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进厂,夯实匠才活力

2022-05-30 10:48祝苪卿
产城 2022年9期
关键词:高技能制造业技能

祝苪卿

“未来的产业人才从哪里来,又该如何培养?”“重视培养、崇尚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时代会回来么?”营造中国制造的新气象,充沛的人才保障是必要环节,一支强大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人才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保持竞争力、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构筑制造业人才“蓄水池”

随着制造业人才结构已从传统的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变,就业结构变化对高技能人才职业活动提出新要求,产业转型升级致使高技能人才培养数量需求上升,智能装备制造业对高技能人才岗位能力要求更高……中国工程院院士丁荣军对弥补当下的制造业人才缺口提出了三点建议,“加快推进新《职业教育法》的落地;加快推进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推动技术教育+技能教育的融合,打造工匠型人才。”

十余年来,超过六千万职教毕业生涌入人才市场,他们的就业动态与产业的人才现况均离预期状况有所差距,且易起伏。准确地说,我国劳动人口总量可观,但制造业工人数量持续下降,让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去到制造业第一线有沦为口号的风险。去年以来“最缺工”的100个职业中,43个属于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15个属于专业技术人员。

作为对接产业最密切、服务经济最直接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的拓新有其必然性。为解决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的均衡问题,新版《职教法》明确要求,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或者实现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等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业界对此的解读是,“随着产业升级、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不再是培养会干活的人,而是要培养德技并修的人才。”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孙文凯也指出,“当前我国制造业人才队伍在总量和结构上都难以适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高素质人才占比明显偏低,要拓展人才发展通道,让更多优秀的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

此种情形下,需要从上到下、从浅到深的务实型产教融合方案在各地职业院校落地,校企双制、工学一体,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持。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邢晖表示,“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职业教育培养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对解决工艺技术与人才结构不对称等问题将起到重要作用。职业教育正在为中国技能人才的数量、结构、素质的提升贡献力量”。

连城市间的抢人大战也不局限于高端人才的引育,技能人才同样是竞争焦点。不少城市通过各种举措,从户籍、社保、教育、医疗等方面提高产业人才的待遇与服务保障,改善制造业整体就业环境。在一些制造业强市,人社部门组织行业协会与龙头企业积极申报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资质,根据员工技能水平制定薪酬激励方案,自主评价企业员工技能水平,实现企业发展与员工技能提升相辅相成。还有部分城市坚持把本地人才培养作为制造业人才重要的供给方式,积极引导企业与本地高校和职业院校进行深度融合,不断为制造业输送人才。

谨防“越智能越缺人”现象

产业链上不同环节的企业及企业内不同岗位,对高技能人才的岗位综合能力提出了不同的需求。调查显示,约六成的制造业企业表示缺技术工人,半数以上的制造企业表示缺研发人员。从更细致的角度而言,不止是中国,全世界的制造业都存在人才缺口,包括近年来推动制造业回流有成的美国,虽然订购了数量众多的工业机器人,但较高层级的操控者和管理岗仍有不少的差额。

为让生产设备减少对人的依赖,降低劳动成本,车间、生产线上大量使用工业机器人是现代制造业发展趋势所在,但对人才的需求有增无减,只是稍许降低了基础操作工的数量。制造业企业需要理性面对管理红利时代,智能制造的快速发展反而诞生了更多、更细致的职业需求,并因较高的素质要求使得缺口更大。智能制造、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人才需求总量和缺口居高不下,如“多工序数控机床操作調整工”“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等都是紧俏职位。《高技术制造业人才需求与发展环境报告》显示,仅今年1-4月,高技术制造业招聘职位数同比增速达 28.2%,领先全行业的8.4%,足见对高技能人才的渴求。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数字经济就业影响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数字化人才缺口超过千万。仅凭政策东风并不能很好地填补制造业人才缺口,市场驱动下,高校、职校探索新型复合人才培养模式,企业从实际业务需求出发,搭建适宜的人才发展体系,畅通内部人才补给通道也很必要。因为其特质,制造业的数字化岗位更青睐专业对口人才,主要来自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物联网工程等专业,各种制造业门类中,又以电子电气设备领域的数字化岗位占比最高。

制造业的人才扭头投奔互联网行业的现象仍然存在,但数字化人才跨界进入智能工厂也开始成为常态。智联招聘的“中国年度最佳雇主”评选TOP100中,智能制造类企业比例越来越高,2021年占比已达23%,人才从“大厂”到“工厂”的流动是又一重意义上的“双向奔赴”。

一头是基础的一线操作工,一头是高精尖技术人才,解决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问题刻不容缓,我们迫切需要建立起更大规模、更加主动、更符合产业需要的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十余年来我国劳动力素质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达13.8年,我们需要这些身怀一技之长者去往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不妨听一听一线从业者的呼声,“保就业必须与保产业紧密结合,也要与保教学质量紧密结合,没有好的产业就没有高质量的就业,做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企业发展,为劳动者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和机会。”

猜你喜欢
高技能制造业技能
高级技能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补齐高技能人才“短板”
现代学徒制培养焊接高技能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画唇技能轻松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