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人才特区建设前瞻研究

2022-06-08 01:07周爱军
经济论坛 2022年3期
关键词:特区新区人才

周爱军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河北 石家庄 050051)

雄安新区在万众瞩目中走过四年征程,交通、生态与高端高新产业正逐步完成优先布局,人才需求也开始向多层次、多类别过渡,如何系统解决当前和今后雄安人才供给问题变得十分迫切。回顾深圳特区、浦东新区发展历程,建立人才特区是两者解决这一问题的一致选择。《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专门在“创新体制机制与政策”部分提出“建立人才特区”的要求,2021年出台的《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也进一步明确了在雄安新区建立人才特区的中心任务。要贯彻落实好这一重大人才战略,必须把握好当前国际国内人才竞争态势,立足雄安和京津冀实际做好前瞻性研究,为新发展阶段推进雄安新区建设提供系统性人才智力支持。

一、我国人才特区建设缘起和发展历程

人才特区是一个缘起于中国的表述方式,发轫于深圳经济特区的“特区”思想,其建设目的在于通过先行先试进一步解放思想、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把握规律,打造一批人才优先发展样板,建立国际国内人才竞争比较优势。2001年,深圳特区率先提出了“人才特区”的概念,并通过实施六项引才新政着力打破人才引进中的行政壁垒,找到了从“不特”到“再特”的新路径,开启了以人才特区为引领的第二次经济腾飞。此后,江苏、广西、江西、河南等地也先后开展了人才特区建设试点,无锡人才特区的“530计划”[1]、南昌的百万补贴引院士等人才工作系列品牌成为地方典型。201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发布,首次从国家政策层面提出建立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人才特区)。随之中关村提出创建首个“国家级人才特区”。之后,浙江杭州、上海张江、天津滨海新区、甘肃兰州、吉林长春、四川成都等地纷纷创建人才特区,抢占人才发展高地,其中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成为全国第二个国家级人才特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底,除港澳台外,全国所有省份都提出了人才特区建设战略,国内已建、在建、筹建的人才特区已超过100个。

二、当前建立雄安人才特区正当其时

(一)建立雄安人才特区是集中承载非首都功能疏解中北京外溢人才的必然要求

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是雄安新区建设的首要任务,与厂房、驻地等硬件搬迁相比,对首都外溢人口人才的集中承载是最具价值也是最为困难的。从某种程度上说,能否有序有效做好对首都疏解人口人才的承载,直接决定着非首都功能疏解任务的成败。当前,河北对首都疏解人口人才的承接总体上处于较低层次,呈现出“落差巨大,接不到;力小肩重,接不住;供需错位,接不准;环境不优,接不好”的阶段性特征,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不相适应,亟需在优化集中承载地生态上作出新突破。而建设雄安人才特区,赋予其人才疏解高地职能,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有效有序落实首都人口人才疏解任务的重大战略选择。

(二)建立雄安人才特区是打造京津冀人才发展“第三极”的有效路径

长期以来,京津冀三地人才发展极不平衡,尤其体现在河北一极,与京津呈现出断崖式发展落差,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河北缺少像北京中关村人才特区、天津滨海人才特区这样的人才集聚和辐射高地。雄安新区人才特区建设,为河北补齐这一短板提供了重大契机,随着首都疏解人口人才向雄安的集中迁移和国内外顶尖精英向雄安的大量汇聚,雄安将成为新的人才高地和带动河北发展的京津冀人才发展“第三极”。展望未来,河北雄安人才特区将与北京中关村人才特区、天津滨海新区人才特区一道,共同构成京津冀区域人才发展的“三角支撑”格局。

(三)建立雄安人才特区是构筑雄安新区国际国内人才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

雄安新区要雄起于世界,必先成为世界人才高地。纵观世界,无论是美国硅谷、英国伦敦金融城,还是日本的筑波科技城、印度的班加罗尔,这些世界著名的人才聚集区实际上都是非命名的“人才特区”,是以人才特区集成打造国际人才竞争优势的“典范”。我国的中关村和粤港澳大湾区,深圳特区和浦东新区,也在构建国际国内人才竞争优势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取得了巨大成绩。对于身处华北内陆地区的雄安新区而言,适时建立人才特区同样是顺应国际国内人才竞争态势的历史选择。

