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抗“文字失语”, 拒绝拾人牙慧

2022-05-30 10:48宋牧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2年32期
关键词:失语症流行语媒介

宋牧

热点聚焦

“文字失语”是互联网时代所衍生出的结果。短视频能让人们更快速、便捷地接收到信息,网络语言也因为表达方便、能更直观地反应情绪而被年轻人所青睐。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200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表现为基本不会说诗句(61.9%)和不会用复杂的修辞手法(57.6%)。65.4%的受访者则将此归因于同质化表达、全民复制的网络氛围。互联网用语大行其道,满屏皆是“yyds”“u1s1”“绝绝子”等网络热梗,“文字失语”成为当下的一种普遍现象。

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更反映出一个人思维的能力。哲学家海格·庞蒂曾说:“说话人并非在用语言表达某种既成的思想,而是在实现它。”语言和文字是需要思考和创造的,过度使用网络流行语,会使我们失去对文字表达的思考创造能力。

纵深剖析

1.文字思维弱化,逻辑性减弱。

“文字失语症”弱化了人们的文字思维,使人们失去了文字表达的自由。离开电子媒介,进入需要使用正式语言的场合或情境时,出现语言干瘪、破碎,逻辑混乱的情况,这就是“文字失语症”带来的最普遍的影响。

2.表达欲下降,人情味淡薄。

很多人内心想法很多,渴望加入热烈的讨论,却在开口的一瞬间发现自己词不达意和逻辑混乱。在经历一次次欲言又止的挫败后,人们逐渐产生了交流障碍,变成了默默坐在角落的“透明人”。“文字失语症”逐渐抹杀人们的社交能力和工作能力,磨灭人们的表达欲,使社会环境中的人情味日趋淡薄。

3.文化传承遇到瓶颈。

网络流行语作为互联网发展的产物,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弊端是不可忽视的。将作为文化载体的文字演变成简单的字母缩写,看重文字美学价值的意识越来越淡薄,文字更多地被当作传递实用信息的工具……这让诗词和成语的传承遇到瓶颈,甚至会导致文化断层。

任务驱动

1.应当警惕新闻娱乐化。

当下,部分媒体为了追求语态上的年轻化,竞相用网络流行语来给新闻起标题、写摘要。“yyds”“绝绝子”等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表面上迎合了年轻人的表达习惯,实际上却是一种没有原则的讨好——这种对流行语的滥用,不仅降低了信息传达的准确性,也向不知“yyds”等為何物的群体传达了一种拒斥的信号。

2.对抗文字失语,最重要的是独立思考。

不用“绝绝子”“yyds”就不会说话了吗?当日常表达淹没在一些简单粗暴的网络词汇里,人们不仅会失去语言感官的敏锐性,而且大脑语言的编码功能也可能会逐步减弱。更何况,当人们忽视表达细节、语言情感时,一句“哇塞”“respect”既无法书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绪,也无法刻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惊艳。语言,无论是文言古语、现代白话还是网络热词,都不能失去基本的表达的能力、技巧与美感。这是创新词、造新句的前提要求,也是让语言更能表意传情的重要支撑。

3.多阅读经典书籍,减少碎片化输入。

对抗“文字失语”,我们要有意识地在交流时减少网络用语、流行梗、表情包的使用次数,多用完整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想法,养成把想法写成文字的习惯,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多阅读经典书籍,减少碎片化输入,让思维在沉默和静观中保持文字生成的活性和魅力。

多方观点

拿什么拯救被“梗”住的文字失语者

社会学家伯格曼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装置范式理论”,在电子媒介时代,我们的表达和交流越来越依赖电子媒介的装置,这些装置已经深深嵌入人们的日常表达,设计得越来越人性化,便捷易上手,甚至让人觉察不到它们的存在。应用界面、短视频、表情包、流行语、梗、段子,很多人看上去所谓的“能说”,不过是依赖这些“装置”而已,一旦离开电子媒介装置自动生成的一套语言,进入需要自我生成语言的现实生活或创作场景,便严重失语了:“那什么”“是吧”“你懂的”。

这便是“重视频轻文字”的电子媒介装置依赖带来的问题:停思,无思,文字断片。文字失语者必须有意识地跳出那种装置依赖,训练自身在思维中主动去生成语言和文字的能力,才能治好文字失语症。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2022年6月1日)

网言当道,别让文字失语杀死表达欲

美国《哈佛商业评论》原执行主编尼古拉斯·卡尔曾在其著作《浅薄》中说道:“互联网让我们变得浅薄。”他指出,互联网对信息的过量承载,使我们被迫加大略读的比重,形成浅阅读,在强化我们的反射反应及处理能力的同时,却也损失了我们深度思考和创造的能力。不断地点击超文本链接,解读“超文本”,不断地增加我们的认知负荷,削弱了我们解读、理解、记忆的能力。卡尔担忧的是,在丢掉报纸、杂志,丢掉“托尔斯泰的心灵”的同时,人类也在一步步丢掉自己的大脑。现在很多人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网络依赖性,离开互联网,就难以思考,眼睛离开电脑屏幕或者“PPT”课件,就难以讲话叙述、难以逻辑表达。而我们所说的文字失语和这密切相关。诚然,信息化不可逆转,互联网也的确为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改善,但我们也必须对互联网严加防范,防止更多人在互联网浪潮中被淹没,一步步沦为“失语者”。

(摘自“人民网”2022年6月7日)

警惕互联网时代的文字失语症

在互联网与现实全面“接壤”的当下,随口说几句网络流行语当然无可厚非。忙碌了一天后,瘫在沙发上刷着视频,也很难有精力去思考如何组织语言,这时在网络评论区说句“yyds”,不至于上升到“文字失语症”的高度。遣词造句是一项需要耗费一定精力的思维活动,正因如此,我们才会在一些不那么正式的场合中,从互联网语料库中摘取一些精妙的表达,让它们为自己“代言”。

但是面对互联网时代的文字失语症,我们应当保持警惕,避免被铺天盖地的网络流行语牵着鼻子走。我们需要娱乐化的表达,也可以在适度“玩梗”中放松身心,但面对一些相对严肃的议题时,理性的讨论不应被流行语的浪潮淹没。

(摘自《德州新闻》2022年6月10日)

猜你喜欢
失语症流行语媒介
失语症
流行语大盘点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大学流行语考察
现当代文学不承认古体诗词与文化失语症之关系
巧借 流行语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中医药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医文化失语症”现象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