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课程思政与体育课融合教学探究

2022-06-03 12:01杨磊
当代体育 2022年17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立德思政

杨磊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已成为新时代发展背景下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三全育人”的根本任务。高校体育教学如何把时代精神、道德品质等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其中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三全育人”视域下课程思政与体育课融合教学研究可以把思政与体育课程更好的榫接,满足新时期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也可以为体育课程实施提供一定的参考。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现了立德树人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新时代立德树人将上升到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性高度,为培养高质量、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奠定了逻辑起点。2017年《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的颁布和2018年关于“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发布,“意见”中明确提出了要“以立德树人为主要目标,将思想政治思想融合在教学的全部过程”。标志着我国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正式落实。各高校也在加快调整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所谓“三全育人”指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理念,在整合教育机制和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培养敢于承担责任、敢于担当的,符合新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如何把思政与体育课相结合,用于课程的教学研究和人格的塑造是当前面对的重要问题。本文以“三全育人”为主要背景研究了课程思政与体育课程的融合教学问题,为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体育复合型人才提供依据。

1 “三全育人”背景下课程思政与体育课融合教现状

立德树人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涉及教育理念、教育体系、教育治理及教育环境的创新和优化。按照系统论的思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是把立德树人这一系统的各个要素细化到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中。学校是一个由教学、管理、文化、教职员工等要素构成的系统,大学体育课程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大学体育课程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高校其他各个要素都必须要围绕大学体育课程落实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发挥作用。而关于如何发力,习近平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也给出了明确的回答:“把思政工作贯彻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的提出,标志着党和政府对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协同性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在大学体育课程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也需要有协同工作的思考,以协同实现大学体育课程落实立德树人工作质量提升,以系统满足学生成长的深层次需要。

1.1 建立“大思政”格局

高校体育课程旨在建立起“大思政”格局,才可以更好的把思政与体育课程契合在一起。“三全育人”背景下课程思政与体育课更好的融合才可以确保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从而全面的深化“三全育人”的宗旨。我国高等院校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存在重知识、轻思想的教育问题。高校对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态度是泾渭分明的,而忽略了思政与课程的结合。“三全育人”的背景下,要求高校改变思想和态度,打破常规,把思政教学与体育课程结合,全面的深化“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建立起“大思政”格局,在体育課程教学过程中达到思政培养的潜移默化,培养出高素质的体育人才。

1.2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的体育教学可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我国高校在教学的过程中一直把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放在教学的首位,这就不可避免得出现问题,而这一问题的根本是为了可以快速的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但是忽略了素质的培养。“三全育人”背景下的体育与思政课程的融合可以为体育教学提供更丰富的资源,并在教学的同时达到对学生思政素质的培养。“三全育人”背景下的课程思政与育课的融合培养模式,要求在进行体育课程培养的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通过课程与思政结合的模式,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满足新时期高校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三全育人”背景下的课程思政与体育课的融合培养模式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一,参与的全面性。课程融合的培养模式要求教育全面的参与其中,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教师的整体参与性不高。第二,融合培养育人的有效性不能确保。思政与体育课程结合的培养模式的有效性是重的问题,而新的融合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很难进行评定。第三,“三全育人”背景下课程思政与体育课结合的科学性很难确保。“三全育人”的视角下,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的融合的教学更加看重在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理论、思想和实践的统一。如何在推进“思政”教育的同时,实现思政与理论的结合,在确保学生知识学习的同时,确保思政的科学性和实践性。

2 “三全育人”背景下课程思政与体育融合教学体系概念界定

2.1 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以“立德”为首,“立”表达的树立的意思,“德”体现了人的德行。“立德”就是将“德行”深深地根植在人心的过程中,从而培养从有道德、有德行的人。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结合体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已有研究成果,本文认为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指培养担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遵循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本原则、具有实现“中国梦”的鲜明主体。

2.2 大学公共体育课程

大学体育课程是指大学体育课程,是大学必修课程之一,学习中可选修各体育项目作为学习课程,课程学完且合格给予学分。大学公共体育教学课程是高等教育课程设置的一门重要课程,按照系统的体育教学内容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培养大学生热爱体育锻炼、养成大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等任务,同时,大学体育课程还是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是指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学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2.3 协同路径

体育教学是以身体活动为主的学习过程,是教师与学生按照既定的教学目标和计划学习课程标准中设定的运动技能和理论知识的过程,旨在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和思想品德。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将立德树人贯穿于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亟需走协同路径。

协同路径是指在系统处于变革的临界处,以系统思想为指导,通过综合管理的方法促进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按照协同的方式来运行各要素,使得系统从一种序状走向另一种序状。根据协同路径的概念,结合大学体育课程的现实情况,本文中的大学体育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协同路径,是指为了提升大学体育课程落实立德树人的效果,通过对公共体育教学与立德树人之间的要素进行整合与协调,实现各要素之间的优化组合与配置。

