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急性期重症监护室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对患者病情恢复的影响

2022-05-30 17:54李盼
健康之家 2022年2期
关键词:综合性护理

李盼

摘要:目的 将综合性护理干预施于心肌梗死急性期ICU患者,分析护理效果及对患者心肌疼痛症状的影响。方法 将2020年~2021年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ICU收治的86例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疾病复发率、护理效果、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与疾病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心率比较低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患者中出现心肌疼痛、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以及死亡的病例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针对心肌梗死急性期ICU入住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控制疾病的复发,保证正常的心率,减少心肌疼痛症状的发生,确保较高的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关键词:心肌梗死急性期;综合性护理;心肌疼痛症状;病情恢复

临床上,心肌梗死患者的并发症发病概率以及疾病致死概率均相对较高,因此在保证临床积极治疗的同时,辅助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非常重要[1]。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明确综合性护理对心肌梗死急性期ICU患者的优势,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将2020年~2021年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ICU收治的86例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20例,年龄45~70岁,平均年龄(57.02±1.23) 岁;观察组:男性22例,女性21例,年龄46~70岁,平均年龄(57.78±1.04)岁。组间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可对比。

纳入标准:临床确诊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对研究知情同意的患者。排除标准:严重心律失常的患者;意识不清、沟通障碍的患者;临床资料不全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实时监测患者的体征变化,发现异常及时上报,同时严格遵照医嘱规范落实各项基本护理措施。

观察组予以综合性护理。具体内容如下:(1)观察患者的疾病状况。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认真观察患者的病情,准确判断患者是否处于心肌梗死急性期。完成判断后,才可予以相应的护理。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的主要疾病表现为心前区胸骨后位置剧烈疼痛,需要遵医嘱予以患者相应的药物进行缓解。每小时测量患者的体温,详细记录数值,满足患者的液体需求,适当增加饮水量,保证患者皮肤与口腔的清洁,以免发生感染。(2) 术前护理。心肌梗死治疗中的心电图检查非常重要,需要每天进行,根据最终的检查结果来关注患者的血压、心率、血氧的变化情况。一旦发现患者的心电图异常,需及时进行干预。并且通过心电图监测,还可以明确患者的梗死范围与病灶位置,落实术前准备工作。患者一旦血容量不足会出现休克,术前必须测定中心静脉压,以防出现上述情况。及时测量还可以避免患者出现相关情况,让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时保持良好的机体状态;认真了解患者对溶栓治疗是否存在过敏禁忌症,明确之后方可予以患者溶栓治疗。术前明确患者的梗死面积,保证患者通畅的冠状动脉,从而缓解患者呼吸困难与供血困难的症状;术前叮嘱患者平躺,伸直躯体与下肢,保证呼吸顺畅,保证室内卫生。引导患者进行腹部呼吸与深呼吸训练,叮嘱患者家属及时为患者擦洗身体,保持身体清洁。(3) 术后护理。术后实时监测患者的心电图,认真检查患者是否仍然存在梗死部位,准确计算患者残留的梗死部位与梗死面积。严密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血氧情况,一旦发现异常需要及时上报处理。术后详细检查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伤口愈合情况,及时为患者补充胰岛素,以免患者血糖波动造成负面影响。精确检测患者的泌尿系统,确保患者保持稳定的排尿量。(4) 心理护理。患者恢复意识后,护理人员需要与患者建立积极有效的沟通,护理人员应对患者术后的不适感有详细的了解,患者一旦表现出不适,需要护理人员向患者讲解出现不适的原因,舒缓患者内心的紧张情绪,帮助患者早日康复。(5) 健康指导。患者出院后,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与病情,予以患者相应的健康指导,向患者详细讲解生活中需注意的细节,严禁烟酒,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均衡的营养摄入,降低疾病复发的风险。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统计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疾病复发率,心率、心肌疼痛、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死亡发生率,护理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1.0软件对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 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 表示,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并发症发生率与疾病复发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与疾病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 。见表1。

2.2  护理效果比较

观察组心率低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患者中出现心肌疼痛、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以及死亡的病例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 。见表2。

2.3  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 。见表3。

3讨论

多种病理因素均可导致心肌梗死,包括原发疾病、长期制动、气管插管、医学监测、治疗方式以及原发疾病等[2]。疼痛是心肌梗死主要的临床症状,受疼痛的影响,患者机体会处于应激状态,导致非正常的代谢,从而增加患者的耗氧量,导致凝血异常,加速心跳,强化代谢分解与免疫抑制。并且疼痛状态下的患者,其心肌梗死胸前疼痛区域周围的肌肉会形成保护反应,导致肌肉痉挛或肌肉僵直,从而抑制膈肌与胸痹运动[3]。患者由于此种保护性反应而发生呼吸障碍,导致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急诊科发病概率最高的疾病就是急性心肌梗死,其特征在于病情复杂、致死率高,抢救会对疾病的预后效果造成直接影响。确保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成功的前提,是护理人员的细心观察、及时发现、正确处理、默契配合,以此患者的病死概率才会得到控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确保预后效果,让患者有更高的生活质量。ICU的心肌梗死患者更应加强护理,充分发挥临床护理的优势与价值,以科学的护理来辅助医生的治疗,保证临床治疗效果与护理效果[4]。对于临床疑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需要护理人员在收到临床检查结果与医生诊断之前,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辨别。护理人员迅速将患者放置在抢救床上平躺,安置床挡,以免患者坠床。同时,予以患者吸氧治疗,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以患者的心前区症状以及出汗情况来评估患者的危险程度;抽取患者的静脉血测定其心肌酶谱、D-2聚体、电解质与血常规等指标,并尽快送检,追踪检查结果。使用静脉留置针迅速建立两条以上的静脉通道,遵医嘱予以患者镇痛、镇静、血管扩张与抗凝治疗,保护患者的心肌功能。床边准备好抢救仪器、物品、药品,保证严格落实各项护理措施。

