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宽的笔墨时代精神探析

2022-05-30 10:48王秋力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范宽

摘 要:宋初的画家主要有荆关派的关仝和李成,他们在五代时期就享有很高的声誉,李成因其绘画的独创性,深刻地影响着北宋绘画。真正成长在北宋时期的新一代画家有范宽和开创“燕家景致”的燕文贵。通过范宽的现存典型作品,如《溪山行旅图》《雪景寒林图》《雪山萧寺图》等,对范宽的绘画思想、笔墨技法,以及范宽画风的影响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范宽的笔墨精神于时代的写照。

关键词:范宽;绘画思想;笔墨技法

一、三家鼎峙,百代标程

自魏晋南北朝起,山水绘画逐步脱离作为人物背景的地位而独立存在。唐代画家对山水本体进行表现,通过水墨和淡彩山水对山水画进行了进一步探讨,使得山水画展现出了基本的形式。至五代和北宋时期,这样的探索进入了高峰。荆浩虽活跃在五代时期,但其理论与绘画深刻地影响着关仝、李成、范宽等人,为北宋初期的绘画新面貌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

宋代山水,从技法方面来看,经历历代的探索,“师造化”,尊重客观自然,写实性强,各家笔墨各有所长。相比于在经历战乱的唐末及五代时期,宋代文人表现出的艺术风格是不同的。高人逸士远离政治,特别是山水画家,投身于自然之中,他们寄情于山水,在南北不同的山水风貌中抒发人与自然的深刻情感。一方面,因历经五代之变,北宋的文人荡平了门第之观,积极的入仕观念影响着文人学子;另一方面,唐代高度发展的禅宗思想也深刻地影响着北宋的画家。北宋初期的文化氛围,为北宋的绘画奠定了深刻的思想基础。《图画见闻志》卷一《论三家山水》谓:“画山水唯营丘李成、长安关仝、华原范宽,智妙入神,才高出类,三家鼎跱,百代标程。前古虽有传世可见者,如王维、李思训、荆浩之伦,岂能方驾?”三家山水可以说是上承五代,下启北宋中后期的绘画,为后来的文人发展奠定了基础。关仝、李成、范宽三家山水,也从不同的方面影响着后世。范宽的绘画及其深刻的文人精神,深刻影响着后来的文人发展。

二、范宽的绘画思想

(一)寻丘壑于道中

范宽,又名中正,字中立,陕西华原(今陕西铜川耀州区)人。因其性格大度,时人称他为“宽”。刘道醇在《圣朝名画评》中对范宽进行评述,其云:“范宽,姓范,名中正,字中立,华原人。性温厚,有大度,故时人目为范宽。居山林间,常危坐终日,纵目四顾,以求其趣。虽雪月之际,必徘徊凝览,以发思虑。”《图画见闻志》中记载他“性嗜酒、好道”,所谓“好道”是道家之道,好道者必有“澄怀味象”之心。在对范宽的记载中,足以看出其是一位不追求功名、淡泊名利、寄情于山水的艺术家。范宽的艺术思想反映的是一种朴素含蓄之美,这种思想是可以追溯至道家老庄思想的。这样的思想不仅仅建立在师法前人笔墨技法之中,更建立在师法自然造化中。在范宽的绘画中,也可见其思想的深刻。刘道醇在《圣朝名画评》中对范宽的评价有:“学李成笔,虽得精妙,尚出其下。遂对景造意,不取繁饰,写山真骨,自为一家。故其刚古之势,不犯前辈。由是与李成并行。宋有天下为山水者,惟中正与成称绝,至今无及之者。”虽然范宽最初学得李成,李成的成就早在范宽之前,也是北宋初期学画者所标榜,但范宽也有进一步悟道:“前人之法,未尝不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在这里,范宽所探讨的是两个学习层面:第一个层面,前人师法自然所得,去学习前人的画作,不如仔细观察真实的景物,这也是绘画者在学习过程中,由临摹前人习作到师法自然写生的过程;第二个层面,与其观察景物,不如选择与自己心性相符合的绘画风格和技巧,这个层面即绘画者由写生到创作,形成个人风格。范宽在学习过程中,由师前人到师法自然再到师心,每一步的艺术学习与创作,都具备夯实的基础,由此其作品最终具有一定高度。郭若虚将他与李成、关仝列为“三家鼎峙,百代標程”。

