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考数学中一类典型的直线型轨迹问题

2022-05-30 18:52李宝娜赵继仙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中考数学

李宝娜 赵继仙

【摘 要】动点轨迹问题是中考数学经常考查的重要知识点。文章以简单的直线型动点轨迹为例,从简单到复杂,总结出此类问题的特征,并给出此类问题的一般解题思路,最后以中考真题进行模拟演练,以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找动点轨迹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中考数学;直线型轨迹问题;动点轨迹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2)24-0090-03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经常用来形容种了什么因,就得到什么果。生活中有大量这样的例子,如经常锻炼的人会有好的身体、勤劳的人生活水平会提升。数学中也有这样的例子,如图1,直线l上任一点A与直线外一定点O相连,取OA中点B,当主动点A在直线l上运动时,从动点B运动产生的轨迹也是一条直线。这其实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一种表现,因此可以称之为“瓜豆原理”,常用来找从动点的轨迹[1]。

本文围绕中考数学一类典型的直线型轨迹问题,从简单到复杂,逐渐增加要素,引导学生探索动态变化过程中的变与不变,进而得出“直线型瓜豆原理”的一般结论。

1   解题思路探究

1.1  基础认知

解题前要明确一个事实:动点与某定点的连线和定直线的夹角固定不变时,动点的轨迹为直线。

1.2  “瓜豆原理”解题思路探索

本文例子的分析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对此问题进行一般性探索,首先掌握探索的方法,其次才是结论的总结。

例1:如图2,O为定点,点P是直线AB(图中为线段,便于探索轨迹长度)上一动点,连接OP,点Q是OP上一点;当Q满足为OP中點时,随着点P在直线AB上运动,点Q的轨迹是什么?

分析:主动点P的运动导致从动点Q的运动,应采用从特殊位置开始分析,再联系一般位置的方法进行探索。

第一步,找出主动点P的初始位置,画出初始图形,如图3,图中P0、Q0、OP0均固定。第二步,利用初始位置和任意位置,借助中位线(相似模型),证明动点位置轨迹关系。连接Q0Q,如图3利用中位线得到Q0Q∥AB,依据Q0定点、AB定线,可以得出Q0Q位置固定(实际是过定点Q0,且与定线OQ0成固定夹角)。第三步,利用初始位置和终止位置,得到动点轨迹长度关系式。如图4,图中P1、Q1、OP1均固定,利用中位线得到Q0Q1∥AB且Q0Q1=AB。动点Q的轨迹为直线(上一部分),且Q的轨迹长度是P点轨迹长度的一半。

由于中点具有特殊性,为不失一般性,因此在OP上任取一点进行下一步的分析。

例2:如图5,O为定点,点P是直线AB(图中为线段,便于探索轨迹长度)上一动点,连接OP,点Q是OP上一点;当Q满足OQ=OP时,随着点P在直线AB上运动,点Q的轨迹是什么?

仿照例1的思路,完全类比操作。

第一步,找出主动点P的初始位置,画出初始图形。如图6,图中P0、Q0、OP0均固定。第二步,利用初始位置和任意位置,借助相似模型,证明动点位置轨迹关系。连接Q0Q,如图6,利用,∠P0OP=∠Q0OQ,得到 ΔP0OP∽ ΔQ0OQ,则∠OAB=∠OQ0Q,依据Q0定点、可以得出Q0Q位置固定(实际是过定点Q0,且与定线OQ0成固定夹角)。第三步,利用初始位置和终止位置,得到动点轨迹长度关系式。如图7,图中P1、Q1、OP1均固定,利用 ΔP0OP1∽ ΔQ0OQ1得到Q0Q1∥AB且Q0Q1=AB。动点Q的轨迹为直线(上一部分),且Q的轨迹长度是P点轨迹长度的。

例1和例2中,都有位似的影子,并且可以看到整个探索过程大致分为三步:第一步,找起点,画出初始图形;第二步,利用初始图形与任意中间位置组成相似模型,得出轨迹位置;第三步,找终止位置,利用初始位置和终止位置,求出轨迹长度。

下面进一步加入变化的因素,继续探索。

例3:如图8,O为定点,点P是直线AB(图中为线段,便于探索轨迹长度)上一动点,连接OP,将线段OP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可改为任意α),并放缩为原来的n倍,得到OQ,随着点P在直线AB上运动,点Q的轨迹是什么?