3 “三全育人”背景下课程思政与体育融合教学体系构建

3.1 建立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高校的思政课程与体育课程的教学评价体育的建立有利于确保融合育人模式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来看,高校的课程思政和体育课程的结合涉及到高校的教师、学生、聘用企业等,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各利益相关者都息息相关。在“三全育人”背景下推行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的融合,高校在促进课程融合的主要力量,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教师则是教学的主体,在课程融合过程中承担者责任和结果。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是否可以全面的吸收和接纳,也是课程融合的重要方面。聘用企业对高校人才的吸纳和接收也直接影响着高校的培养模式。因此,利益相关者对于融合育人培养模式有着重要的影响,高校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框架的建立要考虑到各方面利益相关者的态度,而企业则对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有最直接的影响。

3.2 促成“协同”的联动体系

体育教学是以身体活动为主的学习过程,是教师与学生按照既定的教学目标和计划学习课程标准中设定的运动技能和理论知识的过程,旨在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和思想品德。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将立德树人贯穿于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亟需走协同路径。

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的融合有利于推进全员育人,建立“协同”的联动体系。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加强学生的思想建设和引领工作,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思政与体育课程的融合最终的目标就是推进全面育人。首先,建立育人共识,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思想观念。全面育人就是要通过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的结合,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在这一过程中,高校还需加强顶层设计,解决课程融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输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其次,要整合和统筹育人资源,构建“大协同”的体育课与思政融合的体系。目前,高校的教育资源各方面的联系不是十分的紧密,融合教学过程中要构建“大协同”的融合教学体系还要加强各方面的联系,实现资源的共享。最后,借助平台的建立,实现融合教学的融通。建立起体育课与思想政治的融合教学要自上而下的层层落实,解决思政与体育教学融合中的“难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体育中的作用,实现更有效的全面育人策略。

3.3 打造“强融合”的育人体系

思想政治工作不应该是片面的,而是全面的,可以通过更广泛的途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首先,要深入体育课程的本质,融入思政教育。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课程融合的过程中在考虑到体育课程的特点更好的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从教学特点和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把思政教育与体育教学更好的榫接,有利于打造“强融合”的育人体系。其次,建立体育与思政育人载体,构建多元化育人的局面。从体育课程的学科建设、教学手段、体育实践入手发挥体育课程的特点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在学习不同体育运动的同时可以激发出对社会的责任和爱国之心,从而激发他们了解社会、深化思想的欲望。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课程的融合就是把思想政治工作真正的渗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让他们可以潜移默化的接受思想教育。最后,体育与思政的融合有利于形成育人新样态。思政课程与体育课程的融合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建立起育人新矩阵,加强学生的参与度,促进学生技能、知识、素质的协调发展。

4 “三全育人”背景下课程思政与体育融合教学体系应用

4.1 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无缝衔接”

高校教育与思政工作相融通是贯彻全面育人的重要途径。高校要根据大学生的特点与个性,采取不同方法、不同步骤、不同规划的方式,制定适合的培养目标。首先,要提高体育教师的思政教育觉悟。在体育课的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把思政教育与体育课程相结合,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其次,在把体育课程与思政教学相结合的过程中要注意中间环节的衔接。体育课程与思政教学的结合还要注意在加强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结合体育的各种活动,建立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技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另外,为实现思政工作与体育课程的“无缝衔接”,还要注意通过体育课程的各项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素养,在体育活动中实现思政工作與体育课程的契合。

4.2 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纵深到底”

实现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的融合,要坚持体育与思政的贯通,全面推进育人工作。目前,高校教学与基础教学在育人目标、方式上很有很大的差别。高校的体育教学在育人的过程中还没有形成纵向贯通,仍然存在脱节的情况。因此,在高校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树立起思政培养的观念,打破高校体育教学与思政之间的壁垒,加强二者的融合。首先,体育课程的教学要加强顶层计划,加强思政与体育课程的纵向贯通。其次,学校还要为教师和学生营造各类体育活动或学术交流沟通活动等,最后,调动教师的力量,通过加强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互动,推动思政政治与体育的协调发展,实现思政的纵向融通。

4.3 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横向延伸”

思想政治工作的培养不应该是短暂的,而是长期的,在进行思政培养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整体的“横向延伸”。学生除了在体育课程过程中进行思政的培养,还要注意在假期、实践等过程中进行思政的培养。思政的培养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出有坚定信念的、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时代新人,学生除了在课程上培养思政教育和教学工作,还要注意在学生参与活动期间、离校期间的思政培养工作。思政工作的培养是全方位的,不是一朝一夕的,要加强教师的思政认识工作,做到思政培养无时不在,从而真正的达到“横向延伸”。

5 结论

以文化人与运动体验相协同。文化是民族的凝聚力,是民族精神的纽带,是在历史积淀过程不断经过实践自发形成的。文化具有独特的渗透作用,高校文化的主要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组成,以文化人的关键在于用先进的文化铸就思想灵魂,形成坚定的文化自信和理想信念,使学生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紧紧的团结在一起。“三全育人”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良好道德素质的人才。目前,随着职业需求的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不断提高,不但需要专业素质过硬,还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三全育人”视域下课程思政与体育课融合教学研究可以更好的设置教学内容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并做好规划和配置,才可以做到体育课程与思政更好的结合。“三全育人”视角下思政与体育课程的融合只有做到“无缝衔接”“纵深到底”“横向延伸”才可以从根本上推动思政教育的发展,为我国未来的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单位:黑龙江工商学院)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立德思政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