(四)建立雄安人才特区是优化雄安整体人才生态的重要举措

经济特区承载企业实体,人才特区则是人才家园。人才特区建设是承载人才落地扎根、保证人才软着陆的根本举措,为人才的事业发展、生活娱乐、自我提升提供配套支持,是人才赖以生存的生态家园。国内外众多成功的科技园区都得益于构建了系列的人才发展政策,形成了与园区融为一体的人才特区,两者构成了“雨林”式或“珊瑚礁”式人才生态,为人才的成长、发展奠定了可持续的生存基础。国内众多园区,前期投入巨大,硬件设施优越,但仍然“门前冷落车马稀”的根本原因就是,与其经济园区相匹配的人才特区未能同步建成,缺少人才生存发展的软环境。雄安人才特区建设将为雄安新区补上这一短板。

三、雄安新区人才特区建设SWOT分析

人才特区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正式筹建之前需要对其背景和条件进行全面分析以确定其发展战略。

(一)重大机遇(Opportunities)

1.国家战略机遇。毫不夸张地说,雄安新区甫一设立,就被赋予了等同甚至超越深圳特区、浦东新区的重大战略地位。建设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深化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确定了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建设要求,提出了打造绿色生态宜居区、创新驱动引领区、协调发展示范区、开放发展先行区和七个方面的具体任务。雄安新区的战略定位,为建设雄安新区人才特区规定了发展方向和建设内容,也为其后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2.央地合作机遇。规划建设雄安新区,是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大任务安排,是调整优化京津冀空间结构的历史性攻坚工程,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大棋盘的关键落子,需要河北落实主体责任,也需要中央和京津冀三地政府甚至举全国之力协作配合、共同推进。相应地,建设配套的雄安新区人才特区将汇聚中央与京津冀三地的政策红利,借助央地合作优势获得长足发展。

(二)现实挑战(Threats)

1.国际人才竞争。随着我国步入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高端人才需求更为迫切,雄安作为新设的创新发展示范区、国家级自贸区、数字发展示范区,对国际创新人才、国际贸易人才、数字人才等国际高端人才具有旺盛需求。这种人才需求结构的快速变化,直接导致雄安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人才需求结构越来越接近,人才错位竞争的传统态势正向同质化竞争的新态势转变。随着传统西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陷入低迷,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各国,不仅采取各类措施阻挠欧美科技人才来华交流工作,甚至限制选择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专业的中国学生赴美留学,国际人才流动壁垒层层加码,技术封锁渐成常态。以上种种,对雄安人才国际交流和关键核心技术引进带来严竣挑战。

2.国内人才竞争。2017年以来,与高质量发展重大决策相呼应的人才现象就是各地以人才政策层层加码、各出奇谋为标志的“抢人大战”,以北、上、广、深为代表的一线城市聚焦“高精尖”人才频频发力,以杭州、西安、武汉、成都为代表的“新一线”城市则侧重于中高端人才和人口规模效应,包括石家庄在内的诸多二线省会城市也纷纷加入战团。根据脉脉数据研究院发布的《人才流动与迁徙报告2020》显示,深圳和杭州超过北京和上海,成为全国人才流入的第一名和第二名,作为西部城市的成都和西安,则紧随北上广成为第六名和第七名。河北各市虽也做出了诸多努力,但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全国大考”中,成绩不甚理想。雄安虽坐享首都人才疏解红利和河北全力支持,但面对如火如荼的国内人才竞争态势应引起高度重视。

(三)潜在优势(Strengths)

1.制度优势。相对于硬件基础薄弱的雄安而言,其最大的竞争优势就在于国家制度的顶层设计和后续不断的政策支持。在“首都两翼”“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自贸区”等叠加政策推动下,雄安正不断蓄积着巨大的政策潜能和人才吸引力。

2.后发优势。早在2001年,深圳特区在初期的经济政策势能逐步弱化后,明确提出:打造人才特区,以人才优势打造深圳的“后续”优势,人才特区建设拉开序幕。作为我国拟建的第三个国家级人才特区,无论是在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建设阶段、建设路径上,还是在规模、层级上都有国外众多成熟科技园区、国内超百个已建、在建的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人才特区)的成熟经验借鉴与实例参考,对于高标准高起点建设人才特区具有显著的后发优势。

