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人三维视角下幼儿园过度教育现状

2022-06-16 05:52孙蔷蔷
教育家 2022年21期
关键词:灯泡过度材料

孙蔷蔷

“适度”即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所谓幼儿园过度教育,指超过了适当的限度,不符合幼儿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孟子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幼儿园的教育系统中,“人”指向实施教育的主体人员,“时”指向幼儿活动的纵向时间,“地”指向幼儿所处的横向空间,人、时、空交织融合,共同影响幼儿个体和整体的发展。笔者以这三个维度为视角对幼儿园过度教育的表现进行分析,以期引发实践工作者的思考与改进。

人员要素下的过度教育

儿童是活动的主人,教育是师幼双向互动下的“人人探究”而不是教师单向发布的“句句指令”。而在实践中,往往容易出现教育者忘记自身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让“全员育人”的开展成效打折。

对个体游戏的过度干预

第一,过程干预过多。过多的干预非但不能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还可能阻碍幼儿的主动学习和探究。如东航飞机失事后,大班两名幼儿在建构区搭建飞机,他们不断地把飞机砸到地面再重新搭建,这时教师走了过来:

幼:飞机越高摔越碎。(把自己的发现和另一名幼儿分享)

师:你们搭了一个好大的飞机呀!(没有倾听幼儿谈话)

幼:是的,这是大飞机,它掉下来……(没说完)

师:你们比一比谁搭的飞机更大呢?

幼:  ……

师: 这么大的飞机是不是需要一个大机场呢?

幼: ……

类似的互动方式在幼儿园中经常发生,教师往往习惯于用问题和互动填满所有安静的时间,但缺乏仔细的观察和倾听。过于随意的指导只会分散幼儿的注意,打断幼儿的思考。

第二,结果意识过重。教师总是关注幼儿的学习结果,如涂色作品是否出线、建构角是否有創造性的作品、科学区是否得出实验结果等。如中班一名幼儿在科学区操作电池和灯泡:

幼:老师,这个灯泡不亮。(将电池安装好后发现灯泡没有亮)

师:我来看看。(迅速把电池正负极调整正确)

幼:亮了亮了。(激动)

师:为什么正极和负极装反了就不亮呢?

幼: ……(疑惑)

师:为什么电会变成光呢?

幼: ……(努力理解教师的问题)

师: 灯泡为什么会亮呢?

幼: 因为灯泡有能量了,它心情好。

师: 老师告诉你哦,灯泡是根据电流的热效应原理制作而成的……你懂了吗?

幼: ……(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这名教师用连珠炮一样的提问来引导幼儿,期待幼儿说出正确答案。当幼儿努力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回答后,因与教师心中的标准答案差距较远,所以并没有得到积极的肯定。教师迫不及待地将答案传输给幼儿,殊不知过于枯燥的知识让幼儿早已没有了兴趣。

对集体活动的过度指导

第一,活动指导过空。在集体教育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教师往往只关注自己“教”的结果,急于推动活动进程,忽视幼儿“学”的过程,幼儿形成跟随、快进的习惯。如在“溶解的秘密”活动中:

师:我们看看什么东西可以溶解?(进行实验)糖怎么了?

幼:化了。(几名幼儿同时回答)

师:糖溶解了。(纠正)

师:盐呢?

幼:溶化了。

师:是溶解了!(第二次纠正)

幼:要多搅拌一会儿才能溶化。

师:才能溶解!(第三次纠正)我们应该说溶解了,你们记住了吗?(强调)

幼:记住了。(齐声回答)

这名教师采用一问一答的单向互动模式,“满堂灌” 地反复纠正儿童所谓的“错误”。幼儿可能在表面上接受了教师的说法,但实质上并没有掌握科学概念,容易造成机械记忆和抵触情绪。

第二,规则控制过严。教师常常以维持秩序为首要目的,以“指挥员”“调度员”的口吻进行简单化、操作式的指导,把大部分时间花在纠正幼儿行为上,通过口令、提醒等方式纠正幼儿的“违规”行为。这种高度控制下的“整齐划一”容易造成幼儿的紧张和焦虑,无法使幼儿放松、积极地投入活动。

时间要素下的过度教育

儿童是时间的主人,教育是支持幼儿享受当下的“时时体验”而不是仓促完成的“各个环节”。而我们的教育者时常没有给予幼儿充足的时间静待花开,没有适时开展“全程育人”。

对个体时间的过度介入

第一,介入时间过长。充足的时间是幼儿自主活动的基础,过度的介入会导致幼儿自主活动时间过少,不能积极投入其中。如中班两名幼儿在安静地搭建高塔,大约过了10分钟,教师走过去:

师:你们在玩什么?

