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投掷能力教学训练策略探讨

2022-06-03 12:01吴健
当代体育 2022年17期
关键词:实心球器材动作

吴健

投掷是一种基础性运动能力,不仅是指某个具体的项目。小学体育投掷能力教学训练,应准确把握新课程教育思想、理念和目标,突出能力素养教育和学生发展的综合性,避免过于专业化和功利化。同时,小学生的身心特征和投掷运动的特征,教师应重视对小学生参与心理的激发和维护,并注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安全教育。

当前,小学体育教学更重于身心健康、运动素养、健康意识等方面的培养,教学重心不完全放在运动技能和体能上。但基于学生运动能力和素养发展的需要,一些基础性运动技能教学仍作为教学的重点任务——比如跑、跳、投,这三个基础运动能力的教学是必要保留的,且必须保证质量,为学生体育素养发展打好基础。

下面结合教学实践,专门对当前小学体育投掷能力教学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并给出一组针对性的建议。

1 小学投掷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概念目标偏狭义

投掷是一个广义概念,它包括多项田赛投掷单项,如铅球、标枪、链球、铁饼,还包括一些运动项目中的投掷技术动作,如篮球、足球(掷边线球、守门员手抛球)、手球、垒球等,众多体育项目都包含投掷。而投掷能力则比投掷概念还宽,不仅指投掷的技术动作,还包括与投掷相关的心理、意识、理论、力量、悟性、柔韧、协调等。因而,对小学生进行投掷能力教学,其实是个综合性的教学活动和目标体系。

但就当下小学体育投掷教学来看(除一些没有教学目标指向的投掷类体育游戏活动),大多主要就是集中在一个项目上——双手正向实心球。教师将实心球作为几乎唯一的投掷专项教学项目,原因其实很简单:第一,双手正向实心球相对于其他投掷项目的技术动作比较容易掌握,教学难度低;第二,安全性相对较高,比起侧向铅球、标枪等项目来说,基本可以确保学生安全;第三,器材经济易得。基本每个学校都给学生提供实心球且数量满足教学需求;第四,功利的应试思想。当下中考体育三大项,考核投掷基本就是雙手正向实心球。虽然小学没有考试压力,但考虑到学生将来的发展需求,教师会将重心放在实心球上。这样单一的教学项目,显然无法满足学生投掷能力的综合、全面发展。

1.2 忽视小学生心理

小学生的发展观还没有形成,他们通常不会理解参与体育训练的意义所在。因而他们参与和接受体育训练的驱动力基本就是源自于兴趣。即,感觉体育活动比上文化课好玩,所以更愿意参与体育活动。但是,要达到一定的投掷训练效果,如果仅学习技术可能还较能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而要使学生发展投掷相关的素养——比如相应的力量或者肌肉控制能力(力度大小及方向准确性)——则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重复性训练,达到一定训练量之后,学生的肌肉力量、肌肉记忆才能达到预期指标。这个过程就可能会相对枯燥一些,而且还需要一定的毅力、耐力支持。很多小学生参与投掷练习,基本是三天热度,很快就会失去主动训练的积极性。这使得训练的效果大打折扣——出现这种现象,不能归因于小学生(因为小学生大多没有体育专业成长意愿,也就没有相应的职业品质),而是教师忽视了教学、训练过程中对小学生积极心理的引导和维系。

1.3 专业化特征明显

需要强调一点,小学投掷能力教学是专项教学,不是专业教学、职业训练——小学体育、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之后的小学体育教学,走的不是专业或职业道路,而是“群众路线”。即,教学目标不是为国家输送专业体育人才或培养学生成长为职业运动员,而是通过教学普及体育健康意识、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并使学生具有一定参与体育的能力。但不少体育教师显然在专项体育教学中(除了组织学生进行一些体育游戏类活动的非教学活动时),明显呈现出专业化,甚至职业化特征。原因主要是两个:一是教师对上面所分析的新课程体育教学理念、目标没有把握到位,仍然沿袭了课改前的教育思路;二是教师接受过系统的体育专业训练,本身是专业的,成长经历也是专业的,这种专业意识和专业习惯较难改变。

