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真我之声,显个性色彩

2022-05-30 10:48刘淑玲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2年33期
关键词:陶渊明色彩文学

刘淑玲

阅读文学作品时,从自己的感受出发,用简要的文字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分析和评价写出来,就是文学短评。写文学短评,有利于梳理、积累个人的阅读经验,领悟创作、鉴赏的规律,提高文学审美能力。文学短评虽然篇幅短小,但是它也必须是一篇观点鲜明、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语言流畅、短小精悍的文章。文学短评“好”的标准是什么呢?是能发出内心真实、鲜活、质朴的“真我”声音,切切实实传达符合年龄实际的感悟,有独到见解,具有个性化色彩。“真我”的声音以作品为底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历,发挥诗意的想象,力求有自己的发现,展现“我”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高雅的鉴赏品位。

那么,文学短评怎样发“真我”之声,展现个性色彩呢?

一、读懂文本是前提

写好文学短评的基础是“懂”。没有读懂,就没有鉴赏和品评。没有读懂,就难以理解作品的思想精髓,不能真实地展开“我”鲜活的思绪。真情实感最排斥不懂装懂,即使再侃侃而谈也是乏味肤浅的,因为失去了“我”对作品灵动飞扬的审美品味。我们要认真品读作品,对作品的情感、形象、思想内涵、艺术特点等形成自己的理解,抓住自己感触最深的地方,以此展开讨论。

二、选择一点作切口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从多方面触动我们的情思,引发我们的思考,这些点都可以作为我们评论的切口。比如作者如何渲染气氛,怎样描摹景物,抒发了什么情感,运用了哪些手法等,都可以成为评论的焦点。写短评时要能够聚焦,抓住自己感触最深的、具体的点展开评论,才易于表达真情实感,如果面面俱到,很容易流于表面。越是小的点,深入探究越能产生非凡的见解,挖掘出文学作品的深层含义。

三、按步评论有逻辑

文学短评虽短,但行文脉络也要完整。较典型的布局是“总评—精叙详议—收束全文”。总评是对评论对象做总体评价,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精叙详议是根据评论对象,有选择地引述或简要复述文本,分析评论对象的本质特征及形成过程;最后揭示对评论对象的情感评价和思想评价,收束全文。在总评部分,陈述(叙述和引述)是为鉴赏评议服务的;精叙和详议应让“真我”发声——不平庸的短评恰是在“用文本分析评论对象特征”这一部分写得贴切、深刻,“真我”的声音和个性色彩常常在此“潜伏”;收束全文是对评论对象的回扣,形成闭环,起到重申观点的作用。用问句收束全文可发人深省;用抒情句回扣评论对象可深化情感,张扬个性色彩;用对偶句总结可收到凝练有力的效果。怎么结尾,是有技巧的,取决于“我”的个性需求——想要一个怎样的短评意境。

四、深挖文本现真我

这是文学短评的重中之重,下面以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为例来谈。

1.探究根源求深刻

从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语言表达、思想内涵等入手,在阐述自己的观点后,一定要追问“为什么”,多角度分析成因,使评论厚重且有独特见解,可以从作者的创作意图、性格追求、人生经历、文学主张、思想境界、作品体例等角度来分析。比如评论陶渊明《归园田居》的语言风格,首先发问“为什么语言质朴自然却能穿透人心”,再从陶渊明的性格、人生经历、文学主张等角度分析成因,便会深刻得多。

2.生发联想拓宽度

联系实际和亲身见闻,文学作品使“我”联想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情感世界,让“我”受到了怎样的启发……这样的描述分析,有利于拓展认识的宽度、思想的深度。比如评论陶渊明《归园田居》的语言风格自然质朴,要写清楚“我”产生的联想和受到的启发:“正如在简单自然里,精神得到了净化,生命变得清澈而纯粹,这是他在官场百转千回苦苦挣扎的意义。心中尽纯粹,笔下皆自然。”

