升双方的共育意识,明确自己在家校共育中的职责所在,发挥出自己的教育价值,提高自己在家校共育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当前家校共育任务的首要所在。

一是要提高家长的共育积极性。学校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讲清家校共育的重要性,让家长明白家校共育对于孩子成长发展的好处,从而加强家校双方的合作,避免教育的单边性。只有家长与学校共同合作、共同育人,家校教育才能开展下去。另外,还要通过有效培训,提升教师的合作能力。家校共育开展的成功与否,与教师有着很大的联系,教师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家长的态度。学校应积极开展相关的培训,提升教师的能力,帮助教师掌握必备技能。

二是建立共信共生的家校共育关系。[5]现代教育是开放的、全方位地活动,不是一个孤立、封闭的过程。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等方面的作用。学校要建立教师、学生、家长之间互动教育共育体。只有家校联手,学生才能在学校和家庭共同影响健康发展,才能实现教育合力。

3.拓宽家校共育的内容与形式

为保证家校共育的有效性,需在现有家校共育内容与形式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并拓宽家校共育的内容与形式,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家校共育,以多元化的方式弥补现有内容与形式的不足。

一是加大家校共育的内容与形式。通过家长互助中心、家长委员会、家长开放日、家长进校园等多种形式,让家长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来,在学生管理、班级制度建设等方面,广泛采纳家长的意见。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家长会、家访等,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6]在形式上,可以将学校的动态以及家庭教育方面的一些课程发布在网络平台上,还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实现各类信息资源的整合,让家校合作的形式更加多元化。通过互联网交流平台进行家校共育,可以打破空间、时间的限制,家长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到孩子在学校的状态,教师也可以获取学生的信息,家长之间还能互相学习、借鉴教育的方法。[7]

二是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作用。家校共育是一种协调家庭、学校、政府以及社会关系的培育方式,虽然学校和家庭起着重要作用,但社会的融入也必不可少,[1]要加大社会协同在家校共育之中的作用。应积极鼓励社区和校外培训机构在家校共育中发挥积极作用,实现家校共育工作的高质量运行。社区要配合学校和家庭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各地就该政策提出了一些创新的做法,比如社区组织各种亲子活动,让家长周末和孩子一起体会假期的快乐。这些活动对于促进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都有很大意义。与此同时,校外培训机构要与家庭和学校之间建立共育模式,通过资源共享等方式,提升家校共育的效果。家校共育是一个全新的教学形态,中小学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是彼此密切联系的有机体,是现代化教学体系发展的必要所在。在现代化发展的当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中国现代人才发展的重要三个支撑点[8],唯有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间建立教育合力,共同努力,方可最大化实现家校共育。

三是发展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是家校共育顺利进行的关键,如果该环节没做好,家校共育工作就很难进行。由于每个家长受教育水平有限,在进行教育时有些家长不能很好的配合学校,因此要提升家长的素质。家长学校要让家长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更新家庭教育的观念,配合学校教育的实施,进一步促进家校共育。

四是构建家校共育良好的氛围。学校帮助家长树立正确孩子的成才观、教育观,减轻孩子的学业负担,家校共育促进孩子健康全面发展。家长要主动提升自己的素养和能力,明确自己的职责,掌握一定的教育方法,让自己从“门外汉”转变为“内行”,多与教师、学校进行沟通与交流,主动进学校、进班级,成为老师有力的合作者。[9]以现代化教育治理为理念,以家校共育为支撑,提升家校共育,推动学校治理现代化,达到治理“共治”的理念。[10]家校共育构成了孩子成长的环境,是最小的共同体和组织,它影响到孩子的智力和品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我国家校共育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研究,2021,42(01):15-19.

[2]李潮海,徐文娜,康健.新时代中小学家校合作共育的理论基础与策略创新[J].现代教育管理,2019(11):12-17.

[3]马开剑,王光明,方芳,张冉,艾巧珍,李廷洲.“双减”政策下的教育理念与教育生态变革(笔谈)[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6):1-14.

[4]魏同玉.家校共同体共育学生全面发展[J].中国教育学刊,2017(10):102.

[5]康丽颖.家校共育:相同的责任与一致的行动[J].中国教育学刊,2019(11):45-49.

[6]周洪宇,齐彦磊.“双减”政策落地:焦点、难点与建议[J/OL].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1):1-11[2022-02-10].

[7]王蒙雅.以育代管:互联网环境下的家校共育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26):23-25.

[8]楊喜兵.论互联网+时代的中小学家校共育[J].成才之路,2018(03):35.

[9]杨永厚.开启家校共育的“四扇门”[J].人民教育,2020(02):8.

[10]袁亚兵,齐冰.家校合作内卷化及突破路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23(05):136-140.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家校共育双减政策
政策
政策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助企政策
政策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