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竞赛的油气储运工程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

2022-06-15 09:00成庆林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赛题专业知识本科生

董 航 成庆林 赵 健

(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 黑龙江·大庆 163318)

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更加坚实的人才支撑的要求。2018年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则要求“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要“搭建学生科学实践和创新创业平台,推动高质量师生共创,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由此可见,在高校转型发展的实践探索中,如何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有效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俨然成了重中之重的问题。而有效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则意味着高校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真正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性能力和应用能力,真正输出创新性人才和应用型人才。

目前,高校本科生普遍存在学校学习的知识理论难以或不会应用于实际工作现场的问题,使很多用人单位难以招到满意的人才[1]。主要原因就是毕业的本科生应用能力不强,更谈不上创新意识。为此,很多高校都在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多层次多角度融合,以期真正提高理论知识于实践中的应用、提升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5]。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学科竞赛能够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且颇受欢迎[6]。通过“学习、竞赛、研究”的有机结合,能够有效锻炼和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科技创新型、工程实践型和团队协作型的高素质技术人才[7]。学习、竞赛、研究是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最重要的三个方面,“学以用赛,赛以促研”,以学科竞赛为契机,给大学生提供应用、交流、创新的平台[8]。目前很多学科竞赛,都是针对研究生水平进行举办,以本科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水平很难有效完成竞赛。笔者结合专业实际,开展适用于本科生的学科创新竞赛,及时将学生在课程中所学的专业知识及时应用于实际工程问题,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创新应用能力。同时,在学生参加学科创新竞赛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其分析问题、逐渐解决问题从而完成最终目标的指引,加强学生在参加竞赛过程中对新技术、新工艺的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1 目前存在问题

1.1 缺少本科阶段的学科类创新创业素质能力培养

目前,针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计划和竞赛层出不穷,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这些比赛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为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提供有利平台。但另一方面,针对本科生的学科类创新能力培养机会相对较少,很多本科生规划将来继续攻读硕士甚至博士研究生,但其学科创新能力一般只有在研究生阶段才能够得以培养,本科生阶段的学科创新能力培养机会很少。因此,针对这一现象,笔者提出基于学科竞赛的大学生创新能力素质培养模式,通过在学科竞赛中面对实际工程问题,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科竞赛中涉及的专业知识,提高其专业知识掌握能力;同时,在学科竞赛中的团队合作,加强学生彼此的正向沟通交流和学习,锻炼其团队协作能力;此外,参与学科竞赛需要形成设计方案,在撰写设计方案报告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对科学问题的凝练和总结能力。在目前工程专业认证教育的大背景下,通过这样的学科竞赛培养模式,可以切实做到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且能够实际解决工程问题的学生为导向,以提高学生自身能力和素质为主体,有效提高本科生的教学质量。

1.2 本科生参加全国性学科竞赛机会较少

目前各石油高校针对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举办的各学科竞赛,其面对对象大部分为研究生阶段学生,虽然各参赛高校都在大力鼓励本科生参赛,但由于知识掌握能力的悬殊,导致本科生参赛团队在全国性学科竞赛中的获奖比例非常之少。面对这一情况,笔者所在学科专业开展适用于本科生阶段的学科竞赛,通过适当降低赛题难度和延长赛题准备时间等方式,降低本科生参加学科竞赛的门槛,提高其参加学科竞赛的兴趣。

1.3 本科阶段的专业知识掌握能力稍显不足

由于本科生普遍在三年级下学期开始学习专业课程,四年级又面临找工作、考研等,而各全国性学科竞赛普遍在春季学期(即本科生大三下学期)进行举办,导致学科竞赛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在同步开展,此时的本科生专业知识掌握能力相对较薄弱,再加上没有经历过科研经历的洗礼,导致大部分本科生在面对学科竞赛时往往是一头雾水、无从下手的状态。针对这一情况,通过融合专业教育,发挥笔者所在高校地处油田的优势,积极邀请组织油田现场专家进行赛前学术指导和赛题分析,实现产教融合;与此同时,充分发挥笔者所在学科的科研团队优势,积极组织院校两级专家学者开展学术讲座和赛题分析讲座,实现科教融合。通过上述方式,推动本科生在学科竞赛中的参与程度、参与深度和参与广度,有效提高本科生教学质量。