专业化教学所呈现出来的问题主要是:第一,与前面探讨的忽视心理一样,教师在教学训练中突出了严肃性、纪律性、服从性和训练意志品质。这使学生普遍产生抵触心理——显然与“快乐体育”理念背道而驰,也影响了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建立和保持;第二,高估了小学生的运动领悟能力,教学信息传递不到位,教学效率低。专业运动员是由运动能力突出的群体组成,他们不仅有较好的体能、体质,而且有较强的领悟能力。比如教师示范实心球(注:没有特别标注,指双手正向实心球)从持球后摆、反弓腰开始到弹腰、展臂、扣腕、拨指一组连续发力动作,边示范边讲解动作发力要领,专业运动员通常只需要两次就能领悟。而小学生较难捕捉和领悟到这瞬间完成的一系列技术动作细节;第三,忽视了小学生的普遍生理特征。专业训练需要以超量负荷为成绩保障,而没有接受过专业体育训练的小学生在体能上无法承受过大训练强度。即便不造成运动损伤,也会给学生带来极强的负面心理。还有,小学生的肌肉力量不足,使一些技术动作在标准负荷下无法完成。比如标准重量的实心球,大多小学生是无法做出拨指动作的。用超出其力量范围的器材进行训练,小学生无法掌握和体悟到技术动作细节。这也是影响教学质效的一个关键且容易被忽视的因素。

1.4 安全教育被省略

对小学生而言,投掷类教学还有一个特殊的任务需要完成——安全教育。与其他项目相比,投掷运动有一定安全隐患,而小学生的安全意识比较低、缺少安全常识。特别是,小学体育教学突出体育的群众性和普及性,鼓励学生在校外坚持常态化参与体育活动,而小学生在校外独立进行投掷类运动很容易出现安全问题。比如破坏公私财物、造成人身伤害、影响交通或造成同伴伤害等。在当下的小学体育教学中,大部分体育教师省略了安全教育环节,或仅是对学生进行了简单安全提示,没有起到实际效果。

2 小学投掷教学的策略建议

2.1 教学融入趣味元素

将趣味元素融入小学体育教学是教师必须要重视且应做好的一项工作。需要注意的是,融入趣味元素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为目标难度并不大,因为体育本身对小学生就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关键是这种趣味元素应指向小学生(成人化的趣味元素不能起到预期作用),而且要具有课下的可操作性——因为融入趣味元素的目标,不仅是使学生在课堂上更积极主动,还要落实“群众体育”这个目标,即使学生在课下也能够自发、自觉去参与体育活动。如果教师融入的趣味元素专业性强(比如需要较特殊或价格较高的器材),就难达到这样的目标。

一般来说,小学生的兴趣取向主要集中于几点:活跃性(不要太严肃的形式)、竞争性、团体性(小学生喜欢“扎堆”,少用单独练习形式)、展示性(与竞争性相似,小学生较喜欢展示自己)。教师抓住这几点去设计教学即可达到激发兴趣的作用。比如,在训练学生掌握双手正向投掷(实心球)技术动作时,教师不是让学生投实心球,而是换成排球(排球重量轻、安全性高,利于学生在训练中体悟技术动作细节,比如拨指、扣腕动作。在小学高年级,可以改用足球、篮球,重量略重一些,利于发展其力量),两人一组用投掷实心球的动作进行对投、对接——每成功传接一次(动作标准,球不落地),两人再拉远一米距离。最后比一比,哪个小组两名同学相距最远。这样训练,学生们的参与意愿非常高,而且在课下他们也有兴趣和能力自发组织进行比赛。

再如,将投掷以距离为评价标准改为以准度为评价标准。比如让学生投掷垒球,在前方适当距离(根据小学生年龄和能力而定)放置投掷靶(用篮筐、字纸篓等都可以,这些更便于学生在生活中取材),大家分组进行投准比赛(仍然要求学生使用特定的技术动作——如侧身投铅球的动作或垒球投球动作),最后比一比哪个小组命中率最高。这种方式,不仅是有趣,而且可以有效训练学生投掷力量的控制能力。

2.2 教学项目丰富多元

训练学生投掷能力,要保证综合性、全面性,不能仅按着一个项目去练习。而且,教师将更多投掷项目(或技术动作)引入教学,不仅是可以保证学生投掷能力的综合发展,而且可以进一步提升和保持学生的参与热情。项目丰富多元,要保证训练的综合性,教师可以从几个角度去把握:第一,应包括田径基础投掷项目——铅球、标枪、链球、铁饼(注,下面展开探讨器材的适用性变通);第二,包括掷远和掷准两类;第三,包括全身合力的投掷(如实心球)和主要由臂部发力的投掷(如垒球);第四,包括侧身投掷(如侧身单手铅球、标枪、垒球等)和正向投掷(如双手正向实心球、足球掷边线球、篮球投篮等)。引入项目尽可能包含以上几个元素,保证学生投掷能力的综合发展。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和自主性,灵活设计教学、训练内容和方式等。比如将一些民间体育项目引入教学,如丢沙包、抛绣球等。

