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曲张静脉点式剥除术在治疗中老年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

2022-05-30 10:48白秀军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2年11期
关键词:下肢静脉曲张疗效

白秀军

【关键词】改良曲张静脉点式剥除术;下肢静脉曲张;疗效

【中图分类号】R65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2)11-0001-04

下肢静脉曲张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血管外科疾病,其发病率在我国约为10%,发生原因主要是下肢血管发生病变,下肢大隐静脉发生扩张、弯曲以及伸长。在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生早期,以蚯蚓状且产生小腿酸胀为主要临床症状,若采取治疗措施不及时,则可能导致患者病情发展至晚期,且可能导致慢性湿疹等多种并发症,包括色素沉着、下肢水肿等,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十分严重的影响。目前,临床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方法较多,不仅包括针对病情采用的保守治疗,还包括手术治疗,点式剥除术是比较常用的手术治疗方法,但传统的点式剥除术治疗后容易复发。改良式曲张静脉点式剥除术是基于传统点式剥除术提出的一种手术方式,能够实现对小腿与大隐静脉的同时剥除以及高位结扎,在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方面相对更彻底、更有效。本院基于治疗经验,采用改良曲张静脉点式剥除术对患者实施治疗。本文主要分析改良曲张静脉点式剥除术在治疗中老年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随机选择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本院收治的中老年下肢静脉曲张患者116例,现整理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此次病例样本选择116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均为本院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的收诊对象。入选患者均经过临床诊断,符合下肢静脉曲张的判断标准,并且经过超声检查或是深静脉造影等检查确诊。其中男性患者有73例,女性患者有43例,患者年龄在47~79(59.14±5.49)岁,其中有7例患者并发溃疡,8例患者并发湿疹皮炎。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组,对照组58例患者中,男性36例,女性22例;年龄47~76(58.89±5.16)岁。观察组58例患者中,男性37例,女性21例;年龄49~79(59.24±5.05)歲。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具备对比研究价值。

纳入标准:(1)深静脉处于畅通状态,大隐静脉功能缺失;(2)通过实施静脉造影或实施超声多普勒超声检查可提示为大隐静脉迂曲扩张,瓣膜功能不全;(3)有长期站立和使腹压升高病史;(4)均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1)深静脉阻塞患者;(2)伴有急性静脉炎患者;(3)存在手术禁忌症、肝肾功能障碍等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术前嘱患者取站位,标记患者静脉曲张位置,且不能出现遗漏。在患者患侧耻骨结节外侧下方的2~5cm之处做高位手术切口,行横向或是纵向且大小为1~2cm的小切口,切口筋膜,找出大隐静脉的主干部分并且准确进行分离,在靠近卵圆窝处将其切断,对汇入股静脉的5个分支以及大隐静脉实施结扎处理。在切断处插入剥脱器,达到膝关节内侧大隐静脉或是内踝上方;沿着远端抽剥大隐静脉;在小腿的中段使用剪刀片做点式切口,抽出病变静脉。

观察组:选择患者股动脉搏动的位置做一个大小为3cm的切口,保证股静脉和大隐静脉连接处充分暴露,切断大隐静脉和相关分支,同时给予结扎处理,应用激光闭塞方法展开腔内治疗,将导丝从内踝置入其中,此后利用激光释放脉冲,并将导丝缓慢撤出,沿着激光路径实施按压;从足背开始实施驱血处理,在内踝前方的2cm处选择一个切口,结扎大隐静脉,将小型的剥除器从大腿处剥除器膝下的10cm处置入,按照做好的标记选取一个小切口,将病变静脉抽出且维持静脉处于完整状态。针对存在溃疡的患者,病变静脉抽出方法应用上述相同方法,且不能有遗留现象。

1.3观察指标

(1)手术处理效果:显效为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或显著改善;有效为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无效为患者的症状无改善或是加重。手术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围术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下床活动时间。(3)术后并发症,统计两组术后出现局部麻木、水肿等并发症的患者总占比。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软件处理研究数据。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处理疗效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手术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4.83%、87.93%,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比较