第一步,找起点,画出初始图形。如图9,实际是把OA绕点O顺时针旋转90°,放缩为原来的n倍,图中OQ0、OP0均固定。第二步,利用初始图形与任意中间位置组成相似模型,得出轨迹位置。连接Q0Q,如图10,利用,∠P0OP=∠Q0OQ=90°-∠POQ0,得到△P0OP∽△Q0OQ,则∠OAB=∠OQ0Q,依据Q0定点,可以得出Q0Q位置固定(实际是过定点Q0,且与定线OQ0成固定夹角)。第三步,找终止位置,利用初始位置和终止位置,求出轨迹长度。如图11,实际是把OB绕点O顺时针旋转90°,放缩为原来的n倍,图中OP1、OQ1均固定,利用ΔP0OP∽ΔQ0OQ得到Q0Q1=nAB。并由图12可以得到Q0Q1与AB所夹的角为90°(或α)。动点Q的轨迹为直线(上一部分),且Q的轨迹长度是P点轨迹长度的n倍。

由例3可以知道,即使加入旋转放缩的因素,整个探索的过程也不会发生变化,虽然结论上发生了变化,但依旧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轨迹相对位置不变;②轨迹长度与旋转放缩的比例有关。

接下来以一个具体题目为例开展演练,进而总结题目满足什么条件、结论具有什么特征。

例4:如图13,在正方形ABCD中,AB=1,P是边BC上的一个动点,由点B开始运动,运动到C停止。连接AP,以AP为直角边向右侧作等腰直角三角形,另一个顶点为Q。则点P从B运动到C的过程中,点Q的运动路径长为__________。

该题依旧有动态的变化,因此仍采用“特殊联系一般”的分析方法。第一步,找起点,画出初始图形。如图14,点P的初始位置为B,此时以AP为直角边作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即为△ABC。第二步,利用初始图形与任意中间位置组成相似模型,得出轨迹位置。连接CQ,如图15,利用,∠BAP=∠CAQ=45°-∠PAC,得到ΔBAP∽ΔCAQ,则∠ABP=∠ACQ=90°,由AC为定线,可知Q始终在固定直线上运动。第三步,找终止位置,利用初始位置和终止位置,求出轨迹长度。如图16,点P的终止点为C,此时以AP为直角边作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记为ΔACE,从图形位置可以直接得点Q的轨迹为CE,长度为。

仿照前面4个例题,把点Q的运动(CE)与点P的运动(BC)联系在一起。利用,

∠BAC=∠CAE=45°,得ΔBAC∽ΔCAE,得到,即得到动点Q的轨迹为直线(上一部分),且Q的轨迹长度是P点轨迹长度倍。

实际上,例4为例3的一种情况:主动点P在定线段BC上运动,连接AP后,将AP绕点A逆时针旋转45°,并扩大为原来的倍,得到从动点Q,则点Q运动轨迹也为线段(且与点P轨迹夹角为45°),且点Q的轨迹长度是点P轨迹长度的倍。由此可见与题目是否描述为旋转没有关系。

1.3  “瓜豆原理”解题思路总结

通过前面例题的探索,可以得出一个关于“瓜豆原理”的结论:分析背景条件后,若主动点P、从动点Q与定点A连线的夹角为定值(可以看作旋转角,记为α),且从动点Q、主动点P与定点A连线的比值为定值(不妨记),则从动点Q的轨迹与点P保持一致,即当点P在线段上运动时,可以得到如下结论:①点Q在线段上运动;②运动轨迹的夹角α,从动点轨迹长度与主动点轨迹长度的比值为定值k。

2   总结

动点轨迹问题是中考数学经常考查的重要知识点,同时也是学生纵向调用知识的难点,本文不断添加变化的条件、提取特征、总结方法的整个过程是可以迁移的。

“瓜豆原理”既是结论,也是探索过程,尤其当中涉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的操作原则以及“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索方法,是初中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务必要掌握的内容。

【参考文献】

[1]何华军.凸显思维过程,提升解题能力——对一道直线型轨迹问题的探究[J].初中数学教与学,2020(11).

【作者简介】

李宝娜(1988~),女,汉族,河南安阳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应用数学。

赵继仙(1991~),女,汉族,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中考数学
中考数学压轴题的赏析与思考
浅谈中考数学复习的有效策略
中考数学学生答题时间合理分配
浅析如何提高中考数学第二轮复习的效率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浅谈中考数学复习策略
中考数学高效复习的分析和探究
浅析中考数学复习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