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

2022-05-30 10:48沐春风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2年33期
关键词:刘文辉刘煜百戏

沐春风

【导语】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既是一个民族的血脉,也是人们的精神家园,积淀着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文化传承在文人墨客的诗篇里,在灿烂辉煌的器物里,在治国平天下的法治里,在以人为本的道德里。文化传承对每个人来说是一份责任,也是时代发展的内在要求。

走紅的茶百戏

茶百戏始见于唐代,兴盛于宋代,但到元代后,茶百戏开始衰落,到近代后几乎淡出大众视野。

如今,茶百戏何以失而复得?这要从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茶百戏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章志峰的故事说起。1983年,就读于福建农学院茶叶专业的章志峰,在一次史料阅读中偶然了解到茶百戏,继而在导师叶延庠教授的指引下,与这古老技艺深深结缘。毕业后,他先后在武夷山农业局、茶叶局工作,闲暇时到图书馆查阅考证了大量古籍,期间还到日本留学研习茶道,探寻中国点茶法。经历30余年,他终于在2009年抢救性恢复茶百戏技艺。

章志峰将茶百戏的技艺表现比作绘画,搅拌茶水出现细腻的泡沫相当于研墨,用清水在茶上作画相当于国画勾勒。不同的是,茶百戏的作画方法非常独特,是将无色的水在茶汤上变出白色或浅色的图案,“茶百戏是中国历史上,以气体微粒为介质,用清水作画的唯一方式,展现了古人的创造力。”

在非遗保护中,传承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章志峰看来,他们必须始终坚守古法,将原汁原味的技艺传授给后人,茶百戏才能活态传承。

(摘自“人民网”2022年6月18日)

◆素材解读

宋朝的审美一直被大众津津乐道。春晚的爆款节目“只此青绿”便是取自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如今,我们又通过“北宋的茶”窥见了传统文化的丰富性。

茶百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与发扬,彰显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厚重。非遗保护就是要让传统技艺“活”起来,被更多人认识和喜爱,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大众对茶百戏的热爱,证明了青年一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

◆适用话题

传统审美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复兴

红色经典靠什么圈住“年轻粉”

近期,大型文化节目《从延安出发》掀起收视热潮。节目通过青年演员与老一辈艺术家对话的形式追问历史,重温经典。节目开播后,相关话题登上热榜30余次,引发网友热议。

红色经典为何能让年轻观众动情走心?首先,这与当代年轻人的文化消费观密不可分。就像“国潮”流行一样,当代年轻人对于社会、国家的认同感推动了红色文化再掀热潮。多媒体的传播方式也让“90后”“00后”成为红色文化的“新粉”。用舞蹈、交响乐等艺术形式演绎红色经典,满足了年轻人对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其次,以匠心打磨经典保证了作品较高的艺术水准。原创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3年演出400场,足迹遍布全国40余座城市,发挥了现象级剧目的文化引领作用。红色经典既要传承,更要创新。话剧《直播开国大典》通过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形式,改变过去“红色经典”单一的类型化面貌,让舞台艺术更加丰富饱满,打开了红色经典更广阔的创作空间。《黄河大合唱》之所以历经80多年依然常演常新、经久不衰,也离不开艺术家的突破和创新。

(摘自《经济日报》2022年5月28日)

◆素材解读

“红色经典”之所以在每一个时代都不断地被提起,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所反映的是一种信仰的力量。红色经典是中华民族的根基,犹如深厚肥沃的土地,让我们一代代人不断挖掘、吸收历史经验中的“营养”,并将其化作前进的动力。而现在,这些红色经典被重新编排,焕发出勃勃生机,获得无数年轻人的热捧。红色基因在新一代的青年人中得到延续。

◆适用话题

红色经典 文化传承 匠心精神

将榫卯结构打磨成积木,这位手艺人不一般

浙江杭州有一位名叫刘文辉的手艺人,在喧嚣的互联网时代,他静心钻研,将复杂精巧的榫卯结构打磨成积木玩具,在木屑纷飞间传承着千年技艺。

2012年底,刘文辉在上海第一次接触到榫卯结构的古建筑微缩模型,那是一座一米多高的双层阁楼,搭建得严丝合缝。看到它的第一眼起,刘文辉脑海里闪过一道灵光,他觉得自己找到了一直在寻找的方向——把榫卯做成能够拼搭的积木。

