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子新型工业化“先手棋”

2022-05-30 10:48李书
产城 2022年9期
关键词:先手棋工业化成都

李书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形成历史性交汇,我国制造业正处于结构调整、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亟需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提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及产业结构水平。

9月6日,工信部公示23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数字化转型提升试点项目名单,华为(成都)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入选。此次工信部试点项目主要聚焦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数字化转型,遴选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项目,促进区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成都市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指出,在突出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提出“项目支撑、建圈强链”等的同时,明确要持之以恒实施制造强市战略。“成都以智能制造为抓手,以创新为驱动,为新型工业化的持续推进奠定坚实基础。”仲量联行成都战略顾问部负责人于清华表示,通过不断增强制造业内生创新能力,加速变革生产方式、企业形态、业务模式和就业方式,将推动成都制造业加速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加快制造业高端化迈进、智能化升级、绿色化转型

《产城》:与老工业体系相比,新型工业化“新”在哪里,将对制造业产生何种积极影响?

于清华: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带来工业生产的急剧变革,新型工业化亦是在第四次科技革命催生下的社会变革大潮。前三次科技革命目标在于以大机械生产拓展人的肢体能力,追求物质生产的最大化。而第四次科技革命则是立足于信息技术突破,数字化赋能工业生产全流程,实现智能生产与市场特质化需求的高效匹配。新型工业化相较于传统工业,其对制造业的积极影响在于如下三点:

数字化驱动制造业发展智能转型。以人、机器和资源间的智能互联以及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通过前沿信息技术手段将工业生产流程产生的数据进行串联,实现数据与生产智能反馈的目的。当前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融合越来越广深入,智能制造正在成为全球传统工业产业升级的主要方向及手段。

新的产业组织模式形塑制造业网络集群。新型工业是以数据、互联网为基础的产业体系,该体系的深度发展将引导生产流程各环节的去中心化,这将有利于制造业通过技能、技术和资本的自发重组来寻求多种技术机遇,不断有组织地去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制造业各类企业间的生产网络在催生集体技术学习、逐步淡化行业间区别的同时,反过来又会助力区域形成特色鲜明、协同共生的制造业网络集群。

新型工业化要求制造业绿色生产。新型工业化是建立在绿色低碳基础上的工业化,新型工业化的持续发展要求推进工业绿色低碳改造,研发推广绿色工艺技术装备,加强绿色低碳产品研发应用,推广轻量化、低功耗、易回收等技术工艺。此外,基于大数据技术应用和数据要素的投入,可以有效进行生产过程的系统优化,实现制造生产全链条的绿色发展。

《产城》:成都发展新型工业化具有怎样的基础,面临哪些瓶颈?

于清华:从产业规模来看,2021年,成都智能制造全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4%,新增4家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107家,有17个项目入选工信部智能制造和两化融合试点示范,成都新型工业化发展具备较好的产业基础。

从城市创新实力来看,在2021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GII)全球排名中,成都排名全球第39位,较上年提升8位,城市创新策源能力稳步提升。此外,成都建成国家级创新平台216个;科创板上市企业达14家,总数居中西部城市第1;企业专利数量居新一线城市首位,持续的产业创新能力是成都践行新型工业化之路的关键保障。

从新型工业化载体来看,2021年,成都累计建成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5个、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及众创空间268家,面积762万平方米,建成高品质科创空间超1100万平方米,为成都新型工业化提供了满足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各类载体。随着新型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区域性制造业网络集群对成都城市空间格局的逐步重塑,成都城市更新将会为新型工业化打造制造新场景、创新策源地提供更为广阔载体空间。

但成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面临制造业本地配套不足、本土龙头企业有待进一步培育等问题。一方面,丰富且高品质的制造业本地配套是降低智能制造生产成本,打造新型工业化产业生态的重要保障。成都受制于区位交通条件及城市发展历史路径,其制造业产业链本土配套不足,诸多电子元器件、精细机械配件均需由外省购入。以汽车产业为例,成都汽车整车生产商的上游零部件采购在本地占30%左右,在四川省外占70%左右。

另一方面,智能制造是贯穿于研发、设计、生产、供应、服务等制造的各个环节,实现全面智能化的新型生产方式,智能制造龙头企业对于一体化推动产业链各环节转型升级、培育前沿创新技术具有积极引导作用。当前,成都乃至四川本土龙头企业数量有限,产业带动效应不明显,相较于广东、江苏、浙江等智能制造发展领先省份尚有差距。

紧抓智能制造“核芯”

《产城》:结合产业基础,成都应如何通过新型工业化推动制造强市战略实施?

