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一叶绘其神 抒情议论巧点睛

2022-05-30 10:48张桂银
关键词:外貌抒情细节

张桂银

人物类文章,素来是记叙文写作中的核心题材,在考场中自然也屡见不鮮。

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人物类文章呢?

首先,我们要明确作品的立意。一篇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文章,究竟“意”在何方?回顾我们曾学过的经典课文,如《邓稼先》《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植树的牧羊人》等,我们便能感知到,人物类文章的灵魂在人物之精神。写出人物精神,发掘其可贵的思想品质,彰显其高尚的道德情操,正是该题材文章根本的主旨所在。

好文章都承载着对真善美的追求。我们写一件事,往往是为了揭示一个珍贵的哲理;同样地,我们写一个人,总是要发掘一种光辉的人格理想。然则,我们又当怎样突出人物的精神呢?这里提出三点技法供同学们学习借鉴:

一、由外而内,塑造人物形象

我们在评价一篇优秀的记人类文章时,通常会提及一个词,叫“形神兼备”。形就是外形、外貌。当然,这里的“外”也并不局限于此,类似于神态、动作、声音等诸多细节都可算作是人物的外部特点等精神风貌。

形乃神之始。从外至内,由形及神,这是我们识人的一般规律,也是我们创作的基本思路。塑造人物时,我们可以先进行一段精炼的外在形象的描写,如眼神、微笑、衣着、体态乃至于声音等,给读者一个大概的人物的印象,为叙事做出铺垫。

如很多同学愿意在考场作文中写自己的老师,那在写主体事件之前,不妨先来一段精当的外在描写。例如:

她虽然已经三十余岁了,但眉眼间还焕发着少女的神采。她很爱笑,笑起来两只眼就波光粼粼的;她说话的声音也极好听,像一串纯银的风铃在耳畔摇响。最美的是她为我们范读课文的时候,一只手在半空中款款地荡着,像浮动的轻舟,眼神也朦胧起来,情不自禁地望向远方,像忆起了什么旧梦似的。

这里的描写既有外貌,又有神态,还有声音,清清爽爽的一小段,就勾勒出了一个温柔、纯真、亲切、和蔼的语文老师的形象,令人过目难忘。

在整篇文章中,对人物外在部分的描写,篇幅宜短不宜长,简笔勾勒即可,切忌面面俱到,关键在绘出人物的神韵。只有本着这样的意识,外貌描写才能真正为文章添彩,不至于沦为闲笔、与人物精神油水分离。

要想写好外貌描写,首要的秘诀在勤观察、细观察。有条件的话,这种观察应不止于一瞬,也不止于单一状态下,最好从长期、反复、多角度的观察中,体会总结出该人物的特别之处。

外貌描写还应坚持真实的原则。有的同学总以为要将自己喜爱的人物写得越“漂亮”越好,于是便极尽所能地给人物加上各种“美颜”和“滤镜”,殊不知,这其实破坏了那份可贵的真实。失去了真实,也就失去了人物。魏巍写蔡芸芝先生,“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一块黑痣”,这不仅丝毫没有损害蔡先生的美,反倒为她增添了许多天然的少女的娇憨,多么亲切!

二、典型事件(细节),刻画人物精神

文由情生,人以事立。写人,就必须把人物置于一个真实、具体的事件中去表现。一个人物的行为,就是其内在精神的最佳证明。没有事件,这个人物就是立不住、站不稳的。事件最能深刻而生动地展现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所以,在人物类文章中,对于事件的叙述一定要占据主体位置。

事件必须要典型。什么叫典型事件?就是最具有代表性、最能衬托出人物精神的事件。像闻一多先生慷慨淋漓地怒斥反动派,就是典型事件。需注意的是,以人物为核心的文章,其记叙的部分一定要频繁闪现人物的身影,要把叙述的笔墨和镜头聚焦在人物身上,是以事托人,而非以人串事。写作的重心要明确、突出。

典型事件的叙述中,需要精彩细节的聚集。单有事件,而少细节,作品注定是干瘪的,没有生气的。如果把事件比作一枚戒指,那细节就是戒指上镶嵌的钻。有时候,事件明明很寻常,可是某些精彩绝伦的细节却能在瞬间将其点铁成金、化腐朽为神奇,令人念念不忘。

我们看张中行写叶圣陶,晚年不能起床时相送客人,还要“举手打拱”,还要“不断地说谢谢”,一两处细节就把叶老的真诚、纯善写活了!写得让人敬,让人酸,让人痛!