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均显著较少或较短,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观察驵术后出现水肿、局部麻木等并发症的患者总占比为3.45%,低于对照组发生总占比12.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临床中下肢静脉曲张属于一种常见多发性疾病,以女性为多发人群,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主要可分为两种类型,即继发性与单纯性。过去在下肢静脉曲张实施治疗时多采用传统方法展开治疗,其疗效难以达到理想治疗效果。据相关研究调查统计,近阶段我国罹患下肢静脉曲张的患者数量在2亿人左右,且该患病率仍在逐年不断升高。下肢静脉曲张属于一种周围血管疾病,其引发的因素较多,目前临床普遍认为与长时间制动、血液高凝状态以及下肢静脉壁受损等因素有关。随着疾病的进展,会影响患肢发生严重的变形,严重的甚至需要截肢。传统治疗方法对单纯性静脉曲张可发挥良好临床效果,切口主要在腹股沟,虽然具备一定治疗效果,但是难以掌握切口长度,且治疗时间较长,极易对组织产生损害,造成术后恢复缓慢。赵占伟等研究报道称,采用传统的剥除术处理时需要远端逆行置入,不仅容易形成瘢痕,影响美观度,同时由于无法广泛解除曲张的静脉,术后也有较高的可能复发。因此,该术式并非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最优选择,在临床上的开展较有局限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针对下肢静脉曲张病理机制研究的不断加深,临床在防治下肢静脉曲张方面也取得了明显进步。有越来越多学者表示,对中老年下肢静脉曲张患者采用改良曲张静脉点式剥除术治疗能够取得较传统术式更理想的处理效果。改良曲张静脉点式剥除术通过分段剥除方式处理大隐静脉主干,通过多个微创切口剥除小腿部位的静脉,能够做到更彻底有效解除病灶,减少复发。张正林等在一项关于37例下肢静脉曲张手术患者的研究中,发现患者经改良曲张静脉点式剥除术治疗的操作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并且一定程度上还可减少并发症发生,整体手术处理效果优于传统剥除术。在本文的治疗中,观察组和对照组手术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4.83%、87.93%,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均显著较少或较短,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出现水肿、局部麻木等并发症的患者总占比为3.45%,低于对照组发生总占比12.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治疗中,应用改良曲张静脉点式剥除术更加可行,手术处理效果及安全性较传统剥除术均更占有优势,这一看法与上述研究报道也存在较大的相似度。通过分析其原因,认为可能是改良曲張静脉点式剥除术是一种以传统治疗方法为基础进行改良的新型治疗方法,该治疗方法主要利用大腿和小腿交汇部位放置剥除器,并利用分段剥除方式干预大隐静脉主干,继而彻底处理患肢大隐静脉,对病情复发率起到控制作用。改良曲张静脉点式剥除术中,针对小腿部位静脉剥除,主要以多个微创切口来实现,这就使得小弯血管钳能够更好的实现对切口部位的剥除,最大程度上控制切口数量,促使剥除效率的提升,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但结合笔者临床经验,在采用改良曲张静脉点式剥除术治疗时有几点需要注意:由于中老年患者血液粘稠度比较高,且血流速度相对缓慢,术后应尽早进行锻炼,避免出现深静脉血栓;完成下肢驱血之后,需要对患者进行心电图监测,以便时刻掌握患者的心功能衰竭情况;如果在治疗中大腿和小腿抽剥器不能在同一点汇合,可以采用另一个手术切口确保抽出病变静脉血管。

综上所述,改良曲张静脉点式剥除术用于中老年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近期效果显著,其不仅能够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加快患者术后身体机能恢复,同时还可明显减少术后局部麻木等并发症发生,无论是手术疗效或安全性相较于传统术式均更有保障,值得借鉴,并作为今后临床处理下肢静脉曲张的一种首选手术治疗方法。

猜你喜欢
下肢静脉曲张疗效
止眩汤改良方治疗痰瘀阻窍型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冷喷联合湿敷甘芩液治疗日晒疮的短期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
下肢静脉曲张的护理体会
八珍汤加减在静脉曲张经皮静脉内激光成形术后并发病防治中的应用
下肢静脉曲张高位结扎剥脱术后淋巴漏的处理
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围手术期的整体护理研究
脐灸治疗脑卒中后便秘的疗效
破裂腹主动脉瘤的腔内修复术与开放手术疗效比较
针刺拉伸加TDP照射法治疗落枕的疗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