3.自然生态优势。雄安河湖水系较发达,森林、植被、湿地、地热等生态资源完备,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雄安当前正在密集打造的“千年秀林”、白洋淀水系、中央绿谷、东部溪谷等生态工程项目,均已卓见成效。假以时日,雄安必然成为人人向往的生态宜居胜地。

(四)既有劣势(Weaknesses)

1.人才基础薄弱。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数据,雄安新区常住人口为1205440人,男女性别比为108.03,15~59 岁人口为722727人,占59.96%。据调查分析,新区现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口占劳动力人口比例不足3%,有一半左右具有初中教育水平,有30%仅有小学教育水平。本地人才供给严重不足,能够支撑起雄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承接高端高新产业平稳落地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产业高端人才与高技能人才缺口很大。

2.教育、产业等人才发展平台层次不高。据调研数据显示,雄安新区现有的教育结构是“老三县”的底子,共有公立、私立中小学、幼儿园516所,其中,4所普通高中、3所职业高中、2所完全中学、33所初级中学、7所九年一贯制完整学校、250所完全小学、121所三年制幼儿园,教师队伍年龄、学历、职称结构不合理,生均经费严重不足,教学设施和办学条件较差,只能维持基础教育的低水平运行。高等教育和高端社会培训机构尚属空白。当前雄安区划内的地方产业仍以服装、箱包、橡塑、旅游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且体量不大,产业人才数量不足、配置低端。统计资料显示,从产业结构来看,雄安当前仍以农业和其他中低端产业为主,产业集聚多以“大群体、小规模”“村镇化集聚”“传统小产业集群”为突出特点,经济发展指标综合排名居于全国中后位。虽然与创新发展区相匹配的高端高新产业正在以承接、迁入等方式密集布局,3500 多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驻雄安,但距离大批核心人才、资金、上下游产业链进入尚需时日。

(五)雄安新区人才特区建设的战略选择[2]

1.雄安新区人才特区发展战略的SWOT 矩阵(详见表1)。

表1 雄安新区人才发展战略SWOT矩阵

2.SWOT 矩阵分析与雄安人才发展战略选择。从上述矩阵来看,4 种SWOT 组合战略各有侧重,但均不够完善,都没有综合考虑到机遇、威胁、优势和劣势全部要素。因此,雄安人才特区建设的发展战略应以SO 组合战略为基础,在“利用优势,抓住机遇”的前提下,通过人才特区的内部建设,承接好首都优质教育、产业资源,承载好首都疏解人口人才,靶向引进国际国内高端人才,不断提升本土人才的素质水平,同步建设好教育、产业、公共服务等高水平人才承载平台,逐步扭转既有劣势,打造自身全新优势,以应对国际国内人才竞争与挑战。

四、国内外人才特区建设实践对雄安人才特区建设的启示

借鉴国内外人才特区建设实践,有利于雄安人才特区建设发挥后发优势,提前做好顶层设计。

(一)启示之一:“超前半步”的发展定位

人才特区建设首要考虑的是发展定位问题,是依托自身职能打造地方人才特区抑或国家级人才特区?是依托地缘优势打造跨区域人才合作示范区,还是依托产业、高校打造行业人才特区、学科人才特区?实际上,作为“千年大计”的标配,雄安人才特区的建设规模和层次就注定要高于国内任一特区,与硅谷等世界顶级特区相比肩,成为新时代世界级人才特区。

从国内人才特区建设的发展历程与特点来看,雄安人才特区的定位不能盲目搞跟随战略,也不能脱离雄安实际搞跨越赶超,而是要立足新区定位来确立人才特区的定位,根据“超前半步”原则将雄安人才特区定位为“国际精英高度集聚、研发氛围高度自由、产业发展高度活跃、公共服务高度发达”的新时代世界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围绕这一高点定位,要重点抓好人才疏解高地、原创人才高地、协同发展高地、人才生态高地建设,承接一批随央企、高校迁入的首都优质人才智力,引进一批世界顶尖的战略科学家和产业精英,制定出台一系列特别机制和特殊政策,全力优化雄安整体人才生态环境,打造全球人才的价值实现之地、财富获取之地、舒适宜居之地、心灵归属之地。

