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训练结合健康管理对脑卒中后遗症的效果研究

2022-05-30 08:21陈冬莹陈志伟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2年14期
关键词:健康管理康复训练

陈冬莹 陈志伟

【摘要】目的:研究康复训练结合健康管理手段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恢复的临床价值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 1月至2019年 12月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收入院的80例脑卒中后遗症患者作为研究观察对象,应用数理统计法及对照实验法等研究,将80例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综合康复训练手段治疗,实验组在应用常规综合康复训练手段基础上结合健康管理手段,对两组干预前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恢复效果比较分析。两组均连续治疗3 个月,结合治疗前、后Fugl-Meyer 平衡量表(FM- B)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与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3 个月后,两组 FM-B 评分、ADL 评分相比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SDS 评分、SAS 评分均明显降低( P<0.05);两组干预前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恢复效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康复训练结合健康管理手段可有效提升脑卒中后遗症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恢复,临床应用价值高。

【关键词】康复训练;健康管理;脑卒中后遗症;肢体运动功能

【中图分类号】R473.74  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2)14-0173-03

我国慢性病现状研究表明[1],心脑血管疾病、肺癌和肝癌取代了下呼吸道疾病和新生儿疾病,成为更容易夺取生命的疾病。脑卒中是我国发病率较高的急性脑血管疾病,虽然脑卒中患者的死亡率随着现在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而逐渐降低,但其复发率却逐年升高,且致残率高达80%以上[2],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存在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而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康复是长期过程,需要介入持续的康复训练,包括肌力训练、转移功能训练、步行训练、平衡训练、核心肌群稳定训练等。普通常规的综合康复训练已经不能适应脑卒中患者新的康复的要求,对脑卒中的康复要结合科学的有效管理手段[3]。有效的健康管理可以降低脑卒中患者的发病风险、死亡率及残疾程度,改善患者不良行为习惯,进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4]。健康管理是运用现代医学结合现代管理学等技术、方法对个体或群体整体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评估、有效干预与连续跟踪服务的医学行为及过程[5]。健康管理是投入成本低、社会效益回报高的一种健康促进方式,在慢性疾病预防和治疗中应用广泛[6]。健康管理手段对已发生的慢性病进行干预,节约医疗成本,促进居民健康。本文主要对目前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运用康复训练、健康管理手段进行介入干预、干预方法、干预内容及干预效果评价进行阐述,并提出需进一步研究的內容及研究方向,以期提高脑卒中后遗症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恢复的有效性,降低疾病的复发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8年 1月至2019年 12月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收入院的80例脑卒中后遗症患者作为研究观察对象,随机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 60~ 86(67.6±3.1)岁;病症类型包括27例脑梗死和13例脑血管出血。实验组包括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 17例,年龄60~ 84(68.3±2.9)岁;病症类型包括25 例脑梗死和15例脑血管出血。两组患者的病症类型、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发病时间在一个月内的患者;(2)无意识障碍;(3)第一次患脑卒中患者;(4)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1)病程在一个月以上的患者;(2)心功能不健全等严重并发症患者;(3)不能完全语言表达的患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综合康复手段进行治疗,包括科室内基础性的病房康复专科护理、常规的饮食保健、物理治疗、物理因子治疗及针灸治疗等。实验组患者在常规综合康复治疗基础上接受健康管理手段的介入干预,主要内容如下。

1.2.1  康复医学科内的健康宣教

健康教育可运用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等手段,帮助个人和群体学习掌握基础保健知识、纠正个人不正确的健康理念,提倡个人和群体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是为了消除或减轻经评估会影响个体健康的各种危险因素,起到预防疾病发生或进一步恶化的作用,从而提高个体或群体的生活质量。而健康教育的着眼点是促进个人或群体改变不良的个人行为习惯与日常生活方式[7]。住院期间的科室内健康宣教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1)采用“知信行”模式促进不良行为与生活方式的改变,包括吸烟、喝酒、日常久坐不动等行为的健康管理。针对具有影响健康因素的脑卒中后遗症患者进行健康宣教,让其感知影响健康因素对自身疾病与健康生活的威胁;强化改变不良行为与生活方式给身体机能恢复带来的高效能。(2)疾病管理。向患者分析脑卒中的诱因、发展及并发症,介绍预防疾病复发或防止进一步恶化的方法,督促患者按时服药,提高患者在治疗及生活等各方面的配合度。患者对自身高血压、高血糖等慢性病的疾病管控也至关重要。(3)更为细化的饮食调整建议。合理膳食营养是保障机体健康的重要前提之一,也是促进患者疾病恢复的保障之一,居民自愿选择健康管理手段对自身生活的介入目的是对慢性病预防及对慢性病的有效规范管理,如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等的管理[8]。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进行分析调整,参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饮食推荐,制定因人而异的饮食方案,构建合理的膳食结构,平衡膳食,保持食物摄入多样化,保证三大宏量营养素的合理比例,即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的能量摄入占比,增强免疫力。四是身体活动指导。人体身体活动过程遵循三个关键环节,即疲劳、恢复、适应。指导患者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如步行、太极拳等;柔韧性活动,如各种伸展性活动,提高关节柔韧性和灵活性等。设定运动强度保持中等强度以下,中等强度的自我感觉评价标准为心跳和呼吸加快、用力但不吃力、随着呼吸节奏连续说话但不能放声唱歌,应循序渐进地增加活动量,使机体逐渐适应,运动后疲劳能及时恢复。