幼:建高塔。

师:我觉得高塔里可以有一些小人。(拿了两个小人放到高塔上)

幼: 这是水塔,不能进人。

师:这里可以有个梯子。(尝试搭建楼梯)

在幼儿没有遇到困难、违反规则以及求助行为时,这名教师直接介入游戏,认为自己参与才能更好地支持幼儿的发展,实际上反而剥夺了幼儿自主游戏的时间。

第二,包办代替过多。当幼儿遇到困难或瓶颈时,教师容易采取包办代替的方式快速替幼儿解决问题。如冬天穿衣,怕幼儿受凉,赶紧上去帮忙;幼儿抢玩具,怕影响秩序,采用“灭火器”的方式立刻制止;幼儿操作材料遇到瓶颈,迅速帮助幼儿解决问题。这些做法导致幼儿失去了自主解决问题的时间和机会,让幼儿对教师产生依赖或者反感。

对集体日程的过度安排

第一,活动环节过赶。合理有序的一日流程能够为幼儿带来安全感和控制感,但也容易造成活动的机械化。如晨谈时,为了赶早操而终止谈话,尽管幼儿还在眉飞色舞地讨论;区域活动时,为了不影响户外活动而叫停幼儿的游戏,尽管幼儿还在专心致志地探究磁铁的秘密……教师往往只关注活动的卡点完成,而忽视了活动的内容及质量,每天都在“快点快点”的催促声中忙着赶路而忘记为何出发。

第二,消极等待过久。幼儿园在过渡环节经常要求幼儿排队、安静、不许随便说话等,如统一等时间到了才吃早点、吃完后要求幼儿搬小椅子排排坐、等下一个环节的时间点到了才开始组织活动。这些过渡与转换环节的消极等待虽都是短时零碎的,但日复一日也无形中浪费了幼儿许多游戏和学习的时间,还会使幼儿产生疲惫感。

空间要素下的过度教育

儿童是空间的主人,教育是支持幼儿置身其中的“处处浸润”而不是毫不关己的“件件材料”。可实际教育中,教育者在将“空间”转化为幼儿“无声的教师”的过程中,不能因地制宜、物尽其用,错失“全方位育人”的良机。

对个体材料的过度投放

第一,材料结构过高。我们常常看到教师想尽办法为幼儿提供豐富多样的高结构材料,结果幼儿“不爱玩”。如高价购买的玩具因玩法固定单一被幼儿冷落;费时费力自制的玩教具追求造型精致而缺乏操作性和教育性,幼儿玩一小会儿就兴致全无,玩教具材料最后变成了“摆设”。

第二,玩具材料过难。还有一类材料虽然属于低结构材料,但因难度较大导致幼儿“不会玩”,需要教师一直在旁边“教”幼儿怎么玩。如小班的科学区投放磁铁:

师:试试磁铁能吸什么东西?

幼: ……

师:试试让磁铁互相吸吸?

幼: ……

因小班幼儿缺乏认识磁铁的经验,导致教师一直需要在旁边进行长时间指导。很显然,这样的指导无法满足每天30多个幼儿的发展需要。

对集体环境的过度创设

第一,成人痕迹过强。教师应为幼儿提供“有准备的环境”,然而往往教师做得越多,幼儿能做的越少。如墙面环境“气势恢宏”但与当前开展的活动毫无关系,走廊环境“美观漂亮”但鲜有儿童作品或学习过程的展示,教师费尽心思为幼儿布置“完美”环境,个个成为“装修工和手工艺人”。

第二,空间划分过细。很多教师认为区角越多儿童发展得越好,一个班级既有美术区,又有扎染区、青瓷苑或编绳区,各区活动空间较小,幼儿活动受限,无法综合使用材料进行创作。还有幼儿园设置了种类繁多的功能室,如智慧教室、编程教室、iPad学习室等,多数功能室材料难以引起幼儿的兴趣,且不能时常更新,导致积久生灰,造成了空间的浪费和教育的无效。

总之,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的学习具有“掌舵”的作用,忽视幼儿学习和发展的“风向”,只会导致教育之舟偏离方向或倾覆海底。教师应把握好教育的“度”,避免教师辛辛苦苦而幼儿无所事事,支持幼儿在良好的师幼互动、充足的自主时间、适宜的环境浸润中获得学习和发展。

猜你喜欢
灯泡过度材料
画与理
Do you share too much online? 你是 “分享控”吗?
点亮小灯泡
过度保护会剥夺幸福感
当下流行“过度病”
手工课堂之小灯泡饰品制作
可爱的小瓢虫
材料
灯泡为什么做成梨形?
摇摇鹅