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予以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的有效性研究

2022-05-30 10:48回艺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2年11期
关键词:心功能

回艺

【关键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沙库巴曲缬沙坦;心功能;治疗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R54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2)11-0031-04

近年来,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皆可引起心肌功能持续下降,随着心脏射血能力下降,血液淤积在体肺循环,导致机体灌注不足,由此造成患者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能力出现异常,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已成为一种临床的常见病。该疾病的病理基础是心肌重塑,最终可发展成心衰,因为临床上对该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防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及进步,从而使得越来越多的新型抗心力衰竭药物得以应用,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以上新药与传统药物,如利尿剂、洋地黄类药物及硝酸酯类药物联合应用,可有效延缓患者心肌重构现象,但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法仍远未达到满意程度,部分患者在5年的生存率为一半占比。近年来,在治疗心衰的创新药物中,沙库巴曲缬沙坦具有拮抗血管紧张素Ⅱ受体的作用,并且还有抑制腦啡肽酶的效果。从既往试验来看,沙库巴曲缬沙坦对改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人群心脏结构,降低因心衰住院风险方面较为有效,长期使用可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心肌重塑状态,给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带来了巨大益处。为了分析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的有效性,本文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本院收治的80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就应用标准抗心衰治疗以及以沙库巴曲缬沙坦替代常规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进行了相关研究分析和比较,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按照1:1比例的纳入方式,将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本院收治的80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50~78(54.36±5.20)岁;原发疾病为19例为冠心病,10例为高血压心脏病,8例为扩张型心肌病,3例为肺源性心脏病;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Ⅲ级以及Ⅳ级各有8例、26例和6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50~77(54.29±5.11)岁;原发疾病有18例为冠心病,11例为高血压心脏病,7例为扩张型心肌病,4例为肺源性心脏病;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Ⅲ级以及Ⅳ级各有9例、27例和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以及心功能等)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依据《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均符合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诊断;(2)患者心脏彩超显示左心室的射血分数低于40%;(3)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1)对本研究中的治疗药物存在过敏现象者;(2)存在造血系统以及肝肾功能损害严重疾病者;(3)治疗依从性较差者;(4)合并严重精神疾病或沟通障碍等问题者。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标准抗心衰治疗。均给予利尿剂、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者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等常规药物治疗,并叮嘱患者注意卧床休息,限盐限水。

观察组患者予以沙库巴曲缬沙坦(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所生产,国药准字J20190001,规格50mg×14片×2板)替代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者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用药途径为口服,起始剂量为25 mg/次,2次/d,依据患者的心率、血压、尿量等临床指标水平,逐渐增加剂量至患者最大耐受剂量。其他药物同对照组。

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治疗周期均为6个月。

1.3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结合《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拟定,于结束疗程用药时评价。显效为心力衰竭相关症状能够得到稳定控制,或心功能改善超过2级;有效为心功能改善1级;无效为心功能基本无改善,甚至恶化。总有效率=显效患者占比+有效患者占比;(2)心功能,在治疗前后,利用飞利浦公司生产的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系统检测患者的心功能,通过改良Simpson法测定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及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D),校正体表面积后对左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计算;(3)心力衰竭再住院率,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因心力衰竭入院,且需要再次住院的患者占比;(4)不良事件,统计两组治疗期间出现心源性不良事件、症状性低血压、肾功能损伤以及高钾血症的患者例数及其占比。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分析本次研究数据。心功能等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经t检验;临床疗效、心力衰竭再住院率及不良事件发生占比等计数资料经X2检验,以[n(%)]表示。当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结束疗程用药后的临床疗效

观察组结束疗程用药后的总有效率为95.00%(38/40),对照组为77.50%(31/4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指标

治疗前,两组患者LESD、LVEDD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心功能指标数据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的LVESD、LVEDD值更低,LVEF值更高(P<0.05),见表2。

2.3对比两组患者的心力衰竭再住院率

结束6个月用药后,观察组心力衰竭患者再住院率为10.000/0(4/40),对照组心力衰竭患者再住院率为15.00%(6/40),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X2=1.143,P=0.285)。

2.4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发生的各项不良事件(心源性不良事件、症状性低血压等)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3。

3讨论

现代生活方式是导致心脏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而心衰是各种心脏病的终末阶段,属于一种复杂的症候群。研究表明心衰可进一步造成心肌损伤,由此形成心衰-心肌损伤-心衰的恶性循环。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随着病情发展,其治疗效果越来越不理想,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同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大部分慢性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过程为高血压导致左心系统的重构及功能障碍、肺静脉压升高、出现肺循环淤血、进而发展为左心疾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右心系统的重构及功能障碍,进一步导致体循环淤血。因此该疾病具有病程长、活动受限以及致残率高等临床表现。传统抗心衰的治疗是阻断上述病理生理过程,即降低血压,减少容量,增加心脏收缩力。近些年,相关新药靶点研发较多,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重组人脑利钠肽和脑啡肽酶抑制剂等。此外,心衰患者多合并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肺部疾病,以及吸烟等,其病情更加复杂,即促炎性心血管和非心血管共存条件,增加心肌细胞肥大概率和降低肌纤维顺应性。鉴于目前心衰治疗仍以药物为主,故临床用药时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联合多种不同作用机制。沙库巴曲缬沙坦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不仅可预防血管收缩,还可起到降压的效果,并对脑啡肽酶起到抑制作用,从而保护心功能;并且通过其代谢产物LBQ657而增加脑啡肽酶降解的肽类,抑制近端和远端肾单位对钠重吸收,提高利钠肽水平,促进尿钠的排泄,并具有抗炎、抗纤维化和抗肥厚的效果,缓解心肌重建,进而发挥抗心衰作用,且与其他临床心衰药物相同,患者具有同样的良好的耐受性。

本研究结果表示,两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组总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77.50%)(P<0.05);治疗后,观察组相关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組(P<0.05);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占比以及心力衰竭再住院率无明显差异,表明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予以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可行,临床疗效显著,有益于改善心脏结构及功能,且不会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肾功能造成不利影响,并未增加患者不良事件及因心力衰竭再入院风险。这与冯盼盼等[12研究结果相似,其研究发现沙库巴曲缬沙坦可有效提升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以及心力衰竭合并肺栓塞患者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三尖瓣返流峰速、LVEDD,并改善LVEF,调节肺血管内皮功能,改善心脏结构及临床症状,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其实LVESD、LVEDD、LVEF水平的变化,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诊断、转归、危险分层及预后有较大影响。本研究结果中,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LVESD、LVEDD降低,LVEF升高,并有效改善了左心房及左心室结构,提示对心功能的改善是提高治疗效率的关键;并且发生的不良事件概率更低,说明在治疗期间用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能与利钠肽系统激活、环磷酸鸟苷水平升高及血管收缩肽减少有关。但本研究研究时间以及病例纳入较小,对不同程度的心衰治疗缺乏数据支持,且选取对象仅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没有进一步检测肺动脉压,今后研究将对样本量、研究时间以及观察指标做进一步的扩展探究。

综上所述,针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予以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有确切的临床用药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一定程度上可控制心力衰竭再住院率,并且不会增加不良事件的发生,具有较高的治疗安全性。

猜你喜欢
心功能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BNP及乳酸水平与心功能的相关性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右心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
血浆corin、NEP、BNP与心功能衰竭及左室收缩功能的相关性
心功能如何分级?
心功能不全透析患者检测纤维蛋白单体的临床意义
中西医结合治疗舒张性心功能不全临床观察
磷酸肌酸钠用于老年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治疗56例分析
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
芪苈强心胶囊治疗心功能不全的效果观察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左心功能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