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训练中运动损伤的常见原因及预防

2022-06-07 05:42林伟艺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2年11期
关键词:护具热身教练员

林伟艺

(琼台师范学院 海南 海口 571100)

作为一项广受欢迎的竞技运动项目,乒乓球已经日益成为人们日常锻炼的首选。作为乒乓球运动员,受到训练内容、训练时长和训练强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在训练过程中发生轻度或是中度的损伤,这对运动员的身体和心理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所以说,了解乒乓球训练中运动损伤的原因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某市乒乓球俱乐部专业运动员15人,体育学院教练员2人;综合类院校体育专业选修乒乓球课程的学生50人;乒乓球业余爱好者5人。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运动训练学的书籍,同时以“乒乓球训练”、“运动损伤”为关键词进行中国知网相关文献资料的检索,对检索得到的研究成果进行汇总分类,以此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利用问卷调研的形式,分别对乒乓球俱乐部运动员、体育专业选修乒乓球的学生、业余乒乓球爱好者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70份,回收有效问卷65份,回收问卷有效率93%;

(3)访谈法。对体育学院教练员进行访谈,了解乒乓球运动员日常训练和比赛中的身体状态及损伤情况,同时搜集相关的资料;

(4)数理统计法。利用EXCEL和SPSS 22.0数理统计软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进而对乒乓球运动损伤的原因及规律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预防措施。

2、结果与分析

2.1、乒乓球训练中运动员损伤现状分析

(1)乒乓球运动员的训练情况分析。

①运动员训练的年限情况

由表1可知,乒乓球运动员训练年限在10年以上的人数较多,占总人数的35%;训练年限在3-5年的人数有16人,占总人数的25%;训练年限在5-10年的人数有14人,占总人数的22%;训练年限在3年以下的有12人,占总人数的18%。长期高强度的训练,极易导致运动员慢性肌体损伤和双臂肌肉围度的不均,接受调研的运动员也均表示曾发生过运动损伤的情况。

表1 运动员训练年限情况表

②运动员训练前热身情况

正式训练前的热身,是运动员机体由安静状态进入到运动状态的主要途径,为接下来的高强度训练奠定身体和心理基础。如表2所示,运动员调研对象热身时长在10min以下的有20人,占总人数的31%;时长在10-20min的有35人,占总人数的54%;时长在20min以上的有10人,占总人数的15%。所有的调研对象均在训练前根据教练的要求进行热身运动,这应当是长期训练的结果。通过对教练员的访谈也得知,训练前的热身运动能够有效地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表2 运动员训练前热身情况表

③运动员训练时长情况

由表3可知,训练时长在60-120min的有42人,占总人数的65%;训练时长在120-180min的有21人,占总人数的32%;训练时长在180min以上的仅有2人,占总人数的3%。实际上,除了耐力类的运动,其它所有的运动都无法达到180min的持续训练,这是因为长时间的训练容易导致机体的过度疲劳,长此以往就很容易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

表3 运动员训练时长情况表

④运动员训练后放松情况

放松是乒乓球运动后不可忽视的环节,主要作用是消除体内积存的乳酸,使参加锻炼的肌群尽快恢复到初始状态,同时平复因运动而兴奋紧张的心理。如表4所示,77%的运动员会选择运动后自行拉伸放松,8%的运动员会选择队友相互按摩放松,15%的运动员在运动后不进行任何放松运动。对于没有选择运动后进行身体放松的运动员,应当加强他们对放松运动的认知。对教练员进行访谈的结果也表明,训练后的放松能够很有效地降低运动损伤的发生概率。

表4 运动员训练后放松情况表

(2)乒乓球运动员的运动损伤分析。

①乒乓球运动损伤的性质情况

闭合性损伤,指的是在挫压部位并没有出现开放性的创口,没有流血,多表现为扭伤、挫伤等。开放性损伤,指的是受伤部位内部组织直接裸露到外面,一般有血液流出,多表现为割伤、擦伤等,需要进行及时的治疗。不过,在乒乓球运动中,开放性的损伤并不多见。如表5可知,乒乓球运动中闭合性损伤的人数为58人,占总人数的89%;开放性损伤的人数为7人,占总人数的11%。

表5 运动损伤性质情况表

②乒乓球运动损伤的部位情况

根据表6可知,膝腿部的运动损伤发生较多,占总数的31%;其次,是肘关节、肩颈部、腕关节、踝关节和腰背部。根据对教练员的访谈结果可知,导致运动员损伤的主要原因是对关节周围小肌肉群力量练习的忽视。

表6 运动损伤部位情况表

(3)乒乓球运动员损伤原因分析。

①心理原因

乒乓球比赛结果与运动员技战术水平和心理素质密不可分,所以乒乓球运动员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运动损伤防治常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虽然调研对象均有过运动损伤的经历,但是大部分对运动损伤的防治作用和手段并不十分了解,在运动中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在自身已经发生运动损伤的情况下,继续进行训练,对训练前的热身环节或是对训练后的放松环节忽视,这些都是缺乏运动中自我保护意识的表现。