(二)启示之二:“强政府推动+自主创新”的发展路径

发展路径设计是人才特区建设的第二步,其重点要明确人才特区的建设主体、建设阶段和建设模式。

纵观欧美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人才特区,如美国硅谷、英国伦敦金融城、法国巴黎大区等,其人才聚集过程主要是一个自发的市场过程,与产业发展联系密切,地方政府在人才管理过程中只扮演辅助性角色。但是对于后发现代化国家来说,由于缺乏本土的顶尖人才和科创基础,在建设初期都是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提供基础设施等硬件环境,通过各种特殊政策引进高端人才和尖端技术,以带动形成自身优势,实现赶超发展目标。印度班加罗尔、新加坡玮壹科技园、韩国大德科学城、北京中关村,都是“强政府推动”的成功案例。我国近年来陆续建成的超百个地方人才特区也都是遵循这一发展路径。

雄安新区人才特区建设是千年大计的重要一环,中央和地方政府联合推动是应有之义。从雄安的人才储备和创新基础来看,首都高端人才资源尚未疏解到位,国内外高端人才批量入雄安的态势尚未形成,教育、科研、高端高新产业等创新资源的布局尚未完成,为此,雄安人才特区的发展可试行如下路径:“承接+引进”基础上的自主创新之路,即前期以政府为主导,按要求承接首都创新资源和引进国内外创新创业资源,建设卓越的硬件环境,打破要素与资源短缺约束;后期需要打破“强政府推动”的单一路径依赖,着重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和政府的服务职能,促进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良性互动,实现创新链、人才链与产业链贯通与深度融合,形成原始创新能力,完成从“输备”到“造血”的根本性跨越。

(三)启示之三: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发展举措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才流动呈现出明显的无国界特点,引进和留住优秀人才,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动力,是人才特区建设的职责所在。

目前来看,国际上人才吸引政策的出台都是以市场人才供求为准绳。主要政策目标和代表国家详见表2[3]。

表2 一些国家和地区引才政策与目标简表

为实现引才目标,世界各国各出奇谋,其中新加坡的国际引才政策集各国之所长,其做法尤为值得借鉴。一是遵循市场导向,紧跟人才需求保持人才引进政策的动态性。如新加坡专门针对投资者的“企业家进入计划”和为满足国内中级技能者短缺的“S”工作签证,都是新加坡政府紧扣市场人才需求而作出的动态政策调整,其结果表明极具成效。二是搭建平台,成立“Contact Sin⁃gapore”国际猎头机构。“Contact Singapore”在澳大利亚、中国、欧洲、印度以及北美均设有分支机构,为外国人和海外新加坡人提供新加坡的工作和生活信息,帮助外国人才与新加坡企业进行有效匹配。三是多方式吸引外来人才。如通过税收优惠吸引跨国公司在新加坡设立总部,进而吸引大批国际化高端人才;实施为国外人才提供居住条件的“国外人才居住计划”;针对特殊人才实施的海外艺术人才计划和体育运动人才计划等。四是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新加坡政府在人才配置上发挥战略规划作用,阶段性支持发展适合产业,通过产业打造高端人才载体吸引所需人才。

雄安新区人才特区的引才政策体系,必须一开始就致力于打造国际人才竞争优势,以高起点和高凝聚力的政策设计吸引国内外精英,构筑世界人才高地,如聚焦“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通道,设立雄安与周边国家人才合作交流项目,以项目带动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及团队;探索与美国硅谷、印度班加罗尔等国际一流高科技园区建立跨国人才交流合作机制,共建“人才发展与协同创新平台”,柔性引进海外人才智力。另一方面,构建配套的中低端人才培育政策体系,大量吸收河北人才加入精英团队,在充实雄安人才基础的同时全力带动河北人才素质提升,从而快速反哺河北,弥补人才发展落差。