古建筑纷繁复杂,榫卯结构更是各式各样。起步阶段,刘文辉选择斗拱作为积木原型。

为了了解斗拱,刘文辉翻古籍,查图纸,去实地考察,请教专家,聘请工匠。2016年,他考取了中国美术学院的研究生。

后来,他成立了一个设计、研发、制造团队,开发的积木产品也从单一的斗拱向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随着“国潮”逐渐兴起,刘文辉的榫卯积木年销售20多万套。

刘文辉说,榫卯结构中有和谐、互助的力量,蕴藏着古老的中国智慧。而他像个解码员,把榫卯的秘密、古建筑里大家看不懂的东西重新解读,做成大家愿意去玩并且符合当下审美和社会文化需求的产物,让千年技艺得以传承,不断发展。

(摘自“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2022年6月10日)

◆素材解读

刘文辉以中国传统技艺“榫卯”为支点,不仅翘起了自己的人生翘板,也扬起了传统文化的风帆。“对传统技艺的传承,我们需要坚守,更需要创新,得让传统技艺重新融入人们的生活。”刘文辉通过自己的执着和努力,让更多年轻人了解了传统榫卯技艺。

◆适用话题

理想信念 多元发展 持之以恒

六百年昆曲的传承新梦

2004年,一部青春版《牡丹亭》“横空出世”,轰动全球。昆曲这门古老的艺术,带着几许神秘,重回大众视野。这一年,12岁的刘煜蹦蹦跳跳进入到苏州昆曲学校开始学艺,她没有想到,有一天自己将接棒这部传世大戏,也接过传承这门古老艺术的重任。

进入昆剧院以来,刘煜每每担当大梁,主演了苏昆青春版《牡丹亭》、青春版《白蛇传》《水泊记·阎惜娇》《玉簪记》、现代昆剧《风雪夜归人》等剧目。她已经不记得演了多少遍“皂罗袍”,而每一次她都有新的体悟。刘煜希望自己能够像老师一样,既守护和传承了古老的艺术样式,同时又能将个人的不断创新和深刻理解融入其中。

今天,古老而又优雅的昆曲充满活力。苏州昆剧院的“青春”系列重新培养起了一大批热爱昆曲的年轻观众,所到之处场场爆满、一票难求,更是有络绎不绝的年轻人愿意学习昆曲。苏州昆曲学校每年也都在培养新的演员。在教学生的过程中,刘煜也感觉到了自身的成长。从艺18年,昆曲贯穿了刘煜的整个青春。她希望“把剩下的生命都留给观众,留给舞台,留给昆曲;把老师教我们的东西一代代传下去”。

古老的昆曲回潮。年轻的观众在剧场里、在园林里、在音乐节、在视频网站邂逅青春的“杜丽娘”。在一唱一和、百转千回中,人们跨越古今去对话、去审美,寻找自信的源泉。传承人便是古今之间的使者。

(摘自《荔枝新闻》2022年6月29日)

◆素材解读

刘煜在守护和传承的基础上敢于创新,勇于开拓,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被称作“阳春白雪”的昆曲,如今在新老演员的演绎下重新赢得了大众的喜爱,优雅而又充满活力,从曲高和寡变得雅俗共赏,还培养了一大批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年轻演员,让传统文化更加贴近大众生活。这无疑是对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

◆适用话题

中国戏曲 非遗传承 守正创新

猜你喜欢
刘文辉刘煜百戏
Game Theory in Climate Change Economics
The Foundations of Physics
周恩来对刘文辉的团结教育和关怀
“百戏之祖”:昆曲里的古典传承
刘文辉为穿衣服犯难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金卉、刘文辉设计作品
刘煜:“90后”闺门旦的水墨青春
邹城汉画像中的乐舞百戏
眉户《百戏图》《曲调名》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