②训练原因

运动损伤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训练内容和负荷量科学合理性,以及运动前后热身、放松等环节的安排。训练内容不合理,不仅难以有效地提升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还可能会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而运动员体能训练是需要得到重视的,良好的体能水平,是对高强度训练和比赛的有力支撑,也能够有效地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乒乓球训练需要在一定的负荷下进行,超出这个负荷量,就会导致运动员机体不适应,导致相关技术动作的变形,甚至会诱发运动损伤。

③其它原因

乒乓球运动损伤发生的其它原因主要包括器材场地、气候条件、服饰装备等的不合适。器材场地在乒乓球训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研判乒乓球运动损伤的重要指标,这是因为运动员需要在相对固定的场所进行训练,如果运动场地和器材不能充分地满足运动员训练需要,如,场地湿滑就容易造成运动员跌倒而导致下肢关节的擦伤和扭伤等。运动员的服装如果不合身,也会影响到动作技术的完成度并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

2.2、乒乓球运动损伤处理及预防情况分析

(1)运动员发生运动损伤后的处理情况。

运动损伤发生后,需要尽快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以免引发更多不良的影响。根据表7所示,运动员发生运动损伤后,采取的处理方式分别为:自行购买药品35人,占总人数的54%;物理疗法12人,占总人数的18%;遵医嘱进行治疗18人,占总人数的28%。一般来说,损伤程度不严重的,多选择自行购买药品,外用药较多。不过,由于运动员并不都会对自身的损伤情况认识正确,所以因药品选用错误而延误最佳恢复时期的情况屡见不鲜。也有一些运动员会采取物理疗法,如热敷、按摩等,但是自己操作存在安全隐患,需要到正规的理疗场所进行。遵医嘱进行治疗,一般较为可靠,因为医生会根据损伤部位和程度不同,采取相对应的最佳治疗方案,这样对身体损伤部位的恢复非常有利。

表7 运动员运动损伤后处理情况表

(2)运动员预防运动损伤的情况分析。

①运动员对运动损伤预防重要性和手段的认知情况

根据表8所示,参与调研的运动员对运动损伤的认知情况为:非常了解的有4人,占总人数的6%;一般了解的有54人,占总人数的83%;根本不了解的有7人,占总人数的11%。虽然对于运动损伤,在发生后的处理非常重要,但是如果能对预防手段有充分的认知,做好预防,也是尤为重要的,这对于提升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和降低运动损伤发生概率非常重要,对运动损伤发生后的处理和复建也有很好的帮助。

表8 运动员对运动损伤的认知情况表

②运动员对运动损伤的预防途径选择

表9 运动员预防运动损伤的途径情况表

调研结果显示,乒乓球运动员认为有效的运动损伤预防途径主要是:利用各种途径学习运动损伤相关知识,训练前进行充分的热身运动,注重训练后的放松环节,积极锻炼提升身体素质和确保运动服装、鞋子等的符合规范等。其中,38%的人认为利用各种途径学习运动损伤相关知识最有效,25%的人认为积极锻炼提升身体素质最有效,16%的人认为确保运动服装、鞋子等的符合规范最有效,12%的人认为注重训练后的放松环节最有效,9%的人认为训练前进行充分的热身运动最有效。由此可见,运动员对热身运动和训练后的放松环节不是很重视,这也是运动损伤时有发生的重要原因。

2.3、乒乓球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

(1)提高运动员的安全防范意识。

要让运动员真正地意识到运动损伤防范的重要作用,从思想上提高自身安全防范的意识,这是降低乒乓球运动损伤的根本措施。首先,可以通过培训讲座、研讨会等方式,加强乒乓球教练员对运动安全防范重要性的认知,并丰富他们相关的防护知识;其次,教练员日常训练中,要加强对运动员的安全教育,将相关的安全防范知识融入到训练活动中,注重对运动员比赛规则和理论知识的讲解,培养运动员良好的体育道德风范,尽量减少因犯规动作而产生的不必要损伤;最后,要加强运动场地设施建设,避免由于场地不合乎规范或是相关设施建设不完善导致的运动损伤。

(2)重视训练前的热身运动环节。

科学合理的热身运动,能够提升机体各部分的机能,减轻紧张的心理,使运动员快速适应训练的状态,同时有效地降低运动损伤发生的概率。一般来说,训练前的热身运动包括两大类:一般热身运动和专项热身运动。一般热身运动包括轻度拉伸、轻度负重和慢跑,可安排在专项热身运动之前;专项热身运动重点锻炼专项训练所要用到的关节、大小肌肉群等处。虽然乒乓球训练不易发生严重的运动损伤,但是很容易产生轻度和中度的运动损伤,如果忽视不管,在没有充分热身的前提下进行高强度的训练,就有可能让机体韧带等因得不到充分的拉伸而发生严重的运动损伤,甚至会导致不可逆转的永久性损伤。同时,如果运动前热身环节没做好,也会让运动员在之后的训练过程中出现精力不集中、肌体控制力不足等问题,难以很好地完成技术动作和控制好发球的方向,最终导致运动损伤的出现。值得一提的是,训练前的热身环节也要注意季节温度的影响,夏季温度较高的时候,可以缩减热身环节时间,以确保训练中体能的充足;而冬季温度较低的时候,可以增加热身环节时间,以预防运动损伤的出现。