(二)老庄哲学下的美学观

山水绘画的发展,离不开老庄思想的影响。尤其是老庄思想的自然观、天人观,强调人是构建自然生态和谐的中心,以无我之心将自身从物欲中解放出来,尊重人类自身价值及天地万物之价值。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山水绘画会与西方风景绘画有着截然不同的绘画语言表达方式,这样的思想观,反映在山水画家宗炳所提出的“澄怀观道”及中国绘画中独特的“虚实相生”等观念中。

范宽现存作品《溪山行旅图》《雪山萧寺图》《雪景寒林图》《临流独坐图》等中的宇宙观与自然观,都充分地展现了他对“道”的理解。范宽的创作目的大致可以总结为“师心”,即在艺术创作中,“道为本,技为末”,追求心灵自由。在他的艺术作品中,同样也体现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以《溪山行旅图》为例,该作品采用三段式构图,近景为巨石,中间则是行旅的队伍,远景则是高耸的主峰,山腰留白。范宽以深厚的笔墨和独具个人手法的雨点皴、豆瓣皴等描绘山林之景,在视觉效果方面,“范宽之笔,远望不离坐外,皆所谓造乎神者也”。《溪山行旅图》之所以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长存,更重要的是其中的精神内涵,好的艺术家会追求淳朴,这种思想可以追溯至道家老庄的思想观。范宽在传达这种朴素思想时,山的主峰犹如丰碑,行旅行走于小道之中,正如庄子在《秋水》中感叹道:“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在自然之间,个人非常渺小,范宽将提名隐藏于右下树林之中,其用意不得而知。但在这幅作品中,他用有尽的笔墨,表达了无尽之意。

自然是客观存在的物质,更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自然。范宽山水中的自然观是浑然天成的,且具备整体性,不拘泥于局部。范宽擅画雪景,在他的雪景作品中能体现出道家思想的“远”与“空灵”。“远”意味着无限与超然,中国绘画对“远”的追求,可谓是对“意”的深刻表达之一。在《雪景寒林图》中,范宽以二元对立的原则,描绘着北方壮美的雪山之景,画中雪峰屏立,白雪皑皑,深谷寒林间,独立一处萧寺。前景的枯树,苍劲有力,雪气雾气弥漫山间,在虚与实、黑与白、浓与淡之中营造着沉着典雅的幽远之意。也正是这种幽远意境,体现了画面的空灵质感。范宽以精诚的创作审美状态,完成对道的追求。范宽绘画创作中的时代笔墨创造与艺术精神内涵,深刻地影响着后世。

三、范宽的笔墨技法

构造、意境、笔墨是山水绘画三个中的重要要素。在山水画的构造中,山石、树木、云水、点景人物、亭台建筑等物象的组合及位置的经营,是构成构造美的重要元素。意境的把握与营造则是绘画作品的灵魂,如画中的禅境、诗画之境等。笔墨作为形式语言,则表现为笔墨之美。绘画艺术的品评同样离不开构造、意境、笔墨三者的联系。画家陆俨少在《山水画刍议》中写道:“山水画法在唐以前,山石是没有皴的,所谓‘空勾无皴。到后来慢慢用上皴法,是在山水画上前进了一大步,再加上后人无数修改补充,形成画山石的丰富传统技法。”这一实践是数代山水画家于千万里路中的上下求索,荆浩、关仝、董源、巨然、李成、范宽等画家,无不躬耕于山水画笔墨形式的探索与意境的营造。

范宽是北宋重要的代表画家之一,其通过深刻的笔墨技法书写着内在的艺术追求,也代表着北宋时代的精神内涵。以《溪山行旅图》为例(图1),对范宽的笔墨技法进行分析。

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整体特点可以归纳为峰峦浑厚,气势雄浑,朴素且厚重,具有含蓄之美。《图画见闻志》中关于范宽的评价为:“峰峦浑厚,势状雄强,抢笔俱均,人屋皆质者,范氏之作也。”范宽绘画是极具质感的。范宽的山石用铁一般均匀的直方硬线,多以中锋用笔完成山体外轮廓的构造,山石结构多以雨点皴的组合。清代唐岱《绘事发微·皴法》中有:“王维亦用点攒,簇而成皴,下笔均直,形似稻谷,为雨雪皴也,又谓之雨点皴。”雨点皴的用笔是集中力量于笔锋,下按点凿而成,进行反复皴擦点染,以烘托山石结构,表现山石的结构和质感。这样的皴法用笔组合在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雪景寒林图》等作品中的山石整体构造中,展现了范宽笔墨技法中统一的艺术风格。