(四)启示之四:以人才生态优化为根本发展方向

实践证明,重使用轻培养的“拿来主义”用人政策是不可持续的,建立可自我循环的人才生态体系才是长久之策,雄安人才特区的最终发展方向就是形成与硅谷并肩的人才生态。

从国外人才特区生态发展实践来看,美国硅谷“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环境氛围,有力地催生了一批批“巨人”企业和国际顶尖人才,奠定了其国际创新高地的根基。伦敦金融城不限制人才流动,而是在创造人才回流的宽松环境与创业条件上下功夫,确保其国际国内人才流动的平衡。实际上,无论是美国硅谷还是伦敦金融城的成功与经久不衰,其根本都在于其人才生态的不断优化,极其重视和遵循园区在自然规律下的野蛮生长,在政府运作规律、市场发展规律与人才成长规律的范畴内形成自我循环的人才生态圈。

从国内人才特区生态发展实践来看,苏、浙两省走在前面。江苏积极为本省的人才生态圈培育创新人才“种子”:一是培育有抱负、有情怀的知名企业家;二是培育有梦想、敢打拼的新型本土创业家;三是培育更多有商业头脑的科技创新人才。杭州则致力于打造最优人才生态[4],自2015年起,杭州先后出台“人才新政27条”和人才“若干意见22条”,开创性提出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办法。2019年出台“人才生态37条”,新政聚焦破解人才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和薄弱环节,实施人才工程、人才平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人才服务等4 方面37 项创新举措,以及后续的“全球聚才10条”“开放育才6条”,共同铸就了杭州对标全国一流的人才生态。

当前,雄安新区人才生态正处于孕育生机的原生态阶段。由自然生长的人才个体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服装、旅游、塑包产业)的人才种群和群落,外来的高端高新产业人才群落尚未形成,与人才成长、成熟和再发展生命周期密切相关的教育、产业、公共服务生态对人才的滋养能力先天不足,亟需补齐短板。对此,可围绕核心人才引进和立体人才群落构建,打造成熟高端的教育、产业、公共服务内核生态圈,同时,放大雄安的政策效应和生态优势,以带动内部人才生态圈的涵养进程。

五、打造雄安新区人才特区的总体构想与实施路径

雄安新区是新时代我国立足国际国内发展大势谋划的一盘大棋,人才特区建设是关键落子,其成败关乎新区未来发展高度。为此,打造雄安新区人才特区,必须与雄安新区的发展定位相匹配,高标准、严要求,整体规划,科学设计。

(一)总体构想

着眼于全面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围绕打造作为千秋之城标配的人才之城,充分借鉴国内外发展实践和发挥雄安后发优势,遵循“高质化要求、原创化动力、特色化政策、国际化目标、市场化方式、系统化保障”的原则,中央和地方上下互动、协同推进,通过完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集聚人才智力顶尖资源、提升原始科技创新能力、扫除人才体制机制障碍,将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创业链紧密结合,努力构建“蓬勃内生、自信开放”的世界人才逐梦和圆梦之地。

(二)建设原则

1.把高质量发展作为人才特区建设的本质要求。有创新才有未来,有质量才有生命。建设雄安新区人才特区,要树立高质量观,遵循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突出“世界眼光”,聚集科技、产业、人才等创新资源,打造人才特区高质量标准的全国样板。

2.把颠覆式创新作为人才特区建设的第一动力。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只能靠自力更生。雄安新区人才特区建设的关键任务之一就是要推动基础创新和原始创新,通过颠覆式创新掌握别人难以模仿的关键核心技术,从而在未来的国际科技竞争中争取更多话语权、掌握更多主动性。

3.把国际化标杆作为人才特区建设的目标方向。摒弃单纯提供“优惠政策”的旧有模式,树立与国际接轨的先进理念,着力增强雄安新区人才特区对全球创新资源的利用能力,将其打造成引领人才工作开放度的国际标杆。

4.把系统化协作作为人才特区建设的根本保障。人才特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做好顶层设计、统筹谋划。既要与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也要增强纵向和横向层面工作的系统性,确保不同职能部门之间在同一政策框架下能够达成共识、分工协作、同步贯彻。

(三)战略目标

通过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政策体系,塑造“舒适宜居、开放多元、和谐共进”的国际人才社区和“自由、平等、开放、协作”的人才文化地标,全面展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大国风范和气派,向世界传递东方智慧、中国声音,聚焦“人口人才疏解、原创人才培育、制度创新发展、涵养人才生态”四大核心任务,把雄安打造成为“国际精英高度集聚、研发氛围高度自由、产业发展高度活跃、公共服务高度发达”的新时代世界人才高地,与中关村人才特区、天津滨海新区人才特区形成京津冀区域坚定的人才“三角支撑”。