3.揭示意义有个性

个性化见解的起点是以正确的价值觀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容。对作品的某一角度作不同阐释,或对作品的其他角度有不同观点,利于抒发独到的感悟和理解。挖根源、找同类、生联想,使评论有全新的解读、独特的分析,展示“我”之个性色彩。比如揭示陶渊明《归园田居》自然质朴的语言风格的意义和价值:“简单纯粹的语言,剥离了费力的猜测和解析,更适合‘为心声,具有普适性,让思想释压,展现了他辞官后真实的心境,而我们在这样自然的语言里,看到了一个诗人的灵魂。”

【常见误区】

1.以叙代评

这种现象是指评论停留在对作品的引述和复述上,没有议论或评析过少。作品的内容是客观存在的,“以叙代评”是干涩的,脱离了“我”之主观精神的分析和议论,也就失去了文学的味道、逻辑的感染力。

2.有理无据

这种现象是指评论脱离作品,对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没有予以有力的证明,评论无依据,难以发“真我”之声和展现个性色彩。叙议结合要紧密,引述是论据,为“议”提供支撑。分析引述内容,是论证,为观点服务。

【示例甲】

《琵琶行》到底是谁的悲歌?

浔阳、江畔,夜秋风;孤舟、琵琶,曲已终。白居易真的只是因一个素昧平生的女子悲伤至此吗?

白居易因越职言事被贬至九江,写《琵琶行》抒漂泊之悲、失意之苦。“香草美人”言志的文学传统让他借琵琶女隐晦地哀缅仕途坎坷,追怜自己谪居荒地。“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听闻他被贬之事惊惧至极,当事人怎会“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琵琶行》的情感主线上奔波着一位诗人,对同是京城人的琵琶女,始于同情;对两人皆是才华傍身遭冷落,继而理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终于悲己。

一个是芳华垂萎、无人问津的歌伎,一个是因正义和忠诚而遭贬谪的官吏,他们的处境何其相似!琵琶女之于重利之夫,乐天之于大唐朝廷,实在可有可无,卑微至极!两人“形异而情一”,自然有“相逢何必曾相识”之感。

江畔晚宴上谪居卧病的江州司马,透过“促弦快弹”的琵琶女,叹世事沉浮。我们或许还在那女子偶一抬头的疲惫目光中,窥见了一代困窘堪怜的士人。

【示例乙】

寸寸愁情,字字诛心

《声声慢》开篇往事虚浮,寻不到琴瑟和鸣,觅不到天下承平,好似有所收获,实际一无所得。冷的是无人相伴的心,清的是孤独寂寞的境。时节交错,寒暖交互,哪能忍受?只是暂时的心灵慰藉,被现实的骨感驱散,内心虚无的暖意被彻骨寒凉所代替。

雁过留感,风过留情,更添悲苦。与其说,李清照认为头顶的大雁曾为她捎去家书,是旧时相识,不如说俯瞰大地的大雁勾起她对往昔幸福美满生活的无限情思,也希望大雁能够替她看看这支离破碎的家国。大雁见证了那个时代柔弱的女子身上少有的忧国忧民的情感。李清照独自欣赏满地黄花,与亲人漫步花丛、与丈夫对菊创作的往事涌上心头,“走过你走过的路,吹过你吹过的风,赏过你赏的景,至少还算拥有”。

千斛万斛,饮不尽天涯沦落之苦。大江大海,载不动国破家亡之舟。

上面是两位同学对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清照的《声声慢》写的文学短评。甲文评论的目标集中,有根源挖掘,有联想,写出了自己的阅读体悟和情感体验,个性色彩突出,文学味道浓郁;乙文行文脉络不够严谨,虽然有一些独特见解,但因开篇没有总评,观点和评论角度不明确,个性色彩不明显,脱离作品,缺少依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因此论证的说服力不够。

猜你喜欢
陶渊明色彩文学
你好,陶渊明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陶渊明 饮酒》
神奇的色彩(上)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不为五斗米折腰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