2 专业教育学科创新竞赛机制建立

依托“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大庆油田设计院,结合石油工程学院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学科,搭建适用于本科生教育的创新实践平台,实现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提高本科生教学质量,建立完善的学科创新竞赛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每所高校的使命。通过产教融合和科教融合的方式,综合提升学生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科创新竞赛的形式,使学生在书本上学习的专业知识不再只是理论,而是可以真正实践的工具,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武器。

学科创新竞赛机制的建立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在学科竞赛前,营造学科创新竞赛的总体氛围,学期开始前即展开对参赛学生的宣传教育,提高学科创新竞赛的认知重要性;建立学科创新竞赛领导机制,创建学科创新竞赛工作组,包括各级教学领导、专业教师等,全面指导和教育学科创新竞赛的开展;制定学科创新竞赛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把学科创新竞赛纳入专业培养方案必修范围,提升其在培养体系中的重要性;结合本科生所学专业知识、针对本科生实际特点制定学科创新竞赛赛题,提高竞赛的可参与度和可完成度,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有所用、为用而学;多角度多层次提供与竞赛赛题相关的学习资料、文献和书籍等,培养学生在参赛的过程查阅资料、学习新技术的创新意识。

组织报名学生进行分组组队,引导其通过团队合作、任务分工的形式,针对赛题的要求,积极查阅多方面学习资料和文献,掌握专业知识基础应用、探索学习领域新方法;在参赛团队完成作品后,学科创新竞赛领导小组组织进行作品评审,包括参赛作品函评初选以及决赛队伍答辩两个阶段,函评和答辩均邀请油田现场专家和校级专家,不仅评选出获奖团队,还对各团队设计作品和方案进行点评,指出各团队优点和缺点,使学生能够清楚所做作品和方案的不足,促进再学习再成长。

最后,学科创新竞赛工作组对学科创新竞赛进行总结和评价,逐步完善竞赛的举办方式、赛题难度以及评选细则等,真正提升学科创新竞赛的应用价值。

3 有效融合专业教育

充分发挥产教融合的优势,邀请油田现场设计专家进行赛前辅导及答疑。通过专家讲座提高本科生的认知水平,即通过学习现场经典案例的方式,了解专业知识在现场的实际应用,提升专业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和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充分发挥科教融合的优势,邀请校内专家教授进行赛前辅导及答疑,通过校内专家教授讲座来提高本科生的知识水平,即通过学习科学研究成果、了解学科前沿技术,提升学生深入学习专业知识的浓厚兴趣,建立其对专业知识学习的正确价值观。

图1:融合专业教育的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教育培养

4 融合专业教育的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教育成果

笔者所在专业以储运18级2班为研究对象,借助全国大学生油气储运工程设计大赛的历年赛题,积极征求现场专家的实际工程经验,建立适用于本学科创新竞赛的赛题出题模式,使竞赛赛题适用于本科生的应用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提高。通过适当降低赛题难度、延长作品提交时限等方式,找到契合本科生参加学科竞赛的层次和难度,开展融合专业教育的学科竞赛活动,包括油田现场专家讲座、院校两级专家学者讲座等。在全班共28人中,报名参加学科竞赛25人,组成参赛团队7组,提交有效作品6组,获得校级一等奖1组、校级二等奖1组、校级三等奖3组。通过这样的学科竞赛,很多学生表示,在书本中学到的专业知识真正学明白了、用起来了,也清楚学习这些专业知识有什么用了,更加提升了对专业以及专业知识的热爱,增强了继续学习的动力。同时,通过学科竞赛的举办,有效提高了本科生对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浓厚科研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提升了学生在团队中的沟通协作能力。

5 结语

通过融合专业教育,充分发挥产教融合和科教融合的优势,建立了基于学科竞赛的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树立了以创新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理念,构建了学科竞赛背景下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提高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和掌握能力,提升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增强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创新实践能力。

猜你喜欢
赛题专业知识本科生
赛题另解
赛题另解
赛题另解
赛题另解
传播专业知识,启迪成长智慧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
软件技术专业知识地图的应用研究
让教授回归本科生课堂
如何判断你的老板是个“精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