根据小学体育教学的环境、条件、目标、安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考虑,在引入多种训练项目后,教师应进行适应性、可行性调整。因为小学体育的教学目标不是专业训练,而是素养教育,不必过于追求专业性。比如前面提到标枪这个项目,显然在缺少专业保护条件的情况下,开展标枪教学是相当危险的(何况,如果小学生兴趣较高,在校外自发活动,就更危险),铁饼、链球也同理。所以,对类似的项目,教师教学的重心在于使学生体验和初步掌握项目技巧即可。比如在训练标枪时,不使用专业标枪,而是用小学生们常玩的“金箍棒”,塑料材质、空心,重量轻,材质硬度低,学生投掷距离不会太远,且不会造成伤害。只需要在“金箍棒”的一端加入配重(如橡皮泥、胶泥)即可制成一个适用于小学生且相对安全的“标枪”。而铁饼,可用飞盘、飞碟玩具替代,链球可用沙包系绳替代——这样,既能保证教学训练的多样性,又进一步提升了趣味性,还保证了实用性和安全性。

2.3 教学训练器材DIY

前面的探讨过程中已经多次涉及到了教学训练器材的自制、自创。小学体育教学器材的DIY具有几方面的意义,应得到体育教师的高度关注,建议积极运用这种策略:第一,解决经费问题——小学不是专业体育院校,其所能给学生提供的运动器材,其实就是满足最基本教学需求。很多情况下,不能完全让学生集中练习。比如器材量,如果让学生每人一个篮球进行训练,大多小学是不具有这种条件的;第二,进一步激发兴趣——小学生比较喜欢做手工劳动,当使用他们自己亲手制作的器材进行训练时,参与兴趣度要远高于使用专业标准器材;第三,适用性强、可操作性强——前面提到,一些专业投掷项目所用器材有相當的危险性,在缺少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对器材进行变通改良,可以保证学生安全参与;一些标准器材重量超出小学生的生理适用范围,影响训练效果,将此类器材轻质化,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校外活动更缺少专业器材,学生自制器材使其在校外自主活动具有了可行性。

根据上面对DIY器材作用的分析,也就确定了DIY器材的几个基本原则:第一,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应发动学生亲自动手(或在家长、教师指导、协助下完成),这可以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且更利于学生在校外自发参与;第二,取材生活。所用材料应是小学生在生活中容易找到且不需要太大经济投入的。比如废饮料瓶做成的“手榴弹”、废纸箱做成的靶箱、废布头和黄豆做成的沙包以及上面提到的改装“金箍棒”等;第三,根据学生年龄、生理特点,器材注意适度轻、小并切实保证安全——其实,在带领学生自制器材的过程中,也就同时进行了直观的安全意识和方法教育。

2.4 借用信息技术设备

解决小学生体育技术领悟能力较低的问题,在操场是很难实现的:体育运动很多技术动作是以一定速度为支撑的,没有速度也就没有动作。比如上面提到的实心球预摆、蓄力动作之后的投掷发力动作,时间非常短,而在这瞬间就包括了多个动作要点需要学生掌握:首先,腰部带动臂部发力,但并不是腰部动作完成后臂部才启动——有些学生因为两个动作没有协同连贯,动作完成后弯腰极深而且球的抛物线初角很低,甚至直接将球砸向地面;其次,在臂部动作将近完全展开时快速完成扣腕和拨指动作,给球加最后一点动力,且控制球的运行状态和路线——教师在现场示范不太可能将速度放到极慢,过慢的动作无法向学生呈现动作结果。解决这个问题,在当下教学条件下是较容易实现的。即教师将自己示范动作在课前录像,先带领学生在室内观看视频——利用多媒体视频播放控制技术,定格、慢放、放大局部、回放等,教师可以给学生细致地讲明动作细节。如果学校本身有室外大屏幕,那就可省去在教室学习这个环节。

最后,略谈一下安全教育。教师除了在课上对学生进行安全提示,以及利用自制器材过程进行安全知识、意识引导之外,还可通过安排学生体育家庭作业的形式来深化安全教育。给学生安排作业,一是可培养其养成自觉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二是在家长现场指导下(小学生校外体育作业应建议家长陪伴和监护),使学生懂得根据实际场景和运动项目特征去规避安全问题——这样的安全教育更有实践意义,具有实效性。总的来说,基于新课程理念和目标,小学体育投掷教学应突出综合性,避免过于专业化和功利化。同时,基于投掷项目特征及小学生心理的把握,应重视对小学生参与心理的激发和维护,并注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安全教育。

(作者单位: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团总校)

猜你喜欢
实心球器材动作
《原地正面双手头上掷实心球》教案
下一个动作
2020年《体育教学》“场地器材”栏目选题
我的城市月赛优秀作品
实心球在中小学体育课堂中的应用
四元素登上元素周期表
视听器材个股表现
视听器材个股表现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