于清华:进一步提升信息系统赋能工业生产实力。工业软件是智能制造的“核芯”,是不能受制于人的关键核心技术,在国际贸易摩擦日益严峻的当下,壮大国产工业软件既是国家科技战略的关键环节也是成都智能制造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成都作为全国第三个“中国软件名城”和中西部唯一的综合型软件名城,软件从业人员超过50万,研发实力居全国前列,软件产业蓬勃发展并持续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在當前成都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新形势下,成都需立足软件研发基础优势,进一步发挥开放、包容的城市软实力,持续吸附数字化、信息化领域创新人才来蓉集聚,调整优化软件产业结构,突破一批关键工业软件自主创新,培育具有成都品牌影响力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不断增强成都支撑智能制造自主化创新突破的工业软件实力。

以企业为抓手着力做强新型工业化产业链关键环节。随着成都着力推进产业“建圈强链”,“专精特新”企业日益成为成都持续增强产业生态集聚力、产业链建构力、高端要素运筹力的生力军。把握住“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动态也就是把握弥补成都产业链关键环节的重要机遇。一方面,成都需把握东部产业向西转移机遇,深入研判“专精特新”企业在生产网络中承担角色,以产业链转移为契机实现招引优质企业来蓉发展。另一方面,成都更需要以招引为抓手、以培育为目标,通过开展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专项培育行动及整合、汇聚资源提供高水平科技创新服务等手段,孵化、培育智能制造关键装备及核心部件细分领域的本地单项冠军。

发挥市场规模化优势推动生产与需求正向反馈。智能制造通过柔性生产的产业组织模式进一步拉近生产与市场需求距离。柔性生产的核心体现是用大规模批量化生产的方式满足用户个性化产品的需求,通过系统结构、人员组织、运作方式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改革,使生产系统能对市场需求变化做出快速的适应,因此规模化的市场需求信息会加速智能制造技术与产品高效迭代。成都作为中国西部消费重镇,消费规模庞大,消费腹地广阔,消费意识超前,其消费所产生的丰富数据是智能制造持续创新产品的重要财富。成都需立足成都消费引领中西部城市的比较优势,高度重视数据资产在大数据时代的核心作用,积极搭建城市消费数据采集、分析、转化平台,引导部分面向市场的智能制造领域实现创新成果就近转化及本地产品化,进而实现生产与需求的正向反馈,推动成都智能制造在高效迭代中做大做强。

合理布局新型工业化城市功能。新型工业化的深度推进将会持续改变城市发展格局和产业空间关系,成都在规划、布局新型工业化城市功能,打造都市工业载体时时需重视以下四点。一是基于成都“智能”优势,精准产业筛选,严判“上楼”产业,强化楼内楼外创新网络构建,而不仅是产业链各环节间的空间整合。二是强化规划设计,基于城市更新和腾笼换鸟打造对创新创意社群具有强吸附力的都市产业新空间。三是重视都市工业与都市多元载体联动,以打造全域大孵化器为关键举措,提供针对性、全周期的载体保障,释放产业创新力。四是强化中心城区与郊区联动,探索企业总部办公、技术研发、销售中心、核心工厂在中心城区,协同制造基地在郊区,形成“总部+研发+终试制造”全链条新型都市工业发展模式。

猜你喜欢
先手棋工业化成都
苏州吴中区下好安全宣传“先手棋”
泰州市以“四行”下好精准执法“先手棋”
泰州市下好节后安全“先手棋”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建设法治国家应走好抓党员干部这步“先手棋”
穿过成都去看你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数看成都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