1.2.2  加强自我康复训练

针对有些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康复训练过程中易产生惰性,对自身要求较为松懈,提高对这类患者的持续关注度,督促患者在治疗室治疗之余还要加强自我的康复训练。针对站位平衡达到一级以上(含一级)的患者可进行以下三方面的自我康复训练。(1)平衡功能训练,如单腿站立、倒退走、平衡板练习等。(2)运动功能训练,包括肌力训练和核心肌群训练,督促患者保持进行主、被动的训练模式,指导核心肌群的增强训练,防止已习得的肢体功能退步和肌肉废用性萎缩。(3)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包括基础性的日常活动和步行、转移功能等训练。在患者身体各情况稳定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洗漱、穿衣、上厕所等基础性日常活动练习,在保持平衡稳定下,进行卧坐、坐站、床椅间转移和步行练习。针对站位平衡未达到一级的患者可进行辅助下的自我双足站立训练、增强肌力训练及稳定性训练等。

1.2.3  心理治疗支持

脑卒中后遗症患者一般为中风一年以上的患者,肢体功能仍存在一定的运动障碍,康复期长,患者心理易产生焦虑感、抑郁感、失落感等。在康复治疗过程中进行心理治疗介入,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的心理情况,提高患者在康复治疗期间的配合度,促使康复治疗能顺利高效进行。

1.2.4  建立系统的信息化管理

系统的信息化管理不仅可以起到督促患者进行有效的自我健康管理和参与到医疗决策中,还可提高患者的整体健康保健意识[9]。建立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健康管理电子档案,实验组患者采用信息化管理,记录患者每天的治疗变化、效果,根据系统前后的数据对比,可直观患者的进步情况。对于患者的疑问,进行在线答疑和提供对应的治疗建议,保证患者的各项治疗能得到充分评估和管理。

1.3  观察指标

(1)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0~ 50分为正常,>50 分为抑郁,分值越小越好。(2)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0~ 50分为正常,>50分为焦虑,分值越小越好。(3) Fugl-Meyer 平衡量表(FM-B)评分:0~ 14分,分值越低,肢体平衡能力越差。(4)日常生活能力 ADL 评分:评分为0 ~100分,分值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越强。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2.00软件处理数据。研究数据中的计量资料以( x(—)± s )表示,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计数资料以[n (%)]表示,采用χ2检验。若 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经3个月治疗前后的心理状态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 SAS 评分与 SDS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3 个月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 SAS 评分与 SDS 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FM-B评分及ADL评分比较

治疗3 个月后,两组 FM-B 评分、ADL 评分相比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且实验组患者 FM-B 评分, ADL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综上所述,康复训练结合健康管理手段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恢复的临床价值更高,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康复效果显著,明显提高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恢复效果,改善心理健康状况,增强身体免疫力,提高自我效能,患者康复后期的训练参与性、积极性更高。有研究表明[10-11],国外关于脑卒中健康管理的开展时间较早、健康管理的应用形式多样而且规范的体系基本形成,而我国居民对自身的健康管理理论和实践都尚处于探索和不成熟阶段。故康复医师和康复治疗师在为患者提供康复治疗时应注重健康管理手段的介入,以期为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持续康复提供更全面更有利的方案。

参考文献

[1]Denavaswalt C,Proctor BD,Smith JC.Income povertyand health insurance coverage in the united states:2011[J].Current Popula- tion R eports,2012,12( 2):60-63.

[2]朱玉连. 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及步态生物力学的影响[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6.

[3]周宏珍,周君桂. 脑卒中健康[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5:49-50.

[4]赵一莎,周郁秋,吕雨梅. 脑卒中健康管理模式的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 22):2724.

[5]王陇德. 健康管理師. 基础知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2.

[6]申永春,文富强.2017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创议更新解读[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7,37( 2):132-135.

[7]潘路路,吴亚辉. 浅谈健康管理中合理膳食营养的作用[J].食品工程,2020,48( 4):7-9.

[8]孙洪霞,吴冰. 我国慢性病健康管理现状[J].中国卫生工程学,2020,19( 6):958-960.

[9]赵亚利,高运生,张亚兰,等. 北京市朝阳区社区居民常见健康问题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 35):4086-4089.

[10]陈先辉,孙国平,罗建业,等. 基于物联网与云计算的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识别预警健康管理模型构建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 13):1560-1562.

[11]陈先辉,陈珍,陈文,等. 健康管理对社区脑卒中前期自创性危险因素人群预后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 33):3774-3776.

(收稿日期:2021-07-28)

猜你喜欢
健康管理康复训练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日间康复训练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的效果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南宁市某社区教育机构学前儿童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家庭医生制度下高脂血症患者社区健康管理探讨
体质辨识在社区糖尿病“治未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健康管理”靠自己
电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