(3)合理安排训练活动中的负荷量。

在进行乒乓球训练过程中,教练员需要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如年龄阶段、身体素质水平、训练年限和打法等进行合理的训练活动负荷量安排,遵循”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制定出更具有个性化和针对性训练方案的同时,逐步强化运动中的负荷量,切忌不顾实际盲目加大训练负荷量。

(4)重视训练后的放松活动环节。

乒乓球训练后,对参与运动的肌肉组织等要进行有目的的拉伸等放松活动,以便促进血液循环,使该部位的肌肉群得到充分的恢复,避免肌肉拉伤。常见的放松活动有慢跑、拉伸、揉捏和热敷等。拉伸分为静态拉伸和动态拉伸。静态拉伸是将附近关节的韧带、大小肌群等拉伸到微感酸痛的幅度,并稍做停顿,之后再缓慢放松;动态拉伸是有节奏性地重复固定牵拉动作。放松活动既可以自己完成,也可以和队友合作完成,在这个环节,运动员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要避免超出自己体能的活动。

(5)提倡训练中合理使用运动护具。

运动护具是用来保护身体特定部位免于受到运动损伤的产品,一般可根据防护部位不同,分为膝关节护具、肘关节护具、腕关节护具和肌肉加压保护套等。根据具体用途的不同,护具可分为一般型护具、运动保护类护具和医疗类护具。在乒乓球运动中使用的护具类型是运动保护类护具,主要是为了给运动员身体提供有力防护,让他们更加的安心。运动保护类护具既能够避免运动员因技术动作失误而造成的运动损伤,又能为长时间进行高强度运动的关节提供有力支撑并延缓机体疲劳。

(6)加强运动员的专项素质训练。

乒乓球比赛对运动员的身体协调能力和反应力有很高的要求,所以需要通过专项素质训练达到提高运动员成绩和预防运动损伤的目的。首先,教练员需要加强对乒乓球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的重视,尤其是专项素质训练要有科学合理的方案,以便能够有针对性地、高效率地提升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并起到预防损伤的效果;其次,加强对运动员灵敏素质的训练,可以通过动作协调性练习来实现,经过一段时间有针对性的灵敏素质训练,运动员在动作和步伐稳定性方面会得到极大的加强;再次,加强对运动员力量素质的训练,这对于降低运动损伤极为有效。乒乓球运动损伤多半源自机体控制力的降低,力量素质训练能够为关节周围韧带和大小肌肉群提供有力支撑,确保击球爆发力更为通透,减少因挥拍太过用力而导致的肌肉拉伤风险;最后,教练员在日常训练中应当重视对运动员左右肌肉发展平衡性的专项训练,以避免由于长期单手持拍而导致的左右肌群发展不平衡的情况,进而降低运动损伤出现的概率。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调研对象训练年限在5年以上的超过半数;运动员在进行正式训练前,基本上都会有热身环节,但是有部分运动员训练后并没有认真做好放松运动,这使得关节附近肌肉群很难尽快得到恢复;运动员每次训练时间在60-120min居多,时间太长较易使机体疲劳而出现运动损伤;

(2)运动损伤多发生在训练和比赛中,且多数是轻度和中度损伤,较少发生重度损伤。但是,由于运动员运动损伤相关知识的欠缺,导致损伤后护理不当而产生的慢性闭合性损伤较为常见,膝部、腿部和手腕等处的损伤发生率较高;

(3)运动员自我运动损伤防范意识较为欠缺,同时受到训练内容不合理、负荷量过大、服装不合适、场地器材不规范等因素的影响,极易发生运动损伤。

3.2、建议

(1)教练员要根据运动员实际情况制定训练方案,尽力避开易于损伤部位的训练;在训练和比赛中,建议运动员带上护具;日常训练中,需要加强专项素质训练,以提升反应能力、平衡能力和肢体控制力;

(2)加强对运动损伤的认知,可利用网络教育平台或是新媒体渠道,为运动员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加大对乒乓球场地、器材等的资金投入力度,同时制定相关的使用管理规定,改善乒乓球训练的环境;

(3)重视训练前的热身环节,要注重气温变化对热身环节的影响,充分激发机体的运动活力;重视训练后的放松环节,要确保机体在训练后得到足够的休息和恢复,避免过度运动造成的劳损。

猜你喜欢
护具热身教练员
小班幼儿滑行车前迅速戴好护具的方法
世界最大“充电宝”为冬奥“热身”
电子护具对跆拳道竞赛的影响分析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体育教练员面临的新挑战
短兵护具与剑道护具之比较
两会热身:以优异成绩迎接十九大
教练员的执教艺术
when与while档案馆
学校外聘体育教练员的二元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