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性护理模式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干预效果

2022-05-30 10:02田晶晶董玉梅何莉
现代养生·上半月 2022年11期
关键词:反应蛋白类风湿关节炎延续性护理

田晶晶 董玉梅 何莉

【摘要】  目的  探讨延续性护理模式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兰州大学第二医院2019年10月- 2021年5月收治的14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组间基线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7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延续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评分、临床症状控制情况、生活质量以及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水平。结果  延续性护理模式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认知性症状管理实践、运动锻炼、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医师沟通和物质生活状态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关节压痛个数少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晨僵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ESR、CRP、R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延续性护理模式干预可有效减轻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骨关节损伤,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延续性护理;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2)21--04

类风湿关节炎是全身免疫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以患者的手足关节慢性、进行破坏为主,具有病情反复、致残率高、无特异疗法等特点。随着病情发展,患者可出现关节肿痛、畸形,严重者甚至丧失运动功能,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目前,我国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率为0.4%左右,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1]。由于该病病程长、关节疼痛明显,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因此在漫长的治疗过程中,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治疗的重要环节。常规护理干预是临床根据大多数患者症状制定的,难以满足患者的个性化需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延续性护理是对院内护理的延伸,延续性护理将延续性思维作为基础,结合患者疾病预后与患者心理状态等内容,在患者出院后为其提供院外护理指导,进而加速患者恢复,改善患者预后[2]。本研究探讨延续性护理模式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干预效果,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兰州大学第二医院2019年10月- 2021年5月收治的14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诊断标准:《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4]中的相关内容;纳入标准:与以上所述诊断标准具有一致性;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的具体内容均知晓同意等。排除标准:合并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性关节炎等其他免疫疾病者;对治疗药物有应激反应者等。依照组间基线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70例患者。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45例;患者年龄为46~65岁,平均年龄为54.12±2.14岁;疾病分期[3]:Ⅰ级14例,Ⅱ级36例,Ⅲ级12例,Ⅳ级8例。观察组男性28例,女性42例;患者年龄34~81岁,平均年龄55.75±5.56岁;疾病分期:Ⅰ级17例,Ⅱ级33例,Ⅲ级15例,Ⅳ级5例。两组患者上述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均衡可比性。本研究已通过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干预,具体包括: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口头指导患者常规注意事项等基础护理,注重患者的心理护理及饮食指导,護理人员应视患者为亲人,给予其支持与关爱;合理的膳食能给患者机体提供足够的营养,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应选择高蛋白、富含维生素且易消化食品。

1.2.2  观察组  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延续性护理干预,具体包括:

(1)入院护理: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为患者建立个人档案;结合患者个人疾病病因、症状及诱发的高危因素,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根据患者住院期间心理特点,通过出院前指导及电话随访指导的方式,开展院外延续性护理服务,主要包括向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向其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对于心理问题较重的患者,护士需要积极倾听患者倾诉,并给予心理疏导,提高患者治疗信心。

(2)强化心理护理:针对负性情绪较严重的患者,适当予以镇静药物干预,平复其情绪,并由心理师制定心理康复计划表,由护理人员进行院外心理宣教与指导。

(3)疼痛护理:出院前护理人员需对每例患者进行院外疼痛指导,尽可能减少患者因疼痛再次住院;告知病人疼痛在有效干预下能够逐渐缓解,不必过度焦虑或紧张;必要时使用塞来昔布非甾体抗炎药或阿片类药物缓解疼痛,将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针对不良反应可采取的措施一并告知患者,消除其对药物安全性的质疑;同时,告知患者应通过肌肉松弛、转移注意力等方式缓解焦虑不安的心理情绪。

(4)功能锻炼护理:在改善类风湿患者关节畸形、促进关节功能恢复期间,适当的功能锻炼十分关键。功能锻炼前需要对病变肢体部位及周围软组织进行1~2 min按摩。肩关节康复锻炼:双手向前伸展,保持5~10s后上举,双臂与地面垂直,保持5~10s后自然下垂,保持肩与双臂处于同一直线,保持5~10s后双手向前合拢,向前平伸,如此循环10次为一组,2组/d。肘关节康复锻炼:交替向前伸直或屈曲肘关节,以使活动度达到最大,2次/d,3~5min/次。腕关节康复锻炼:以顺、逆时针缓慢旋转腕关节各5圈,2次/d,3~5min/次。膝关节康复锻炼:取平卧位,进行被动或主动屈伸膝关节运动,2次/d,3~5min/次。床缘坐位,双腿自然下垂,双足悬空做钟摆式运动,2次/d,3~5min/次。手指关节康复锻炼:从远端-近端-掌指进行手指关节屈曲锻炼,须在活动度范围内进行。

1.3  观察指标

(1)自我管理能力:干预前后采用慢性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5]进行评估,主要包括医师沟通(15分)、认知性症状管理实践(30分)、运动锻炼(24分),分数越高提示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越好。