在范宽所画树法之中,以《烟岚秋晓图》《溪山行旅图》为代表的树法,第一具备整体性,第二具备装饰性。范宽所绘树木包含山头远树与近处大树两种,正如《图画见闻志》言:“范画林木,或侧或欹,形如偃盖。别是一种风规。但未见画松柏耳。”在《溪山行旅图》中,松树以远松攒三聚五的树丛形式出现,且远树以变化丰富的点浓淡相间组合。所绘近处树木,品种丰富,形象高大,以粗细适中的线条勾勒轮廓,勾勒树洞,皴擦树皮,显示其质感。在雪景中的树木,通常是以苍劲的枯枝为整体的形象出现,树木虽冬日无叶,树枝不显萧条,重重穿插,在统一中寻求变化,在变化中生发活力。其《雪景寒林图》中的远树,以远景树干重重叠叠,其树法构成与《溪山行旅图》中的远树构成相辅相成,风格一以贯之。艺术家对于其自身风格的掌握和绘画语言的运用,巧用于心,这是在长期的笔墨中所构建的自由王国之态。刘道醇在《圣朝名画评》评其树法曰:“而树根浮浅,平远多峻,此皆小瑕,不害精致,亦列神品。”刘道醇所指出的树根浮浅,笔者认为,这皆因范宽所写生创作之地与李成不同,不同的地域风貌,树木山石所呈现的形态大不相同。

范宽在绘制点景、萧寺楼阁、茅屋木桥时,以界画的手法,进行勾勒,与整体的山水相得益彰。烟云以烘染和留白等手法进行统一处理。

范宽的笔墨技法,有着不同于时代的创新,有着独树一帜的技法表达,更好地传达其好道的精神内涵,刘道醇将其作品列为“神品”。

四、范宽画风的影响

《圣朝名画评》指出:“宋有天下,为山水者,惟中正与成称绝,至今无及之者。”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写道:“关陕之士,唯摹范宽。”可见,作为宋代典型的笔墨書写者,范宽开创了时代的笔墨新风,继承者往来不绝。在宋代成长的燕文贵受范宽影响,独创风格。北宋末的李唐,也深受范宽影响,其在《万壑松风图》中既有传承范宽的典朴,又有写尽苍松的雄浑。如果说南宋画风一变始于李唐,那么由中轴式构图的厚重,到一角半边的二元对立变化,离不开李唐对范宽的传承与创新。

南宋后,受范宽《溪山行旅图》影响的作品有萧照的《关山行旅》与夏圭的《山水轴》。明清两代多有画家在作品上题“仿范宽”“拟范中立”,如沈周、文征明、王鉴、王时敏、唐岱等人对范宽风格进行模仿与研究。由此可见,范宽作品在历代画家心中具有崇高地位。

五、结语

范宽绘画中的自然观,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无论是行旅之人还是渔夫,抑或是文人雅士,皆立于雄浑壮哉的自然之境中。画中之人是渺小的,囊括这一切的自然是伟大的。这样的自然观,极具时代的前瞻性。即便是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依旧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倡导绿水青山。范宽在他的时代中不仅躬耕着笔墨的创新,也抒写着时代的精神。

通过对范宽绘画的研究学习,作为一名笔墨山水的学习者,更应该勤于笔墨的躬耕、思想的精进,在前进的时代中,实践“笔墨当随时代”的新理念,由师古人到师法自然,再到师心,在艺术的道路上拥有信念,坚定笃行。《溪山行旅图》亦如一座丰碑,树立在北宋山水中,为后人指引着前进的方向。无论在哪个时代,艺术的创新与实践都是永恒的,在后人敬仰之时,也等待着被超越。

参考文献:

[1]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20.

[2]俞剑华.中国历代画论大观[M].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6.

[3]高木森.宋人丘壑:宋代绘画思想史[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

[4]陆俨少.陆俨少山水画刍议[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

王秋力,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画山水。

猜你喜欢
范宽
《溪山行旅图》暗藏不止“范宽”二字考辨
范宽《寒江钓雪图》
浅谈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从范宽《溪山行旅图》看中华美学
浅析范宽《溪山行旅图》的绘画风格与意境
对范宽笔墨风格的解读
恢弘壮美的北宋山水画
范宽山水画的山石笔法研究综述
从点景人物看《溪山行旅图》
得意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