針对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的护理,首先需要及时建立静脉通道,并予以氧气治疗,保证患者呼吸顺畅,积极改善患者心肌缺血、缺氧的症状,同时进行心电监护与血压监测,对患者的疾病状态有详细的了解,保证有效的临床用药[5]。同时,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的疼痛症状比较显著,需要护理人员予以相应的疼痛护理,遵医嘱进行镇痛处理,减轻疼痛应激反应给患者带来的消极影响[6]。心理护理对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也非常重要,可以舒缓患者紧张、焦虑、恐惧的负面情绪,树立患者的治疗信心,提高治疗依从性[7~8]。除此之外,对患者病情变化的实时监测也非常关键,及时掌握患者的异常情况并及时告知医生处理。用药安全对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而言非常重要。该类型患者存在严重的烦躁情况,需要接受相应的药物治疗[9],以留置静脉针的方式。静脉针具有易固定、不易滑脱、不怕弯曲的优势,可以便捷地准备急救药物,不会受到患者转运的影响,还可避免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刺激。针对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是救治成功的有效途径。护理人员是临床用药的指导者与观察者,应该严格紧密观察患者的用药情况,善于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医生及时处理。这就要求护理人员熟知各种药物的性质、具体使用方法、不良反应情况以及监测指标。告知患者及其家属使用静脉留置针、输液泵的作用及脱出的危险性;向患者及其家属讲明药品的名称、剂量、作用、危险性以及注意事项,以免患者家属擅自调节滴速;加大力度巡视患者输液,观察患者的用药效果,以及患者在用药过程中是否存在大幅度血压波动、尿量变化、心率变化、呼吸变化等情况,一旦发现需要及时处理。

结合文章的研究结果可知,接受综合性护理的观察组患者,护理效果更加理想,护理满意度更高,且心肌疼痛的症状相对较轻,说明了综合性护理对心肌梗死急性期ICU患者的积极意义。心肌梗死急性期护理是一个动态的持续性过程,不仅需要落实常规护理,还需要落实相应的综合护理,以免发生并发症。一旦发生并发症能够及时实施应对,缩短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时间,提升抢救成功的概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护理人员需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强化自身的素质,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同时保持强烈的工作责任心、敏锐的洞察力与感知力,对心肌梗死急性期的发病、发展有一定的预见能力,可以紧盯患者的病情变化,有条理地配合临床医生的工作,赢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保证高效的救治与护理。

对心肌梗死急性期ICU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控制疾病复发,保证心率正常,减少心肌疼痛症状的发生,保证较高的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艺璇,颜琬华,宋琼.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衰弱评价及危险因素分析[J].护理学杂志,2020,35(17):5.

[2]詹亚娜,梁瑞琼,邓靖.针对性干预联合思维导图对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J].河北医药,2021,43(12):4.

[3]杨舜欣.动机性访谈联合家属参与式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躯体症状及自我感受负担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20,49(21):2.

[4]倪四峰,代选慧,袁亚翠.整体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术后治疗依从性,预后及凝血功能的影响[J].血栓与止血学,2020,26(4):3.

[5] 谷平平,娄小平,王倩,等.瑜伽运动方案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患者运动能力及焦虑、抑郁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0,26(3):5.

[6]梁巍,祁小红.综合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血栓与止血学,2020,26(1):2.

[7][]彭丽阁,周宸,周海霞,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住院患者院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21,101(48):6.

[8]张静姝,刘学政.慢性肾脏病患者高钾血症二例[J].中国临床案例成果数据库,2021,03(1):E285.

[9]陈琼,臧舒婷.急诊重症监护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聚焦解决模式下的激励式心理干预对遵医行为及预后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1,29(6):7.

猜你喜欢
综合性护理
综合性护理干预在进展期胃癌围手术期腹腔热灌注化疗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综合性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综合性护理对百草枯中毒致肺损伤患者的肺损伤评分及预后的影响
剖宫产术后妊娠经阴道分娩产程临床护理的探讨
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重症呼吸衰竭的临床护理分析
探讨综合性护理对脑外伤昏迷患者压疮发生的影响
综合性护理对膝关节骨折术后关节僵硬预防效果
血液透析中应用永久性深静脉留置导管的护理效果评价
综合性护理措施对前列腺炎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干预效果
综合性护理干预对腹腔镜高龄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心理状况及并发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