(2)临床症状控制情况:包括干预前后关节压痛个数、疼痛评分以及晨僵时间,其中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6]评估,总分10分,分数越高提示患者疼痛越剧烈。

(3)生活质量:干预前后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分[7]评估,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和物质生活状态等4个维度,各项总分均为100分,分数越高提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4)临床指标:包括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水平。干预前后,采集两组患者空腹静脉血4 mL,其中2 mL抗凝后,采用自动血沉仪检测ESR;另2 mL离心(以3000 r/min的速率离心10 min)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CRP、RF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比较

延续性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医师沟通、认知性症状管理实践、运动锻炼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上述指标评分均有所升高,并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控制情况比较

延续性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控制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临床症状控制情况均有好转,其中观察组患者关节压痛个数少于对照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患者晨僵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延续性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各指标(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和物质生活状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上述指标评分均有所升高,并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ESR、CRP、RF水平比较

延续性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ESR、CRP、RF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上述指标评分均明显降低,并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目前临床关于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尚未得出统一结论,故缺乏根治性的治疗方法。缓解患者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症状、减少疾病反复发作是当前治疗的基本目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病情进展与疾病控制程度密切相关,患者出院后缺乏医护人员有效监督、且患者自律性较低,导致患者康复不佳[8]。常规护理在临床中应用较为广泛,其能够解决大部分患者住院期间的各项需求,但患者出院后,护理服务也会相应终止,导致整体治疗效果减弱[9]。

延续性护理是住院护理的延伸,属于整体护理的分支,其通过形式多样的随访,让患者在出院后仍能够获得来自专业医护人员的指导,持续获得疾病相关的高质量护理服务,避免病情恶化,减少出现再住院的情况[10]。延续性护理模式干预关注患者的情绪与生活行为,从而能够使患者的生理、心理及社会等方面调节到最佳状态,以良好的状态面对疾病,提高患者自我护理的能动性。通过指导患者进行肢体康复锻炼,从而能够减轻患者疼痛感。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躯体功能、医师沟通、运动锻炼、心理功能、认知性症状管理实践、社会功能和物质生活状态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关节压痛个数少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晨僵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提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模式干预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关节压痛、疼痛、晨僵),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生活质量。RF可以反映患者骨关节炎的损伤程度,其含量升高,表示关节组织炎性损伤程度增加;CRP可通过结合细胞壁C多糖增进机体炎症反应,对患者关节造成损伤;ESR是对红细胞沉降速度的表达,沉降速度增加,表明患者病情加重[11]。延续性护理通过健康宣教、电话随访等让患者认识到关节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使其能够科学、规范、合理的进行锻炼,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诱因,此外,功能锻炼护理是一项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方法,包括了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膝關节康复锻炼等内容,可以改善肢体功能受累情况,促进关节功能恢复[12]。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ESR、CRP、RF水平低于对照组患者,提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模式干预可有效抑制骨破坏。

综上所述,延续性护理模式干预可有效减轻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骨关节损伤,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改善临床症状,促进生活质量恢复。但是本研究样本量不足,临床上可通过增加样本量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4  参考文献

[1] 王涛,李志军.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全科医学,2020,18(2):170-171.

[2] 曹丹.延续性护理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疼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0,24(18):120-122.

[3] 吴冬梅,童宗武,朱桂华,等.2010年欧洲风湿病联盟和美国风湿病学会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4):1545-1548.

[4]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 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J]. 中华内科杂志,2018,57(4):242-251.

[5] 张玉芹,张小丽,李玉英,等. 住院老年慢性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5):3716-3718.

[6] 严广斌.视觉模拟评分法[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4,8(2):273.

[7] 李小姣.反馈式康复护理对卒中后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评分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21,50(9):1579-1581.

[8] 连芬萍,司霞,张百灵.护理门诊结合微信平台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延续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19(4):683-685.

[9] 吴培玉,李碧香,黄文婷,等.延续性护理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9,35(16):1219-1223.

[10] 黄映华, 张伟勇, 郭粉莲. 延续性护理对类风湿关节炎病人生存质量的影响[J]. 护理研究, 2015, 29(35): 4461-4463.

[11] 钱鑫,赵智明,张蓓蓓,等.青藤碱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炎性细胞因子及免疫系统的影响[J].中药材,2018,41(5):1226-1228.

[12] 庞亮亮, 李丹. 延续性功能锻炼指导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9, 13(10): 778-782.

[2022-03-18收稿]

猜你喜欢
反应蛋白类风湿关节炎延续性护理
类风湿关节炎蒙医药治疗现状与展望
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及其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膝骨关节炎中医证型与常见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研究
CRP和PCT在医院获得性肺炎老年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重型颅脑外伤进展性颅内出血与D—二聚体、C—反应蛋白的临床分析
微信在痛风性关节炎出院患者延续性护理中的应用
延续性护理在膀胱癌术后膀胱灌注化疗中的应用研究
国内延续性护理现状及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