看臧克家写闻一多,“他走在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昂首挺胸,长须飘飘”八个字,多么大义凛然,多么卓绝千古。

可见,细节是人物的生命。好的人物一定是好的细节还原出来的。细节描写,关乎人物塑造的成败。一旦失去细节,人物就失去了水分,就枯萎、干瘪了。所以我们必须在叙事中时刻牢记细节的重要性,要让细节生长,让细节茂密。

一言以蔽之,事件让人物显现,而细节则让人物丰满。

那究竟什么是细节呢?细节就是在事件这棵树的主干上生长出的枝枝叶叶,再通俗点儿说,事件在交代“做什么”,而细节是说明“怎么做”。一个人认真听课是事件,他“脊背挺直”“目视前方”“眼神始终追随着老师粉笔的方向”就是细节。我们可以将其看作是状态的细化和过程的分解。

无从下笔时,我们可以琢磨一些尚未写到“根儿”上的字眼,然后将其具体、再具体,直至将一个动作、一个神态写到尽头。比如“他在风雪中执勤”,执勤并不具象,“他如同雕塑般站着,两肩驮着风雪,睫毛上也飞扑着雪花,然而他还是目光灼灼地巡视着交通”,再比如“她和蔼地望着我”,和蔼也没有细致到骨头缝里,“她两眼弯弯的,闪烁着柔和的笑意,那眼神好似春日的第一缕光照在我身上”,这才到了写无可写、直逼眼前的境地。

所以细节描写,就是要多追问自己几个“是怎样”,有时在基于事实的基础上,也不妨运用想象,以小说中塑造人物的笔法加入一点点虚构。

细节描写的“大家族”中,成员众多。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以至于环境(如闻一多先生的书桌“众物腾怨”),甚至一个小小的道具(如《故乡》中的闰土拣走的“香炉”和“烛台”),都在我们描写的范畴里。这就要求我们多观察、多思考、多设计、多运用。

三、抒情议论,升华人物品格

人物类文章,主体在叙事。然而,完成了事件,并不等于就完成了人物。一切文章,贵在真情实感。文学作品中所有精彩的人物形象,无一不是主观化的。他们身上都投射着作者的一往情深。

在文章的开篇或末尾,或在某些叙事段落结束的地方,我们总能看到一些抒情议论的语言,它们简短却真挚,能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比如:

——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邓稼先》杨振宁)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张中行)

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農民,感到无限的敬佩。

(《植树的牧羊人》让·乔诺)

我们多希望自己也能写出这样的句子啊!

让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些抒情、议论句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共同点。解决了这个问题,你就从此知道了在记人类文章中,到底该抒什么情,以及怎样抒情。

从内容上说,这些句子都包含了两类要素:一类是对其所塑造的人物的精当评价,这些词大多数都是意义明确、短小精悍的形容词,如“忠诚纯正”“无私”“待人厚”“伟大”;再一类是表达作者情感态度的词语,词类多样,如“骄傲”“感动”“敬佩”。所以,我们在抒情议论的时候注意这两方面即可:一是对人物做出热情洋溢又不失客观的评价,二是情真意切地表达出对人物的感情,如感激、赞美、怀念等。不然,抒情议论极易流于空泛,好似一记空拳打出去,没有力量。

从形式上说,作者们多数用了简洁有力的判断句式。如“是……是……”,这个最容易模仿。当然,也有更高级的句式,如“凡是……无不……”(双重否定句),又如“每当……我就……”“想到……我就从心底里对……感到……”,如果同学们暂时找不到更好的句式去表达情感,不妨从模仿起步,在套用、化用中慢慢地去养成自己的语感。当然,情感丰富、语言成熟的同学,还可以尝试用比喻修辞手法等许多形式去增强句子的抒情效果。

这些句子虽然字数寥寥,却能起到升华人物精神的作用。不管是文中的点缀,还是文末的总结,都使人心胸为之一热。尤其是结尾处的集中爆发,那种情感的井喷无疑将读者的情绪推向了高潮,使得人物完全地、彻底地立在了读者心中。

当然,以上几点仅仅是写作人物类文章的几个基本要素,我们当然还可以借助如对比衬托、侧面描写等方式突出人物的精神。这就需要我们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实践中不断摸索了。

猜你喜欢
外貌抒情细节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春 日
会抒情的灰绿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外貌描写慎“化妆”
外貌与内在
简论抒情体
细节取胜
请你们,把我们的外貌还给我们
『双阳』抒情十八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