(四)主要任务和举措

制度优势是雄安新区最大的发展优势,要实现雄安新区人才特区的战略构想,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政策支持。

1.围绕人才疏解高地建设做好非首都功能疏解中“政治移民”的集中承接。一是构建人才共享模式。对于疏解名单中首都高校、科研机构随迁的高端人才,可探索建立人才共享模式,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二是创建“产业+人才+服务”的捆绑落地方式。对于产业疏解中随迁的大批人员,为确保落地成效,可采取“产业+人才+服务”的捆绑入驻方式进驻雄安,避免出现单位和人才落地的“水土不服”问题。三是打造开放包容的“移民文化”环境。第一,以法治手段塑造“自由、平等、规范”的营商环境,培育“遵纪守法、追求卓越、服务社会”的企业家精神,做好对首都“政治移民”的有效承接。第二,培育和弘扬雄安的传统文化,以文化人。规划建设雄安传统文化博物馆、文化街区,设计雄安城市文化吉祥物,通过“水润雄安”文化网站讲述雄安故事,让随迁人员更快了解雄安、融入雄安。

2.聚焦原创人才高地目标推进人才特区国际原创基地建设。一是推动形成雄安新区高质量的高等教育集群建设。第一,争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首都高校在雄安设立分校区,加快河北工业大学在雄安创办分校的进程,吸引国际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落户雄安。第二,对标国际国内高校,在雄安谋划建立一所全新的“双一流”大学,吸引、集聚国际国内一流的顶尖学者,夯实雄安的高等教育根基。二是实施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加快构建与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相匹配、与国际通行规则相接轨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系,打造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标杆城市,为激励人才多出原创成果保驾护航。三是建立“揭榜挂帅”的人才激励机制。围绕解决科技创新的“命门”和“卡脖子”问题,不论资历论能力,让能作为、敢干事、会成事的人才脱颖而出。

3.围绕制度创新高地建设探索建立新区人才创新创业特别机制。一是建立中央和地方政府对雄安的人才投入优先保证机制。推动建立中央财政和河北财政对雄安人才特区建设的长效投入机制,大幅提高人才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设立人才特区建设专项资金,以项目合作、联合开发等方式吸引国际国内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多形式投入。二是探索建立税收优惠政策。借鉴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对雄安认定的高层次人才,其纳税额超过15%的部分,由政府给予财政补贴并免征个人所得税;个人以非货币性资产投资,可选择递延至股权转让时交纳个人所得税;获得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时,个人所得税减半征收。三是建立多元化的金融支持机制。第一,整合央属、省属与雄安的金融投资资源,组建金融服务集团,打造具有创业投资、融资担保和小额贷款的综合服务平台,为入驻雄安的企业与个人创新创业提供信贷服务。第二,筹备成立风险投资专业委员会,建设雄安风投大厦,吸引一大批天使投资、创业投资、股权众筹等风投机构入驻雄安,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有力金融支持。

4.聚焦人才生态涵养目标着力优化新区人才生态环境。一是以提高新区党政领导干部的人才战略意识来优化人才政治环境。推动新区党政领导干部在理念上确立人才特区的指导思想,做好建设并建成新时代世界人才特区的精神准备,通过“一把手”工程推动各级党政干部对人才特区建设任务真正做到入脑、入心。同时,遵循“一张蓝图干到底”的发展思路,新区干部要一茬接着一茬干,坚决保证人才特区政策的连续性。二是推进京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第一,积极承接北京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的对口转移。按照雄安新区教育、医疗发展规划,列出中小学和医院对口提升名单,深入推进京雄双方全面共建和帮扶机制,快速提升新区教育医疗服务水平。第二,采取公助民办的方式进行市场培育。撬动社会资本,突破政府办学办医办养老机构的传统体制束缚,引进创建国际化、多层次的民办教育、养老、医疗机构,培育智能化、生态化现代教育体系和康养体系,构建体制多元化、供给层次化的公共服务发展模式。

猜你喜欢
特区新区人才
人才云
雄安新区设立五周年座谈会召开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DC炫特区
雄安新区的期许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深圳:特区医改的苦辣酸甜
陈云不赞成发行特区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